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聽了拓跋澄的話,想了一會兒,對著李衝說道:“李尚書屬職南部,有何話說?”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此事不能輕忽。南使今日將返,片刻即來陛辭,陛下可宣之麵詢。”
皇帝點點頭道:“善哉!”看著站在階下的張瑁道:“卿譴謁者去止車門,待南使到了,就帶他們去皇信堂等候。”
。。。。。。。。。
本來皇帝打算在太華殿接見裴昭明一行人,現在看起來要去皇興堂了,太華殿是皇宮正殿,皇興堂隻是一般居殿,當然比不了太華殿,這下改去皇興堂接見裴昭明,可見皇帝心中有了想法,連接見規格也下降一大截。
約『摸』三刻鍾的時候,派到止車門等候的謁者就來迴報,已經將南使引到皇興堂了。
皇帝宣布暫時停止朝會,讓太官令張整去吩咐太官暑取來粥食,所有參與朝會的朝臣可以暫時去休憩食粥,等見過南使以後,朝會繼續。
。。。。。。
再說裴昭明和副使謝竣一行人到了止車門外,就遇上了中宮謁者,說是皇帝要在皇信堂見他們,不禁心中疑『惑』起來。以前南朝派遣的使者,多是在正殿陛辭,他前幾天來見北朝皇帝就是在非正殿的太和殿,昨日北主還傳話要在太華殿接見他們,怎麽才一夜時間,就改在皇信堂了?
難道是出了什麽事!還是有邊將擅起邊釁?
不對,若是如此,恐怕今日見到的就是羽林軍包圍賓館,他們這些人也會被監囚在館內了。
帶著一些疑慮,和謝竣一起步行到皇信堂外。剛剛接他們的謁者就告辭了,把兩人晾在皇信堂外。
裴昭明看了看周圍站著的宮人,對著謝竣用吳語說道:“今日北朝朝會之期,一早館外就看見官貴車馬往皇宮來預參朝會,昨日還說要在太華殿接見我等,怎麽現在特意叫我等來這皇信堂?難道有什麽大事?”
謝竣搖搖頭道:“我等在這平城索虜腹心之地,如同盲人一般,知道的也是他們願意讓我們知道的,現在既然已經來了宮禁之地,也隻能看他們的了。”
兩人用吳語聊了等了一刻鍾,才看見北朝皇帝和他的那些親臣步行過來。
走了一刻鍾的拓跋慎看著隻有不到百米的皇信堂正門,偷偷『摸』了『摸』膝蓋,直到這個時候才感覺到自己這雙腿迴來了。
剛剛在殿上長達半個時辰的跪坐讓他苦不堪言,跪坐這種坐式以前也不是沒有過,不過都是短時間的,這種坐法是正式場合的坐法,他年紀小,一年到頭那種正式場合他沒參加不了幾次,沒有一次是這麽長時間的,腿部膝蓋都感覺不是他的了,下坐枰的時候因為血『液』不通甫一接觸地麵的他差點摔倒,好在及時抓住了坐枰,差點出了大醜。
。。。。。。
進了皇信堂,各分賓主君臣坐下,皇帝看著裴昭明說道:“南使今日返國,朕本當在太華殿為諸位接見,隻是突遇他事,故而在此見貳使。
裴昭明和謝竣對視了一眼,心下道:果然出了變故嗎?
“外臣此行前後,所負王命盡皆呈於陛下,不知尚有何事?請陛下直言相告。”
皇帝指著任城王道:“此朕叔任城王,南使未曾見過。”
裴昭明順著皇帝指引,看見是一個年輕人,麵貌有股方正之氣。他來平城之前當然了解了一下北朝高層權貴和官員,自然知道任城王是誰,知道這位任城王近些年都在擔任梁州刺史。
難道是梁(秦)州出了事故?
“外使見過殿下!”裴昭明拱手行了禮道
任城王還了禮,說道:“澄外任梁州,與貴國梁秦刺史陰智伯相為鄰右,曾數次與陰刺史有書信來晚,卻未得一會。今日南使在此,澄有一二言相詢。”
“殿下請講”
“澄因陛下信重,托於梁州,昔日去梁州之初,本是以保境安民為要,貴刺史崔慶緒尚能和睦於我大魏。今歲四月,貴國陰智伯轉任梁秦,於今七月之間數起土木之功,由白水至於城固起四十七燧,日夜相望於道。又與白馬等戍增兵置將,澄身負梁州重任,治下百姓數十萬,所授非淺,對此見疑之情不得不問。”
裴昭明想了想,這種事是常有的,對他這種來往兩國的使臣來說,遇到這種因為互相不信任而導致軍事上的互疑並不意外,他們自然也有自己的話來應對。
“此事外使並不知其中詳情,殿下所說還需外使迴國之後通稟於陛下方可······”
“南使此言欺人太甚!”拓跋澄聽了裴昭明的話,胸中火起,聲音高了不少。
“殿下何必如此憤然,梁秦地處僻遠,與建康相距數千裏,來往也需二月之期,所報之事外使如何能知道。”
“再者,殿下亦當知,梁州多為氐羌囤聚,此輩素來『奸』滑,即依附貴國,也向京邑稱臣。每逢災荒,轍出山行盜,搶掠劫殺商旅,更甚者攻拔郡縣,以致一城士女豪右俱遭荼毒。北梁名為國土,實為偽國,由氐羌諸族散居其間,我朝廷為寧疆土,依例封楊氏北秦州刺史,武都王。”
“我朝困楊氏久矣!邊軍雖然大修武備,不是要針對貴國,實在是氐羌劫奪不息,又居於深山林密難以尋覓之地,本朝不能不多修城邑加以防備。外使此來,身負和親之意,若要興兵啟釁,又何需來此。此情還望陛下深查。”說著向皇帝施禮。
“楊氏本仇池殘餘,見滅於宋,後貴國取劉氏仇池。其殘部不得已,雖然複受劉氏之封,而心懷泱泱,不聞朝命。其後貴國攻殺楊文弘,助楊廣香於陰平,此輩現今即受魏封,又得齊賞,間於兩國之間。若貴國能與我朝合兵攻之。可謂兩國之福。”
皇帝知道裴昭明這是轉移話題,不過他說的也有道理。楊氏靠著魏齊矛盾存活,即不真心臣服南朝,也不真心侍奉朝廷,但是要說和南朝一起攻滅楊氏,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消滅了楊氏,魏齊在梁益就失去了一個緩衝,現在魏齊還隻是互相猜忌不信任,消滅了楊氏之後,恐怕就不是猜忌而是交兵了。
對於裴昭明來說,他剛剛說的話倒不是出於假意或單純轉移話題。楊氏雖然搖擺於兩國,沒有真正臣服北朝,但是楊氏所占之地正好夾在本朝梁秦,益州之間,為禍主要也是在本朝,相對於本朝,楊氏更懼怕北朝,如果真能沉重打擊楊氏,於國家也大為有利。如果北朝能夠答應夾擊楊氏,就算朝廷最後不打算消滅楊氏,也可以以此暗中拉攏楊氏徹底歸順朝廷,此一舉兩得之策。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此事不能輕忽。南使今日將返,片刻即來陛辭,陛下可宣之麵詢。”
皇帝點點頭道:“善哉!”看著站在階下的張瑁道:“卿譴謁者去止車門,待南使到了,就帶他們去皇信堂等候。”
。。。。。。。。。
本來皇帝打算在太華殿接見裴昭明一行人,現在看起來要去皇興堂了,太華殿是皇宮正殿,皇興堂隻是一般居殿,當然比不了太華殿,這下改去皇興堂接見裴昭明,可見皇帝心中有了想法,連接見規格也下降一大截。
約『摸』三刻鍾的時候,派到止車門等候的謁者就來迴報,已經將南使引到皇興堂了。
皇帝宣布暫時停止朝會,讓太官令張整去吩咐太官暑取來粥食,所有參與朝會的朝臣可以暫時去休憩食粥,等見過南使以後,朝會繼續。
。。。。。。
再說裴昭明和副使謝竣一行人到了止車門外,就遇上了中宮謁者,說是皇帝要在皇信堂見他們,不禁心中疑『惑』起來。以前南朝派遣的使者,多是在正殿陛辭,他前幾天來見北朝皇帝就是在非正殿的太和殿,昨日北主還傳話要在太華殿接見他們,怎麽才一夜時間,就改在皇信堂了?
難道是出了什麽事!還是有邊將擅起邊釁?
不對,若是如此,恐怕今日見到的就是羽林軍包圍賓館,他們這些人也會被監囚在館內了。
帶著一些疑慮,和謝竣一起步行到皇信堂外。剛剛接他們的謁者就告辭了,把兩人晾在皇信堂外。
裴昭明看了看周圍站著的宮人,對著謝竣用吳語說道:“今日北朝朝會之期,一早館外就看見官貴車馬往皇宮來預參朝會,昨日還說要在太華殿接見我等,怎麽現在特意叫我等來這皇信堂?難道有什麽大事?”
謝竣搖搖頭道:“我等在這平城索虜腹心之地,如同盲人一般,知道的也是他們願意讓我們知道的,現在既然已經來了宮禁之地,也隻能看他們的了。”
兩人用吳語聊了等了一刻鍾,才看見北朝皇帝和他的那些親臣步行過來。
走了一刻鍾的拓跋慎看著隻有不到百米的皇信堂正門,偷偷『摸』了『摸』膝蓋,直到這個時候才感覺到自己這雙腿迴來了。
剛剛在殿上長達半個時辰的跪坐讓他苦不堪言,跪坐這種坐式以前也不是沒有過,不過都是短時間的,這種坐法是正式場合的坐法,他年紀小,一年到頭那種正式場合他沒參加不了幾次,沒有一次是這麽長時間的,腿部膝蓋都感覺不是他的了,下坐枰的時候因為血『液』不通甫一接觸地麵的他差點摔倒,好在及時抓住了坐枰,差點出了大醜。
。。。。。。
進了皇信堂,各分賓主君臣坐下,皇帝看著裴昭明說道:“南使今日返國,朕本當在太華殿為諸位接見,隻是突遇他事,故而在此見貳使。
裴昭明和謝竣對視了一眼,心下道:果然出了變故嗎?
“外臣此行前後,所負王命盡皆呈於陛下,不知尚有何事?請陛下直言相告。”
皇帝指著任城王道:“此朕叔任城王,南使未曾見過。”
裴昭明順著皇帝指引,看見是一個年輕人,麵貌有股方正之氣。他來平城之前當然了解了一下北朝高層權貴和官員,自然知道任城王是誰,知道這位任城王近些年都在擔任梁州刺史。
難道是梁(秦)州出了事故?
“外使見過殿下!”裴昭明拱手行了禮道
任城王還了禮,說道:“澄外任梁州,與貴國梁秦刺史陰智伯相為鄰右,曾數次與陰刺史有書信來晚,卻未得一會。今日南使在此,澄有一二言相詢。”
“殿下請講”
“澄因陛下信重,托於梁州,昔日去梁州之初,本是以保境安民為要,貴刺史崔慶緒尚能和睦於我大魏。今歲四月,貴國陰智伯轉任梁秦,於今七月之間數起土木之功,由白水至於城固起四十七燧,日夜相望於道。又與白馬等戍增兵置將,澄身負梁州重任,治下百姓數十萬,所授非淺,對此見疑之情不得不問。”
裴昭明想了想,這種事是常有的,對他這種來往兩國的使臣來說,遇到這種因為互相不信任而導致軍事上的互疑並不意外,他們自然也有自己的話來應對。
“此事外使並不知其中詳情,殿下所說還需外使迴國之後通稟於陛下方可······”
“南使此言欺人太甚!”拓跋澄聽了裴昭明的話,胸中火起,聲音高了不少。
“殿下何必如此憤然,梁秦地處僻遠,與建康相距數千裏,來往也需二月之期,所報之事外使如何能知道。”
“再者,殿下亦當知,梁州多為氐羌囤聚,此輩素來『奸』滑,即依附貴國,也向京邑稱臣。每逢災荒,轍出山行盜,搶掠劫殺商旅,更甚者攻拔郡縣,以致一城士女豪右俱遭荼毒。北梁名為國土,實為偽國,由氐羌諸族散居其間,我朝廷為寧疆土,依例封楊氏北秦州刺史,武都王。”
“我朝困楊氏久矣!邊軍雖然大修武備,不是要針對貴國,實在是氐羌劫奪不息,又居於深山林密難以尋覓之地,本朝不能不多修城邑加以防備。外使此來,身負和親之意,若要興兵啟釁,又何需來此。此情還望陛下深查。”說著向皇帝施禮。
“楊氏本仇池殘餘,見滅於宋,後貴國取劉氏仇池。其殘部不得已,雖然複受劉氏之封,而心懷泱泱,不聞朝命。其後貴國攻殺楊文弘,助楊廣香於陰平,此輩現今即受魏封,又得齊賞,間於兩國之間。若貴國能與我朝合兵攻之。可謂兩國之福。”
皇帝知道裴昭明這是轉移話題,不過他說的也有道理。楊氏靠著魏齊矛盾存活,即不真心臣服南朝,也不真心侍奉朝廷,但是要說和南朝一起攻滅楊氏,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消滅了楊氏,魏齊在梁益就失去了一個緩衝,現在魏齊還隻是互相猜忌不信任,消滅了楊氏之後,恐怕就不是猜忌而是交兵了。
對於裴昭明來說,他剛剛說的話倒不是出於假意或單純轉移話題。楊氏雖然搖擺於兩國,沒有真正臣服北朝,但是楊氏所占之地正好夾在本朝梁秦,益州之間,為禍主要也是在本朝,相對於本朝,楊氏更懼怕北朝,如果真能沉重打擊楊氏,於國家也大為有利。如果北朝能夠答應夾擊楊氏,就算朝廷最後不打算消滅楊氏,也可以以此暗中拉攏楊氏徹底歸順朝廷,此一舉兩得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