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這有啥不好解釋的?這些年蠻夷卷土重來,讓我百姓深受其苦,如今父皇替天行道,剿滅蠻夷,就是為了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而征剿蠻夷,自然需要加大軍費開支,咱們增加百姓賦稅,也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就敞開了同百姓去說,這又有何不可呢?”
澄如裝作沉思狀,低頭不語。這時,劉宇涵忽然說:
“陛下,臣以為英郡王的提議萬萬不可,望陛下三思。”
“劉宇涵,老六也是考慮到你戶部的難處,才有如此提議,你卻認為此提議不妥,那你是否想到了更好的法子呢?”
劉宇涵雙膝跪地,連連叩首,說:
“臣該死,臣未想出還有更好的法子,但是,臣以為,無論如何也不能對百姓增加賦稅。陛下,臣聞國之興衰,係於民之休戚;民之休戚,關乎賦役之輕重。輕徭薄賦,實乃治國安邦之要道,關乎社稷之長治久安,不可不察。古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百姓乃國家之根基,唯有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方能繁榮昌盛。
“若賦稅繁重,百姓不堪重負,生活困苦,必然心生怨懟。輕者,百姓疲於奔命,無心農事,致使田地荒蕪,稻粟減產,經濟凋敝;重者,百姓走投無路,易生叛逆之心,從而導致國家動蕩,危及朝廷之根本。
“昔漢文帝,躬行節儉,輕徭薄賦,田租三十稅一,儉省徭賦,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家給人足,海內殷富,遂有‘文景之治’之盛世。百姓感恩戴德,國家根基穩固,四方來朝,盡顯大國風範。由此觀之,輕徭薄賦,上可富國,下可安民此乃雙贏之舉。
“今英郡王提出增加百姓賦稅,一來違背祖製,二來勞民傷財,甚至可能是飲鴆止渴,後患無窮。故此,臣絕不建議對百姓增加賦稅,望陛下深思熟慮,以百姓福祉為念,繼續推行輕徭薄賦之政。如此,則百姓幸甚,朝廷幸甚,社稷幸甚。”
劉宇涵的這番話引經據典,滔滔不絕,直讓澄陽聽得目瞪口呆,他平常本來很少關注社稷民生,加上也沒有好好讀書,對劉宇涵這番深思熟慮的話一時也想不出駁斥的辦法,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甚為尷尬,弄得他提議增加百姓賦稅,就是千古罪人似的。
而澄如則在一旁暗暗得意,他們一夥眼見高笙書又在邊關取得如此大捷,心中嫉恨。在他們的心裏,蠻夷隻是芥癬之患,真的戰事不利,就是割讓幾座城池和給些糧食的事。但如果高笙書一旦大破蠻夷,建了如霍去病一般的不朽功勳,這才是恕王黨一夥最擔心的。
現在,澄如對皇位誌在必得,但是,他和黨羽擔心,高笙書手握重兵,將來很可能會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他們不希望他繼續在邊關取得勝利。還有,澄如心中對景德帝突然給高笙書賜了國姓而感到了隱憂,一直總想著對他除之而後快。
不過,他們也清楚景德帝對高笙書十分信任,如果直接在景德帝麵前進讒言佞語,萬一被識破,則會得不償失。所以,他們趁著高笙書揮師北上需要增加糧餉的時候,就把戶部財政困難的問題擴大化,然後,又虛報謊報多地澇災,以需要朝廷賑濟為由,逼著景德帝削減邊關軍費,從而達到對高笙書釜底抽薪的打擊效果。
這時,澄歡看到與自己交好的澄陽站在那邊一臉尷尬,心有不忍,便問:
“劉大人,據你如此說來,那征討蠻夷的仗就不要打,任由咱們的百姓世世代代受那蠻夷的擄掠之苦,反正咱們身在京城,蠻夷的刀再鋒利,也傷不到咱們,咱們就可以對邊關百姓的苦難可以視而不見嘍?”
澄歡的話也是說的很尖銳,你說不增加賦稅是為了百姓,那發動對蠻夷的討伐也是為了百姓,孰輕孰重,就看執政者的決斷,而不是如你劉宇涵坐而論道一般,迴避戶部財賦困難的解決方法,隻是高談闊論來表明自己道德的高尚。
劉宇涵剛想爭辯,景德帝卻說:
“老三說得有些道理,劉宇涵,你是戶部尚書,這戶部財賦困難,你作為戶部尚書,你要拿出解決問題的條陳,如此誇誇其談,令朕失望。”
劉宇涵頓時感到惶恐,情不自禁地迴頭看著澄如。澄如眼珠子一轉,頓時有了主意,上前對景德帝說:
“父皇,劉大人因為戶部財賦入不敷出而心急如焚,這邊要保障朝廷的運轉,那邊又要保障邊關的軍費,同時也要考慮不要增加百姓賦稅,可生之者寡,食之者眾,劉大人即使有通天本領,也難為無米之炊啊。”
這還是一段廢話,景德帝閉著眼睛也不搭理澄如,口中喃喃自語:
“銀子,銀子……這可從哪裏來呢?”
澄如忽道:
“父皇,兒臣倒有一個想法,雖然有些勉強,但於天下百姓還說得過去,不知可否試一試?”
“嗯,你有何法子,說過來便是,朕赦你無罪。”
“父皇,蠻夷對我大梁國的襲擾,影響最大的是西北邊疆十餘個州郡,而從錢糧賦稅收入的情況來看,恰恰是這些個州郡最為稀少。兒臣的意思,既然咱們朝廷用兵是為了西北這幾個州郡的百姓,那這些地方的百姓就應該多出力。故此,兒臣建議,戶部每年撥給西北邊關軍費200萬兩,再將這些州郡的錢糧賦稅的收取交給笙親王。如此一來,那些州郡的百姓覺得笙親王率領的大梁軍是為了保護他們,百姓們即使再多出些錢糧,也不會有再多的異議了。”
澄如的建議其實是個餿主意,西北這些州郡長期受柔然騎兵的襲擾,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貧瘠,每年能收取的錢糧賦稅屈指可數,這邊把軍費減半,這邊給了一塊沒有多少肉的骨頭,讓高笙書自己去啃,擺明了就是故意刁難高笙書。
澄歡當然看得出澄如的險惡用心,剛想駁斥,景德帝不知為何,卻突發奇想,老七,上迴你將了朕一軍,這迴,朕也要考考你,上迴的將官任用,朕就準了你,但這迴銀子的問題,你自己也想想辦法吧。
於是,景德帝擺了擺手,說:
“老二的話有些道理,朕用舉國之力征討蠻夷,就是為了西北這些州郡的百姓不受蠻夷襲擾之苦,百姓應該明白朕的用心良苦,故此,這些州郡的百姓應該顧全大局,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保家衛國,匹夫有責,這樣西北戰事將無憂矣。”
澄如趕緊高唿:
“父皇英明!”
劉宇涵也說:
“陛下聖明!”
“還有,為了保障西北邊關軍費,朕也將帶頭節儉,宮中用度開支都要減少,朕每年從內帑中拿出50萬兩,支持西北邊關軍費。另外,上迴高笙書關於那些旅營指揮使的任用,朕都準了他,老二,你立刻去辦吧。”
澄如裝作沉思狀,低頭不語。這時,劉宇涵忽然說:
“陛下,臣以為英郡王的提議萬萬不可,望陛下三思。”
“劉宇涵,老六也是考慮到你戶部的難處,才有如此提議,你卻認為此提議不妥,那你是否想到了更好的法子呢?”
劉宇涵雙膝跪地,連連叩首,說:
“臣該死,臣未想出還有更好的法子,但是,臣以為,無論如何也不能對百姓增加賦稅。陛下,臣聞國之興衰,係於民之休戚;民之休戚,關乎賦役之輕重。輕徭薄賦,實乃治國安邦之要道,關乎社稷之長治久安,不可不察。古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百姓乃國家之根基,唯有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方能繁榮昌盛。
“若賦稅繁重,百姓不堪重負,生活困苦,必然心生怨懟。輕者,百姓疲於奔命,無心農事,致使田地荒蕪,稻粟減產,經濟凋敝;重者,百姓走投無路,易生叛逆之心,從而導致國家動蕩,危及朝廷之根本。
“昔漢文帝,躬行節儉,輕徭薄賦,田租三十稅一,儉省徭賦,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家給人足,海內殷富,遂有‘文景之治’之盛世。百姓感恩戴德,國家根基穩固,四方來朝,盡顯大國風範。由此觀之,輕徭薄賦,上可富國,下可安民此乃雙贏之舉。
“今英郡王提出增加百姓賦稅,一來違背祖製,二來勞民傷財,甚至可能是飲鴆止渴,後患無窮。故此,臣絕不建議對百姓增加賦稅,望陛下深思熟慮,以百姓福祉為念,繼續推行輕徭薄賦之政。如此,則百姓幸甚,朝廷幸甚,社稷幸甚。”
劉宇涵的這番話引經據典,滔滔不絕,直讓澄陽聽得目瞪口呆,他平常本來很少關注社稷民生,加上也沒有好好讀書,對劉宇涵這番深思熟慮的話一時也想不出駁斥的辦法,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甚為尷尬,弄得他提議增加百姓賦稅,就是千古罪人似的。
而澄如則在一旁暗暗得意,他們一夥眼見高笙書又在邊關取得如此大捷,心中嫉恨。在他們的心裏,蠻夷隻是芥癬之患,真的戰事不利,就是割讓幾座城池和給些糧食的事。但如果高笙書一旦大破蠻夷,建了如霍去病一般的不朽功勳,這才是恕王黨一夥最擔心的。
現在,澄如對皇位誌在必得,但是,他和黨羽擔心,高笙書手握重兵,將來很可能會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他們不希望他繼續在邊關取得勝利。還有,澄如心中對景德帝突然給高笙書賜了國姓而感到了隱憂,一直總想著對他除之而後快。
不過,他們也清楚景德帝對高笙書十分信任,如果直接在景德帝麵前進讒言佞語,萬一被識破,則會得不償失。所以,他們趁著高笙書揮師北上需要增加糧餉的時候,就把戶部財政困難的問題擴大化,然後,又虛報謊報多地澇災,以需要朝廷賑濟為由,逼著景德帝削減邊關軍費,從而達到對高笙書釜底抽薪的打擊效果。
這時,澄歡看到與自己交好的澄陽站在那邊一臉尷尬,心有不忍,便問:
“劉大人,據你如此說來,那征討蠻夷的仗就不要打,任由咱們的百姓世世代代受那蠻夷的擄掠之苦,反正咱們身在京城,蠻夷的刀再鋒利,也傷不到咱們,咱們就可以對邊關百姓的苦難可以視而不見嘍?”
澄歡的話也是說的很尖銳,你說不增加賦稅是為了百姓,那發動對蠻夷的討伐也是為了百姓,孰輕孰重,就看執政者的決斷,而不是如你劉宇涵坐而論道一般,迴避戶部財賦困難的解決方法,隻是高談闊論來表明自己道德的高尚。
劉宇涵剛想爭辯,景德帝卻說:
“老三說得有些道理,劉宇涵,你是戶部尚書,這戶部財賦困難,你作為戶部尚書,你要拿出解決問題的條陳,如此誇誇其談,令朕失望。”
劉宇涵頓時感到惶恐,情不自禁地迴頭看著澄如。澄如眼珠子一轉,頓時有了主意,上前對景德帝說:
“父皇,劉大人因為戶部財賦入不敷出而心急如焚,這邊要保障朝廷的運轉,那邊又要保障邊關的軍費,同時也要考慮不要增加百姓賦稅,可生之者寡,食之者眾,劉大人即使有通天本領,也難為無米之炊啊。”
這還是一段廢話,景德帝閉著眼睛也不搭理澄如,口中喃喃自語:
“銀子,銀子……這可從哪裏來呢?”
澄如忽道:
“父皇,兒臣倒有一個想法,雖然有些勉強,但於天下百姓還說得過去,不知可否試一試?”
“嗯,你有何法子,說過來便是,朕赦你無罪。”
“父皇,蠻夷對我大梁國的襲擾,影響最大的是西北邊疆十餘個州郡,而從錢糧賦稅收入的情況來看,恰恰是這些個州郡最為稀少。兒臣的意思,既然咱們朝廷用兵是為了西北這幾個州郡的百姓,那這些地方的百姓就應該多出力。故此,兒臣建議,戶部每年撥給西北邊關軍費200萬兩,再將這些州郡的錢糧賦稅的收取交給笙親王。如此一來,那些州郡的百姓覺得笙親王率領的大梁軍是為了保護他們,百姓們即使再多出些錢糧,也不會有再多的異議了。”
澄如的建議其實是個餿主意,西北這些州郡長期受柔然騎兵的襲擾,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貧瘠,每年能收取的錢糧賦稅屈指可數,這邊把軍費減半,這邊給了一塊沒有多少肉的骨頭,讓高笙書自己去啃,擺明了就是故意刁難高笙書。
澄歡當然看得出澄如的險惡用心,剛想駁斥,景德帝不知為何,卻突發奇想,老七,上迴你將了朕一軍,這迴,朕也要考考你,上迴的將官任用,朕就準了你,但這迴銀子的問題,你自己也想想辦法吧。
於是,景德帝擺了擺手,說:
“老二的話有些道理,朕用舉國之力征討蠻夷,就是為了西北這些州郡的百姓不受蠻夷襲擾之苦,百姓應該明白朕的用心良苦,故此,這些州郡的百姓應該顧全大局,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保家衛國,匹夫有責,這樣西北戰事將無憂矣。”
澄如趕緊高唿:
“父皇英明!”
劉宇涵也說:
“陛下聖明!”
“還有,為了保障西北邊關軍費,朕也將帶頭節儉,宮中用度開支都要減少,朕每年從內帑中拿出50萬兩,支持西北邊關軍費。另外,上迴高笙書關於那些旅營指揮使的任用,朕都準了他,老二,你立刻去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