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扭轉


    [病案]趙某,男,44歲,因"反複上腹部疼痛伴嘔吐3個月"於1977年5月10日初診。患者自述於1977年2月24日進食牛肉後突發劇烈腹痛,疼痛呈持續性絞痛,並向背部放射,伴頻繁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隨即出現虛脫症狀。在當地醫院行腹部透視及x線拍片檢查,診斷為"胃扭轉",建議手術治療。患者因顧慮手術風險,拒絕手術,先後嚐試針灸、理療及中藥治療,經治40餘天,症狀無明顯改善。


    來診時,患者主訴左側腹部持續性隱痛,伴陣發性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背部。伴有心悸、自汗、噯氣、惡心等症狀。雖時有饑餓感,但因進食後症狀加重而出現恐食心理,每餐僅能進食少量大米粥,進食後即感虛汗淋漓,疼痛加劇並出現上腹部脹滿感。排便每日2-3次,大便不成形。體格檢查發現:患者上腹部皮膚感覺過敏,輕觸即有觸電樣感覺;臥位時兩腿不能完全伸直,否則即誘發腹痛。患者既往有20餘年胃病史,但未係統治療。


    實驗室檢查顯示:白細胞計數21x109\/l(\/立方毫米),提示存在炎症反應。鋇餐透視檢查顯示:胃形態異常,呈"蝦狀"改變,大彎側在上,小彎側在下,胃球部向下排空過速。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結果,明確診斷為慢性胃扭轉。


    [治則]健脾和胃,解痙止痛。


    [取穴]主穴:筋縮、脾俞(雙)、胃俞(雙)。配穴:梁門(左)、足三裏(雙)、天樞(雙),中脘、豐隆(雙)。艾灸:關元、三陰交(雙)。每日上午針刺,晚上睡前艾灸,各一次。針背部穴位時尤要注意胃部有攣縮、抽動感乃效果佳。再用電麻儀通電20分鍾,電量宜大,頻率宜快,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針完第一療程(10次),飯食即正常,腹部疼痛、噯氣已明顯減輕。針完第二療程(共20次),則食量增至每日600克,上腹部疼痛基本消失,大便成形。6月4日停針觀察。以後鋇餐和x線攝片:呈瀑布型胃,大彎側在下,小彎側在上,白細胞計數為9.1x109\/l(9100\/立方毫米),大便隱血陰性。


    [評析]胃扭轉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少見的消化係統疾病,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其中以慢性型更為常見。患者通常在進食後1~4小時出現胃痛症狀,這種疼痛往往伴隨惡心、嘔吐、噯酸等消化道不適,持續時間一般為2~3小時,之後症狀可自行緩解。部分患者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嚴重者甚至可能並發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或黑便等症狀。


    從病因學角度來看,慢性胃扭轉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密切相關:首先,胃壁肌張力降低是重要的病理基礎,這可能導致胃的正常解剖位置發生改變;其次,脾胃韌帶的伸長和鬆弛使胃的固定性降低;此外,強烈的胃蠕動和腹腔內壓的驟然升高(如劇烈咳嗽、重體力勞動等)均可成為胃扭轉的誘發因素。在診斷方麵,x線檢查是確診的主要手段,通過鋇餐造影可觀察到胃的解剖位置改變和扭轉特征。


    本病例患者既往有胃病史,中醫辨證屬脾胃虛弱體質,此次因食用不易消化的牛肉而誘發胃扭轉。在治療上,采用針灸療法,取穴以健脾強胃為原則,主要選取筋縮、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裏等穴位。其中,筋縮穴可緩解胃部痙攣;脾俞、胃俞作為背俞穴,能夠調理脾胃功能;中脘為胃之募穴,足三裏為胃經合穴,均具有健運脾胃之效。同時配合天樞、關元、三陰交、梁門、豐隆等穴位,這些穴位不僅能夠增強胃功能,還具有顯著的止痛效果。此外,輔以艾灸療法,借助其溫熱之性,使熱量深入經絡,達到溫經散寒、解痙止痛的目的。


    這種針灸治療方案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主配穴選取合理,既針對病因,又兼顧症狀,因此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治愈這一臨床少見疾病。通過調節脾胃功能,增強胃壁張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該治療方案不僅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特色,也為臨床治療胃扭轉提供了新的思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