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第3節 內求自愈力,疾病無蹤跡


    沒人希望生病,但疾病卻是人生路上必經的河流。想要平安過河,醫藥卻非萬能。求醫不如求己,從外部找尋解決病痛的藥物,不如反求諸己,由內探求疾病的克星。這個克星就是人體的自愈能力。


    注重內求,從自己身體內尋找“不生病的智慧”,這也是《本草綱目》養生智慧的根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搜集整理的養生方,不一定是針對疾病,而是要增強人體的自愈能力。有了強大的自愈能力,也就不用擔心疾病的侵襲了。


    如何理解自愈能力呢?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能從很多細節上看到人體的自愈力。比如切菜的時候,不小心把手劃了一個小口,會出血,你不去管它,過一會兒它自己就結疤愈合了。現代醫學這樣解釋:由於血液運行出現局部中斷,就有更多的血液運行於此,由此促使傷口附近的細胞迅速增生,直至傷口愈合,增生的細胞會在傷口愈合處留下一個疤痕。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藥物,這就是人體自愈能力一個最直觀的表現。在中醫看來,人體是一個完整的小天地,它自成一套係統,有自己的硬件設施、故障診斷係統和自我修複係統等。當它覺察到某一部分處在病痛危險中,就會調動一切能力進行自我修複。


    其實人體的自愈力恰好體現了中醫治病的一個指導思想:三分病、七分養。中醫不主張過分依賴藥物,因為藥物是依賴某一方麵的偏性來調動人體的元氣,幫助身體恢複健康。但人體的元氣是有限的,如果總是透支,總有一天會沒有了。而我們要活下去,依靠的就是體內的元氣,元氣沒有了,再好的藥也沒用了。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張,人體有自愈的能力,我們應充分相信它,用自愈力把疾病打敗。


    在人體進行自我調節的過程中,我們會感覺到非常不舒服,這種不舒服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疾病。其實,無論身體怎麽不舒服,它隻是想告訴我們:“你這個地方已經出現問題了,現在我正在進行調節,你要堅持住,注意休息與飲食。”這種短暫的不舒服其實是為了長遠的健康,遺憾的是,很多人不理解這種信號。


    人們對醫藥過於信任和依賴。由於人體在自我修複過程中會出現一係列症狀,如咳嗽、發熱、嘔吐等,人們為了消除這些症狀帶來的不適感,就會用藥物粗暴地幹涉,這樣,人體的自愈能力就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症狀消失了,人們反而認為是藥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於是在下一次疾病來襲的時候,他們還是在第一時間求助於藥物。在這種惡性循環中,身體的自愈力就會越來越差,直到失去作用。


    當然,這並不是說因為人體有自愈力,我們就可以完全放心了;也不是說生病了,不找醫生、不吃藥、不打針。那應該怎麽做呢?我們應該配合人體自愈力開展工作,每天按時吃飯,早睡早起,適當鍛煉,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保證體內的元氣充足,隻要元氣充足了,病很快就會好的。


    當然,自愈力的作用也不是絕對的,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依賴人體的自愈力解決問題。自愈力和免疫力有關,當免疫細胞抵擋不住病毒時,就需要借助藥物,不過最好的藥物是食物。一般情況下,通過補充營養素,可以對抗大多數疾病。中醫倡導順時養生、補養氣血、食療等科學的養生方法來增強人體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來之時就築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讓疾病無孔可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本草綱目中的養生智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語 王耀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語 王耀堂並收藏本草綱目中的養生智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