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6 強大的,不一定要非常聰明


    選擇合適的人創造將領所想的勢態,並以此贏得戰爭,其實就是要求領導者要學會知人善任。《孫子兵法》中說:“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也就是說善於戰爭的,主要是尋求好的時機和勢態,而不是將責任都壓到下屬的頭上,因此就能選擇合適的人製造想要的勢態了。


    古今中外,但凡成就一番偉業的人,莫不具有一雙伯樂般的慧眼,挑選出賢相忠臣,集合眾人的智慧、發揮眾人的長處。隻有這樣,才能夠開創出貞觀之治那樣的繁榮局麵。


    唐太宗是曆史上有名的賢君,他善於用人,也有容忍他人的氣度和胸懷。“致安之本,唯在得人”,這是唐太宗的治國思想,因此,他常常要求周圍的人推薦人才,自己也留心觀察,發現和提拔可造之材,以任人唯賢為自己的用人原則,而不以個人恩怨好惡、新舊親疏來評價他人。在唐朝的政治機構中,有昔日的敵人、有投降的俘虜、有少數民族的首領,也有出身市井的草民。


    在唐太宗的眾多臣子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征。魏征原來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在李世民還沒有掌權之前,魏征多次勸李建成把野心勃勃的李世民除掉。“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成為新的君王,他對魏征說:“聽說你一直建議太子除掉我,但是現在我坐在了皇位上。”魏征不但麵無懼色,還長歎道:“要是太子當初聽臣一句勸,也不會落到今天這個局麵。”


    魏征的直言不諱雖然讓太宗很不高興,但是他更看重魏征的耿直,因此逐漸信任魏征,聽從他的建議,後來魏征做了宰相,為唐朝的興旺作了重要貢獻。


    唐太宗看到將軍常何的奏章寫得很好,就詢問執筆的人是誰,得知是毫無名氣的馬周,便召見了他。唐太宗發現馬周確實有才之後,將他提拔為中書令。


    唐太宗知人善任的舉動,吸引了不少有識之士前來投靠,就這樣,他的智囊團越來越大,政治舉措也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合理。


    當然,唐太宗也有用人不慎的時候。他曾命司農卿李緯為戶部尚書,但聽房玄齡說“李緯大好髭須”,為官不正的時候,唐太宗便很快調換了李緯,將他改任為洛州刺史。知錯就改,從善如流,這是很多人都無法做到的,更不用說是貴為天子的唐太宗。


    三國時期的劉備也是知人善任典範,他謀不如諸葛,勇不如關羽、張飛,但深知用人的道理,他看重情義,為人憨厚,又懂得給有才華的人安排最適合他們的位置,因此眾人都很服他。


    在三顧茅廬之前,劉備手下雖然有關羽、張飛、趙雲等大將,但和曹軍交戰,總是屢戰屢敗。自諸葛亮出山相助之後,劉備的作戰謀略大大進步,就連曹操也要刮目相看。對劉備來說,擁有諸葛亮,在作戰上如魚得水。


    諸葛亮雖然料事如神,但是身為文弱書生,不能衝鋒陷陣,因此劉備也少不了關羽、張飛、趙雲那樣的人才。曹操也是一個求賢若渴的人,他為降服關羽,不惜降格與其約法三章,對其以禮相待,但是關羽對劉備忠心不二。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不遠千裏尋找自己的結義大哥。張飛雖然性格魯莽,但劉備看中他俠氣,張飛也因此忠心耿耿。可以說沒有劉備知人善任的過人之處,就沒有後來與梟雄曹操、貴族孫權之間的抗衡和較量。


    青少年像君王和領袖那樣調遣人員的機會比較少,更多的是組織活動,安排任務。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時也多多鼓勵眾人發言,選擇最好的主意來執行。


    另外,我們還要向唐太宗學習,對人不論親疏,不管平時交情如何,到了集體活動的時候,要公平客觀,將那些有價值的建議發掘出來,這樣才能讓活動更成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青少年不可不讀的18本國學經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豔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豔明並收藏青少年不可不讀的18本國學經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