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殿後,袁盎連忙磕頭跪拜,爬在地上還沒來得及起來,劉啟就迫不及待地問道:“你做過吳國丞相,現劉濞作亂,你有何策?”
袁盎跪直身,很自信地答道,“此不足為慮,易破爾。”
輕描淡寫的這麽一句話,惹的晁錯差點笑出聲來。大家研究了半天還一頭霧水,你倒可好,信口雌黃地在皇帝麵前胡扯。若是以往,晁錯早站出來唇齒相譏,可今天他忍住了。因為不是反駁袁盎來了,隻為盯住這個人,免得他說一些礙事話。
劉啟冷冷地看了袁盎一眼,滿臉不屑,“劉濞煮鹽鑄錢,誘天下豪傑,計劃到頭發都白了方有此舉,如何易破?”
袁盎則微微一笑,“吳國確有銅鹽之利,但豪傑之士哪會為此所誘?若真有豪傑,隻有輔佐吳王行仁義之事,絕不會隨之叛亂?吳王所誘之徒,無非是些逃犯、無賴而已,不足為慮。”
袁盎的話讓劉啟很受用。他抬眼看了袁盎一下,然後用征詢地目光望著一旁的晁錯。他和晁錯相處太久了,幾乎每件事情都想聽聽晁錯的意見。
而晁錯卻心不在焉,因為袁盎的這句話並非他關注的重點。當察覺皇帝在看他時,心頭一緊,腦袋短路,不暇思索地答道:“袁盎策之善。”翻譯成白話文就很好理解了:這個計策不錯。
這句話,徹底打亂了晁錯自己的計劃。
應該說。晁錯太心急了,根本沒在“削藩”這件事上吸取教訓。此時的他,顧不上袁盎說沒說實質性內容。就輕易做了個“定論”,準備讓他滾蛋。而不得不承認,這個定論給的太早了,因為這句話,讓劉啟很是不滿。
劉啟慍怒,心中暗想:你睡著了?聽人家說話了沒有,就隨便奉承。
劉啟表現出了不滿。白眼一翻,冷冷地問道:“哪有什麽計策?”
晁錯傻臉了。不但沒把人家趕走,反倒使自己下不來台。
就在晁錯陷入尷尬時,袁盎適時地開口了,“臣確有應對之策。還請陛下屏退左右之人。”
尷尬中的晁錯乍聞此話,滿臉煞白,冷汗直冒,他清楚:袁盎準備動手了。然而自己卻毫無辦法,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局勢越來越糟。
劉啟略做沉思後,示意身邊人退下。宦官宮女們規規矩矩地離開了大殿,而晁錯卻紋絲不動。他現在能做的也隻有耍賴了。
而袁盎卻不賣他的帳,衝著晁錯,不依不饒地說道:“此言不能讓臣下知道。”
劉啟把這對活寶看了幾眼後。心中暗笑。當他想起剛才晁錯迴答的那句話時,也認為晁錯完全可以退下,既然你不認真聽講且胡說八道。還不如下去歇歇。當即,劉啟向晁錯揮了揮手,示意他退下。
晁錯絕望了。當然,絕望之中還帶著惱恨,心中暗想:若將來有機會,一定要置你於死地。
但不管他心中怎麽想。現在是必須離開了。皇帝都下了逐客令,自己的臉皮再厚也不能再待下去了。
事實上。晁錯並沒有真的離開,而隻在東廂房暫避。因為他心裏清楚,袁盎將要說的話,一定會和自己有著莫大的關係。既然如此,就絕不能輕易離開這個大殿。隻要陪皇帝身邊,在壞的事情都會有一絲轉機。
不過這隻是可能而已。
目送晁錯離開後,袁盎終於開口了。確如晁錯所料,袁盎毫不掩飾地亮出了獠牙。他的話是這樣說的:“諸侯反叛,皆因晁錯所議‘削藩’而起,現吳王以‘誅晁錯’為名,引得諸侯群起,天下大亂。若朝廷誅殺晁錯,赦免七國之罪,恢複其原有封地,可兵不血刃,平定此亂。”
劉啟陰陰地看著他。滿以為他有什麽“奇謀”,不成想卻說了這麽一句話。事實上,劉啟並非沒在這方麵動過心思,早在第一次拜讀劉濞的那篇檄文時,這個念頭就曾在腦子中一晃而過。
隻不過他不太相信劉濞的話,也不認為殺了晁錯就能讓劉濞消停,更重要的是他舍不得晁錯。而當聽到袁盎敲鑼打鼓地說了出來後,先是憤怒,後是吃驚。
怒的是,眼前這個人明火執仗地要殺人,要殺自己親信之人。
驚的是,他不知道朝廷中到底還有多少人抱有這個想法。
他強壓怒火,瞪著跪在地下的袁盎,沉默了……
劉濞打著“誅晁錯”的幌子,引得六國隨之而反,也使各路諸侯蠢蠢欲動。
現在劉啟所能依靠的,就剩下朝廷裏的這些人了。然而,袁盎在此時也提出了“誅晁錯”這三個字。劉啟不清楚,這到底是袁盎自己的想法,還是群臣共有的態度。如果隻有他袁盎一人,不足為慮;可一旦惹怒了群臣,自己就危險了。若如此,外有諸侯,內有群臣,一個晁錯不但使朝廷陷入危局,更會置自己於險地。
要小心一些,要再小心一些。
平叛在即,自己的任何一個舉措都不能再有紕漏了。
劉啟打破了沉默,冷冷地問道:“這是你的想法?”
袁盎是個極其聰明的人,清楚皇帝此問是在試探他的口風,是想知道到底還有什麽人準備要晁錯的命。但他不能明講,一旦講了出來,就會置很多人於險地。更重要的是,他曾答應過一個人:一人做事一人當。
可他也清楚,絕不能說這是自己一個人的想法。若真如此,想除掉晁錯就困難了。
應該說,袁盎在進宮前,已看透了時局,也猜透了皇帝的心理。正因如此,他才敢輕易亮出獠牙。這個人,藝高人膽大。
袁盎決定再說一句話,相信這句話會對自己有所幫助的。他的話是這樣說的:“此舉上順天意,下應民心。為平叛計,為大漢社稷計,為天下蒼生計,陛下萬不可大意。”
劉啟倒吸了一口涼氣。
袁盎雖然沒有正麵迴答他的問題,但很明顯表示“這是大家的想法”。按照袁盎的說法,如果不砍掉晁錯,自己就真得成了孤家寡人。
大殿裏又一次安靜了下來。
沉默良久後,劉啟痛苦,甚至是自怨自艾地說道:“誠如此,隻好舍一人而謝天下。”
聞得此言,袁盎心中大喜。不過他沒敢表現的太為明顯,而一頭磕在地上,“陛下聖明。”(未完待續)
袁盎跪直身,很自信地答道,“此不足為慮,易破爾。”
輕描淡寫的這麽一句話,惹的晁錯差點笑出聲來。大家研究了半天還一頭霧水,你倒可好,信口雌黃地在皇帝麵前胡扯。若是以往,晁錯早站出來唇齒相譏,可今天他忍住了。因為不是反駁袁盎來了,隻為盯住這個人,免得他說一些礙事話。
劉啟冷冷地看了袁盎一眼,滿臉不屑,“劉濞煮鹽鑄錢,誘天下豪傑,計劃到頭發都白了方有此舉,如何易破?”
袁盎則微微一笑,“吳國確有銅鹽之利,但豪傑之士哪會為此所誘?若真有豪傑,隻有輔佐吳王行仁義之事,絕不會隨之叛亂?吳王所誘之徒,無非是些逃犯、無賴而已,不足為慮。”
袁盎的話讓劉啟很受用。他抬眼看了袁盎一下,然後用征詢地目光望著一旁的晁錯。他和晁錯相處太久了,幾乎每件事情都想聽聽晁錯的意見。
而晁錯卻心不在焉,因為袁盎的這句話並非他關注的重點。當察覺皇帝在看他時,心頭一緊,腦袋短路,不暇思索地答道:“袁盎策之善。”翻譯成白話文就很好理解了:這個計策不錯。
這句話,徹底打亂了晁錯自己的計劃。
應該說。晁錯太心急了,根本沒在“削藩”這件事上吸取教訓。此時的他,顧不上袁盎說沒說實質性內容。就輕易做了個“定論”,準備讓他滾蛋。而不得不承認,這個定論給的太早了,因為這句話,讓劉啟很是不滿。
劉啟慍怒,心中暗想:你睡著了?聽人家說話了沒有,就隨便奉承。
劉啟表現出了不滿。白眼一翻,冷冷地問道:“哪有什麽計策?”
晁錯傻臉了。不但沒把人家趕走,反倒使自己下不來台。
就在晁錯陷入尷尬時,袁盎適時地開口了,“臣確有應對之策。還請陛下屏退左右之人。”
尷尬中的晁錯乍聞此話,滿臉煞白,冷汗直冒,他清楚:袁盎準備動手了。然而自己卻毫無辦法,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局勢越來越糟。
劉啟略做沉思後,示意身邊人退下。宦官宮女們規規矩矩地離開了大殿,而晁錯卻紋絲不動。他現在能做的也隻有耍賴了。
而袁盎卻不賣他的帳,衝著晁錯,不依不饒地說道:“此言不能讓臣下知道。”
劉啟把這對活寶看了幾眼後。心中暗笑。當他想起剛才晁錯迴答的那句話時,也認為晁錯完全可以退下,既然你不認真聽講且胡說八道。還不如下去歇歇。當即,劉啟向晁錯揮了揮手,示意他退下。
晁錯絕望了。當然,絕望之中還帶著惱恨,心中暗想:若將來有機會,一定要置你於死地。
但不管他心中怎麽想。現在是必須離開了。皇帝都下了逐客令,自己的臉皮再厚也不能再待下去了。
事實上。晁錯並沒有真的離開,而隻在東廂房暫避。因為他心裏清楚,袁盎將要說的話,一定會和自己有著莫大的關係。既然如此,就絕不能輕易離開這個大殿。隻要陪皇帝身邊,在壞的事情都會有一絲轉機。
不過這隻是可能而已。
目送晁錯離開後,袁盎終於開口了。確如晁錯所料,袁盎毫不掩飾地亮出了獠牙。他的話是這樣說的:“諸侯反叛,皆因晁錯所議‘削藩’而起,現吳王以‘誅晁錯’為名,引得諸侯群起,天下大亂。若朝廷誅殺晁錯,赦免七國之罪,恢複其原有封地,可兵不血刃,平定此亂。”
劉啟陰陰地看著他。滿以為他有什麽“奇謀”,不成想卻說了這麽一句話。事實上,劉啟並非沒在這方麵動過心思,早在第一次拜讀劉濞的那篇檄文時,這個念頭就曾在腦子中一晃而過。
隻不過他不太相信劉濞的話,也不認為殺了晁錯就能讓劉濞消停,更重要的是他舍不得晁錯。而當聽到袁盎敲鑼打鼓地說了出來後,先是憤怒,後是吃驚。
怒的是,眼前這個人明火執仗地要殺人,要殺自己親信之人。
驚的是,他不知道朝廷中到底還有多少人抱有這個想法。
他強壓怒火,瞪著跪在地下的袁盎,沉默了……
劉濞打著“誅晁錯”的幌子,引得六國隨之而反,也使各路諸侯蠢蠢欲動。
現在劉啟所能依靠的,就剩下朝廷裏的這些人了。然而,袁盎在此時也提出了“誅晁錯”這三個字。劉啟不清楚,這到底是袁盎自己的想法,還是群臣共有的態度。如果隻有他袁盎一人,不足為慮;可一旦惹怒了群臣,自己就危險了。若如此,外有諸侯,內有群臣,一個晁錯不但使朝廷陷入危局,更會置自己於險地。
要小心一些,要再小心一些。
平叛在即,自己的任何一個舉措都不能再有紕漏了。
劉啟打破了沉默,冷冷地問道:“這是你的想法?”
袁盎是個極其聰明的人,清楚皇帝此問是在試探他的口風,是想知道到底還有什麽人準備要晁錯的命。但他不能明講,一旦講了出來,就會置很多人於險地。更重要的是,他曾答應過一個人:一人做事一人當。
可他也清楚,絕不能說這是自己一個人的想法。若真如此,想除掉晁錯就困難了。
應該說,袁盎在進宮前,已看透了時局,也猜透了皇帝的心理。正因如此,他才敢輕易亮出獠牙。這個人,藝高人膽大。
袁盎決定再說一句話,相信這句話會對自己有所幫助的。他的話是這樣說的:“此舉上順天意,下應民心。為平叛計,為大漢社稷計,為天下蒼生計,陛下萬不可大意。”
劉啟倒吸了一口涼氣。
袁盎雖然沒有正麵迴答他的問題,但很明顯表示“這是大家的想法”。按照袁盎的說法,如果不砍掉晁錯,自己就真得成了孤家寡人。
大殿裏又一次安靜了下來。
沉默良久後,劉啟痛苦,甚至是自怨自艾地說道:“誠如此,隻好舍一人而謝天下。”
聞得此言,袁盎心中大喜。不過他沒敢表現的太為明顯,而一頭磕在地上,“陛下聖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