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就在申屠嘉和袁盎抓耳撓腮地“從長計議”時,晁錯很配合地捅了個簍子,讓那兩位千方百計在他身上挑毛病的仁兄,終於找到了突破口。真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晁錯捅的簍子是這樣的。
他的府邸在未央宮之南,內史衙門(上班場所)在未央宮東南側,兩地直線距離也不算太遠。可內史衙門隻有一個門口,且門朝東開。要說這也沒什麽大不了,多拐個彎就到了。然而就是這麽一個彎,讓晁錯覺得很不方便。
的確挺不方便,蕭何當初建造未央宮時,遵循的原則是“高大上”,所有房屋參差布局、棱角分明,道路也圍著建築拐彎抹角。這種布局,看著很氣派,但真要提兩腿往裏邊走,會讓你在直線距離很近的兩地,七扭八歪地繞上大半天。
晁錯目前的年齡要說不是太大(44歲),但讓他天天遛彎,還是很不樂意的,若逢皇帝召見,更讓他受不了。為提高辦事效率,縮短上下班距離,晁錯幹了件自認為非常成功的事——經過精心設計,為內史衙門開了個南門。
朝廷的衙門絕不像小民百姓家的幾間茅草屋,怎麽著也得有個圍牆。為了配合這個南門,晁錯更有創意地在圍牆上打了個洞。實際上不止一個洞,最起碼“新幹線”上所有“釘子戶”都得挨個拔一拔,若不然,晁錯的這個天才的創意也是白搭。
要說這也沒什麽大不了,做為皇帝的近臣,拔幾個“釘子戶”也不算什麽了不起的事情。
就在晁錯悶著腦袋拔“釘子戶”時,一雙眼睛正默默地注視著他,“兄弟,你賣力地拔吧,等你拔完‘釘子戶’,就該輪著我拔你了。”
晁錯搞完這項“巨大”工程後,愜意地踩著自己的這條“新幹線”上班了。
遠處,袁盎望著他匆匆離去的背影,陰陰地笑了。當背影漸漸消失於眼簾,袁盎扭頭向申屠嘉府上而去。
機會,就在這條“新幹線”上。
也許大家會疑惑,晁錯給自己的辦公樓開個門,捎帶在幾道圍牆上打個洞而已,沒什麽大不了的,何以會成為袁盎的機會?
的確,晁錯修個門的確是件無所謂的事情,壞就壞在他拔“釘子戶”而四處“打洞”這個問題上。因為他在穿牆越戶的過程中,不小心的在一位“釘子戶”的圍牆上開了個口。而這位“釘子戶”,是他晁錯萬萬不該惹的。
這個“釘子戶”是漢高祖劉邦。因為晁錯在拔“釘子戶”的過程中,捎帶在高祖宗廟的圍牆上開了洞。這個洞就成了袁盎的機會。
當袁盎把整個事件經過為申屠嘉闡述和分析後,申屠嘉的老臉上也流露出了激動的笑容:小子,為私利而破宗廟,活膩味了你,“大不敬”這條罪名你是坐實了。
袁盎和申屠嘉頭對頭商量了好一陣。最終,申屠嘉請來了禦史大夫陶青,以及幾個親信。總的來說,這些都是對晁錯不滿的人。
申屠嘉今天有些激動,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就開門見山地講明了相邀的目的。
應該說,大家都是老熟人,沒那麽多客套話。尤其是禦史大夫陶青,倆人共事多年,交情甚厚。對這個人,申屠嘉還是比較放心的。
為了共同的敵人,大家匯聚一堂,商量了半天,隻做出了一個簡單的部署:丞相親自上書彈劾;禦史大夫攜九卿配合,群臣適時跟進,打算用口水淹死晁錯。並且確定了動手時間:第二天早朝。
部署停當後,靜待第二天早朝的到來。
上學時,老師經常講:當天的作業當天寫,就算熬到半夜也在所不惜。匯總幾千年的實踐經驗來看,老師講的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政治鬥爭。因為就坐等的這一晚,事件的走向發生了逆轉。
在申屠嘉靜靜地等待“早朝”時,有個人坐不住了。這個人是禦史大夫陶青。
陶青在禦史大夫的位置上已經待了七年,應該說他已經待煩了,很想能夠再進一步。然而,官當到他這個層級,晉升路線僅剩一條——丞相。
禦史大夫是預備丞相,現成的一條路,也是唯一的一條路。通常情況下,熬死了丞相,自己就是下一任丞相。但這條路走起來卻並沒那麽容易,因為劉恆時期選擇三公的標準是年齡大小,也就是說丞相是個老頭,他禦史大夫的年紀也不會太小。既然大家都已胡子一大把,到底是誰先嗝屁還真說不定。所以,硬憑拚壽命的確不是件輕鬆的事,就算天天鍛煉身體也不見得靠譜。
不過,為了體現公平競爭,大家不謀而合地找了一條捷徑——爭鬥。把丞相趕下台,自己就是下一任丞相。
這雖然是一條捷徑,但風險卻很大。在這個層級上的人,想以一邊倒的優勢,順順利利把對方送迴老家的難度係數很大,在沒有充分的把握前,誰都會不傻著臉蠻幹。因此,大部分人通常選擇隱忍。陶青就是個隱忍的高手。
陶青做事有板有眼,言語不多,看起來比較實誠。這些年來和申屠嘉的配合也不錯,無論申屠嘉怎麽搞,他都是一個動作——點頭。正由於他的出色表演,讓申屠嘉放鬆了警惕,甚至把他當自己人看待。
而不得不承認,申屠嘉看走了眼。因為陶青沒那麽簡單,在“點頭”之餘,卻一直暗暗地觀察著申屠嘉的一舉一動。
這一次,陶青的機會來了。
申屠嘉吐沫橫飛地安排部署時,陶青依然在點頭。可在點頭之餘,他發現了這個部署中一個致命的漏洞——皇帝的態度。說白了,要把晁錯往死裏整,關鍵得看皇帝會怎麽想,會怎麽做。不要忘了,晁錯是皇帝的親信。申屠嘉明火執仗地和晁錯幹架,無疑是與皇帝叫板,畢竟這是人家的“智囊”,沒道理皇位還沒坐穩,先把“智囊”給搭進去。
陶青覺得申屠嘉此舉有些草率了。但他並沒有提出異議,反而一個勁地點頭稱讚。可在心裏深處卻想的是另外一迴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晁錯捅的簍子是這樣的。
他的府邸在未央宮之南,內史衙門(上班場所)在未央宮東南側,兩地直線距離也不算太遠。可內史衙門隻有一個門口,且門朝東開。要說這也沒什麽大不了,多拐個彎就到了。然而就是這麽一個彎,讓晁錯覺得很不方便。
的確挺不方便,蕭何當初建造未央宮時,遵循的原則是“高大上”,所有房屋參差布局、棱角分明,道路也圍著建築拐彎抹角。這種布局,看著很氣派,但真要提兩腿往裏邊走,會讓你在直線距離很近的兩地,七扭八歪地繞上大半天。
晁錯目前的年齡要說不是太大(44歲),但讓他天天遛彎,還是很不樂意的,若逢皇帝召見,更讓他受不了。為提高辦事效率,縮短上下班距離,晁錯幹了件自認為非常成功的事——經過精心設計,為內史衙門開了個南門。
朝廷的衙門絕不像小民百姓家的幾間茅草屋,怎麽著也得有個圍牆。為了配合這個南門,晁錯更有創意地在圍牆上打了個洞。實際上不止一個洞,最起碼“新幹線”上所有“釘子戶”都得挨個拔一拔,若不然,晁錯的這個天才的創意也是白搭。
要說這也沒什麽大不了,做為皇帝的近臣,拔幾個“釘子戶”也不算什麽了不起的事情。
就在晁錯悶著腦袋拔“釘子戶”時,一雙眼睛正默默地注視著他,“兄弟,你賣力地拔吧,等你拔完‘釘子戶’,就該輪著我拔你了。”
晁錯搞完這項“巨大”工程後,愜意地踩著自己的這條“新幹線”上班了。
遠處,袁盎望著他匆匆離去的背影,陰陰地笑了。當背影漸漸消失於眼簾,袁盎扭頭向申屠嘉府上而去。
機會,就在這條“新幹線”上。
也許大家會疑惑,晁錯給自己的辦公樓開個門,捎帶在幾道圍牆上打個洞而已,沒什麽大不了的,何以會成為袁盎的機會?
的確,晁錯修個門的確是件無所謂的事情,壞就壞在他拔“釘子戶”而四處“打洞”這個問題上。因為他在穿牆越戶的過程中,不小心的在一位“釘子戶”的圍牆上開了個口。而這位“釘子戶”,是他晁錯萬萬不該惹的。
這個“釘子戶”是漢高祖劉邦。因為晁錯在拔“釘子戶”的過程中,捎帶在高祖宗廟的圍牆上開了洞。這個洞就成了袁盎的機會。
當袁盎把整個事件經過為申屠嘉闡述和分析後,申屠嘉的老臉上也流露出了激動的笑容:小子,為私利而破宗廟,活膩味了你,“大不敬”這條罪名你是坐實了。
袁盎和申屠嘉頭對頭商量了好一陣。最終,申屠嘉請來了禦史大夫陶青,以及幾個親信。總的來說,這些都是對晁錯不滿的人。
申屠嘉今天有些激動,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就開門見山地講明了相邀的目的。
應該說,大家都是老熟人,沒那麽多客套話。尤其是禦史大夫陶青,倆人共事多年,交情甚厚。對這個人,申屠嘉還是比較放心的。
為了共同的敵人,大家匯聚一堂,商量了半天,隻做出了一個簡單的部署:丞相親自上書彈劾;禦史大夫攜九卿配合,群臣適時跟進,打算用口水淹死晁錯。並且確定了動手時間:第二天早朝。
部署停當後,靜待第二天早朝的到來。
上學時,老師經常講:當天的作業當天寫,就算熬到半夜也在所不惜。匯總幾千年的實踐經驗來看,老師講的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政治鬥爭。因為就坐等的這一晚,事件的走向發生了逆轉。
在申屠嘉靜靜地等待“早朝”時,有個人坐不住了。這個人是禦史大夫陶青。
陶青在禦史大夫的位置上已經待了七年,應該說他已經待煩了,很想能夠再進一步。然而,官當到他這個層級,晉升路線僅剩一條——丞相。
禦史大夫是預備丞相,現成的一條路,也是唯一的一條路。通常情況下,熬死了丞相,自己就是下一任丞相。但這條路走起來卻並沒那麽容易,因為劉恆時期選擇三公的標準是年齡大小,也就是說丞相是個老頭,他禦史大夫的年紀也不會太小。既然大家都已胡子一大把,到底是誰先嗝屁還真說不定。所以,硬憑拚壽命的確不是件輕鬆的事,就算天天鍛煉身體也不見得靠譜。
不過,為了體現公平競爭,大家不謀而合地找了一條捷徑——爭鬥。把丞相趕下台,自己就是下一任丞相。
這雖然是一條捷徑,但風險卻很大。在這個層級上的人,想以一邊倒的優勢,順順利利把對方送迴老家的難度係數很大,在沒有充分的把握前,誰都會不傻著臉蠻幹。因此,大部分人通常選擇隱忍。陶青就是個隱忍的高手。
陶青做事有板有眼,言語不多,看起來比較實誠。這些年來和申屠嘉的配合也不錯,無論申屠嘉怎麽搞,他都是一個動作——點頭。正由於他的出色表演,讓申屠嘉放鬆了警惕,甚至把他當自己人看待。
而不得不承認,申屠嘉看走了眼。因為陶青沒那麽簡單,在“點頭”之餘,卻一直暗暗地觀察著申屠嘉的一舉一動。
這一次,陶青的機會來了。
申屠嘉吐沫橫飛地安排部署時,陶青依然在點頭。可在點頭之餘,他發現了這個部署中一個致命的漏洞——皇帝的態度。說白了,要把晁錯往死裏整,關鍵得看皇帝會怎麽想,會怎麽做。不要忘了,晁錯是皇帝的親信。申屠嘉明火執仗地和晁錯幹架,無疑是與皇帝叫板,畢竟這是人家的“智囊”,沒道理皇位還沒坐穩,先把“智囊”給搭進去。
陶青覺得申屠嘉此舉有些草率了。但他並沒有提出異議,反而一個勁地點頭稱讚。可在心裏深處卻想的是另外一迴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