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康熙駕崩
關於我在王府後院當格格這件事! 作者:不愛喝豆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康熙六十一年一月十三日,愛新覺羅·玄燁於暢春園清溪書屋中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九歲。(有改動,提前了)
因康熙皇帝病重之時,將遺詔托付給了步軍統領隆科多宣布,當時在場的聽旨的還有佟佳貴妃、以及宗人府的宗令,以及下一任皇帝的繼承人,胤禛。
即便是朝堂上有許多人在質疑這件事,但由於傳位詔書乃是用滿蒙漢三文共同書寫,雖八爺黨的眾人四處宣傳四爺得位不正,但明白事理的皆是心知肚明,這傳位詔書肯定是真的。
不是真的也是真的,步軍統領乃是負責京城的治安保衛,這一職務掌控著京城內數量可觀的軍隊,權力很大,能夠在京城事務等諸多關鍵環節發揮重要作用,就算旁人有所質疑,但四爺在京有步軍統領支持,在外還有年羹堯領軍在外作戰,雙管齊下就算是有些小心思,也要藏得緊緊的,生怕四爺事後算計。
當康熙的孝鍾傳遍整個京城的時候,雍親王府裏的福晉等人也聽的清楚。
福晉心中默默數著鍾聲,忽地臉上一變:“這鍾聲連敲九響,此乃國喪,怕是暢春園中出了變故。
你們都趕快迴去做好準備,若是有事我會派人去叫你們,輕易不得外出,都記下了嗎?”
語鶯等人皆是麵容嚴肅,忙是起身應和:“妾等記下了。”
迴到院子中,語鶯忙是吩咐寧兒趕緊去前院中看過弘曆、弘晝的院子裏麵的喜慶之物全部收起來,又叫寧兒趕緊將弘晝叫迴來,萬不可在外耽誤。
現如今正是要緊的時候,若是有人趁著國喪行惡事,那誰都防備不住。
很快,語鶯居住的雲間庭便重新布置好了,從上到下都換上了孝服,麵露悲戚之色。
語鶯喝了口茶潤潤喉,眼神中滿是堅定:“尤方,去福晉那裏打聽打聽,若是有消息了趕快迴來報給我。”
尤方領命離開,不過半個時辰就跑了迴來,臉上是強壓下的激動。
“主子,皇上駕崩,傳位於王爺,如今皇上與隆科多大人正在暢春園中處理先皇的喪事。
福晉囑咐府中上下不得有半分不敬,待王爺派人迴來後,再護送主子等人到乾清宮吊唁。”
直到此時,語鶯的這顆心才算是完全的放下來,畢竟自己是這個世界中最大的變數,若是沒有自己,那世界按照既定的曆史方向發展的話,那康熙死後必定是雍正繼位。
但因為多了自己,語鶯也不敢保證是不是與從前一樣,她為此做了許多的努力,但基本上都沒有什麽作用。
好在四爺自己爭氣,沒有讓曆史走向另一個結局。
兩日之後,康熙的遺體被四爺護送著迴了紫禁城,並在紫禁城的乾清宮舉辦了隆重的喪事。
而隆科多以國不可一日無主為由,將康熙遺詔再次宣布出來,四爺順勢接過詔書成為新皇。
新皇即位,自然要請新皇的家眷入宮,很快,一排排裝飾華麗的馬車拉著語鶯等人入了宮。
語鶯的一部分金銀細軟是跟著自己一起行動的,但大部分都是由宮中的太監與小樂子專門運送,於是語鶯到長春宮門口時,便隻帶了一直在身邊的玖兒與尤方,剩下的人早就再早上入了宮。
看著長春宮的匾額,語鶯心中有些不知所措,終於是入了宮,但也是還沒有接到聖旨,不知道自己的封號究竟是什麽。
雖然自己生了弘曆,但此弘曆非彼弘曆,自己是輝發那拉氏而非鈕祜祿氏。
寧兒與小樂子早早的就等在了長春宮的門口,見到語鶯終於到了,帶著長春宮中的眾人給語鶯行禮問安。
“奴才給娘娘請安,娘娘萬福金安!”
語鶯聽了心中一緊,自己還沒有接到旨意,如何敢被人稱唿娘娘,若是有人傳了出去,豈不是叫皇上不喜。
“別亂叫,現如今諸事未定,皇上正忙著先皇與前朝事宜,還未下旨,切不可平添口舌。”
小樂子笑著說道:“娘娘安心,今日早上蘇公公過來宣了皇上口諭,說是請您住進長春宮正殿,還請娘娘挪步。”
語鶯這才點頭應下,能夠住在正殿的必定是一宮之主,被稱唿一聲一聲娘娘也不算是出格。
長春宮其實並不大,隻是一個兩進格局,說起來比語鶯從前住的雲間庭還要小些,但紫禁城又與外麵的宮殿不同,雖是兩進的院落,但等比例擴大後也是一個大兩進,住語鶯一人也是足夠了。
長春宮中正殿為長春宮,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後殿為怡情書室,東配殿曰益壽齋,西配殿曰樂誌軒,能容納後妃八人。
康熙時期後宮妃嬪眾多,甚至做到了小小的一個長春宮住著大小妃嬪共十二人的時候。
語鶯一大早上就收拾妥當準備入宮,到了後隻覺得困覺,在玖兒與寧兒的服侍之下小憩了片刻,待醒來後這才用了茶,問道:
“長春宮從前住著哪位太妃?”
“是先帝的惠妃娘娘,如今先帝的太妃太嬪們在皇考貴妃的帶領下,已經搬入了慈寧宮與壽安宮中。”
“那咱們的太後娘娘如何了?”
自從隆科多宣布了四爺為先帝繼承人之後,先帝便下了聖旨,尊德妃為太後娘娘,隻是德妃卻是拒不接旨,口稱: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所願也。
四爺本就是一個容易多思多想之人,聽了此話隻覺得德妃並不願意讓自己成為皇帝,當時心中便怒火中燒,但還是忍著怒氣請德妃遷宮接旨。
隻是德妃還惦記著胤禵。
自從康熙駕崩之後,雍正上位,立馬下令召迴在西北帶兵的胤禵,令其迴京奔喪,因著胤禵手下還掌管著十八萬旗軍,為了避免胤禵擁兵造反,便又給年羹堯去了信,若是胤禵的軍隊有半點異動,便停了他們的糧草供應。
胤禵在西北得知康熙去世的消息後,便知道大勢已去,又得知年羹堯的人頻頻打探消息,即便心中還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成王敗寇,便是為了這些旗軍著想,他也隻能帶領少數幾名親兵返迴京城。
因康熙皇帝病重之時,將遺詔托付給了步軍統領隆科多宣布,當時在場的聽旨的還有佟佳貴妃、以及宗人府的宗令,以及下一任皇帝的繼承人,胤禛。
即便是朝堂上有許多人在質疑這件事,但由於傳位詔書乃是用滿蒙漢三文共同書寫,雖八爺黨的眾人四處宣傳四爺得位不正,但明白事理的皆是心知肚明,這傳位詔書肯定是真的。
不是真的也是真的,步軍統領乃是負責京城的治安保衛,這一職務掌控著京城內數量可觀的軍隊,權力很大,能夠在京城事務等諸多關鍵環節發揮重要作用,就算旁人有所質疑,但四爺在京有步軍統領支持,在外還有年羹堯領軍在外作戰,雙管齊下就算是有些小心思,也要藏得緊緊的,生怕四爺事後算計。
當康熙的孝鍾傳遍整個京城的時候,雍親王府裏的福晉等人也聽的清楚。
福晉心中默默數著鍾聲,忽地臉上一變:“這鍾聲連敲九響,此乃國喪,怕是暢春園中出了變故。
你們都趕快迴去做好準備,若是有事我會派人去叫你們,輕易不得外出,都記下了嗎?”
語鶯等人皆是麵容嚴肅,忙是起身應和:“妾等記下了。”
迴到院子中,語鶯忙是吩咐寧兒趕緊去前院中看過弘曆、弘晝的院子裏麵的喜慶之物全部收起來,又叫寧兒趕緊將弘晝叫迴來,萬不可在外耽誤。
現如今正是要緊的時候,若是有人趁著國喪行惡事,那誰都防備不住。
很快,語鶯居住的雲間庭便重新布置好了,從上到下都換上了孝服,麵露悲戚之色。
語鶯喝了口茶潤潤喉,眼神中滿是堅定:“尤方,去福晉那裏打聽打聽,若是有消息了趕快迴來報給我。”
尤方領命離開,不過半個時辰就跑了迴來,臉上是強壓下的激動。
“主子,皇上駕崩,傳位於王爺,如今皇上與隆科多大人正在暢春園中處理先皇的喪事。
福晉囑咐府中上下不得有半分不敬,待王爺派人迴來後,再護送主子等人到乾清宮吊唁。”
直到此時,語鶯的這顆心才算是完全的放下來,畢竟自己是這個世界中最大的變數,若是沒有自己,那世界按照既定的曆史方向發展的話,那康熙死後必定是雍正繼位。
但因為多了自己,語鶯也不敢保證是不是與從前一樣,她為此做了許多的努力,但基本上都沒有什麽作用。
好在四爺自己爭氣,沒有讓曆史走向另一個結局。
兩日之後,康熙的遺體被四爺護送著迴了紫禁城,並在紫禁城的乾清宮舉辦了隆重的喪事。
而隆科多以國不可一日無主為由,將康熙遺詔再次宣布出來,四爺順勢接過詔書成為新皇。
新皇即位,自然要請新皇的家眷入宮,很快,一排排裝飾華麗的馬車拉著語鶯等人入了宮。
語鶯的一部分金銀細軟是跟著自己一起行動的,但大部分都是由宮中的太監與小樂子專門運送,於是語鶯到長春宮門口時,便隻帶了一直在身邊的玖兒與尤方,剩下的人早就再早上入了宮。
看著長春宮的匾額,語鶯心中有些不知所措,終於是入了宮,但也是還沒有接到聖旨,不知道自己的封號究竟是什麽。
雖然自己生了弘曆,但此弘曆非彼弘曆,自己是輝發那拉氏而非鈕祜祿氏。
寧兒與小樂子早早的就等在了長春宮的門口,見到語鶯終於到了,帶著長春宮中的眾人給語鶯行禮問安。
“奴才給娘娘請安,娘娘萬福金安!”
語鶯聽了心中一緊,自己還沒有接到旨意,如何敢被人稱唿娘娘,若是有人傳了出去,豈不是叫皇上不喜。
“別亂叫,現如今諸事未定,皇上正忙著先皇與前朝事宜,還未下旨,切不可平添口舌。”
小樂子笑著說道:“娘娘安心,今日早上蘇公公過來宣了皇上口諭,說是請您住進長春宮正殿,還請娘娘挪步。”
語鶯這才點頭應下,能夠住在正殿的必定是一宮之主,被稱唿一聲一聲娘娘也不算是出格。
長春宮其實並不大,隻是一個兩進格局,說起來比語鶯從前住的雲間庭還要小些,但紫禁城又與外麵的宮殿不同,雖是兩進的院落,但等比例擴大後也是一個大兩進,住語鶯一人也是足夠了。
長春宮中正殿為長春宮,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後殿為怡情書室,東配殿曰益壽齋,西配殿曰樂誌軒,能容納後妃八人。
康熙時期後宮妃嬪眾多,甚至做到了小小的一個長春宮住著大小妃嬪共十二人的時候。
語鶯一大早上就收拾妥當準備入宮,到了後隻覺得困覺,在玖兒與寧兒的服侍之下小憩了片刻,待醒來後這才用了茶,問道:
“長春宮從前住著哪位太妃?”
“是先帝的惠妃娘娘,如今先帝的太妃太嬪們在皇考貴妃的帶領下,已經搬入了慈寧宮與壽安宮中。”
“那咱們的太後娘娘如何了?”
自從隆科多宣布了四爺為先帝繼承人之後,先帝便下了聖旨,尊德妃為太後娘娘,隻是德妃卻是拒不接旨,口稱: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所願也。
四爺本就是一個容易多思多想之人,聽了此話隻覺得德妃並不願意讓自己成為皇帝,當時心中便怒火中燒,但還是忍著怒氣請德妃遷宮接旨。
隻是德妃還惦記著胤禵。
自從康熙駕崩之後,雍正上位,立馬下令召迴在西北帶兵的胤禵,令其迴京奔喪,因著胤禵手下還掌管著十八萬旗軍,為了避免胤禵擁兵造反,便又給年羹堯去了信,若是胤禵的軍隊有半點異動,便停了他們的糧草供應。
胤禵在西北得知康熙去世的消息後,便知道大勢已去,又得知年羹堯的人頻頻打探消息,即便心中還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成王敗寇,便是為了這些旗軍著想,他也隻能帶領少數幾名親兵返迴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