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迴說到,嶗山李真人,閉關數月,返老還青,坦言已窺一絲先天。


    三位真人大喜,紛紛請教,李真人遲疑片刻,言道:“諸位道友,非是貧道藏私,而是貧道自付一點心得,固然始淤張道友啟發,但實源與貧道自身道途。


    若貧道所得微末與諸位道友不符,恐有礙眾友道心。”


    三位真人皆言:“道兄勿憂,朝聞道,夕死可矣。我等苦苦追尋,若得聞道,即便有礙,皆為緣法。”


    李真人遂允,待三日開壇講法。


    是日開壇,儀軌俱免,隔絕內外。


    待李真人起壇,三真人護持,張賀之,林道人等陪坐下首。


    與聞者俱各宮長老,執事,親傳,共七十有一,旁人卻無此等緣法。


    真人講法,開宗明義,直指本心:“所謂先天,與後天對,互為陰陽,上下表裏,先後同存。


    生靈之始起於精血,精血者,血肉筋骨有型之屬。


    精血之合,生氣,生力,生神。


    譬如軍陣,精血為卒,氣為精血之將,神為精血之帥,力為精血之果。


    帥將將,將統兵,兵合力。


    是以,神禦氣,氣統精,精合力,有力方則能動,行走坐臥莫不如此。


    人生之初,神無明識。


    如操演軍陣,雜亂無方,帥令禦將,也令禦兵,令出多門無所適從,難成合力。


    然則此時,神雖無識,有意與無意之間以常為令,其令可直達精血,是為先天。


    待得年齒漸長,軍陣操演熟練,各安其位,方得如臂使指,是為後天。


    道門言:煉精化氣,練氣化神。


    便是淬煉筋骨,調理精血,待到精血充足,精餘化氣。


    氣者無形有質,藏於竅穴,行與經脈,行藏之間壯大神魂。


    神魂居紫府,無形無質,居中調度不顯與外。


    然氣則無識,運轉從神,行以常。


    精血有形之屬,自有新陳,陳者汰,新者替。


    然新者具自陳者出,不免沾染舊雜,待得年長舊雜積累,不免師老兵疲,精血漸衰,氣竭神散,步生老病死舊途。


    修行之人,待練氣化神,神魂壯大,體悟自身,重返先天,以神魂直禦精血,嚐試去舊導新,重整精血,洗練精氣神,此長生久視之道也。”


    他人講道雲山霧罩,含糊其辭,每次關節處,便王顧左右而言他。


    真人講道,在坐俱是親近,絕不藏私,將修煉中的體悟,細節一一道來。


    諸人聽得如癡如醉,場上除真人言語,原本落針可聞。


    忽的場上響起一陣細微鼾聲,雖不大,最遠處之人都清晰可聞,其中似乎還帶著一點哨音。。。


    眾人俱是一愣,抬眼一看,都是一笑,卻急忙壓住雜音,恐驚醒熟睡之人。


    左手劉真人衝林道人微一示意,林道人會意起身,脫下道袍,將張賀之輕輕裹住,抱在懷裏盤腿坐下,向李真人點頭示意講道繼續。


    李真人抬手拂須,眼望熟睡的張賀之,麵露微笑,言到:“張道友虹化飛升,轉世而來,雖帶宿慧,但畢竟年紀幼小,神魂未複,聽老道絮絮叨叨,不免無趣。


    得張道友啟發,老道此次閉關,得悟洗練精血之道。


    以老道近日所得,體悟推敲,張道友轉世之前必是已達成先天。”


    下麵眾人“哄”聲一片,不免竊竊私語,嗡嗡有聲。


    李真人咳嗽一聲,待眾人收聲,繼續講到:“方才講到,吾以神魂直操精血,給予洗練,然如何洗練?


    血如何?肉如何?筋骨如何?


    更何況一旦涉及經脈,誰敢妄動?


    老道閉關數月,因這三千煩惱絲與性命無礙,方敢嚐試。


    更何況老道感悟,精血洗練後,氣與神亦需洗練鍛造。


    精,有形有質,氣,無形有質,神則無形無質,依托精氣而存。


    精衰則氣竭,神散,精氣之亡,神無所憑,消散與天地虛無,與虛無中生新生靈,如此循環,天地新陳,此天道也。


    我等俱為修士,所修者,長生也,乃逆天道而行。


    前人雖有典籍,然其成仙之言縹緲,轉世之跡難考。


    今幸得張道友啟發,窺得片瓦先天,推測之下,感天地之道總有一線生機。


    因氣,神俱誕生於精血,同根而異質,精氣神互為洗練,必有交融。


    交融之下,若神魂洗練出一絲型質,演化元神,元神藏與新陳交生之際依附新生,或可逃過天網恢恢。


    此時元神亦受天地洗練逐漸消散,維保得一絲純淨靈性,依附新生之後記憶消散,轉世投生,與傳說飲孟婆湯一般無二。


    若僅僅如此,實算不得長生,不過又入輪迴,生老病死而已,不合我道門所求。


    然如此一來,便瞞過了天道。


    新生降世,精氣初生,紫府空空,神魂未誕,那一絲靈性依附新生,入駐紫府,因其純淨,無分毫記憶,分屬無主,算不得奪舍,神魂誕生,便得了那絲靈性。


    新生先天,精氣神混元,如大軍未加操演,需慢慢成長轉化後天。


    因那一絲靈性,如大軍得了名帥,新生天資遠較他人為佳,成長修行自脫引而出。


    轉化之後,精氣神井井有條各安其位,常人神魂漸失先天,失了直令精血之能。


    然因那靈性所在,後天漸生時先天不失,待到修行有成迴頭洗練自身時,早已越過關竅。


    若止如此,仍是新生,與前世無關。


    但元神已受天地洗練,雖記憶消散,如萬物存於天地,自有其來去處,還留存與天地之間。


    新生偶遇之,本出同源,自然同歸,隨修為漸深,明悟自身,不難與天地中尋迴自我。


    或仍算不得真正長生,唯道途艱難縹緲,吾無登天之力,此途雖難,或可通達,貧道亦有意踐行之。


    當與諸位道友共勉。”


    當下眾人紛紛提問,四位真人一一詳解,教學相長,真人們也互為討論。


    直到卯時已過,方不舍散去。


    林道人懷抱張賀之隨真人們迴到後殿,方一放下,張賀之便大叫起來:“吃飯,吃飯。”


    眾真人方才想起,早已忘記了午膳,小張賀之能忍到現在才鬧,已是難得。


    待齋飯布上,林道人照顧張賀之坐下後,卻不急乘飯,小聲言道:“張府二管家,已帶著飯食在殿外候了兩個時辰,師尊......”


    四位真人早知,平日裏張賀之雖也一同用齋,但張府一直另備飯食,眾研究者早將每日菜譜詳細記錄在案,真人們也看過,無非是多了些葷腥之物。


    真人們修行高深,早就對世俗忌戒不放在眼裏,自家葷戒隻是習慣而已,以林道人修為自然明白這點,今日擔心張賀之餓得狠了,而且有些細節順帶提示真人們,方才請示。


    真人們自無不允。


    當下那二管家帶著一眾下人仆婦紛紛入內,布上菜來。


    往日裏真人們高高在上,有事弟子服其勞,除偶爾出手,用真氣探查張賀之脈象,平日對張賀之的觀察記錄與研究都是弟子們在進行,終究是隔了一層。


    雖看了記錄,知道張賀之食量驚人,但都是醫生,無需提醒便知其中道理,是以未曾過多在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天證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玄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玄道人並收藏諸天證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