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確實很急切的需要結束東線的戰爭,好集中自己所有的力量來發動對法軍的全麵進攻。然而,現在,僅僅是西線也不是法國一家了。英國隨著海戰失利,將賭注重新壓向了陸地。隻有確保一個穩定的後方,才能整合整個歐洲的力量,來共同應對新華夏與大明的東方力量。


    如此,麵對英國與法國,普魯士並沒有勝算,甚至是處於劣勢的。


    1835年初西線戰場,得到喘息之機的法軍也在英國的物資支援下,以潰軍為基礎,整編了近百萬軍隊,雖然軍事素質不高,但有道是蟻多咬死象,終於將普軍趕出了巴黎,並進行了有效的反攻。


    然而,普軍畢竟精銳,憑借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就將幾十萬的法軍打了個落花流水。不過,普軍也明白,巴黎是法國的首都,對普魯士抵抗最為堅決,倒是沒有繼續進軍巴黎,在巴黎東麵大約六十公裏出的一個小鎮謝爾西駐紮了下來。這個小鎮扼守巴黎東麵的主幹道,控製了這裏,就阻止了法軍東進的可能,就可以保證普魯士對法國東北的實際控製,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隻是,法軍的反撲,也代表著普魯士再無吞並法國的可能,讓普魯士苦苦尋覓,轉機在哪裏。


    此時,新華夏坦克與飛機的橫空出現,直接改變了北美戰場與巴拿馬運河的海戰結果,舉世震驚。普魯士自認為找到了製勝之機,為此向新華夏尋求技術援助。


    新華夏此時已經清楚,有了日本的泄密,再想保密已經難上加難,既然如此,那就公平競爭,看各自的綜合實力好了。


    此時,在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接近尾聲,工業實力十分強勁,總的生產力事實上還要超過新華夏。與新華夏算是一個梯隊的。


    第二梯隊原本隻有一個法國,可惜法國命運多舛,自從爆發了大革命,就幾乎一直處於戰爭與改朝換代之中,極大的阻礙了工業的發展,很快就被後起的普魯士趕上了。網而且,普魯士還與絕大多數的工廠都是小型的手工工場的法國不同,雖然工場不多,但是規模普遍較大,且以重工業為主,這樣看來普魯士的工業實力其實還要強於法國,第二梯隊還有一個國家,那就是大明,在新華夏的支持下,以軍火為代表的重工業首先在大明落地生根,甚至後來居上的超過普魯士與法國的規模。沒辦法,大明的體量在哪裏,隻要前進一小步就是別人的一大步。


    奧地利與沙俄就是第三梯隊了,新華夏甚至都沒有太多考慮。


    所以,論起聯盟總實力的比拚,新華夏自認為自己一方還是更有優勢的。因此,不僅將飛機坦克的技術以無償援助的方式交給了大明,還同時交給了普魯士。


    然而,新華夏還同時再次強調得到新華夏技術的前提,那就是,同盟一方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單獨與敵對國的一方或者多方進行談判,除非獲得最終的勝利。而且,新華夏還留了一手,內燃機技術還是依舊掌握在自己手中,新華夏的借口是,內燃機加工技術要求較高,隻有新華夏生產才能滿足需求;而且,開采石油的設備還要來自新華夏,甚至石油的勘探都需要新華夏來支援。


    如此的種種限製,讓普魯士根本就不可能單獨與老毛子媾和。


    甚至,在新華夏的要求下,還試探性的聯合奧地利與土耳其對東線的老毛子發動了一次進攻,嚇得原本打算繼續從(沙俄的)南線抽調兵力東進的老毛子好一陣哆嗦,隻能再次苦守南線。


    這樣,處於中亞的大明軍隊就更加肆無忌憚了,幾乎是以一天三十公裏的速度瘋狂的向著中亞內陸挺進。甚至,就連作為東線分戰場的酋長國軍隊也是進軍迅速,直接抵達了沙俄在西伯利亞的另一條重要河流,葉賽河畔。


    沙俄再也坐不住了,要求英法必須在西線發動對普魯士的進攻,以減輕沙俄南線的壓力。否則,沙俄將單獨與東方戰線和談,退出戰鬥。


    英法迫不得已,隻能硬著頭皮發動對普軍的進攻。


    然而,英法聯軍雖然數量更多,幾乎是普軍的2倍,但普軍憑借犀利的火炮,素質更高的士兵,更有堅固的防禦工事,硬生生的一步未退,就守住了陣地。


    沙皇還想繼續硬撐著,然而國內的局勢卻不容他硬撐了。


    隨著饑荒的繼續,叛軍的勢力滾雪球般壯大,甚至許多平叛的軍隊都直接加入了叛軍,讓叛軍的勢力越來越強,沙皇國內的軍隊已經無法鎮壓叛亂。


    甚至到了35年春,叛軍還攻克了沙俄緊鄰歐洲的亞洲一個重要城市,葉卡捷琳堡。葉卡捷琳堡坐落於烏拉爾山脈東麓,伊賽特河畔,處於歐洲與亞洲的分界線上,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以東1667公裏。1723年,彼得大帝在該地興建了俄羅斯第一家冶煉廠,並在此基礎上建起了以葉卡捷琳娜一世命名的工業城市——葉卡捷琳堡。19世紀上半葉,冶金業帶動了葉卡捷琳堡的迅速發展。葉卡捷琳堡曆來都是俄羅斯重要的交通樞紐、工業基地和科教中心,是俄羅斯重要的軍工業生產基地。


    叛軍一旦長期占領葉卡捷琳堡,必然導致沙俄對亞洲領土的控製力削減,亞洲地區直接脫離沙俄的掌控也很有可能。


    尼古拉一世再次召開了禦前會議。話說,最近一段時間的禦前會議的次數,甚至超出了尼古拉之前自從執政以來所有的禦前會議總和。說實話,尼古拉在能力方麵也就是一般人,最多是陰謀詭計稍微多些,但這對於治國來說,並沒有什麽大用。強大一個國家,靠的是治國的才幹,而不是陰謀詭計。他之所以能夠多年牢牢的掌控大局,憑借的無非是絕對的軍事實力,以及對國內的高壓統治。一旦國內形勢突變,自己倚重的軍隊也無能為力了,他也就隻能翻翻白眼了。


    雖然有極少數親西方的貴族依然在叫囂著與英法聯手,首先解決掉西麵的威脅,絕大部分的傳統貴族還是想要首先穩定國內的局勢,畢竟國內的領地才是他們的根基。如果領地都失去了,國外的戰爭就是勝利了,對自己又有什麽好處呢?


    這個顧慮與沙皇的顧慮是一致的,攘外必選內,更何況,攘外看樣子也實現不了。


    內外交困之下,尼古拉一世再也顧不上自己的盟友,從西線再次抽調20萬兵力迴國意圖平叛。卻被普魯士抓住機會,糾結盟友,發動了一次大規模反攻。


    俄軍慘敗,一路丟盔棄甲,直接退迴到了後世的摩爾多瓦境內,相當於撤退到了自己戰前的領土內。


    一戰大敗,尼古拉終於坐不住了,再次要求與普魯士展開和談,這時候也知道單獨談判不現實,拉上了新華夏與大明。


    新華夏倒也沒有落下自己的小兄弟,將遠東酋長國也拉入談判。


    新華夏等國提出的談判要求很簡單,沙俄在西南方向,退出巴爾幹地區,將之交給奧地利。在西麵,將波蘭轉交給普魯士;南亞方向,允許哈薩克斯坦地區獨立,至於哈薩克斯坦以南及以東地區,歸屬大明;北亞方向,以鄂畢河為界,西麵歸屬俄羅斯,冬麵歸屬遠東。


    麵對如此苛刻的條件,一向視土地如命的老毛子自然是不答應。


    老毛子的要求很簡單,一切以戰前邊界為準,恢複戰前領土。


    新華夏一方同樣是不會答應,打生打死,你還要繼續維持自己的領土,我們圖個什麽?


    俄羅斯的南線與東線戰事再起。然而,對於主力已經遭遇慘敗的沙俄來說,真是舉步維艱,一路敗退。病急亂投醫的沙皇打算再次從國內征兵,卻更加計劃了國內矛盾,導致起義軍更加壯大。


    沙皇不得已隻能再次派出代表來到談判桌前。


    經過艱難的討價還價,除了與遠東酋長國的領土邊界從鄂畢河移到了葉賽河,其餘地方改變很小。


    1835年6月,沙俄不顧英法的反對,宣布退出英法等國的聯盟,與新華夏一方議和,結束國外戰爭後,開始全力鎮壓國內叛亂。


    然而,沙俄雖然投降,對於西線的戰局來說影響並不是很大。


    普魯士雖然獲得了波蘭的絕大部分領土,領土相當於擴大了一倍。然而時間緊迫,根本不能將新獲得的土地加以吞並、融合以壯大自己,實力其實並沒有直接獲得提升,最對也就是將東線的兵力抽調到了西線,得以全力經營西線戰場。


    不過,此時的戰爭,主流的打法已經是陣地戰,對於進攻方來說,除非擁有極大優勢,否則是很難獲得戰果的。而此時,普軍的主力本來就在西線,即使加上從東線調來的十幾萬普軍,其實也沒有扭轉自己的戰略劣勢。


    雙方不約而同的將能夠勝利的籌碼放在了新技術上。


    雙方都在跟時間賽跑,不過,時間稍微對普魯士有利。因為新華夏直接向普魯士提供了坦克與飛機製造技術。而英法兩國還要自己研究一番,尤其是坦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之開著戰艦去穿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仰望天鵝的蛤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仰望天鵝的蛤蟆並收藏晚清之開著戰艦去穿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