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楚國的國君是楚成王。楚成王覺得重耳可能會成為國君,就以國君的禮節接待他,重耳對楚成王非常感激。在一次宴會上,楚成王說:“你流落到楚國,在落魄的情況下,是我接待了你。如果你日後當了國君,該如何報答我呢?”重耳迴答說:“你的國家強大,美女、寶石、絲綢這些東西你有的是,我獻上這些也無法表達我的心意,雀翎、象牙又是楚國的特產,我國境內實在沒有多少好東西了,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報答你了。”楚成王笑著說:“話是這麽說,但是報答的事情你也該好好考慮一下。”重耳明白,有稱霸之心的楚成王不貪圖錢財這些身外之物,要的是其他東西,於是他迴答:“如果我能迴國且當上國君,將來楚晉兩國發生戰爭,那我一定會退避三舍,報答你現在對我的恩惠。如果退避三舍還是不能得到你的諒解,那我隻好跟你戰鬥了。”重耳的迴答盡顯其誠,又遵循了維護個人和國家尊嚴的原則。


    後來,重耳逃到了秦國,秦穆公要扶植一個親秦的晉國國君,於是大力支持他。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迴國,並且當上了晉國國君,即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漸漸強盛起來。晉文公希望能像齊桓公一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晉文公早就看出了楚國想稱霸諸侯國的野心,所以要想當上中原的霸主,就必須先打敗楚國,但是苦於沒有一個合適的理由。正在這個時候,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晉國搬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進諫說:“楚國平日總是飛揚跋扈欺辱諸國,主公宅心仁厚,此時不建功立業,更待何時?”於是,晉文公率領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去幫助宋國。


    公元前632年,晉軍攻襲了附屬楚國的曹國和衛國,生擒其國君。


    楚成王不想跟晉軍開戰,因為此時晉國已經十分強大,如果兩軍開戰一定會有大的傷亡。聽到晉國出兵幫助宋國,他立刻下令撤兵。可是大將成得臣覺得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願意停止戰爭。他遣將報信說:“末將不敢妄自誇大一定勢在必得,但絕對會破釜沉舟。”一聽這話,楚成王不樂意了,但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就派了少量人馬歸成得臣指揮。


    楚軍告知晉軍,要求放還衛、曹兩國的國君。晉文公私下款待兩位國君,將他們奉為座上賓,並且承諾恢複他們的君位,但是要求他們先同楚國斷交。曹、衛兩國國君不敢和晉國抵抗,就都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


    成得臣得知這個消息後大怒,他本來是想救這兩個國君的,沒想到這兩個國君倒先和楚國絕交了。他立刻下令,全軍準備,馬上攻打晉軍的大營。


    楚、晉兩國間的戰爭終於爆發了。晉文公見是楚國的軍隊,立刻下令後撤,一直後撤了九十裏地才停下。晉軍中很多將士對晉文公的做法不滿,說:“對方來的是臣子,我們來的是國君,跟他們打仗我們還退,莫不是我們怕了他們?”


    晉文公的手下狐偃說道:“兩軍開戰,講究名正言順。當初楚王曾幫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麵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如今後撤,就是應諾,這樣就不會理虧了。如果退兵他們還不罷休,繼續得寸進尺,那就是他們無理,我們再還手也不遲。”全軍將士釋然,暗自佩服晉文公信守承諾。


    楚國諸將軍見晉軍後撤,便也想退兵。但主將成得臣不同意,他率軍緊隨晉軍一路追到城濮,並且給晉文公下了戰書。晉文公迴道:“貴國曾有恩於我,我銘心謹記,今已兌現。倘若還步步緊逼,下迴就在戰場一決高下。”


    大戰開始,按照原定的計劃,晉軍顯現出節節敗退的樣子。成得臣大喜,率軍急追,不料中了晉軍的埋伏。隨著成得臣率軍深入,晉軍也不再後退,而是反過來用精銳部隊攻擊楚軍,把楚軍打得大敗。


    隨後晉文公下令,吩咐將士們隻要把楚軍趕跑就行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領殘兵敗將走在迴營的路上,覺得自己迴去沒辦法向楚成王交代,於是就自殺了。


    “退避三舍”體現了晉文公言而有信。這一做法不僅信守了當日的承諾,報答了楚成王的恩情,而且避開了楚軍的鋒芒,驕縱了楚軍,激勵了晉軍士氣,贏得了將士們的理解和支持。另外,晉文公選擇了有利於己而不利於敵的戰場,也是一種在政治上爭取主動,軍事上誘敵深入、後發製人的謀略。


    身為執政者或者決策者,要信守承諾,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得到大眾的支持,晉文公的做法就驗證了上麵的話。


    其實,這隻是執政者要遵循的一個準則。另外,執政者在賞罰時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前文說過,執政者施行獎賞原則的時候要守信,施行懲罰原則的時候要公平。賞罰要分明,是扶正祛邪的一個手段。關於賞罰問題,諸葛亮曾經說過:“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怨,罰妄加則直士恨。”意思是,獎賞與懲罰的政策,說的就是善的予以獎勵和惡的予以懲罰。獎勵是用來鼓勵立功的,懲罰是用來杜絕奸邪行為的。既不能獎勵不公平,也不能懲罰不平等。通過賞賜,他們知道要給予好處的原因,勇士就會為了正義而奮不顧身;通過懲罰,他們知道被懲罰的原因,做壞事的人就知道要有所畏懼了。獎勵不能無根據地實施,懲罰也不能隨便地亂用。如果沒有根據地獎勵,有功勞的人就會有怨言;隨便地懲罰,正直的人就會忌恨。關於獎懲方麵,很多執政者處理得還是非常好的。


    南宋的時候,某個地區的一些人覺得自己生活得不是很好,便決定落草為寇,並且定好了搶劫的日子和地點。有個人負責傳遞消息,不料半路卻被官府的人抓住了。他說出了實情,希望得到官府的寬大處理。知州陳塤詳細地詢問了那個人,對那些人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後心裏就有了打算。他沒有大張旗鼓地去抓捕他們,而是按兵不動,派人悄悄給這些人送去牛和酒,然後附帶了一句話:“你們不做農民而去當草寇,不去耕田而去弄兵器,這樣做有什麽好處?現在給你們送來牛和酒,希望你們認真考慮一下。如果你們的行為過分了,殺無赦!”


    眾人見勢不妙,覺得事情有些嚴重,決定前去自首,但是還是有很多人猶豫不決。這個時候,陳塤又下令,凡是獻出兵器的人一律重賞,既往不咎。這個命令一下,投靠官府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全部繳械。陳塤也真如他所說,給了這些人重賞。這樣,知州陳塤未發一兵一卒,就將這件事平息了。而且,當地的治安也有所改善。可見,獎懲的威力有多大。


    本篇中還提到:“心為九方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政所以求,因而與之,則不勞。聖人用之,故能掌之。因之循理,故能長久。右主因。”


    這其實是指人們在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時,要用心分析,了解萬事萬物之間的必然聯係,了解他們的規律,並遵循這些規律,就可以心想事成。因此,心是處理各種問題的主宰。古代的許多名臣都非常明白這個道理,能經常滿足別人的心理需求,更善於輔助君主運用各種賞賜手段來籠絡人心。張良在劉邦建漢封侯時給他想出的一個計策,就體現了這一點。


    一天,劉邦在洛陽附近看見許多將軍圍在一起發牢騷,可走近他們的時候又聽不到什麽,隻見將軍們麵有慍色,看樣子對他挺有意見。劉邦就去問張良,張良如實匯報說:“將軍們在談論造反的事情!”


    這句話把剛登上皇位的劉邦嚇了一大跳,天下剛剛平定,就有人出來造反,什麽時候才能過上安定的日子呢?他趕忙向張良詢問具體情況,張良分析說:“陛下斬蛇起義,是靠這些將士出生入死奪取了天下。現在,秦朝被推翻了,項羽也被陛下打敗了,您當上了皇帝,將軍們最關心的就是分封土地和授予官位的事情。可是,陛下分封的二十多人中,都是蕭何、曹參等陛下最親近的人,處分的都是和陛下有怨恨的人。現在,將軍們一邊盼著陛下趕快分封他們,一邊又擔心土地有限輪不到自己。還有一些人平時得罪過陛下,害怕會受到陛下的懲罰。所以,他們聚集在一起密謀發難。如果處置不當,國家就會出現內亂。”


    劉邦忙問:“事到如今,該怎麽辦呢?”


    張良接著說道:“我有一計,可以應對這個局麵。請陛下告訴我,平時您最恨的而且將軍們都知道的人是誰?”


    事到如今,劉邦隻得說了實話:“雍齒,此人作戰勇猛,立過許多戰功,在將士們中也有威望。可是他居功自傲,幾次讓我在大臣麵前難堪。我真想殺了此人,痛痛快快地出口氣。但那時正是用人之際,隻好忍了。”


    張良拍手笑道:“這就好了。陛下您封雍齒為侯,那些有戰功而擔心陛下會為難他們的人,一看陛下最恨的人都分封了,所有顧慮就會不存在了。”


    第二天,劉邦按張良定的計策設下酒宴,當著大臣和將軍們的麵,封雍齒為什邡侯,又讓丞相、禦史加快了按功封賞的進度。


    幾天前還準備鬧事的將軍們吃過酒宴,高高興興地說:“現在好了,什麽都不用愁了,我們就等著陛下的分封獎賞吧!”


    事實上,張良的這一小計謀,充分運用了心的力量,安定了漢初的局麵。


    上麵所說的三個故事都是與九個準則內容有關的,總之,執政者或者決策者治理國家的時候,一定要信守“符言”的九個準則,這樣才能掌握治世之道,使國家長治久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薑尚 鬼穀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薑尚 鬼穀子並收藏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