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5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孔子在《論語?裏仁》中有一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見賢思齊”是說見到好的榜樣,就要想到讓自己也向這些賢者看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看到不好的作為,要以此來反省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不足,讓自己吸取教訓,不跟隨別人墮落下去。這樣一來,不管是怎樣的人,我們都能從中學到東西了。


    從思想上來鞭策自己,是一個人不斷進步的動力。自我反省,就是要不斷改正不足之處,以追求完美的態度將事情做得更圓滿。


    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非常出色,他對自己有一個規定,那就是沒有認真檢查過的內容,絕不輕易地讀給公眾聽。狄更斯每天把寫好的內容讀一遍,在朗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然後不斷改正,直到六個月後自己滿意,才向公眾發表。我們也可以嚐試一下這種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這裏還有科學的方法:理想的反省時間是在一段重要時期結束之後,如周末、月末、年末。自我反省的時間越勤越有利。假如你一年反省一次,你一年才知道自己做對了什麽,做錯了什麽;一個月反省一次,一年就有了12次反省機會;一周反省一次,一年就有54次反省機會;一天反省一次,一年就有365次反省機會。反省的次數越多,改正的機會也就越多,犯錯的機會就越少。


    反省讓以前的錯誤變得有價值,正如愛迪生在發明燈泡時所說:“我不是失敗了一千次,而是知道了一千種不能做燈絲的材料。”如果我們在行事之前,總是抱著自我反省的心態,想想自己曾經犯過哪些錯誤,如何避免這些錯誤再次發生,就會少走許多走彎路,讓自己的修身和成功之路少一些曲折。中國古代正直的文人學者所崇尚的慎獨修身法,其實就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反省。《後漢書?楊震傳》中記載了一個“暮夜無知”的故事。


    楊震被任命為東萊太守,赴任時路過昌邑,以前他舉薦過一個叫王密的人,現在擔任了昌邑縣令。王密一聽恩公到了,趕緊連夜來拜見,他帶了十斤黃金,要送給楊震。楊震說:“唉,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嗎?我的為人如何,你不清楚嗎?你的金子我是不會收的。”王密說:“晚上沒人知道,您就收下吧。”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麽能說沒人知道呢?”聽完楊震的話,王密慚愧地告辭了。


    楊震的這種慎獨,正是因為他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告誡自己要像古人那樣做到問心無愧,做一個真正的君子。


    無論我們是獨處,還是和朋友、陌生人在一起的時候,都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謹記“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話做到表裏如一,積極進取。堅持下去,我們的修為也會大大進步。


    修身不僅要看自己,也要看朋友


    孔子非常注重個人的修養,但並不是說他隻關注自己,不在乎周圍的人的品行如何。一方麵,孔子用自己的智慧見解去教導周圍的學生,讓他們向更高的境界邁進;另一方麵,孔子也注重向比自己見多識廣的人學習,並鼓勵學生也要和優秀的人交朋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見孔子對朋友的重視和熱情。


    但是,孔子並不是隨便交友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子在講到君子的時候,也說了“無友不如己者”,很多人理解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為朋友是比老師更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的人,也許你會在老師麵前畢恭畢敬,但是到了朋友麵前就會無所顧忌,如果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會讓自己學壞。


    孔子對朋友有不同的定義,他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說相互理解但不苛求一致的人之間,才是君子之交,維係這種友情的是道義,這樣的朋友之間必然互相尊重;而為了追求利益才行動一致的人之間,毫無道義可言,一旦利益消失,友情也就會消失,因此隻是小人之交。


    由此可見,孔子對朋友之間的交情有很明顯的區分。同樣,孔子也對朋友有一個分類: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麵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同樣,我們也應該給自己的朋友“合並同類項”,將“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區別開來,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因為不牢固的友情而受到傷害,也可以讓自己向優秀的人學習,有更大的進步。


    同時,我們應該慎重地交友。有一位官員,因為瀆職入獄,在獄中他講述了自己的犯罪曆程: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一直擔任主要領導職務,各種各樣的人都會通過各種途徑來攀附自己,素不相識的人都會想盡辦法來巴結我。有人知道我喜歡收藏玉石,就投我所好,給我送了一些價格昂貴的玉石,當然,條件是讓我用地位權力為他們幫忙。


    一開始我對這些人還很反感,後來慢慢的,這些原本陌生的人卻成了我的“老鄉”、“朋友”、“弟兄”。在他們麵前,我沒有了身為領導的責任感,交往多了幾乎就成了自家人,拿點用點也覺得很正常。在和別的施工單位打交道過程中不敢幹的事情,我在他們這裏就可以大膽地幹了。


    記得有一個小包工頭,他想盡辦法接近我後,成了我的“鐵哥兒們”,我一有空就往他那兒跑,一起玩玩牌。這幾年,經過我的幫忙,他那原本資質不高的建築公司順利地承接了一些重要的建設工程,他從中賺了上千萬。事後,他以各種方式送給我的錢物加起來有近百萬元,而我也認為這是很正常的朋友往來。這樣的“朋友”,我還有很多。現在想想,這些“朋友”實在交不得,我就是被這些所謂的朋友慢慢拉下水了……


    這些話可以說是這個貪官對自己的責任的一種開脫之詞,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交友不慎對一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如果賢者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就更容易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通過交往慢慢糾正自己的錯誤;反之,就會和上麵的那個官員一樣,慢慢受到“朋友”的不良影響,失去了自己的原則。


    在交到了好朋友之後,如何維持彼此間的友情呢?我們現在經常說誰跟誰好得就像一個鼻孔出氣,這是好朋友嗎?好朋友就一定要打成一片嗎?這個問題在孔子看來,是非常容易迴答的。《論語》講究中庸,“無過無不及”,如果好得黏在一起,就是“過猶不及”了。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有分寸的。這就是孔子在《論語?季氏》中所說的: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陪著君子說話容易出現三種過失:沒有輪到自己說話時就先說了,這是急躁;該自己說話時卻不說,這是隱瞞;不看看對方的臉色便開口說話,這就是睜眼瞎了。當你跟一個稱得上“君子”的交朋友時,什麽時候說話,什麽時候不說話,自己要有尺度。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要有尺度的,沒有分寸、沒有尺度就會過猶不及。修身如果太看重自己,就會曲高和寡,太看重別人,就會迷失自我。隻有和朋友相處得恰到好處,才不會失去自己我,也能夠贏得友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青少年不可不讀的18本國學經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豔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豔明並收藏青少年不可不讀的18本國學經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