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劉遂接見吳國使者前,另外兩個人早和劉濞達成了一直意見。這兩個人不難猜到——膠西王劉卬、楚王劉戊。
能夠產生這麽個結果並不複雜,因為他們同時被朝廷收拾了一頓。
關於劉戊,我在前邊介紹過。第一個被整,還差點掉了腦袋,加上他本就不是一個安生的主,自然對這次經曆耿耿於懷。
劉戊有驚無險地出獄後,讓空車招搖過市地返迴楚國,自己卻兜個大圈,秘密跑去了吳國。可以說,劉戊在將要發生的這件大事中,是不折不扣的發起人。隻不過實力有限,雖然是發起人,卻不帶頭人。這一點,劉戊很有自知之明。
他和劉濞的談話內容也很直接,張嘴閉嘴就是要造反,並且強烈建議劉濞出來主持公道,結伴去和劉啟“理論”。
劉濞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是得去“理論”一番,隻不過就憑咱倆還不行,得多拉人手。
劉戊誠服地點點頭:老叔,侄子唯馬首是瞻。
兩個人相視一笑,達成共識。幾天後,劉戊拍拍屁股返迴了楚國,暗自準備去了。
送走劉戊,吳王劉濞也沒閑著,即刻派人去找同時挨整的趙王劉遂和膠西王劉卬。
由此可見,欺負人時千萬不要牽涉太廣,最好一個一個來,各個擊破,要不然,一時三刻就能讓對手們建立同盟。
趙王劉遂說的話雖然有些拐彎抹角,但意思很直白——造反。
劉戊、劉遂介紹完了,就剩下另外一位當事人——膠西王劉卬。這個人還是需要做個簡單介紹的。
他爹叫劉肥,劉邦的大兒子。當然,劉肥不止他一個兒子,他的生育能力很強悍,留有九個活蹦亂跳的小子。
前邊介紹過的劉襄、劉章、劉興居三子比較有名,在誅滅呂氏中功勳卓著。
漢文帝劉恆繼位後,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給這三個人分了家:齊國一分為三,均為一方諸侯。
雖然劉恆自認為很公平,但這弟兄三人卻很不滿,因為這個收益率與前期的投入比起來,明顯是一份賠本的買賣,所以都很不滿。
既然不滿就要鬧出點事來,一鬧騰就要挨整,結果三個人中,劉襄和劉章鬱悶而死,劉興居造反被滅。
三人嗝屁幾年後,劉恆一咬牙,也把劉肥另外六個兒子封了王。當然,各自屬地還在老齊國的地盤上。
經此一搞,齊國被一分為七,讓他們在屁大一點地方上稱了王,多少有點擠得慌。
劉將閭,齊王;
劉卬,膠西王;
劉辟光,濟南王;
劉賢,淄川王;
劉雄渠,膠東王;
劉誌,濟北王;
劉喜(劉章兒子),城陽王。
事實上,上邊這些人也無需太過關注,隻是擺個造型亮亮相罷了。不過有一點應該提前交代,免得隨後再囉囉嗦嗦地糾纏不清。
上邊排列的這份名單中,將有四位兄弟榮幸地成為“七王之亂”的主角,他們分別是膠西王劉卬、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
還有兩點需要說明:
其一,這四位兄弟的感情最深,關係最鐵,其中劉卬是無可爭議的帶頭人。
其二,他們一直以來都有這麽個共識——劉卬更適合當皇帝。他們這個共識也是有理論依據的。在爺爺留下來的那群仔中,老爹劉肥是長子,就憑這個身份就應該當皇帝。假如劉肥是皇帝的話,他們之中的一位將會是接班人,怎麽著也不該好過劉恆、劉啟父子。況且自家兄弟在誅滅呂家之時頗多,但最終卻讓別人撿了便宜,真是蒼天無眼。劉恆父子當了皇帝後,不但沒覺得不好意思,反而想盡辦法壓製他們。所以,這些人一直很不忿。
不忿歸不忿,可也沒膽量去京城找劉恆理論,隻好把這口惡氣憋在肚子裏。
人隻要心存不滿,無論定力再好,也都多少會有一些流露的。不是說一些過火的話,就是幹一些過火的事。
終於,這口惡氣開花結果了。
劉卬比較倒黴,他的不滿情緒被京城裏的晁錯捕捉到了。朝廷的辦事效率挺高,很快就有了舉措,削他六個縣。
生存環境本就擁擠,這下可好,六個縣輕輕鬆鬆就沒了。這對他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就在劉卬哭爹喊娘地叫喚時,兄弟們紛紛送來了慰問信,在精神上給予了莫大的支持。當然,在支持之餘,又增舔了幾份對朝廷的不滿。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再添一把燃柴就能燃起熊熊大火。
送燃柴的人適時趕來了——吳國使者。
劉卬很幹脆,拉住使者的手感慨:你來的太及時了,我正準備派人去見吳王呢。
他表現的太過熱情,反倒讓使者有點不好意思。
分賓主落座後,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進行了一番開誠布公、毫不遮掩的交談,就雙方共同關心的事宜達成了共識——造反。
可在討論職責分工和將來利益分配時,出現了爭執。
使者認為,吳國實力最強,吳王資格最老,此次合作應該由劉濞領導。當然,事業成功後,劉濞也應該為最高領導人。
而劉卬卻提出了疑義。其一,吳王雖然有資曆,但做為領導人不太合適,原由很直接——他是旁支(劉邦的侄子)。其二,吳王雖然有實力,但我也差不了多少,我可以聯絡兄弟們一同起事,聲勢將會更大。最後劉卬提出:為了共同的事業,還是由我自己勉為其難地當這個領導人吧。
這個話題讓雙方爭的麵紅耳赤,最終也沒能磋商出個結論。使者無奈,隻好表示:迴去征詢領導意見。
劉卬也不挽留:快去快迴。
話說到這份上了,也不好意思留下來蹭飯,隻好打馬重往吳國跑。
一口氣跑到劉濞麵前,上氣不接下氣地匯報了此行收獲及留存問題。劉濞擰著老臉:小子,你也太猖狂,不掂掂自己有幾斤幾兩,敢和老子搶生意。不過劉濞是耍**的老手,隻要你配合造反,將來的事還是留到將來解決吧。
他瞪著眼對使者說道:你原路返迴,就說待將來大事已定,吳王和膠西王可平分天下。
使者一躬身,扭頭就又跑了迴去。不過在此時,去趙國遊說劉遂的使者已在迴家的路上。
一樣的差事,也有了相似的結果;但遇到不同的對手,就有著不一樣的工作強度。人家消消停停地觀光旅遊,可自己卻翻來覆去地丈量路程,快把兩條腿給跑斷了。
沒辦法,走吧。
使者一口氣又跑到劉卬的麵前,把劉濞的話原封不動地複述了一遍。
劉卬勾著腦袋斟酌半天,咧嘴壞笑一陣後,點了點頭:好,就按吳王說的辦。可在心裏卻想的是另外一迴事:娘的,遲早讓劉濞老小子知道我的厲害。
使者長長地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再跑了。
能夠產生這麽個結果並不複雜,因為他們同時被朝廷收拾了一頓。
關於劉戊,我在前邊介紹過。第一個被整,還差點掉了腦袋,加上他本就不是一個安生的主,自然對這次經曆耿耿於懷。
劉戊有驚無險地出獄後,讓空車招搖過市地返迴楚國,自己卻兜個大圈,秘密跑去了吳國。可以說,劉戊在將要發生的這件大事中,是不折不扣的發起人。隻不過實力有限,雖然是發起人,卻不帶頭人。這一點,劉戊很有自知之明。
他和劉濞的談話內容也很直接,張嘴閉嘴就是要造反,並且強烈建議劉濞出來主持公道,結伴去和劉啟“理論”。
劉濞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是得去“理論”一番,隻不過就憑咱倆還不行,得多拉人手。
劉戊誠服地點點頭:老叔,侄子唯馬首是瞻。
兩個人相視一笑,達成共識。幾天後,劉戊拍拍屁股返迴了楚國,暗自準備去了。
送走劉戊,吳王劉濞也沒閑著,即刻派人去找同時挨整的趙王劉遂和膠西王劉卬。
由此可見,欺負人時千萬不要牽涉太廣,最好一個一個來,各個擊破,要不然,一時三刻就能讓對手們建立同盟。
趙王劉遂說的話雖然有些拐彎抹角,但意思很直白——造反。
劉戊、劉遂介紹完了,就剩下另外一位當事人——膠西王劉卬。這個人還是需要做個簡單介紹的。
他爹叫劉肥,劉邦的大兒子。當然,劉肥不止他一個兒子,他的生育能力很強悍,留有九個活蹦亂跳的小子。
前邊介紹過的劉襄、劉章、劉興居三子比較有名,在誅滅呂氏中功勳卓著。
漢文帝劉恆繼位後,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給這三個人分了家:齊國一分為三,均為一方諸侯。
雖然劉恆自認為很公平,但這弟兄三人卻很不滿,因為這個收益率與前期的投入比起來,明顯是一份賠本的買賣,所以都很不滿。
既然不滿就要鬧出點事來,一鬧騰就要挨整,結果三個人中,劉襄和劉章鬱悶而死,劉興居造反被滅。
三人嗝屁幾年後,劉恆一咬牙,也把劉肥另外六個兒子封了王。當然,各自屬地還在老齊國的地盤上。
經此一搞,齊國被一分為七,讓他們在屁大一點地方上稱了王,多少有點擠得慌。
劉將閭,齊王;
劉卬,膠西王;
劉辟光,濟南王;
劉賢,淄川王;
劉雄渠,膠東王;
劉誌,濟北王;
劉喜(劉章兒子),城陽王。
事實上,上邊這些人也無需太過關注,隻是擺個造型亮亮相罷了。不過有一點應該提前交代,免得隨後再囉囉嗦嗦地糾纏不清。
上邊排列的這份名單中,將有四位兄弟榮幸地成為“七王之亂”的主角,他們分別是膠西王劉卬、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
還有兩點需要說明:
其一,這四位兄弟的感情最深,關係最鐵,其中劉卬是無可爭議的帶頭人。
其二,他們一直以來都有這麽個共識——劉卬更適合當皇帝。他們這個共識也是有理論依據的。在爺爺留下來的那群仔中,老爹劉肥是長子,就憑這個身份就應該當皇帝。假如劉肥是皇帝的話,他們之中的一位將會是接班人,怎麽著也不該好過劉恆、劉啟父子。況且自家兄弟在誅滅呂家之時頗多,但最終卻讓別人撿了便宜,真是蒼天無眼。劉恆父子當了皇帝後,不但沒覺得不好意思,反而想盡辦法壓製他們。所以,這些人一直很不忿。
不忿歸不忿,可也沒膽量去京城找劉恆理論,隻好把這口惡氣憋在肚子裏。
人隻要心存不滿,無論定力再好,也都多少會有一些流露的。不是說一些過火的話,就是幹一些過火的事。
終於,這口惡氣開花結果了。
劉卬比較倒黴,他的不滿情緒被京城裏的晁錯捕捉到了。朝廷的辦事效率挺高,很快就有了舉措,削他六個縣。
生存環境本就擁擠,這下可好,六個縣輕輕鬆鬆就沒了。這對他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就在劉卬哭爹喊娘地叫喚時,兄弟們紛紛送來了慰問信,在精神上給予了莫大的支持。當然,在支持之餘,又增舔了幾份對朝廷的不滿。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再添一把燃柴就能燃起熊熊大火。
送燃柴的人適時趕來了——吳國使者。
劉卬很幹脆,拉住使者的手感慨:你來的太及時了,我正準備派人去見吳王呢。
他表現的太過熱情,反倒讓使者有點不好意思。
分賓主落座後,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進行了一番開誠布公、毫不遮掩的交談,就雙方共同關心的事宜達成了共識——造反。
可在討論職責分工和將來利益分配時,出現了爭執。
使者認為,吳國實力最強,吳王資格最老,此次合作應該由劉濞領導。當然,事業成功後,劉濞也應該為最高領導人。
而劉卬卻提出了疑義。其一,吳王雖然有資曆,但做為領導人不太合適,原由很直接——他是旁支(劉邦的侄子)。其二,吳王雖然有實力,但我也差不了多少,我可以聯絡兄弟們一同起事,聲勢將會更大。最後劉卬提出:為了共同的事業,還是由我自己勉為其難地當這個領導人吧。
這個話題讓雙方爭的麵紅耳赤,最終也沒能磋商出個結論。使者無奈,隻好表示:迴去征詢領導意見。
劉卬也不挽留:快去快迴。
話說到這份上了,也不好意思留下來蹭飯,隻好打馬重往吳國跑。
一口氣跑到劉濞麵前,上氣不接下氣地匯報了此行收獲及留存問題。劉濞擰著老臉:小子,你也太猖狂,不掂掂自己有幾斤幾兩,敢和老子搶生意。不過劉濞是耍**的老手,隻要你配合造反,將來的事還是留到將來解決吧。
他瞪著眼對使者說道:你原路返迴,就說待將來大事已定,吳王和膠西王可平分天下。
使者一躬身,扭頭就又跑了迴去。不過在此時,去趙國遊說劉遂的使者已在迴家的路上。
一樣的差事,也有了相似的結果;但遇到不同的對手,就有著不一樣的工作強度。人家消消停停地觀光旅遊,可自己卻翻來覆去地丈量路程,快把兩條腿給跑斷了。
沒辦法,走吧。
使者一口氣又跑到劉卬的麵前,把劉濞的話原封不動地複述了一遍。
劉卬勾著腦袋斟酌半天,咧嘴壞笑一陣後,點了點頭:好,就按吳王說的辦。可在心裏卻想的是另外一迴事:娘的,遲早讓劉濞老小子知道我的厲害。
使者長長地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再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