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乾清宮,張世澤腦海裏依舊迴顧著東林君子的事情。


    老實講,張世澤一直覺得建奴、叛軍的問題,隻要軍隊強大了,一切都不是問題。


    可是東林黨及其黨爭,卻是大明最大最棘手的問題。


    說實際話,曆朝曆代文臣結黨都免不了,也免不了有黨爭,但都沒有大明來得如此猖狂,如此沒有底線。


    不論東林黨在史書裏多麽偉光正,無論其在道德上多麽“高尚”,但他們代表江南士大夫利益的政治思想,在小冰河天氣導致全國產生大規模災害,國家同時還要內外用兵的情況下,其政治思想都是不合時宜的。


    如果一個黨派代表的地方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矛盾,那麽這個黨派必然是奸黨。


    既然是奸黨,那就必須除掉。


    可是,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別說張世澤了,縱使是崇禎皇帝,好像也無能為力。


    畢竟,東林黨勢力龐大,關係錯綜複雜,黨羽遍布朝野。


    “張世子。”


    正當張世澤心事重重,前方突然有人叫他。


    張世澤抬頭一看,原來是大明首輔溫體仁,東林黨的死對頭,崇禎皇帝最信任的大臣。


    “見過溫大人。”


    張世澤不敢怠慢,向前幾步,抱拳行禮。


    溫體仁不簡單呐!


    自己作為穿越者,都覺得東林黨難以對付解決。


    可溫體仁,幾乎是憑著一己之力,硬是把東林黨壓住一頭。


    像錢謙益、文孟震、錢龍錫等東林大佬,無不是敗在他手下,飲恨大明官場。


    也因此,東林黨人對他恨之入骨,視為眼中釘,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可惜,縱使他們在崇禎皇帝跟前百般詆毀,溫體仁卻穩如泰山,聖眷不減。


    一直要到崇禎十年,溫體仁和曹化淳相鬥,結果兩敗俱傷,雙雙把家還。


    “世子似乎有什麽心事呐?”


    溫體仁迴了個禮,笑眯眯的問道。


    勳貴世家中,英國公府向來低調,可近來這位小公爺卻動作頻頻,頗得陛下賞識,作為大明首輔,溫體仁自然一清二楚。


    也因此,過去和張世澤交集不多的他,利用偶然相遇的機會,釋放出自己的善意。


    “唉,溫大人別提了,還不都是那些腐儒惹的。”


    聽到溫體仁發問,張世澤攤著手直言相告。


    腐儒?


    溫體仁一臉驚愕,他想不到張世澤說話如此生猛,當著堂堂大明首輔的麵罵百官為腐儒,這似乎有點不合適呐!


    不過,這也充分說明小公爺沒有拿他當外人,否則斷然不會如此!


    有點意思!


    自己剛釋放善意,對方立馬投桃報李,默契十足呐!


    溫體仁眯著雙眼,腦海裏計較著這些,嘴裏卻沒閑下,他試探著說道:“世子不必和那些人計較,不過一些蠅營狗苟之輩罷了!”


    “溫大人所言極是!”


    張世澤附和一句,隨即歎了一口氣,誠摯地對溫體仁說道:“想溫大人作為大明宰輔,輔佐陛下治理大明兢兢業業竭盡全力。


    可那些腐儒自己不做事,卻專門攻訐溫大人,更是甚者,居然利用歌謠汙蔑抹黑內閣,真是無事生非用心險惡呐。


    想他們連首輔、內閣都敢編排,又何況本督呢?”


    這可不是張世澤在胡謅,而是真心為溫體仁鳴不平。


    時下京城流傳著一首歌謠:“禮部重開天榜,狀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內閣翻成妓院,烏龜王八篾片,總是遭瘟。”


    歌謠中的“烏龜王八篾片”,指的便是現在的內閣大學士溫體仁、王應熊、吳宗達三人。


    溫體仁是烏程籍歸安人,以烏、歸與烏龜同音;王應熊是巴縣人,取王、巴與王八同音;吳宗達身為閣臣,沒有一點主見,因此被視為幫閑的篾片。


    “總是遭瘟”則是表明溫體仁在內閣一手遮天,王應熊、吳宗達都是溫體仁的黨羽,有這樣的內閣,崇禎皇帝遭殃。


    可實際上呢?


    冤死人了。


    張世澤覺得,他們三人可以說是崇禎朝最佳內閣了。


    大道理不說,隻看他們三人的所作所為。


    溫體仁,這位在《明史》中被列入《奸臣傳》的人物,其一生始終和東林黨在鬥爭。


    生前,他們無法打倒強大的溫體仁。


    可是,等溫體仁死後,機會來了。


    剃頭跪著活下來的東林大佬們,做了奴才也忘不了對溫體仁的恨,一定要痛斥他的奸邪,頌揚東林的忠貞。


    於是,他們在編撰的明史中,把溫體仁塑造成了崇禎朝第一奸相。


    但問題是,人家沒有什麽讓他們好說的呀。


    沒關係,東林的正人君子們有辦法。


    首先,你陷害東林大佬就是奸人,就是奸相。


    雖然,溫體仁陷害的東林大佬都在韃清的屠刀下活下來了。


    其次,說溫體仁媚上,諂媚崇禎皇帝。


    可他娘的問題是,首輔聽皇帝的話,這不是政治正確嗎?


    純屬沒事說事!


    而對於溫體仁的精明幹練,他們就不說了。


    其實不用他們說,想想就知道。


    溫體仁能穩坐內閣首輔這麽長時間,與他過人的辦事能力是分不開的。


    平心而論,作為首輔,如果隻有逢迎的本領,而不能為皇帝排憂解難,是難以得到皇帝長期寵信的。


    據記載,當時內閣代崇禎皇帝起草諭旨時,碰到刑名錢穀一類專業問題,因為頭緒繁雜,其他內閣大學士都是一籌莫展。


    而溫體仁隻要看一眼便了然於胸,從無差錯。


    這就是真本事了。


    所以在他死後,崇禎皇帝還追諡為“文忠”,視其為大忠臣。


    而王應熊,東林正人君子們隻能在他生前罵罵他,死後他們就不敢罵了。


    為什麽?


    因為人家死得太壯烈了,讓東林忠臣們無地自容。


    大明涼涼後,韃清入主中原,東林忠臣們忙著剃頭稱奴才,而被他們罵做王八的王應熊,卻散盡家財,一個人拉起了隊伍跟建奴幹。


    最終,他和他的兩個兒子,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壯哉!


    後永曆皇帝贈太保、建極殿大學士,諡號“文恪”。


    最後一個討厭的家夥吳宗達,他與溫體仁一同晉升為東閣大學士,參與朝政。


    不久,又加少傅銜,進建極殿。


    崇禎九年,終因積勞成疾,累疏乞歸。


    崇禎十年卒,崇禎皇帝追贈諡號“文端”。


    三位內閣大臣,諡號都有文,這可是文臣非常高的評價了。


    可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搶救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驕傳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驕傳奇並收藏搶救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