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總管囊腫
[案例]郭某,男,31歲,因上腹部疼痛加重伴惡心嘔吐,於1981年4月28日就診。自1981年2月28日起,患者開始出現上腹部疼痛,並逐漸加劇,症狀表現為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及黃水。每次嘔吐後,疼痛均有所減輕,但患者卻無法進食。此外,他還出現了大便不暢,已連續十四天未解大便。
在檢查過程中,醫生發現患者的鞏膜並未出現黃染,也沒有出現腹瀉等症狀。進一步進行b型超聲波檢查,發現患者膽總管處存在一個液性暗區,大小分別為前後徑36毫米,左右徑35毫米,上下徑40毫米。同時,膽囊大小約50x30毫米。
在靜脈膽道造影檢查中,醫生發現患者的膽總管呈囊狀擴張,大小約為4x11厘米。根據這些檢查結果,醫生最終診斷為膽總管囊腫。然而,鑒於患者全身狀況較差,醫生擔心手術風險過高,因此建議采用中醫治療。
在中醫方麵,郭某表現為麵色蒼白,消瘦,精神狀況較差。他口幹,舌苔厚膩,舌質紫黯,脈象弦帶細。
[治則]通腑降逆,疏肝利膽。
[方藥]生川軍9克(後入),玄明粉9克(衝),枳殼9克,蘇梗9克,竹茹9克,川樸6克,青皮6克,陳皮6克,延胡索15克,山楂15克,半夏15克,白豆蔻3克,生薑3克,金錢草30克,黃連4.5克。服藥17劑,嘔吐已止,上腹痛大減,稍能食,每餐約2兩粥。脈弦小細,苔化,舌質紫黯,予生川軍9克,玄明粉9克,枳殼9克,三棱9克,莪術9克,川樸4.5克,延胡索15克,水紅花子15克,石見穿20克,丹參12克。藥後於7月8日b型超聲波複查:膽總管處液性暗區,前後徑24毫米,左右徑30毫米,靜脈膽道造影:脂餐後總膽管未見擴張顯影。再予養陰祛瘀之品調理善後。現已參加正常工作。
[評析]本案涉及的疾病是肝膽氣鬱,導致腑氣不通,不通則痛。在中醫理論中,六腑以通為用,治療此病應當采用疏利肝膽、通腑降逆的方法。這是因為氣鬱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因此還需輔助活血化瘀的藥物,以促進肝膽疏泄、腑氣通利,使血液得以順暢流動,從而緩解各種症狀。
具體而言,疏利肝膽的方法包括使用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作用的藥物,如柴胡、白芍、鬱金等。這些藥物有助於緩解因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痛、情緒低落等症狀。此外,通腑降逆的方法主要采用具有通利大便、降氣化痰作用的藥物,如大黃、厚樸、芒硝等。這些藥物有助於改善腑氣不通所導致的腹脹、便秘等症狀。
活血化瘀的方法則通過使用具有改善血液運行、消除瘀血作用的藥物,如川芎、紅花、桃仁等。這些藥物能夠改善因氣鬱所導致的血液滯澀現象,從而緩解因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綜合以上治療方法,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病程的長短等因素,靈活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還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保持情緒穩定、合理飲食、適當運動等,以促進肝膽功能恢複和腑氣的暢通。通過這些綜合措施,患者肝膽氣鬱、腑氣不通的症狀可以得到有效緩解,使身體恢複健康。
[案例]郭某,男,31歲,因上腹部疼痛加重伴惡心嘔吐,於1981年4月28日就診。自1981年2月28日起,患者開始出現上腹部疼痛,並逐漸加劇,症狀表現為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及黃水。每次嘔吐後,疼痛均有所減輕,但患者卻無法進食。此外,他還出現了大便不暢,已連續十四天未解大便。
在檢查過程中,醫生發現患者的鞏膜並未出現黃染,也沒有出現腹瀉等症狀。進一步進行b型超聲波檢查,發現患者膽總管處存在一個液性暗區,大小分別為前後徑36毫米,左右徑35毫米,上下徑40毫米。同時,膽囊大小約50x30毫米。
在靜脈膽道造影檢查中,醫生發現患者的膽總管呈囊狀擴張,大小約為4x11厘米。根據這些檢查結果,醫生最終診斷為膽總管囊腫。然而,鑒於患者全身狀況較差,醫生擔心手術風險過高,因此建議采用中醫治療。
在中醫方麵,郭某表現為麵色蒼白,消瘦,精神狀況較差。他口幹,舌苔厚膩,舌質紫黯,脈象弦帶細。
[治則]通腑降逆,疏肝利膽。
[方藥]生川軍9克(後入),玄明粉9克(衝),枳殼9克,蘇梗9克,竹茹9克,川樸6克,青皮6克,陳皮6克,延胡索15克,山楂15克,半夏15克,白豆蔻3克,生薑3克,金錢草30克,黃連4.5克。服藥17劑,嘔吐已止,上腹痛大減,稍能食,每餐約2兩粥。脈弦小細,苔化,舌質紫黯,予生川軍9克,玄明粉9克,枳殼9克,三棱9克,莪術9克,川樸4.5克,延胡索15克,水紅花子15克,石見穿20克,丹參12克。藥後於7月8日b型超聲波複查:膽總管處液性暗區,前後徑24毫米,左右徑30毫米,靜脈膽道造影:脂餐後總膽管未見擴張顯影。再予養陰祛瘀之品調理善後。現已參加正常工作。
[評析]本案涉及的疾病是肝膽氣鬱,導致腑氣不通,不通則痛。在中醫理論中,六腑以通為用,治療此病應當采用疏利肝膽、通腑降逆的方法。這是因為氣鬱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因此還需輔助活血化瘀的藥物,以促進肝膽疏泄、腑氣通利,使血液得以順暢流動,從而緩解各種症狀。
具體而言,疏利肝膽的方法包括使用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作用的藥物,如柴胡、白芍、鬱金等。這些藥物有助於緩解因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痛、情緒低落等症狀。此外,通腑降逆的方法主要采用具有通利大便、降氣化痰作用的藥物,如大黃、厚樸、芒硝等。這些藥物有助於改善腑氣不通所導致的腹脹、便秘等症狀。
活血化瘀的方法則通過使用具有改善血液運行、消除瘀血作用的藥物,如川芎、紅花、桃仁等。這些藥物能夠改善因氣鬱所導致的血液滯澀現象,從而緩解因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綜合以上治療方法,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病程的長短等因素,靈活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還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保持情緒穩定、合理飲食、適當運動等,以促進肝膽功能恢複和腑氣的暢通。通過這些綜合措施,患者肝膽氣鬱、腑氣不通的症狀可以得到有效緩解,使身體恢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