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話音落下,張世澤走到文案坐定,老神在在。
對於冶造局的使用,他已想好了大的方向,無非就是朝著軍工民用發展而已。
軍用自不必說,這是冶造局的本業。至於民用方麵,張世澤倒是有些主意。
改善民生,提高大明國內民眾的生活水平是一方麵,如何掙錢又是另一方。
科技改變生活,這是不爭的事實。同時,新穎有效的產品,更是源源不斷的財富。
畢竟,自己要養的可不是區區一個冶造局,而是今後跟隨他的數十萬將士。
不說俸祿獎賞等開銷,單是武器的製造,就是一筆浩瀚如海的存在,永遠看不到盡頭。
“秦督的自鳴鍾可是指西僧利瑪竇從西洋帶來的自鳴鍾,內設機關,每遇一時輒鳴。
杜監事弓著身,端上一杯茶,小心翼翼放在桌上,開口問道。
“是也不是。”
張世澤端起茶,小啜一口,隨即敬謝不敏。
一個字,苦!
這冶造局不愧為混成墊底的,連招待國公府世子用的茶葉都是那般廉價殘次!
感受著嘴裏殘留的苦澀,張世澤再次提筆寫出要求:一,可帶在手腕或者掛在胸前。二,不能有誤差。
大明的自鳴鍾是利瑪竇於萬曆年間首批貢獻兩件,一件是樓式的,其高度超過了宮中所有內殿。
另一件大概屬於台式,體積小巧,外罩木框,鑲有鍍金雕龍,指針是鷹嘴狀的,每一刻鍾便要鳴叫一次。
“世子,我們冶造局有人打製過自鳴鍾,以鐵為之,絲繩交絡,懸於輪轉上下,戛戛不停,擊鍾有聲。
隻是每日至少有十五分的誤差,另外最小隻能做到香盒大小,這戴在懷裏稍大一些,或許有可能,可要帶在手腕,似乎……”
張琳墊著腳,看清桌上世子寫的要求,有點為難的解釋。
同時,心裏嘀咕著,這些公子哥,真會想,真會玩。
“是及,世子,自己打製不劃算。京城市麵上有許多海商帶來的自鳴鍾,中樣者每架銀五十兩,大者及小而精工者價值更多。
若是想在軍中大規模使用,反而不如用香漏,一盤香可用十二個時辰,所費不過三文。”
杜監事作為軍器局負責人,眼光見識不缺,立馬聯想到軍中使用。
自鳴鍾傳至大明時,在京畿及全國流行的本土計時裝置包括以日冕為代表的太陽鍾、以漏刻為代表的水鍾和以香漏為代表的火鍾。
但從成本算,相對於本土的傳統計時器,自鳴鍾最大的劣勢顯然是價格,而火鍾才是普通百姓的選擇。
當然,有些連火鍾也用不起的人,那隻能聽更夫的更鼓報時了。
“誤差好說,本督聽西洋人講,隻要裝上帶擒縱器和發條,就能提高準點率。你們交代下去,不管是誰,隻要能按世子的要求做出來,獎賞紋銀五千兩。”
張世澤零零星星的寫了幾種小物件,大抵是這時代可以研究出來,隻是缺少方向性,稍稍點撥就可以順理成章問世。
例如珍妮紡紗機,無非是把幾個紗錠都豎著排列,由紡一根紗到同時紡幾根紗,發展下去數十根,效率自然提高。
說穿了不足為奇,關鍵還是思維受限。
“世子……,真的獎勵……五千兩?”
郎官張琳咽了咽口水,仿佛瞬間變成口疾之人。
他年俸才一百八十兩,家裏八九口裏,委實過得心酸不易。五千兩紋銀,相當於他三十年不吃不喝的俸祿。
至於其他匠工才六十兩紋銀,更是一輩子不吃不喝都賺不到這個數。
事物都是現成的,不就是變小一點嗎?不相信組織個十幾人,沒日沒夜幹還攻克不下來?
對於冶造局的使用,他已想好了大的方向,無非就是朝著軍工民用發展而已。
軍用自不必說,這是冶造局的本業。至於民用方麵,張世澤倒是有些主意。
改善民生,提高大明國內民眾的生活水平是一方麵,如何掙錢又是另一方。
科技改變生活,這是不爭的事實。同時,新穎有效的產品,更是源源不斷的財富。
畢竟,自己要養的可不是區區一個冶造局,而是今後跟隨他的數十萬將士。
不說俸祿獎賞等開銷,單是武器的製造,就是一筆浩瀚如海的存在,永遠看不到盡頭。
“秦督的自鳴鍾可是指西僧利瑪竇從西洋帶來的自鳴鍾,內設機關,每遇一時輒鳴。
杜監事弓著身,端上一杯茶,小心翼翼放在桌上,開口問道。
“是也不是。”
張世澤端起茶,小啜一口,隨即敬謝不敏。
一個字,苦!
這冶造局不愧為混成墊底的,連招待國公府世子用的茶葉都是那般廉價殘次!
感受著嘴裏殘留的苦澀,張世澤再次提筆寫出要求:一,可帶在手腕或者掛在胸前。二,不能有誤差。
大明的自鳴鍾是利瑪竇於萬曆年間首批貢獻兩件,一件是樓式的,其高度超過了宮中所有內殿。
另一件大概屬於台式,體積小巧,外罩木框,鑲有鍍金雕龍,指針是鷹嘴狀的,每一刻鍾便要鳴叫一次。
“世子,我們冶造局有人打製過自鳴鍾,以鐵為之,絲繩交絡,懸於輪轉上下,戛戛不停,擊鍾有聲。
隻是每日至少有十五分的誤差,另外最小隻能做到香盒大小,這戴在懷裏稍大一些,或許有可能,可要帶在手腕,似乎……”
張琳墊著腳,看清桌上世子寫的要求,有點為難的解釋。
同時,心裏嘀咕著,這些公子哥,真會想,真會玩。
“是及,世子,自己打製不劃算。京城市麵上有許多海商帶來的自鳴鍾,中樣者每架銀五十兩,大者及小而精工者價值更多。
若是想在軍中大規模使用,反而不如用香漏,一盤香可用十二個時辰,所費不過三文。”
杜監事作為軍器局負責人,眼光見識不缺,立馬聯想到軍中使用。
自鳴鍾傳至大明時,在京畿及全國流行的本土計時裝置包括以日冕為代表的太陽鍾、以漏刻為代表的水鍾和以香漏為代表的火鍾。
但從成本算,相對於本土的傳統計時器,自鳴鍾最大的劣勢顯然是價格,而火鍾才是普通百姓的選擇。
當然,有些連火鍾也用不起的人,那隻能聽更夫的更鼓報時了。
“誤差好說,本督聽西洋人講,隻要裝上帶擒縱器和發條,就能提高準點率。你們交代下去,不管是誰,隻要能按世子的要求做出來,獎賞紋銀五千兩。”
張世澤零零星星的寫了幾種小物件,大抵是這時代可以研究出來,隻是缺少方向性,稍稍點撥就可以順理成章問世。
例如珍妮紡紗機,無非是把幾個紗錠都豎著排列,由紡一根紗到同時紡幾根紗,發展下去數十根,效率自然提高。
說穿了不足為奇,關鍵還是思維受限。
“世子……,真的獎勵……五千兩?”
郎官張琳咽了咽口水,仿佛瞬間變成口疾之人。
他年俸才一百八十兩,家裏八九口裏,委實過得心酸不易。五千兩紋銀,相當於他三十年不吃不喝的俸祿。
至於其他匠工才六十兩紋銀,更是一輩子不吃不喝都賺不到這個數。
事物都是現成的,不就是變小一點嗎?不相信組織個十幾人,沒日沒夜幹還攻克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