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蠶紙,就是一種比較結實的紙,大約十六開大小,俗稱牛皮紙,也被稱為麻紙,製作工藝簡單,主要由樹皮、麻等材料製成,蠶蛾在發育成熟以後,會把蠶卵產在蠶農準備好的牛皮紙上麵,每張蠶紙上麵大約會有兩三萬枚蠶卵。
當桑葉開始長成的時候,蠶農就可以用溫布敷蓋在蠶紙上麵補溫以幫助蠶卵孵化。
小蠶寶寶剛開始孵化的時候還沒有米粒大小,蠶農還需用削得很細但是又不是太尖銳的筷子把孵化出的蠶寶寶夾到養蠶的籮筐當中,同時還要給蠶寶寶準備好桑葉,桑葉還必須保持幹淨,像是靠近路麵的,塵土比較大的桑葉都需要清洗然後用布擦去水分,然後擱置在陰涼處攤開放涼。
等到喂蠶寶寶的時候,蠶農還必須把桑葉切碎,不切碎不吃,葉子太幹也不吃,碎葉子放置時間稍微長點兒還是不吃,這嬌貴祖宗動不動還會拉肚子,說不活就不活。
更要命的是,小蠶期的蠶寶寶每天都要喂四到六次,直到大蠶期才能把喂養次數降低到三四次左右,降不降的區別並不是很明顯,這時候一個小蠶寶寶,每天差不多要吃兩片左右的桑葉。
然後,隨著蠶寶寶一天天長大,很快就會進入“吃老食”的瘋長期,這個階段跟人類“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的成長階段一樣,是蠶寶寶的瘋長期,也是即將做繭成蛹的階段,對於桑葉的需求量會瘋狂增加,如果一間屋子裏養上十幾籮筐的蠶,在“吃老食”的階段,蠶吃桑葉的聲音就像是下雨一樣唰唰的響個不停。
這個階段的蠶,每天要吃掉差不多十片左右的桑葉。
再然後,這些嬌貴祖宗們才會開始做繭,成蛹,然後破繭,變成蠶蛾。
那麽問題來了:養蠶這麽麻煩,不養行不行?
不行!
像楊少峰這樣兒的地方官,最重要的工作職責就是“勸課農桑”,其中農指的就是春耕、夏理、秋收,而桑指的就是種桑養蠶,因為朝廷收稅的時候會收走蠶絲,也就是所謂的“夏稅生絲”,就算是老百姓不願意養蠶,地方官老爺們也得想方設法的“勸課”。
現在寧陽縣的情況就是有桑樹有桑苗,但是因為徐達和常遇春帶兵北伐以及洪武元年幹旱的原因,使得寧陽縣裏並沒有蠶紙,楊大知縣還不得不派人千裏迢迢的去江南采買,等以後正式開始養蠶了,楊大知縣還得再不停的去各社、各閭的養蠶戶去巡視,確保養蠶大業不會出現什麽問題。
越想越是頭疼,楊大知縣幹脆微微搖頭,把這些亂七八糟的念頭全都趕出腦海,然後把目光投向了正在趕著牛犁地的百姓。
犁地隻不過是春耕的開始。
所謂的耕,就是用牛拉著犁頭犁地,這個過程的目的是把地表的作物殘茬、雜草、肥料翻入土中,清潔耕層表麵。
等犁完了地,接下來就要用耙,也就是耙犁對土地進行平整,去掉大塊的土塊,這個過程還可以用到牛馬,一般百姓家裏十來歲的孩子也要參與其中,他們的作用是坐在耙上,將耙齒壓進土裏,把那個大點兒的土塊耙碎。
當這兩個步驟都完成了之後,百姓還要用鋤頭、釘耙之類的農具對土地再次進行平整,這個過程中要將耙地過程中殘留下來的,稍微大點兒的土塊打碎,也要把細小的石頭以及殘留在土地表麵的草根之類的東西都撿出來扔掉。
再然後才是翻壟,起席牆,挖坑撒種,再然後才是澆水。
除此以外,百姓還需要用小鋤頭或者小平鋤一類的農具,對種植了冬小麥的田地進行翻地、除草,民間一般也稱之為耬草。
而無論是在閑了一冬的土地上開始春耕,還是給冬小麥的土裏耬草,其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一是為了疏鬆土壤,利於接納和貯存雨水,促進土壤中潛在養分轉化為有效養分和促使作物根係的伸展;二是盡可能的除去雜草,讓土地裏的肥力盡可能多的被冬小麥吸收;第三則是把雜草種子、地下根莖、病菌孢子、害蟲卵塊等埋入深土層,抑製其生長繁育。
在整個春耕的過程中,除了驅使耕牛犁地、用爬犁耙地還有撒種的時候可以稍微直起腰來,剩下無論是哪一項農活都要彎著腰勞作,一整天下來都沒有直起腰的機會,就連額頭上的汗水都不會流到脖子上,而是會直接掉到地麵上,所以又有了“汗珠子摔八掰”的說法。
即便如此,也多虧了朱重八朱皇帝賞賜給寧陽縣的那些牛馬,要不然的話就隻能用人來拉犁,那才是真的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牲口用。
更重要的是,寧陽縣的百姓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養的雞鴨,偶爾還能吃上一個雞蛋或者鴨蛋之類的補補身子,光是這一點就已經超過了九成甚至九成九的百姓。
楊大知縣怔怔的瞧著百姓勞作的身影,心裏已經開始琢磨著是不是該把五小工業給弄出來了。
所以五小工業,指的是小鋼鐵、?小煤礦、?小機械、?小水泥、?小化肥五種工業企業?,五小工業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但是放到現在的大明而言,這五小工業卻是能推動大明進入工業化的第一步。
再然後,楊大知縣就把主意打到了朱標身上。
雖然本官是穿越者之恥,既不懂煉鋼冶鐵也不懂采礦挖煤,小機械和小化肥什麽的更是一竅不通,但是整個大明朝好幾千萬人呢,總得有那麽一兩個懂的吧?
有需求,找朱標,朱標搞不定了還可以找他爹幫忙。
放到一個項目上,本官就相當於是負責提想法的項目經理,朱標和他爹就相當於負責組建團隊的人力資源,等他們把人手都找齊了之後,本官就會搖身一變,成為負責帶領團隊實現需求的產品經理,朱標和他爹也會搖身一變成為最後驗收的甲方。
瞧瞧,多完美的組合。
當桑葉開始長成的時候,蠶農就可以用溫布敷蓋在蠶紙上麵補溫以幫助蠶卵孵化。
小蠶寶寶剛開始孵化的時候還沒有米粒大小,蠶農還需用削得很細但是又不是太尖銳的筷子把孵化出的蠶寶寶夾到養蠶的籮筐當中,同時還要給蠶寶寶準備好桑葉,桑葉還必須保持幹淨,像是靠近路麵的,塵土比較大的桑葉都需要清洗然後用布擦去水分,然後擱置在陰涼處攤開放涼。
等到喂蠶寶寶的時候,蠶農還必須把桑葉切碎,不切碎不吃,葉子太幹也不吃,碎葉子放置時間稍微長點兒還是不吃,這嬌貴祖宗動不動還會拉肚子,說不活就不活。
更要命的是,小蠶期的蠶寶寶每天都要喂四到六次,直到大蠶期才能把喂養次數降低到三四次左右,降不降的區別並不是很明顯,這時候一個小蠶寶寶,每天差不多要吃兩片左右的桑葉。
然後,隨著蠶寶寶一天天長大,很快就會進入“吃老食”的瘋長期,這個階段跟人類“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的成長階段一樣,是蠶寶寶的瘋長期,也是即將做繭成蛹的階段,對於桑葉的需求量會瘋狂增加,如果一間屋子裏養上十幾籮筐的蠶,在“吃老食”的階段,蠶吃桑葉的聲音就像是下雨一樣唰唰的響個不停。
這個階段的蠶,每天要吃掉差不多十片左右的桑葉。
再然後,這些嬌貴祖宗們才會開始做繭,成蛹,然後破繭,變成蠶蛾。
那麽問題來了:養蠶這麽麻煩,不養行不行?
不行!
像楊少峰這樣兒的地方官,最重要的工作職責就是“勸課農桑”,其中農指的就是春耕、夏理、秋收,而桑指的就是種桑養蠶,因為朝廷收稅的時候會收走蠶絲,也就是所謂的“夏稅生絲”,就算是老百姓不願意養蠶,地方官老爺們也得想方設法的“勸課”。
現在寧陽縣的情況就是有桑樹有桑苗,但是因為徐達和常遇春帶兵北伐以及洪武元年幹旱的原因,使得寧陽縣裏並沒有蠶紙,楊大知縣還不得不派人千裏迢迢的去江南采買,等以後正式開始養蠶了,楊大知縣還得再不停的去各社、各閭的養蠶戶去巡視,確保養蠶大業不會出現什麽問題。
越想越是頭疼,楊大知縣幹脆微微搖頭,把這些亂七八糟的念頭全都趕出腦海,然後把目光投向了正在趕著牛犁地的百姓。
犁地隻不過是春耕的開始。
所謂的耕,就是用牛拉著犁頭犁地,這個過程的目的是把地表的作物殘茬、雜草、肥料翻入土中,清潔耕層表麵。
等犁完了地,接下來就要用耙,也就是耙犁對土地進行平整,去掉大塊的土塊,這個過程還可以用到牛馬,一般百姓家裏十來歲的孩子也要參與其中,他們的作用是坐在耙上,將耙齒壓進土裏,把那個大點兒的土塊耙碎。
當這兩個步驟都完成了之後,百姓還要用鋤頭、釘耙之類的農具對土地再次進行平整,這個過程中要將耙地過程中殘留下來的,稍微大點兒的土塊打碎,也要把細小的石頭以及殘留在土地表麵的草根之類的東西都撿出來扔掉。
再然後才是翻壟,起席牆,挖坑撒種,再然後才是澆水。
除此以外,百姓還需要用小鋤頭或者小平鋤一類的農具,對種植了冬小麥的田地進行翻地、除草,民間一般也稱之為耬草。
而無論是在閑了一冬的土地上開始春耕,還是給冬小麥的土裏耬草,其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一是為了疏鬆土壤,利於接納和貯存雨水,促進土壤中潛在養分轉化為有效養分和促使作物根係的伸展;二是盡可能的除去雜草,讓土地裏的肥力盡可能多的被冬小麥吸收;第三則是把雜草種子、地下根莖、病菌孢子、害蟲卵塊等埋入深土層,抑製其生長繁育。
在整個春耕的過程中,除了驅使耕牛犁地、用爬犁耙地還有撒種的時候可以稍微直起腰來,剩下無論是哪一項農活都要彎著腰勞作,一整天下來都沒有直起腰的機會,就連額頭上的汗水都不會流到脖子上,而是會直接掉到地麵上,所以又有了“汗珠子摔八掰”的說法。
即便如此,也多虧了朱重八朱皇帝賞賜給寧陽縣的那些牛馬,要不然的話就隻能用人來拉犁,那才是真的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牲口用。
更重要的是,寧陽縣的百姓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養的雞鴨,偶爾還能吃上一個雞蛋或者鴨蛋之類的補補身子,光是這一點就已經超過了九成甚至九成九的百姓。
楊大知縣怔怔的瞧著百姓勞作的身影,心裏已經開始琢磨著是不是該把五小工業給弄出來了。
所以五小工業,指的是小鋼鐵、?小煤礦、?小機械、?小水泥、?小化肥五種工業企業?,五小工業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但是放到現在的大明而言,這五小工業卻是能推動大明進入工業化的第一步。
再然後,楊大知縣就把主意打到了朱標身上。
雖然本官是穿越者之恥,既不懂煉鋼冶鐵也不懂采礦挖煤,小機械和小化肥什麽的更是一竅不通,但是整個大明朝好幾千萬人呢,總得有那麽一兩個懂的吧?
有需求,找朱標,朱標搞不定了還可以找他爹幫忙。
放到一個項目上,本官就相當於是負責提想法的項目經理,朱標和他爹就相當於負責組建團隊的人力資源,等他們把人手都找齊了之後,本官就會搖身一變,成為負責帶領團隊實現需求的產品經理,朱標和他爹也會搖身一變成為最後驗收的甲方。
瞧瞧,多完美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