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後盲


    [病案]馬某,男性,65歲,在1983年10月8日就診。患者自述有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的症狀已經持續了四年多,而兩目幹澀的現象也已經伴隨了他四年多。在過去的一個月裏,他開始出現食後頭暈和視物昏蒙的現象,症狀尤其嚴重。


    最近四天,患者在進食後20分鍾出現視物銳減的情況,同時還伴有複視現象。在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他完全看不見任何物體,隻能辨別亮暗。患者的症狀持續時間與進食量成正比。在發作時,靜臥可以減輕症狀,通常在飯後兩小時症狀才能逐漸恢複。


    患者還提到,平時他總是心悸氣急,腰酸乏力,睡眠也不安穩。經過檢查,醫生發現他的雙目外觀並無異常,雙眼視力均維持在0.6。眼底檢查顯示,他的視網膜動脈變細,反光性增強,存在輕度動靜脈交叉症,且有淡黃色膽固醇沉積斑點。


    腦血流圖的檢測結果顯示,患者的上升支時間延長,流入角變小,頂峰角變鈍,重搏波消失,各導波幅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此外,心電圖、血壓和甘油三酯等基本指標均正常。


    從舌象來看,患者的舌頭顏色偏淡,苔較少。脈象表現為虛細。


    [治則]益氣養血,滋陰明目。


    [方藥]炙黃芪15克,黨參12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柴胡6克,葛根15克,陳皮10克,當歸10克,木香10克,神曲20克,天麻6克,每日1劑,飯前一小肘服用,飯後臥養半小時,服6劑後症狀減輕。上方去葛根、陳皮、神曲,加枸杞子12克,白芍12克,菊花10克。又服6劑,食後眩暈失明已除。以後在此基礎上加減變化又服6劑,病情穩定。為防複發,上午服補中益氣湯,下午服杞菊地黃丸,連服一月病愈。半年後追訪,每日進食450克,食後盲症未發。


    [評析]食後盲,臨床少見,是一種在進食後出現視力急劇下降的症狀。這種病狀相當於西醫所稱的“飯後盜血症”。患者在飲食之後,由於食不得化,導致脾不能運,清陽不升,氣血不能上注頭目,使得眼睛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滋養,從而引發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這種病症的原因主要在於脾胃功能失調,導致食物無法被充分消化吸收。因此,治療食後盲的關鍵在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的運行。針對這種情況,中醫采用益氣養血、滋陰明目的治療方法。基本方為補中益氣丸與杞菊地黃丸加減,通過調整藥物的比例和劑量,達到健脾升陽,養血明目的效果。


    補中益氣丸主要成分包括黃芪、黨參、白術等,具有益氣補中、健脾養胃的功效;杞菊地黃丸則由枸杞子、菊花、熟地黃等組成,具有滋陰養肝、明目的作用。將這兩種藥物相結合,能夠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治療食後盲的目的。


    通過益氣養血、滋陰明目的藥物治療,患者的病情得到明顯改善,視力逐漸恢複。這種治療方法在臨床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為治療食後盲提供了有效途徑。然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還需注意飲食調養,避免進食過多油膩、辛辣、生冷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影響治療效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