謝安是王國寶的丈母爹,知道其性子,便抑而不用,這引起了王國寶的不滿。
王國寶認為自己出身太原王氏,又是王坦之的兒子,如此高的身份,怎麽能屈居下位?於是依附司馬道子,挑撥離間其與謝安的關係。
王國寶的堂妹,是司馬道子的妃,與司馬道子一起乘車遊玩時,趁機詆毀謝安。
王洵和**是兄弟,是王導的孫子,與謝氏都有姻親關係,但兩族漸漸生了嫌隙,並因此,謝安切斷了與王洵、**的姻親關係,致使兩族生了仇恨,有了爭端。
在這種情況下,謝安到廣陵的步丘(今江蘇省江都邵伯鎮)出任地方長官,主動交出手中權力,以避開是非之地。
司馬曜也不怪呂思勉說他愚柔,錯失一良臣啊。
把謝氏從朝廷中排擠了出去,各方人士都安心了,然後嘛,來來來,小算盤走起!眾人心裏啪啪的算計著。
謝安病逝後,王洵升至侍中,司馬曜頗為倚仗;司馬道子輔政,他以王國寶為中書令、中領軍。
司馬曜沉溺於酒色中,夜夜暢飲,又好佛法,並在殿內設立僧道居住、說法布道的處所,並引來諸佛教徒居住。
司馬道子也崇尚佛教,且在這方麵用度奢侈,使士民都實在不堪忍受他的命令,與司馬曜不愧是兄弟,也是夜夜暢飲,並蓬首昏目,不顧形象,明明是輔政之人,但,政事上卻多有過失。
司馬曜不親自處理各種政務,卻把與司馬道子沉溺於飲酒、歌舞中,當成自己的正事。
有這樣的皇帝,這樣的輔政,風氣怎麽能好。
朝廷上,得兩人寵信的,都是小豎,對外,兩人也是寵信的小人、尼僧,這些人盜用權柄,賣官販爵,政令和刑法錯亂,朝政愈發的烏煙瘴氣。
表麵上看似司馬道子與司馬曜一條心,但,實際上司馬道子也有自己的想法。郡守長吏,多為道子所樹立,勢傾天下,朝野輻輳,這樣必於司馬曜之間產生嫌隙。
司馬曜和司馬道子的母親,很是喜歡司馬道子,司馬道子也倚仗著這份喜歡,數次在酒後失禮,司馬曜欲廢黜司馬道子,可是他們的母親不同意,並逼司馬曜就範,因此也無法廢黜司馬道子。
呂思勉指出,其實當時已經有了太阿倒持之勢,也並不全是他們母親所逼。也就是說,此時司馬道子的勢力,已經不是司馬曜隨便就能撼動的了。
對這一局麵司馬曜當然不樂意了:爺是要你來幫忙輔政的,讓皇權不再旁落,你他丫的上來做什麽呢!
但,司馬曜當時任用的王恭、殷仲堪、王洵等人,都是文學之才,卻不是治國理政的能手,雖然用這些人做了些部署,來抑製司馬道子勢力的繼續發展,可是從後麵的事情來看,其效果並不明顯。
文章寫的好的人,未必會理政;把政治打理好的人,未必文章寫的好。術業有專攻,“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是最好。
司馬曜寵愛的張貴人,當時已經有三十多歲了,帝王身邊最不缺的就是女人,三十多歲與十幾歲的小姑娘們來比,都已經步入了老女人行列。
某日司馬曜到張貴人這裏喝酒,酒後開玩笑到:今年爺要廢了你!
恐怕張貴人也很擔心被司馬曜嫌棄,聽他這麽說,很是生氣,便趁司馬曜醉酒酣睡時,將其給捂死了。
呂思勉認為,這不是真相,但,可以確定是宮人所為。當時王國寶能勾結陳淑媛,自是知道宮內之事,而王國寶又是司馬道子的心腹,這事,恐怕與兩人脫不了幹係。
之後司馬曜的兒子,晉安帝司馬德宗繼位。
這個司馬德宗,史籍中曰其是傻子,口不能言,不辯寒暑變化,不知饑飽,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全部都要靠別人照顧。
如果晉惠帝司馬衷,真的是個傻子,那麽晉安帝司馬德宗,是個比司馬衷更傻的人。
司馬曜還有個兒子司***,是個聰明之人,為什麽不立德文,偏偏立了個傻兒子,有人曰,在皇帝不能親政,受製於人的情況下,一個傻皇帝,才能活的長久,如果立司***,或許很快便會被殺。
事實到底是什麽樣子,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了,一切都隻能推測。
晉安帝司馬德宗繼位後,由司馬道子攝政。
當時司馬曜在外布置的一堆人中,就王恭還有些能耐,但,不知為何,在司馬曜死後,他沒有立刻起兵逼問司馬曜的死因。
或者是對司馬道子還有忌憚吧,這就是文人的弱點,想的太多,錯失良機。而司馬道子對王恭也多有顧慮,不能誅殺王恭,於是兩人便這麽僵持住了。
在這樣的局麵中,掌握兵權、鎮守一方的軍事長官,相互連橫的局麵起,給桓玄有了可乘之機。
後來,王恭寫信給殷仲堪,說:我們聯合起來,去京城收拾那幫孫子!
殷仲堪想了一堆,從兩方人馬相距距離較遠,不易連接,再到當時朝堂形勢,於是忽悠王恭說:不錯不錯,就隨恭兄一起去!
王恭信以為真,起兵逼京城,問罪王國寶。
王國寶這個奸詐小人,平時勾心鬥角還行,到正經八百的地方時,他就派不上用場了。
問了幾個人,先是自己給皇帝說要辭職,解去職務,以待罪,可之後又後悔了,打算點兵與王恭對抗。
但,王國寶似乎忘記了,他的上麵還有一位酗酒的司馬道子。王恭起兵逼到了家門口,司馬道子也害怕了,於是甩鍋給王國寶,斬了王國寶等人,王恭又退迴了他的駐地兗州京口。
殷仲堪得知王恭斬了王國寶等人,這時準備起兵了,終於見兔子了,哪還有不撒鷹之理?可惜的是,司馬道子給他寫了封信,然後便停止了行動,可見殷仲堪做人不地道,做事也舉棋不定,易受影響。
司馬道子性子懦弱,他的心腹王國寶和王緒都被斬了,沒了倚重,王恭、殷仲堪又都是文人,沒有趁亂奪取什麽的心思,於是,司馬道子的兒子,司馬元顯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之後司馬元顯用離間計,擊敗並斬殺了王恭。
王恭被司馬曜當做心腹,委以重任,家中除了書籍,卻無財物,雖無治國理政的才能,卻也是個一心為國之人,隻可惜被司馬曜放在了錯誤的位置上。
殷仲堪與他在軍事上所一種的楊佺期兄弟,以及桓玄,三方結為同盟。
但,三方人並不信任,相互猜疑,朝廷知道這件事後,用官位加深三方的猜忌,之後,桓玄擊敗並斬殺殷仲堪和楊佺期兄弟,桓玄勢力壯大了。
朝廷也沒想到自己一招離間計,反倒促成了桓玄,不知是誰想的這個主意,爬是要哭死在廁所裏了。
覺得想出這個計策的人,還是不了解三方人馬,隻看到了表麵,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啊。
司馬道子得了病,但仍然整日酗酒、昏醉,許多事情多委於元顯去做,於是司馬元顯的勢力越來越大。
他的父親司馬道子就是個親小人之人,他當然也好不到哪裏去,圍繞在身邊的都是些隻會溜須拍馬、阿諛奉承之人,把司馬元顯給吹捧的,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強之人,漸漸驕縱、奢侈。
朝廷與王恭等人、與孫恩等人作戰,戰爭幾乎從未停過,國庫空虛,但司馬元顯毫不在意的依然隻為自己斂財,其富過了皇帝。
他這樣的執政方式,朝廷當然更加完蛋,孫恩當時已領兵包圍建康,幸得劉裕將其擊敗,解了建康的圍。
但,桓玄趁機說要起兵,攻打建康,司馬元顯下詔書阻止桓玄,桓玄罷兵。
桓玄是罷兵了,但,司馬元顯似乎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居然討伐桓玄,率領著一眾各自揣著各種小算盤的將領,還有一眾離心的將士。
其結果當然是被桓玄擊敗,桓玄殺了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以及元顯的六個兒子、眾多他們的黨羽。
劉裕在對戰孫恩時,便率領北府軍,將孫恩殺了個落花流水,此時又率兵將桓玄殺出了建康,之後擺平了各方勢力,連同晉安帝司馬德宗也一起殺了,扶持晉恭帝司***為帝。
不過,第二年,司***禪位於劉裕,東晉滅亡,之後殺了司***,自立為帝,建國號宋,是南朝的第一個政權。
東晉內部不團結、南北士族的對立,勾心鬥角、妒賢嫉能,君臣間相互猜忌、排擠、不信任,外部依舊是動亂不安,再次覺得,司馬氏跑到南方,還能苟延殘喘了百餘年,真的是奇跡!
最後說點其他的,司馬冏是司馬攸的兒子,可把持朝政後驕縱專權,沉湎於酒色,沒一點司馬攸的風範,他的母親是賈充與前妻所生之女,難道是繼承了賈氏的基因?
誰說“虎父無犬子”?曆史上虎父犬子的例子多了去了,而且,虎父多出犬子,是因為父親太虎,把兒子給嚇成狗了?不解。
王國寶認為自己出身太原王氏,又是王坦之的兒子,如此高的身份,怎麽能屈居下位?於是依附司馬道子,挑撥離間其與謝安的關係。
王國寶的堂妹,是司馬道子的妃,與司馬道子一起乘車遊玩時,趁機詆毀謝安。
王洵和**是兄弟,是王導的孫子,與謝氏都有姻親關係,但兩族漸漸生了嫌隙,並因此,謝安切斷了與王洵、**的姻親關係,致使兩族生了仇恨,有了爭端。
在這種情況下,謝安到廣陵的步丘(今江蘇省江都邵伯鎮)出任地方長官,主動交出手中權力,以避開是非之地。
司馬曜也不怪呂思勉說他愚柔,錯失一良臣啊。
把謝氏從朝廷中排擠了出去,各方人士都安心了,然後嘛,來來來,小算盤走起!眾人心裏啪啪的算計著。
謝安病逝後,王洵升至侍中,司馬曜頗為倚仗;司馬道子輔政,他以王國寶為中書令、中領軍。
司馬曜沉溺於酒色中,夜夜暢飲,又好佛法,並在殿內設立僧道居住、說法布道的處所,並引來諸佛教徒居住。
司馬道子也崇尚佛教,且在這方麵用度奢侈,使士民都實在不堪忍受他的命令,與司馬曜不愧是兄弟,也是夜夜暢飲,並蓬首昏目,不顧形象,明明是輔政之人,但,政事上卻多有過失。
司馬曜不親自處理各種政務,卻把與司馬道子沉溺於飲酒、歌舞中,當成自己的正事。
有這樣的皇帝,這樣的輔政,風氣怎麽能好。
朝廷上,得兩人寵信的,都是小豎,對外,兩人也是寵信的小人、尼僧,這些人盜用權柄,賣官販爵,政令和刑法錯亂,朝政愈發的烏煙瘴氣。
表麵上看似司馬道子與司馬曜一條心,但,實際上司馬道子也有自己的想法。郡守長吏,多為道子所樹立,勢傾天下,朝野輻輳,這樣必於司馬曜之間產生嫌隙。
司馬曜和司馬道子的母親,很是喜歡司馬道子,司馬道子也倚仗著這份喜歡,數次在酒後失禮,司馬曜欲廢黜司馬道子,可是他們的母親不同意,並逼司馬曜就範,因此也無法廢黜司馬道子。
呂思勉指出,其實當時已經有了太阿倒持之勢,也並不全是他們母親所逼。也就是說,此時司馬道子的勢力,已經不是司馬曜隨便就能撼動的了。
對這一局麵司馬曜當然不樂意了:爺是要你來幫忙輔政的,讓皇權不再旁落,你他丫的上來做什麽呢!
但,司馬曜當時任用的王恭、殷仲堪、王洵等人,都是文學之才,卻不是治國理政的能手,雖然用這些人做了些部署,來抑製司馬道子勢力的繼續發展,可是從後麵的事情來看,其效果並不明顯。
文章寫的好的人,未必會理政;把政治打理好的人,未必文章寫的好。術業有專攻,“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是最好。
司馬曜寵愛的張貴人,當時已經有三十多歲了,帝王身邊最不缺的就是女人,三十多歲與十幾歲的小姑娘們來比,都已經步入了老女人行列。
某日司馬曜到張貴人這裏喝酒,酒後開玩笑到:今年爺要廢了你!
恐怕張貴人也很擔心被司馬曜嫌棄,聽他這麽說,很是生氣,便趁司馬曜醉酒酣睡時,將其給捂死了。
呂思勉認為,這不是真相,但,可以確定是宮人所為。當時王國寶能勾結陳淑媛,自是知道宮內之事,而王國寶又是司馬道子的心腹,這事,恐怕與兩人脫不了幹係。
之後司馬曜的兒子,晉安帝司馬德宗繼位。
這個司馬德宗,史籍中曰其是傻子,口不能言,不辯寒暑變化,不知饑飽,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全部都要靠別人照顧。
如果晉惠帝司馬衷,真的是個傻子,那麽晉安帝司馬德宗,是個比司馬衷更傻的人。
司馬曜還有個兒子司***,是個聰明之人,為什麽不立德文,偏偏立了個傻兒子,有人曰,在皇帝不能親政,受製於人的情況下,一個傻皇帝,才能活的長久,如果立司***,或許很快便會被殺。
事實到底是什麽樣子,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了,一切都隻能推測。
晉安帝司馬德宗繼位後,由司馬道子攝政。
當時司馬曜在外布置的一堆人中,就王恭還有些能耐,但,不知為何,在司馬曜死後,他沒有立刻起兵逼問司馬曜的死因。
或者是對司馬道子還有忌憚吧,這就是文人的弱點,想的太多,錯失良機。而司馬道子對王恭也多有顧慮,不能誅殺王恭,於是兩人便這麽僵持住了。
在這樣的局麵中,掌握兵權、鎮守一方的軍事長官,相互連橫的局麵起,給桓玄有了可乘之機。
後來,王恭寫信給殷仲堪,說:我們聯合起來,去京城收拾那幫孫子!
殷仲堪想了一堆,從兩方人馬相距距離較遠,不易連接,再到當時朝堂形勢,於是忽悠王恭說:不錯不錯,就隨恭兄一起去!
王恭信以為真,起兵逼京城,問罪王國寶。
王國寶這個奸詐小人,平時勾心鬥角還行,到正經八百的地方時,他就派不上用場了。
問了幾個人,先是自己給皇帝說要辭職,解去職務,以待罪,可之後又後悔了,打算點兵與王恭對抗。
但,王國寶似乎忘記了,他的上麵還有一位酗酒的司馬道子。王恭起兵逼到了家門口,司馬道子也害怕了,於是甩鍋給王國寶,斬了王國寶等人,王恭又退迴了他的駐地兗州京口。
殷仲堪得知王恭斬了王國寶等人,這時準備起兵了,終於見兔子了,哪還有不撒鷹之理?可惜的是,司馬道子給他寫了封信,然後便停止了行動,可見殷仲堪做人不地道,做事也舉棋不定,易受影響。
司馬道子性子懦弱,他的心腹王國寶和王緒都被斬了,沒了倚重,王恭、殷仲堪又都是文人,沒有趁亂奪取什麽的心思,於是,司馬道子的兒子,司馬元顯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之後司馬元顯用離間計,擊敗並斬殺了王恭。
王恭被司馬曜當做心腹,委以重任,家中除了書籍,卻無財物,雖無治國理政的才能,卻也是個一心為國之人,隻可惜被司馬曜放在了錯誤的位置上。
殷仲堪與他在軍事上所一種的楊佺期兄弟,以及桓玄,三方結為同盟。
但,三方人並不信任,相互猜疑,朝廷知道這件事後,用官位加深三方的猜忌,之後,桓玄擊敗並斬殺殷仲堪和楊佺期兄弟,桓玄勢力壯大了。
朝廷也沒想到自己一招離間計,反倒促成了桓玄,不知是誰想的這個主意,爬是要哭死在廁所裏了。
覺得想出這個計策的人,還是不了解三方人馬,隻看到了表麵,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啊。
司馬道子得了病,但仍然整日酗酒、昏醉,許多事情多委於元顯去做,於是司馬元顯的勢力越來越大。
他的父親司馬道子就是個親小人之人,他當然也好不到哪裏去,圍繞在身邊的都是些隻會溜須拍馬、阿諛奉承之人,把司馬元顯給吹捧的,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強之人,漸漸驕縱、奢侈。
朝廷與王恭等人、與孫恩等人作戰,戰爭幾乎從未停過,國庫空虛,但司馬元顯毫不在意的依然隻為自己斂財,其富過了皇帝。
他這樣的執政方式,朝廷當然更加完蛋,孫恩當時已領兵包圍建康,幸得劉裕將其擊敗,解了建康的圍。
但,桓玄趁機說要起兵,攻打建康,司馬元顯下詔書阻止桓玄,桓玄罷兵。
桓玄是罷兵了,但,司馬元顯似乎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居然討伐桓玄,率領著一眾各自揣著各種小算盤的將領,還有一眾離心的將士。
其結果當然是被桓玄擊敗,桓玄殺了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以及元顯的六個兒子、眾多他們的黨羽。
劉裕在對戰孫恩時,便率領北府軍,將孫恩殺了個落花流水,此時又率兵將桓玄殺出了建康,之後擺平了各方勢力,連同晉安帝司馬德宗也一起殺了,扶持晉恭帝司***為帝。
不過,第二年,司***禪位於劉裕,東晉滅亡,之後殺了司***,自立為帝,建國號宋,是南朝的第一個政權。
東晉內部不團結、南北士族的對立,勾心鬥角、妒賢嫉能,君臣間相互猜忌、排擠、不信任,外部依舊是動亂不安,再次覺得,司馬氏跑到南方,還能苟延殘喘了百餘年,真的是奇跡!
最後說點其他的,司馬冏是司馬攸的兒子,可把持朝政後驕縱專權,沉湎於酒色,沒一點司馬攸的風範,他的母親是賈充與前妻所生之女,難道是繼承了賈氏的基因?
誰說“虎父無犬子”?曆史上虎父犬子的例子多了去了,而且,虎父多出犬子,是因為父親太虎,把兒子給嚇成狗了?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