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尚未亮時,楊伊已經早早的醒來,她卻沒有叫醒枕邊躺著的蔡琰起身服侍,翻身下床自己隨意披了一件衣服,在殿中卻是坐著沉思。
服侍的侍女是輪班製的,夜班的侍女早早的就過來,輕手輕腳的到了楊伊身邊,恭謹地站在那裏,低著頭一言不發。
如今,楊伊雖然在這個虛幻的世界中,不可能繼續進步,但是身體也是寒暑不侵的,再說,本身不能進步,但是這個世界的人該會的她也能輕易學會。
自然會有侍女在楊伊做出舒緩的舉動之時,捧過來一條溫熱的毛巾送到一旁的女官手上,女光輕輕的用熱毛巾將楊伊臉麵手腕擦了一遍。
當然,此時楊伊也可以自己動手,不過被服侍慣了,卻也不會太在乎這點細節。
楊伊此時飲了一口送上來的熱茶,他最喜歡茶水中那苦中帶甘的滋味,輕輕啜飲幾口,感受了一下那自舌根一直蔓延到丹田的甘爽。
“今日的朝會,似乎風聲不太對。”一旁的貂蟬此時小聲說道一些情報:“奴聽說,太後像是準備要發難了。”
楊伊聞言望向北宮的方向,那裏也已經是燈火通明,星星點點的火光點綴著直插天際的明堂,最頂上的金龍和巨鳳中隱藏的油燈也被引燃,火光映襯之下似乎是活過來一樣。
“蟬兒你覺得這位“太後”勝算幾何?”楊伊問道。
“奴以為太後錯估了形勢,她就是萬般算計千番手段,沒有殿下點頭,又能作數嗎?”
楊伊笑而不語,將茶碗交給一旁的侍女之後,就靜聽貂蟬說著一些發生和即將發生的事。
按照規矩,此時雖是長公主攝政,但是還是太後端坐其上,這是孝道,大殿之中,前麵是黑壓壓的大臣們,左文右武,各個身穿各色的官服,手持笏板站在大殿之上。
今日的朝會還未開始,大臣們依列站好,彼此眼神交流著,前些日子,攝政長公主重立禦史台,負責風聞奏事,多是從鴻都門學的寒門士子中提拔,有著這些禦史台的禦史們在,他們就都要注重儀表,不然就會被這些年輕的官員抓住撲上來撕咬一番。
此時許許多多的人補充到了在某個位置中,雖然大多都很安靜,並不顯眼,但是還是讓人產生了無限的遐思。
幾乎所有人的眼睛都轉到了文官隊伍的第一排,那邊陳曦、郭嘉、沮授這三位翰林學士正和如今僅存其一的太尉馬日磾以及幾位九卿聚在一起交流。
可以看出馬日磾最近精神不太好,臉上帶著疲憊的神色,一邊勉力和陳曦幾人交流,一邊用眼神瞟著四周之人。
馬日磾本為射聲校尉,武帝置,八校尉之一,掌待詔射聲,秩比二千石,所屬有丞及司馬,領兵七百人;射聲,指善射,意為雖在冥冥之中,聞聲即能射中;待詔,等待詔命,漢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隨時聽候皇帝詔令,謂之“待詔”。士人特別優異者,待詔金馬門,以備顧問,“待詔”漸成官職。
自從前任太尉及三公被董卓擄掠出京之後,這朝中已經沒有多少重量級的人物了,楊伊入京之後,就任命馬日磾為三公之一的太尉。
馬日磾看似也很領情,最近可是狠狠狙擊了幾個之前團結在何進一派的人事動議,幾個要害州郡的太守刺史都被換成攝政長公主的人,順帶還有幾個何氏一脈的朝官被彈劾,求到這位太尉身上,也被拒絕相見。
如今,馬日磾這位太尉已經逐漸成為一部分士族的代表了,這次大朝,大家夥都在猜是不是這位代表士族已經和宮裏麵的大佬達成了一致,要讓頂上坐的那位太後真的變成太後了,如果真是那樣,少不了又是一場血雨腥風。
很快,滴漏裏的水一點點滴下,朝會開始的時間也越來越近了,最上麵屬於皇帝的座位依舊是空的,而皇帝之下的那個座位,此時卻也是空的。
官員們開始竊竊私語,他們已經習慣了聽從那個座椅上的人指揮,這變化也讓這些一向因循慣例的官員有些無所適從。
滴答,滴答,漏刻裏的水慢慢減少,坐在皇帝椅左側垂簾的何蜜的心忽然懸了起來。
今天是她預定下突然發難的日子,如果楊伊今日來不了,那麽僅憑那三個翰林學士能和天下士族相比嗎?那麽她的腹案變成現實就要容易的多了?
莫不是走火入魔,聽說武功練的厲害,就會走火入魔。突然暴斃,此時何蜜興奮地攥住手心,恍惚覺得自己好像溺水很久的人終於唿吸上了一口新鮮空氣一樣。
當然何蜜的興奮伴隨著擔憂。
底下的馬日磾此時也在擔憂,他可以說是劉宏執政的一個象征,馬日磾為著名經學家馬融的族孫,年輕時已傳承了馬融的學說,並且以才學入仕朝廷。
曾任諫議大夫、光祿大夫,與議郎盧植、議郎蔡邕、楊彪等一同在東觀典校官藏的《五經》記傳,並參與補續《東觀漢記》。
熹平四年,馬日磾與光祿大夫楊賜、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蔡邕、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人上奏,指出經學典籍傳習久遠,訛謬的情況日趨嚴重,請求正訂《六經》的文字。
劉宏同意他們的建議,遂命楊賜等進行校勘,並將校正過的經籍刻於石碑,立在太學之外,作為經籍正本(即著名的《熹平石經》)。
光和元年七月,漢靈帝因此前頻頻發生災異,下詔召馬日磾與議郎蔡邕、張華以及光祿大夫楊賜、議郎、太史令單颺至金商門,入崇德殿,讓中常侍曹節、王甫問他們關於災異及消除變故所應當采取的辦法,之後他為射聲校尉,由此可見,他相當於劉宏的文膽這個角色。
若是曆史未曾改變,那麽他將在皇帝執政的最後一年,出任了此時相同的位置,也就是太尉,經營這個日趨敗落的帝國。
而且作為一個守舊的文臣,他一直反對楊伊臨朝稱製,但是形勢所迫,他也隻能竭力維持朝局不讓楊伊這一方變得過於強大,隻是力有未逮。
然而最近的形勢實在是太不樂觀了,這讓馬日磾產生一絲隱憂,雖然他十分討厭那些閹豎,可是在沒有了那些閹豎之後,這朝政卻未曾想有些人想象的那樣,眾正盈朝,萬象更新。
一般來說,眾正盈朝就相當於“重症”盈朝了,在封建王朝中,眾正盈朝的時候就是各方勢力失衡,某一方徹底掌握朝廷時候,比如士族,他們會為了自家利益會毫無節製的肆意妄為,當然,他們不認為這是錯的。
“太後,時刻已到,是不是還要再等等攝政殿下?”此時一個年輕的文官忽然上前跪倒在階前,向珠簾後的太後詢問。
此時少有人認得,不過陳曦認得,耿鄙,本為大將軍府中文膽,不過被袁紹後居其上,逐漸名聲不顯,都以為他和大將軍一脈漸行漸遠,卻沒想到此人竟然在此時,做下這等事來,令人側目。
何蜜的目光透過南珠製成的珠簾,看著階前那個穿著青色袍服的耿鄙,心想是順勢立刻宣布朝會開始,趁著那位不在突然發難。
但是一想到北域兵鋒,那位難測的心思,此時何蜜不由得將目光轉向馬日磾,希望這個看似友好的太尉能給她提供一些建議。
感覺到何蜜的眼光,此時馬日磾的迴應卻是一個垂下的腦袋,何蜜眯了下眼睛,又望向宗正劉虞,這時劉虞正似有若無的搖頭。
“等一等攝政。”朝堂之上,太後的聲音減去了許多甜膩的風情,多了很多清爽幹脆的味道,這也是她苦練過得結果。
太後話音未落,吱呀一聲,宮殿中門就被人推開了。
一隊女衛魚貫而入,此後眾星捧月一般,楊伊緩緩步入,雖是女子之身,但一步一行,卻如龍行虎步,一目一瞥之間,寒光乍現,令人膽寒;讓人一看,就知這乃王侯之相,非常人所有。
“拜見攝政長公主,拜見太後,千歲千歲千千歲……”
“平身,太後,那咱們就開始今日朝會吧。”楊伊隨意的坐下,然後伸手一拂,殿中的數百人竟然同時感覺到一陣氣息掃過,令他們不由自主的站了起來。
“都依吾兒。”珠簾之後,太後按捺下失望迴了一句。
“好,那我就先說說如今我大漢事,不瞞諸位漢卿,當然也瞞不住諸位,此前吾已命大軍西進,現在已經西進,隻是大軍西進,卻不能孤軍深入,大司農何在?”
沮授此時聞言出列,他是翰林學士,為治粟內史,又稱大司農。
大司農,本名治粟內史,秦置,西漢沿置,為九卿之一;景帝元年,更名為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為大司農,新莽時稱羲和,後又改為納言,漢興時複稱大司農。
大司農掌錢穀,為財政長官,與管理皇帝私財的少府並列,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及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共六十五長、丞。
王莽雖改大司農為羲和,又改為納言,漢複原名,職掌也如舊,僅將鹽鐵劃歸郡國管理,隨著士族複興,財政收支劃歸尚書的度支,各種理財之官也陸續出現,大司農的職權縮小。
前漢時大司農每年從百姓賦斂所得達四十餘萬萬錢,凡百官俸祿﹑軍費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大司農支付,另外﹐大司農還管理一些官營的農業和手工業。
分布於各地的官田﹐其中有些便由大司農派人耕種﹔官營的煮鹽和冶鐵也都歸大司農主管,武帝時設置平準﹑均輸﹐這類官府商業也歸大司農經管。
此時,楊伊也未將鹽鐵事務歸還大司農,而是由少府管轄,不過少府接管負責皇室用度和在京百官俸祿等,大司農也還仍有很大職權和財務用度。
“並州物產匱乏,戶口不多,雍州新立,軍糧與犒賞的絹帛要籌備的妥當,盡快發往長安,由前線大軍支用,從太倉抽出一千萬貫,要提前發過去供前線支用。”
“臣遵令旨。”
“揚州、荊州都產好米,今年兩稅隻征糧米,什麽鹽啊布啊的,都停了,清點數目之後就發往前線,這個事怎麽處理,糧米怎麽輸送合適,你看著辦。”
“是,臣遵旨。”
“太仆,少府何在?”
“臣在。”
“要和叛賊交戰,戰馬、軍械是不可少的,你們往前線轉運了多少,迴頭給我交個實數。”
“臣遵旨。”
少府是張世平這個曾經的商人,如今也算是一步登天了,成為九卿那是他以往夢都未曾想過的事,如今卻在朝堂之上,堂堂而立,如此之際遇,令不少人為之豔羨。
畢竟,像是陳曦郭嘉沮授等人,他們也知道比不上這些人的智慧,關羽、趙雲、徐榮等人,他們又沒有這份武勇,但是他們卻有比得上張世平、蘇雙等商人的財富,隻是沒有機會獻上,要是能獻上錢財就能得到九卿之位,那也是好的。
劉宏賣官賣爵,這可不是給錢就賣的,而是你先有資格做那個官,然後交錢才能去上任,可不是給錢就賣的。
楊伊此時又沉吟一下,問道:“我記得新造的還有明光鎧兩千副?”
“這個,請殿下恕罪,還未曾撥付至武庫。”
“無妨,等下朝之後,你負責撥付千副明光鎧以及普通甲兩千與前線,其餘軍械,你等自處。”
“臣遵旨。”
“另,鄭國渠和白渠到了該修的時候了,你命人整理一個章程出來,這是國計民生的大事,雖然現下估計是暫不可能征發徭役,可該有的計劃還是要準備的,西涼叛賊,耽誤不了太久,這方麵的計劃,需要盡快去做。”
“臣遵旨。”
……
楊伊開口之後,並未曾像部分外臣所想的那樣,斥責某個人或者是和“太後”上演一出爭權奪利的好戲,而是先井井有條的頒布了一些政務。
一個個人名點過,殿中逐漸鴉雀無聲,這是權力,九卿輪流被下達旨意,針對的主要是西涼前線的軍事,大漢十四州的賦稅等等,一言一行,關乎千萬人的福祉,不能不令人震撼。
服侍的侍女是輪班製的,夜班的侍女早早的就過來,輕手輕腳的到了楊伊身邊,恭謹地站在那裏,低著頭一言不發。
如今,楊伊雖然在這個虛幻的世界中,不可能繼續進步,但是身體也是寒暑不侵的,再說,本身不能進步,但是這個世界的人該會的她也能輕易學會。
自然會有侍女在楊伊做出舒緩的舉動之時,捧過來一條溫熱的毛巾送到一旁的女官手上,女光輕輕的用熱毛巾將楊伊臉麵手腕擦了一遍。
當然,此時楊伊也可以自己動手,不過被服侍慣了,卻也不會太在乎這點細節。
楊伊此時飲了一口送上來的熱茶,他最喜歡茶水中那苦中帶甘的滋味,輕輕啜飲幾口,感受了一下那自舌根一直蔓延到丹田的甘爽。
“今日的朝會,似乎風聲不太對。”一旁的貂蟬此時小聲說道一些情報:“奴聽說,太後像是準備要發難了。”
楊伊聞言望向北宮的方向,那裏也已經是燈火通明,星星點點的火光點綴著直插天際的明堂,最頂上的金龍和巨鳳中隱藏的油燈也被引燃,火光映襯之下似乎是活過來一樣。
“蟬兒你覺得這位“太後”勝算幾何?”楊伊問道。
“奴以為太後錯估了形勢,她就是萬般算計千番手段,沒有殿下點頭,又能作數嗎?”
楊伊笑而不語,將茶碗交給一旁的侍女之後,就靜聽貂蟬說著一些發生和即將發生的事。
按照規矩,此時雖是長公主攝政,但是還是太後端坐其上,這是孝道,大殿之中,前麵是黑壓壓的大臣們,左文右武,各個身穿各色的官服,手持笏板站在大殿之上。
今日的朝會還未開始,大臣們依列站好,彼此眼神交流著,前些日子,攝政長公主重立禦史台,負責風聞奏事,多是從鴻都門學的寒門士子中提拔,有著這些禦史台的禦史們在,他們就都要注重儀表,不然就會被這些年輕的官員抓住撲上來撕咬一番。
此時許許多多的人補充到了在某個位置中,雖然大多都很安靜,並不顯眼,但是還是讓人產生了無限的遐思。
幾乎所有人的眼睛都轉到了文官隊伍的第一排,那邊陳曦、郭嘉、沮授這三位翰林學士正和如今僅存其一的太尉馬日磾以及幾位九卿聚在一起交流。
可以看出馬日磾最近精神不太好,臉上帶著疲憊的神色,一邊勉力和陳曦幾人交流,一邊用眼神瞟著四周之人。
馬日磾本為射聲校尉,武帝置,八校尉之一,掌待詔射聲,秩比二千石,所屬有丞及司馬,領兵七百人;射聲,指善射,意為雖在冥冥之中,聞聲即能射中;待詔,等待詔命,漢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隨時聽候皇帝詔令,謂之“待詔”。士人特別優異者,待詔金馬門,以備顧問,“待詔”漸成官職。
自從前任太尉及三公被董卓擄掠出京之後,這朝中已經沒有多少重量級的人物了,楊伊入京之後,就任命馬日磾為三公之一的太尉。
馬日磾看似也很領情,最近可是狠狠狙擊了幾個之前團結在何進一派的人事動議,幾個要害州郡的太守刺史都被換成攝政長公主的人,順帶還有幾個何氏一脈的朝官被彈劾,求到這位太尉身上,也被拒絕相見。
如今,馬日磾這位太尉已經逐漸成為一部分士族的代表了,這次大朝,大家夥都在猜是不是這位代表士族已經和宮裏麵的大佬達成了一致,要讓頂上坐的那位太後真的變成太後了,如果真是那樣,少不了又是一場血雨腥風。
很快,滴漏裏的水一點點滴下,朝會開始的時間也越來越近了,最上麵屬於皇帝的座位依舊是空的,而皇帝之下的那個座位,此時卻也是空的。
官員們開始竊竊私語,他們已經習慣了聽從那個座椅上的人指揮,這變化也讓這些一向因循慣例的官員有些無所適從。
滴答,滴答,漏刻裏的水慢慢減少,坐在皇帝椅左側垂簾的何蜜的心忽然懸了起來。
今天是她預定下突然發難的日子,如果楊伊今日來不了,那麽僅憑那三個翰林學士能和天下士族相比嗎?那麽她的腹案變成現實就要容易的多了?
莫不是走火入魔,聽說武功練的厲害,就會走火入魔。突然暴斃,此時何蜜興奮地攥住手心,恍惚覺得自己好像溺水很久的人終於唿吸上了一口新鮮空氣一樣。
當然何蜜的興奮伴隨著擔憂。
底下的馬日磾此時也在擔憂,他可以說是劉宏執政的一個象征,馬日磾為著名經學家馬融的族孫,年輕時已傳承了馬融的學說,並且以才學入仕朝廷。
曾任諫議大夫、光祿大夫,與議郎盧植、議郎蔡邕、楊彪等一同在東觀典校官藏的《五經》記傳,並參與補續《東觀漢記》。
熹平四年,馬日磾與光祿大夫楊賜、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蔡邕、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人上奏,指出經學典籍傳習久遠,訛謬的情況日趨嚴重,請求正訂《六經》的文字。
劉宏同意他們的建議,遂命楊賜等進行校勘,並將校正過的經籍刻於石碑,立在太學之外,作為經籍正本(即著名的《熹平石經》)。
光和元年七月,漢靈帝因此前頻頻發生災異,下詔召馬日磾與議郎蔡邕、張華以及光祿大夫楊賜、議郎、太史令單颺至金商門,入崇德殿,讓中常侍曹節、王甫問他們關於災異及消除變故所應當采取的辦法,之後他為射聲校尉,由此可見,他相當於劉宏的文膽這個角色。
若是曆史未曾改變,那麽他將在皇帝執政的最後一年,出任了此時相同的位置,也就是太尉,經營這個日趨敗落的帝國。
而且作為一個守舊的文臣,他一直反對楊伊臨朝稱製,但是形勢所迫,他也隻能竭力維持朝局不讓楊伊這一方變得過於強大,隻是力有未逮。
然而最近的形勢實在是太不樂觀了,這讓馬日磾產生一絲隱憂,雖然他十分討厭那些閹豎,可是在沒有了那些閹豎之後,這朝政卻未曾想有些人想象的那樣,眾正盈朝,萬象更新。
一般來說,眾正盈朝就相當於“重症”盈朝了,在封建王朝中,眾正盈朝的時候就是各方勢力失衡,某一方徹底掌握朝廷時候,比如士族,他們會為了自家利益會毫無節製的肆意妄為,當然,他們不認為這是錯的。
“太後,時刻已到,是不是還要再等等攝政殿下?”此時一個年輕的文官忽然上前跪倒在階前,向珠簾後的太後詢問。
此時少有人認得,不過陳曦認得,耿鄙,本為大將軍府中文膽,不過被袁紹後居其上,逐漸名聲不顯,都以為他和大將軍一脈漸行漸遠,卻沒想到此人竟然在此時,做下這等事來,令人側目。
何蜜的目光透過南珠製成的珠簾,看著階前那個穿著青色袍服的耿鄙,心想是順勢立刻宣布朝會開始,趁著那位不在突然發難。
但是一想到北域兵鋒,那位難測的心思,此時何蜜不由得將目光轉向馬日磾,希望這個看似友好的太尉能給她提供一些建議。
感覺到何蜜的眼光,此時馬日磾的迴應卻是一個垂下的腦袋,何蜜眯了下眼睛,又望向宗正劉虞,這時劉虞正似有若無的搖頭。
“等一等攝政。”朝堂之上,太後的聲音減去了許多甜膩的風情,多了很多清爽幹脆的味道,這也是她苦練過得結果。
太後話音未落,吱呀一聲,宮殿中門就被人推開了。
一隊女衛魚貫而入,此後眾星捧月一般,楊伊緩緩步入,雖是女子之身,但一步一行,卻如龍行虎步,一目一瞥之間,寒光乍現,令人膽寒;讓人一看,就知這乃王侯之相,非常人所有。
“拜見攝政長公主,拜見太後,千歲千歲千千歲……”
“平身,太後,那咱們就開始今日朝會吧。”楊伊隨意的坐下,然後伸手一拂,殿中的數百人竟然同時感覺到一陣氣息掃過,令他們不由自主的站了起來。
“都依吾兒。”珠簾之後,太後按捺下失望迴了一句。
“好,那我就先說說如今我大漢事,不瞞諸位漢卿,當然也瞞不住諸位,此前吾已命大軍西進,現在已經西進,隻是大軍西進,卻不能孤軍深入,大司農何在?”
沮授此時聞言出列,他是翰林學士,為治粟內史,又稱大司農。
大司農,本名治粟內史,秦置,西漢沿置,為九卿之一;景帝元年,更名為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為大司農,新莽時稱羲和,後又改為納言,漢興時複稱大司農。
大司農掌錢穀,為財政長官,與管理皇帝私財的少府並列,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及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共六十五長、丞。
王莽雖改大司農為羲和,又改為納言,漢複原名,職掌也如舊,僅將鹽鐵劃歸郡國管理,隨著士族複興,財政收支劃歸尚書的度支,各種理財之官也陸續出現,大司農的職權縮小。
前漢時大司農每年從百姓賦斂所得達四十餘萬萬錢,凡百官俸祿﹑軍費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大司農支付,另外﹐大司農還管理一些官營的農業和手工業。
分布於各地的官田﹐其中有些便由大司農派人耕種﹔官營的煮鹽和冶鐵也都歸大司農主管,武帝時設置平準﹑均輸﹐這類官府商業也歸大司農經管。
此時,楊伊也未將鹽鐵事務歸還大司農,而是由少府管轄,不過少府接管負責皇室用度和在京百官俸祿等,大司農也還仍有很大職權和財務用度。
“並州物產匱乏,戶口不多,雍州新立,軍糧與犒賞的絹帛要籌備的妥當,盡快發往長安,由前線大軍支用,從太倉抽出一千萬貫,要提前發過去供前線支用。”
“臣遵令旨。”
“揚州、荊州都產好米,今年兩稅隻征糧米,什麽鹽啊布啊的,都停了,清點數目之後就發往前線,這個事怎麽處理,糧米怎麽輸送合適,你看著辦。”
“是,臣遵旨。”
“太仆,少府何在?”
“臣在。”
“要和叛賊交戰,戰馬、軍械是不可少的,你們往前線轉運了多少,迴頭給我交個實數。”
“臣遵旨。”
少府是張世平這個曾經的商人,如今也算是一步登天了,成為九卿那是他以往夢都未曾想過的事,如今卻在朝堂之上,堂堂而立,如此之際遇,令不少人為之豔羨。
畢竟,像是陳曦郭嘉沮授等人,他們也知道比不上這些人的智慧,關羽、趙雲、徐榮等人,他們又沒有這份武勇,但是他們卻有比得上張世平、蘇雙等商人的財富,隻是沒有機會獻上,要是能獻上錢財就能得到九卿之位,那也是好的。
劉宏賣官賣爵,這可不是給錢就賣的,而是你先有資格做那個官,然後交錢才能去上任,可不是給錢就賣的。
楊伊此時又沉吟一下,問道:“我記得新造的還有明光鎧兩千副?”
“這個,請殿下恕罪,還未曾撥付至武庫。”
“無妨,等下朝之後,你負責撥付千副明光鎧以及普通甲兩千與前線,其餘軍械,你等自處。”
“臣遵旨。”
“另,鄭國渠和白渠到了該修的時候了,你命人整理一個章程出來,這是國計民生的大事,雖然現下估計是暫不可能征發徭役,可該有的計劃還是要準備的,西涼叛賊,耽誤不了太久,這方麵的計劃,需要盡快去做。”
“臣遵旨。”
……
楊伊開口之後,並未曾像部分外臣所想的那樣,斥責某個人或者是和“太後”上演一出爭權奪利的好戲,而是先井井有條的頒布了一些政務。
一個個人名點過,殿中逐漸鴉雀無聲,這是權力,九卿輪流被下達旨意,針對的主要是西涼前線的軍事,大漢十四州的賦稅等等,一言一行,關乎千萬人的福祉,不能不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