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病案]楊某,一位69歲的男性患者,自1966年10月起開始出現咳嗽和發熱症狀,體溫高達39攝氏度。盡管他接受了對症治療一個月,但症狀並未得到緩解,反而逐漸加重。高燒持續不退,胸悶氣短,咳痰帶有血絲,食欲不振。


    在急診檢查後,醫生發現患者羸瘦,左側胸腔積液,懷疑是結核或晚期腫瘤。因此,醫生首先使用青黴素和鏈黴素進行治療,但20天後,患者的體溫仍然在38-39攝氏度之間,症狀沒有改善,胸水反而增多。


    12月14日,醫生對患者進行了胸腔穿刺,抽出600毫升的淺紅色胸水。經過病理科檢查,發現其中含有癌細胞。經過會診,醫生確診患者患有肺癌。


    目前,患者表現出高燒煩熱、咳嗽白痰、偶爾帶有血絲、胸痛氣短、咽幹口燥、食欲不振等症狀。此外,他還出現了二便不能控製的情況。患者的舌紅、質暗、脈沉弦數。


    [治則]益氣養陰清肺。


    [方藥]南沙參30克,石斛30克,玉竹15克,元參15克,竹茹9克,瓜蔞9克,桃仁9克,杏仁9克,佩蘭9克,苦桔梗9克,銀柴胡9克。每日1劑,煎湯頻服。連服7日,體溫漸退,食欲漸增。原方又加地骨皮30克。服用30劑,病人燒退咳減,胸悶氣短隨之改善,飲食倍增,二便如常,並能起床活動。複查胸水未長,體溫不高。間斷服用本方加減,共約服藥五十餘劑,病人無明顯不適,停藥觀察。1969年與1970年二次複查,均未見複發。1974年6月28日追訪病人並請某醫院會診檢查,一切正常。自發病至今已八年,病人健在。


    [評析]中醫補法最早的理論依據來自於中國古代的醫學經典《內經》,它對中醫補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觀念為中醫補法奠定了基礎。這一觀念不僅揭示了人體陰陽氣血五髒六腑虛損的補法原則,還指出了陰陽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作用。


    在古代醫學實踐中,醫生們發現人體陰陽氣血五髒六腑的平衡對於維持健康至關重要。陰陽失衡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因此,善於治療疾病的人應該善於調整陰陽,以恢複陰陽之間的平衡。例如,“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方法就是一種調整陰陽的實用方法。


    在本例中,患者沒有使用抗癌藥物,而是采用中藥益氣養陰清肺的方法進行治療。經過八年的觀察,患者仍然健康地生活著,達到了臨床治愈的效果。這個例子表明,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和益氣扶正對於治療疾病是非常重要的。中醫補法強調通過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一方法在中醫中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廣泛的應用。


    中醫補法的應用不僅局限於治療疾病,還可以用於預防疾病。通過調整陰陽平衡和益氣扶正,可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預防疾病的侵襲。此外,中醫補法還可以用於改善亞健康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總之,中醫補法是一種古老而有效的治療手段,其理論依據來自於《內經》的陰陽五行學說。通過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和益氣扶正,可以達到治療疾病、預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在本例中,患者通過中藥益氣養陰清肺的方法進行治療,經過八年的觀察,達到了臨床治愈的效果。這表明,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和益氣扶正對於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