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程道刊、曹文君帶著眾人到處找尋煤礦等各種礦產資源之時,高笙書正在召集十三個州郡的郡守到中軍行轅,商議如何落實朝廷的旨意。
高笙書首先讓段友山把朝廷公牘的內容進行了解讀,他則在旁細細的看著各位郡守的臉色,卻見他們有的臉色漸漸凝重,有的則是長籲短歎,看似頗為無奈。
待到段友山說好之後,高笙書也是微微歎了一口氣,說:
“諸位大人,想必你們都是聽得清楚了吧,朝廷因為楚州、廣陵等地遭遇了澇災,錢糧賦稅入不敷出,隻能削減各處用度開支。原來咱們邊關軍費每年戶部都安排400萬兩,而且,根據聖上的旨意,接下來馬上要向蠻夷腹地進軍,這軍費自然也要增加,可想不到朝廷此次反倒把咱們的軍費減了200萬兩。
“雖然,聖上從內帑中給咱們擠了50萬兩,但杯水車薪,於事無補啊。諸位大人,你們都是朝廷的封疆大吏,理應要為朝廷排憂解難,你們說吧,麵對如此局麵,咱們該怎麽為好?”
這十三個州郡中,數雲州地域最為廣袤,人口也是最多,相對較為富裕,而且,雲州郡守柳升威資曆最深,因此其他幾個郡守平常都是看著柳升威的態度再說話。可是,柳升威由於前些日子因為木卓仁炮製的通敵案件被嚇得不輕,今天,麵對如此棘手難題,他也不想當出頭鳥,所以,他隻是捧著茶壺,裝作品茗,一言不發。其他郡守見柳升威如此,便都低下頭,讓高笙書問了一個寂寞。
段友山一看,急了。雖說高笙書被授予尚方寶劍,戰時可以節製地方。但由於戰事繁忙,高笙書平常並無精力過問地方上的事,因此,那些郡守偶爾見到他,對他也隻是陽奉陰違。而今天竟然都不搭理他的問話,分明對他大元帥有所藐視。
段友山“唿”地站了起來,說:
“諸位大人,朝廷的旨意說的很清楚,此次大元帥授命討伐蠻夷,是為了保護咱們這些州郡的百姓今後不受蠻夷襲擾,而今朝廷戶部錢糧賦稅入不敷出,無力承擔邊關如此巨額軍費,故此,要咱們這些州郡百姓要替朝廷分憂。
“既然諸位大人執掌州牧,那麽就責無旁貸,要抓緊發動百姓多交錢糧,支持我軍早日攻破蠻夷,也好讓百姓早一日安寧。適才,大元帥已經問了,你們必須都要有個說法,不然,老夫可不高興了。”
段友山是個老將軍,早年也曾在邊關協同魏金祥一同擊破柔然,在朝中威望頗高,所以,他這麽強勢逼問,在座的各位郡守都感到了壓力。
這時,唐州郡守朱互文看了一眼柳升威,然後哭喪著臉說話了:
“大元帥,段副帥,屬下說句實在話,朝廷如此把數百萬兩籌措軍餉缺口的責任都壓給了我等幾個州郡,不是我等不敢盡心竭力,而是實在不能啊。別的州郡屬下不清楚,就拿我們唐州來說,本來就是一個小郡,人口不到十萬,一年的賦稅收入不到5000兩,如果這迴按照朝廷的諭旨,要再征收五萬兩賦稅,就是讓屬下拿刀逼著百姓,也收不上來啊。”
其他郡守聽著朱互文說完,然後再了一眼高笙書的臉色,卻見他不置可否,一臉平靜,他們的膽子也就壯了起來。展州郡守顧田牤也接著說:
“大元帥、段副帥,朱大人說的是,我們這些個州郡本來都是貧瘠之地,像我們展州每年8000多兩的賦稅,也是各縣衙官吏起早摸黑,盯著百姓田裏的收成,一分一厘從百姓口袋裏摳出來的,平常每逢到了收稅的時候,少不了與百姓糾葛,有時甚至還鬧到州裏的衙門上來。如果此次朝廷硬要逼著我們,還要逼著去向百姓交這麽多,隻怕激起民變,那聖上如果怪罪下來……”
這時,定州郡守蘇哲言也說:
“大元帥、段副帥,我們定州是抗擊蠻夷的最前沿,但是,因為有數萬大軍駐紮,所以城中也還算有些人氣,特別是大元帥、段副帥軍令嚴明,將士們對百姓秋毫無犯,所以,百姓對大軍十分擁護。可是,如果根據朝廷的旨意,一下子逼著百姓增加賦稅,隻怕百姓怕自己交不出來而難免背井離鄉,如此一來,咱們朝廷耗費巨資抗擊蠻夷又有什麽意義呢?”
接著又有幾個郡守絮絮叨叨說了一番,內容也同和上邊幾位郡守講的差不多,反正就是態度積極,但想要逼著他們增收賦稅,絕對沒門。
高笙書也不心急,他把眼光轉向了雲州郡守柳升威。雲州是這些州郡的中心地帶,而且地域廣袤,土地相對較為肥沃,人口也是最為聚集,城中比較繁華,甚至還有好幾家名頭響亮的風月場所,這是在其他州郡所罕見的,許多地方的富戶想要尋花問柳,也隻能來到雲州的風月場所一近芳澤。當初趙友林之所以建議要把中軍行轅設在雲州,就是身在雲州,生活條件可以相對優裕。
麵對高笙書的目光,柳升威知道自己是躲不過去的。不過,此刻他內心對高笙書的感覺有些複雜。當初,高笙書聽信木卓仁的讒言,不分青紅皂白,就將柳升威以通敵罪的罪名抓捕下獄。可是,後來高笙書沒有一味任由木卓仁胡作非為,祭出尚方寶劍斬殺柳升威,而是親自找了柳升威問話,給他留下了一線生機。
柳升威也曾多次反思,覺得自己也有許多不妥之處,特別是高笙書對自己下了軍令,要求立刻拘捕葉畢人時,而他沒有及時執行到位,後來還導致葉畢人縱火燒了道刊商社,差點還禍及後邊高笙書的宅子。如果,高笙書就以怠慢軍令,而斬殺了自己,也很難說沒有道理。
所以,高笙書後來在中軍行轅當著眾位旅指揮使和郡守的麵,對他致歉,讓柳升威感到十分惶恐,身居高位的大元帥和親王啊,這樣的胸懷在大梁國誰人能及?不過,雖然柳升威對高笙書內心敬重多於怨恨,但眼下要向百姓增收賦稅確實是一個大難題,不是憑著一股熱情就可以解決的。
高笙書首先讓段友山把朝廷公牘的內容進行了解讀,他則在旁細細的看著各位郡守的臉色,卻見他們有的臉色漸漸凝重,有的則是長籲短歎,看似頗為無奈。
待到段友山說好之後,高笙書也是微微歎了一口氣,說:
“諸位大人,想必你們都是聽得清楚了吧,朝廷因為楚州、廣陵等地遭遇了澇災,錢糧賦稅入不敷出,隻能削減各處用度開支。原來咱們邊關軍費每年戶部都安排400萬兩,而且,根據聖上的旨意,接下來馬上要向蠻夷腹地進軍,這軍費自然也要增加,可想不到朝廷此次反倒把咱們的軍費減了200萬兩。
“雖然,聖上從內帑中給咱們擠了50萬兩,但杯水車薪,於事無補啊。諸位大人,你們都是朝廷的封疆大吏,理應要為朝廷排憂解難,你們說吧,麵對如此局麵,咱們該怎麽為好?”
這十三個州郡中,數雲州地域最為廣袤,人口也是最多,相對較為富裕,而且,雲州郡守柳升威資曆最深,因此其他幾個郡守平常都是看著柳升威的態度再說話。可是,柳升威由於前些日子因為木卓仁炮製的通敵案件被嚇得不輕,今天,麵對如此棘手難題,他也不想當出頭鳥,所以,他隻是捧著茶壺,裝作品茗,一言不發。其他郡守見柳升威如此,便都低下頭,讓高笙書問了一個寂寞。
段友山一看,急了。雖說高笙書被授予尚方寶劍,戰時可以節製地方。但由於戰事繁忙,高笙書平常並無精力過問地方上的事,因此,那些郡守偶爾見到他,對他也隻是陽奉陰違。而今天竟然都不搭理他的問話,分明對他大元帥有所藐視。
段友山“唿”地站了起來,說:
“諸位大人,朝廷的旨意說的很清楚,此次大元帥授命討伐蠻夷,是為了保護咱們這些州郡的百姓今後不受蠻夷襲擾,而今朝廷戶部錢糧賦稅入不敷出,無力承擔邊關如此巨額軍費,故此,要咱們這些州郡百姓要替朝廷分憂。
“既然諸位大人執掌州牧,那麽就責無旁貸,要抓緊發動百姓多交錢糧,支持我軍早日攻破蠻夷,也好讓百姓早一日安寧。適才,大元帥已經問了,你們必須都要有個說法,不然,老夫可不高興了。”
段友山是個老將軍,早年也曾在邊關協同魏金祥一同擊破柔然,在朝中威望頗高,所以,他這麽強勢逼問,在座的各位郡守都感到了壓力。
這時,唐州郡守朱互文看了一眼柳升威,然後哭喪著臉說話了:
“大元帥,段副帥,屬下說句實在話,朝廷如此把數百萬兩籌措軍餉缺口的責任都壓給了我等幾個州郡,不是我等不敢盡心竭力,而是實在不能啊。別的州郡屬下不清楚,就拿我們唐州來說,本來就是一個小郡,人口不到十萬,一年的賦稅收入不到5000兩,如果這迴按照朝廷的諭旨,要再征收五萬兩賦稅,就是讓屬下拿刀逼著百姓,也收不上來啊。”
其他郡守聽著朱互文說完,然後再了一眼高笙書的臉色,卻見他不置可否,一臉平靜,他們的膽子也就壯了起來。展州郡守顧田牤也接著說:
“大元帥、段副帥,朱大人說的是,我們這些個州郡本來都是貧瘠之地,像我們展州每年8000多兩的賦稅,也是各縣衙官吏起早摸黑,盯著百姓田裏的收成,一分一厘從百姓口袋裏摳出來的,平常每逢到了收稅的時候,少不了與百姓糾葛,有時甚至還鬧到州裏的衙門上來。如果此次朝廷硬要逼著我們,還要逼著去向百姓交這麽多,隻怕激起民變,那聖上如果怪罪下來……”
這時,定州郡守蘇哲言也說:
“大元帥、段副帥,我們定州是抗擊蠻夷的最前沿,但是,因為有數萬大軍駐紮,所以城中也還算有些人氣,特別是大元帥、段副帥軍令嚴明,將士們對百姓秋毫無犯,所以,百姓對大軍十分擁護。可是,如果根據朝廷的旨意,一下子逼著百姓增加賦稅,隻怕百姓怕自己交不出來而難免背井離鄉,如此一來,咱們朝廷耗費巨資抗擊蠻夷又有什麽意義呢?”
接著又有幾個郡守絮絮叨叨說了一番,內容也同和上邊幾位郡守講的差不多,反正就是態度積極,但想要逼著他們增收賦稅,絕對沒門。
高笙書也不心急,他把眼光轉向了雲州郡守柳升威。雲州是這些州郡的中心地帶,而且地域廣袤,土地相對較為肥沃,人口也是最為聚集,城中比較繁華,甚至還有好幾家名頭響亮的風月場所,這是在其他州郡所罕見的,許多地方的富戶想要尋花問柳,也隻能來到雲州的風月場所一近芳澤。當初趙友林之所以建議要把中軍行轅設在雲州,就是身在雲州,生活條件可以相對優裕。
麵對高笙書的目光,柳升威知道自己是躲不過去的。不過,此刻他內心對高笙書的感覺有些複雜。當初,高笙書聽信木卓仁的讒言,不分青紅皂白,就將柳升威以通敵罪的罪名抓捕下獄。可是,後來高笙書沒有一味任由木卓仁胡作非為,祭出尚方寶劍斬殺柳升威,而是親自找了柳升威問話,給他留下了一線生機。
柳升威也曾多次反思,覺得自己也有許多不妥之處,特別是高笙書對自己下了軍令,要求立刻拘捕葉畢人時,而他沒有及時執行到位,後來還導致葉畢人縱火燒了道刊商社,差點還禍及後邊高笙書的宅子。如果,高笙書就以怠慢軍令,而斬殺了自己,也很難說沒有道理。
所以,高笙書後來在中軍行轅當著眾位旅指揮使和郡守的麵,對他致歉,讓柳升威感到十分惶恐,身居高位的大元帥和親王啊,這樣的胸懷在大梁國誰人能及?不過,雖然柳升威對高笙書內心敬重多於怨恨,但眼下要向百姓增收賦稅確實是一個大難題,不是憑著一股熱情就可以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