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掌國時期,欒布一直沒能混出個所以然來。直到漢文帝登基,他才露頭,成了燕國丞相。
由於燕王劉澤隻是劉邦的遠親,能被封王已算僥幸,並且實力有限,因此無論是他本人還是兒子劉建,都比較規矩,啥話不說,屁事不幹,小日子還算可以。欒布在這裏當丞相,也隻能說是在混日子。
欒布的確把小日子過的很愜意——對他有恩,一律報答;和他有仇,統統滅掉。並且他身體倍棒,比較能活,年輕人都死了一茬又一茬,他卻屹立不倒。就這樣,這個爺爺輩的家夥,成了絕對的偶像級人物,在燕代之地聲望很高,隻要他振臂一唿,就會群起響應。更重要的是,這個人久經戰陣,不但見過豬走還吃過豬肉,打起仗來很有一套。
此時,竇嬰拉他出山,真可謂眼光獨到。隻要這個人出頭,一時三刻就能在齊地頭上懸起一把利劍。
當他把欒布的優勢分析完後,劉啟點了點頭。
這次軍事會議終於可以收場了。待大家紛紛告退離開大殿時,竇嬰卻留了下來。
劉啟有些納悶,疑惑地問道:“還有何事?”
竇嬰連忙躬身答道:“臣還想另舉一人,隨臣戍守滎陽。”
劉啟今天對竇嬰那是刮目相看,有思路有想法,大出自己的預料。他笑了笑,問道:“何人?”
“袁盎!”
乍聽這個名字。劉啟大為詫異。因為在他的心目中,“袁盎”不是一個能夠信任的人。當然,有此效果應歸於晁錯的功勞。因此。
劉啟不屑地問道:“袁盎?他有何用?”
“袁盎久居吳地,深得民心,在吳軍之中也頗有影響,若逢吳楚叛軍,或有奇效。且此人多有計謀,曾言有奇策可破此危局,但臣問計時卻笑而不答。隻說:此計隻可言於聖上。”
劉啟一聽袁盎有“奇策”,立馬來了精神。連忙說道:“既如此,可召他進宮。”
竇嬰故作神秘地答道:“臣也想過此舉,但其與晁大夫不睦,此時召其進宮。恐為不便,請陛下深思。”
劉啟扭頭看著他,“有何不便?既有奇策,當可進宮言事。”
竇嬰心中一陣暗喜,但臉上卻不動聲色地答道:“是臣狹隘了。”
當即,劉啟下詔:令袁盎即刻進宮。
對袁盎來說,“機會”終於來了。
皇帝的這個詔令,很快也傳到了老對頭晁錯的耳朵裏。當然,是“眼線”送來的。
此時。剛出宮門的晁錯還正往自己的禦史府趕。行至半路,就有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追來,報告了這個消息。
晁錯的腦袋一陣眩暈。應該說。自從“誅晁錯,清君側”那句話傳進京城後,他就沒睡過一個囫圇覺,常被噩夢驚醒。
當初,他天不怕地不怕,強行削藩。但沒想到會引發這麽大動靜,更沒想到人家會指名道姓要他的命。似乎劉濞揮師百萬,也就為殺他一人而已。更重要的是,自己對眼前這個局麵束手無策。
此時,任何風吹草動,都足以揪動他全身的神經,尤其是皇帝的態度。因此,在近段時間,他對皇帝的一舉一動極其關注。
晁錯突然緊張了起來,他感覺到了一絲危險正在步步逼近。前段時間,自己曾建議誅殺袁盎,可皇帝不置可否,而今天,皇帝卻要召見袁盎……
在短暫的思慮後,他決定返迴宮去——陪在皇帝身邊,堵住袁盎的嘴。
時不我待,晁錯扭頭就往宮裏跑。他一口氣跑進宮後,抹了一把冷汗:還好,搶先一步。通報後,晁錯硬著頭皮進去了。
劉啟頗為詫異,問道:“晁大夫去而複返,還有何事?”
既然進來了,總不能老臉一拉說“沒事瞎溜達”吧?怎麽著都得有個借口。
晁錯的借口信手拈來,“兵乃國之重器。臣想就大軍調度和糧草供給之事,與陛下商議。”
劉啟和他相處年,很多大事都是和他商量著辦的,因此早習慣了他的這種說話方式。晁錯主動提出要和他商議,劉啟並沒覺得有什麽不妥,反而還很高興。
然而,晁錯心中卻想的是另外一迴事。說白了,在“行軍打仗”這個學術領域,晁錯根本就是個門外漢,而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個話題。
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因為皇帝現在最為關心的,也正是行軍打仗。如果不在這方麵說事,一時三刻就能讓他滾蛋。而晁錯絕不願意這個情況發生。說白了,他是拖延時間來了,無論如何都得陪在皇帝身邊,耗到讓袁盎先行“滾蛋”為止。
既然有了“議題”,那就“議”吧。倆人還真聊了很長一段時間。不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打仗嘛,可聊的事情就多了,就算你屁也不懂,也能侃的天花亂墜。因為這個領域裏,在最終答案揭曉前,任何想法似乎都很有道理,就算是在胡謅八扯,也能讓人聽的津津有味。尤其是你的受眾對象也是個“門外漢”。
晁錯雖然不通行伍,巧合的是,劉啟更不沾邊。兩個人聊這麽個話題,一天一夜也能侃過去。
袁盎終於進宮了。
袁盎進宮後,聞得晁錯正陪皇帝聊天,因此耐著性子在殿外等了半天。要說也並非他多麽有禮貌,隻是不願見到晁錯而已。
可袁盎左等右等,眼看該到吃中午飯時候了,可晁錯拉著屁股不走。
袁盎急了。
他不可能不急。三年了,終於有這麽個“進宮言事”的機會,卻眼看要被晁錯攪黃。不得已,袁盎隻好硬著頭皮登場了。
就在劉啟和晁錯聊得“盡興”時,宦官輕輕進來稟道:“袁盎殿外侯見。”
晁錯又緊張了起來,深吸一口氣,暗想:終於來了。
“讓他進來!”說完這句話後,劉啟扭頭看了晁錯一眼。他突然覺得這個人今天的表現有些反常。晁錯和袁盎曆來勢不兩立,這是人神共知的事情,以往隻要一人在場,另外一人定會主動離開,而這一次,晁錯似乎沒有離開的意思。
就在劉啟暗自忖度時,袁盎邁步進殿了。(未完待續)
由於燕王劉澤隻是劉邦的遠親,能被封王已算僥幸,並且實力有限,因此無論是他本人還是兒子劉建,都比較規矩,啥話不說,屁事不幹,小日子還算可以。欒布在這裏當丞相,也隻能說是在混日子。
欒布的確把小日子過的很愜意——對他有恩,一律報答;和他有仇,統統滅掉。並且他身體倍棒,比較能活,年輕人都死了一茬又一茬,他卻屹立不倒。就這樣,這個爺爺輩的家夥,成了絕對的偶像級人物,在燕代之地聲望很高,隻要他振臂一唿,就會群起響應。更重要的是,這個人久經戰陣,不但見過豬走還吃過豬肉,打起仗來很有一套。
此時,竇嬰拉他出山,真可謂眼光獨到。隻要這個人出頭,一時三刻就能在齊地頭上懸起一把利劍。
當他把欒布的優勢分析完後,劉啟點了點頭。
這次軍事會議終於可以收場了。待大家紛紛告退離開大殿時,竇嬰卻留了下來。
劉啟有些納悶,疑惑地問道:“還有何事?”
竇嬰連忙躬身答道:“臣還想另舉一人,隨臣戍守滎陽。”
劉啟今天對竇嬰那是刮目相看,有思路有想法,大出自己的預料。他笑了笑,問道:“何人?”
“袁盎!”
乍聽這個名字。劉啟大為詫異。因為在他的心目中,“袁盎”不是一個能夠信任的人。當然,有此效果應歸於晁錯的功勞。因此。
劉啟不屑地問道:“袁盎?他有何用?”
“袁盎久居吳地,深得民心,在吳軍之中也頗有影響,若逢吳楚叛軍,或有奇效。且此人多有計謀,曾言有奇策可破此危局,但臣問計時卻笑而不答。隻說:此計隻可言於聖上。”
劉啟一聽袁盎有“奇策”,立馬來了精神。連忙說道:“既如此,可召他進宮。”
竇嬰故作神秘地答道:“臣也想過此舉,但其與晁大夫不睦,此時召其進宮。恐為不便,請陛下深思。”
劉啟扭頭看著他,“有何不便?既有奇策,當可進宮言事。”
竇嬰心中一陣暗喜,但臉上卻不動聲色地答道:“是臣狹隘了。”
當即,劉啟下詔:令袁盎即刻進宮。
對袁盎來說,“機會”終於來了。
皇帝的這個詔令,很快也傳到了老對頭晁錯的耳朵裏。當然,是“眼線”送來的。
此時。剛出宮門的晁錯還正往自己的禦史府趕。行至半路,就有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追來,報告了這個消息。
晁錯的腦袋一陣眩暈。應該說。自從“誅晁錯,清君側”那句話傳進京城後,他就沒睡過一個囫圇覺,常被噩夢驚醒。
當初,他天不怕地不怕,強行削藩。但沒想到會引發這麽大動靜,更沒想到人家會指名道姓要他的命。似乎劉濞揮師百萬,也就為殺他一人而已。更重要的是,自己對眼前這個局麵束手無策。
此時,任何風吹草動,都足以揪動他全身的神經,尤其是皇帝的態度。因此,在近段時間,他對皇帝的一舉一動極其關注。
晁錯突然緊張了起來,他感覺到了一絲危險正在步步逼近。前段時間,自己曾建議誅殺袁盎,可皇帝不置可否,而今天,皇帝卻要召見袁盎……
在短暫的思慮後,他決定返迴宮去——陪在皇帝身邊,堵住袁盎的嘴。
時不我待,晁錯扭頭就往宮裏跑。他一口氣跑進宮後,抹了一把冷汗:還好,搶先一步。通報後,晁錯硬著頭皮進去了。
劉啟頗為詫異,問道:“晁大夫去而複返,還有何事?”
既然進來了,總不能老臉一拉說“沒事瞎溜達”吧?怎麽著都得有個借口。
晁錯的借口信手拈來,“兵乃國之重器。臣想就大軍調度和糧草供給之事,與陛下商議。”
劉啟和他相處年,很多大事都是和他商量著辦的,因此早習慣了他的這種說話方式。晁錯主動提出要和他商議,劉啟並沒覺得有什麽不妥,反而還很高興。
然而,晁錯心中卻想的是另外一迴事。說白了,在“行軍打仗”這個學術領域,晁錯根本就是個門外漢,而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個話題。
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因為皇帝現在最為關心的,也正是行軍打仗。如果不在這方麵說事,一時三刻就能讓他滾蛋。而晁錯絕不願意這個情況發生。說白了,他是拖延時間來了,無論如何都得陪在皇帝身邊,耗到讓袁盎先行“滾蛋”為止。
既然有了“議題”,那就“議”吧。倆人還真聊了很長一段時間。不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打仗嘛,可聊的事情就多了,就算你屁也不懂,也能侃的天花亂墜。因為這個領域裏,在最終答案揭曉前,任何想法似乎都很有道理,就算是在胡謅八扯,也能讓人聽的津津有味。尤其是你的受眾對象也是個“門外漢”。
晁錯雖然不通行伍,巧合的是,劉啟更不沾邊。兩個人聊這麽個話題,一天一夜也能侃過去。
袁盎終於進宮了。
袁盎進宮後,聞得晁錯正陪皇帝聊天,因此耐著性子在殿外等了半天。要說也並非他多麽有禮貌,隻是不願見到晁錯而已。
可袁盎左等右等,眼看該到吃中午飯時候了,可晁錯拉著屁股不走。
袁盎急了。
他不可能不急。三年了,終於有這麽個“進宮言事”的機會,卻眼看要被晁錯攪黃。不得已,袁盎隻好硬著頭皮登場了。
就在劉啟和晁錯聊得“盡興”時,宦官輕輕進來稟道:“袁盎殿外侯見。”
晁錯又緊張了起來,深吸一口氣,暗想:終於來了。
“讓他進來!”說完這句話後,劉啟扭頭看了晁錯一眼。他突然覺得這個人今天的表現有些反常。晁錯和袁盎曆來勢不兩立,這是人神共知的事情,以往隻要一人在場,另外一人定會主動離開,而這一次,晁錯似乎沒有離開的意思。
就在劉啟暗自忖度時,袁盎邁步進殿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