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胸鎖乳頭肌腫塊


    [病案]黃某,男,1歲。1974年秋初診。患兒係因難產行牽引術娩出,出生時即發現右頸部有一明顯腫塊,轉頸困難,多次求醫,西醫多主張手術治療,家長顧慮手術風險大,且患兒年幼體弱,恐難以承受手術創傷,故要求嚐試非手術治療。檢查:右耳後從乳突沿胸鎖乳突肌至鎖骨處,可見一明顯長形腫塊,長約5cm,寬約3cm,按之質軟,無明顯壓痛,邊界模糊,與周圍組織無明顯分界,塊中深部按之可觸及一小指頭大小橢圓形硬結,質地稍硬,活動度差,患兒轉頸活動受限,頭部向右側轉動時尤為明顯,活動範圍較正常同齡兒童顯著減小。結合病史及體征,初步診斷為“先天性斜頸”,屬中醫“筋瘤”範疇。


    [治則]疏通經絡,活血消塊。


    [取穴]醫風、合穀、醫明、肩井,用半補瀉火法輕度撚轉,不留針。隔天一次,5次為一療程。並配合按摩,先用“跌打萬花油”塗患處,潤滑皮膚,再以拇指在患處反複推按,並用拇食指在患處捏之,手勢輕中為度,之後再叩打梅花針。如此治療兩個療程,頸腫塊消失,頸轉動自如,告愈。一年後隨訪正常。


    [評析]小兒先天性斜頸,又稱肌性斜頸,是一種常見的兒童運動係統疾病。其主要病因是在分娩過程中,由於難產或實施剖宮產、產鉗助產等手術操作,導致胸鎖乳突肌在分娩過程中受到機械性牽拉或壓迫,造成肌肉組織損傷,繼而形成局部血腫。這種血腫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會逐漸發生機化、纖維化,最終形成條索狀硬結,限製了頸部的正常活動範圍,表現為頭頸部向患側傾斜、麵部轉向對側的特征性姿勢,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和外觀形象。


    從中醫理論來看,本病屬於"筋傷"範疇,主要是由於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胸鎖乳突肌損傷後,局部微循環障礙,炎症因子釋放,導致肌肉纖維化和攣縮。因此,在治療上,我們采用中醫特色療法,通過針刺、按摩及梅花針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案,取得了顯著療效。


    具體治療方法如下:首先進行局部按摩,采用揉、捏、推、按等手法,循序漸進地鬆解攣縮的肌肉組織,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其次運用針刺療法,選取阿是穴、肩井穴、風池穴等穴位,通過針刺刺激,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目的;最後配合梅花針叩刺,采用輕、快、均勻的手法,在病變部位進行叩刺,以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加速血腫吸收。這三種治療方法相互配合,能夠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軟化纖維組織,恢複頸部正常活動功能。


    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操作手法要輕柔,避免造成二次損傷;2治療頻率要適中,通常每周3-5次,療程視病情而定;3配合適當的頸部功能鍛煉,以鞏固治療效果;4家長需密切觀察患兒反應,及時與醫生溝通調整治療方案。


    通過臨床觀察,這種綜合療法具有見效快、副作用小、患兒依從性高等優點。大多數患兒經過1-3個月的係統治療後,頸部活動度明顯改善,頭頸部姿勢恢複正常,遠期隨訪效果滿意。這不僅避免了手術治療的創傷,也為患兒提供了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