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肝、多囊腎


    [病案]喬某,女,55歲,因長期腰部不適於1971年開始出現腰部經常性酸痛,伴發冷感。經過詳細的超聲波檢查,發現其肝髒上界位於第5肋間,下界在肋下4.5厘米處,肋下厚度為3厘米,橫徑達15厘米。腎髒方麵,右腎大小為14x16x10.5厘米,左腎大小為14x17.5x10.5厘米,兩腎區均可見平段最大囊腔,大小為5.5立方厘米。綜合檢查結果,診斷為多囊肝、多囊腎。盡管喬某接受了中西醫的多種治療,但病情未見好轉,反而肝、腎體積逐漸增大,痛苦日益加劇。1980年12月25日,喬某來到氣功門診尋求治療。此時,患者表現為精神萎靡,乏力明顯,麵色萎黃,呈現貧血貌。食欲不振,大便溏稀,四肢末端冰涼,腰部寒冷且伴有脹痛。體檢結果顯示,肝下界已平臍,質地中等,有壓痛,下肢出現輕度凹陷性水腫。脈象微弱,兩尺脈不應。


    [治則]溫補命門。


    [功法]對準命門、腎俞,運氣放功,每次20分鍾,隔日1次,經6次後,自覺腰部冷痛感消失,精神較佳。複查:肝、腎明顯縮小,壓痛消失,下肢凹陷性浮腫亦除。超聲波檢查:肝上界第5肋間,下界肋下2.5厘米,肋下厚1.5厘米,橫徑9.5厘米,右腎9x11.5x10.5厘米,左腎8x10x9厘米、兩腎區各見平段最大徑4厘米。再放功治療4次,以鞏固療效。


    [評析]多囊肝、多囊腎均為器質性病變,其病理特征主要體現為肝、腎等實質髒器內出現多個囊性結構,這些囊性病變不僅改變了髒器的正常解剖結構,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其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行。患者常表現出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夜尿頻多、性功能減退等症狀,這些症狀的產生在中醫理論中多與腎陽不足、陰寒內盛密切相關。腎陽作為人體陽氣之根本,具有溫煦、推動、氣化等重要功能,當其功能不足時,不僅會影響水液代謝,還會導致髒腑功能失調,從而引發一係列臨床症狀。


    目前,現代醫學對於多囊肝、多囊腎的治療尚無特殊療效,主要以對症治療和控製並發症為主。而中醫在治療這類疾病時,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通過溫補命門、振奮腎陽的方法來達到治療目的。具體而言,醫者常采用對準命門、腎俞兩穴進行運氣放功的治療方法。命門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為督脈要穴,具有培元固本、溫腎壯陽之功;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為腎之背俞穴,具有益腎助陽、強腰利水之效。通過對這兩個穴位進行運氣放功治療,能夠有效激發經氣運行,溫補腎陽,增強腎髒功能,從而達到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的治療效果。


    實踐證明,這種治療方法不僅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疾病進展,改善預後,是一種值得推廣的中醫特色療法。當然,在治療過程中,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飲食調理、生活起居等方麵進行綜合調治,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


    全書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