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裂孔疝(氣膈)


    [病案]廖某,男,4歲,於1974年3月2日初診。自1973年8月中旬起病,患者出現胃脘腹痛,疼痛拒按,脘部膨脹,疼痛時加重,且食後即吐,二便秘澀不暢,形體消瘦,精神萎靡。曾接受過解痙驅蟲、抗癆抗菌等西藥及中藥治療,但病情未見好轉。經胃腸鋇餐造影檢查,診斷為食道裂孔疝。患者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沉細弦。


    [治則]溫胃,祛寒。


    [方藥]素馨花9克,鹿含草15克,柴胡9克,佛手4.5克,臘梅花9克,香附9克,鬱金9克,龍眼肉15克,大棗15克。服2劑又服丸藥,其組成是:吳茱萸9克,藿香15克,川樸15克,機殼9克,川椒1克,陳皮3克,甘草15克,蘇打1.5克。共為細末,煉蜜泛丸如黑豆大,每次服10丸,6小時服1次。服中藥及藥丸後次日腹痛嘔吐即止,飲食好轉。以後每日按時服丸藥,丸藥服完後病愈,體重增加,麵色紅潤。1974年隨訪患兒,病未複發。


    [評析]本病在中醫學中被稱為“噎膈”,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消化係統疾病。根據病因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噎膈”劃分為“氣隔”、“血膈”、“痰膈”、“火膈”和“食膈”五種類型。在這其中,“氣隔”是由於氣滯所導致的,患者在進食後會立即出現嘔吐現象,同時伴隨著胃脘疼痛、脘部膨脹等症狀。


    在中醫經典著作《內經》中提到,“三陽結謂之膈”,因此對於“氣隔”這種病症,我們需要選用以素馨花、臘梅花、佛手、香附、藿香、鬱金等理氣散結藥物為主要成分的方劑,並同時配合龍眼肉、大棗、川椒、吳茱萸等具有溫胃祛寒作用的中草藥。通過這種全方位的配伍治療,可以達到上通下暢的效果,從而緩解患者的病狀。


    在中醫治療過程中,患者還需要注意飲食調理。建議患者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燉菜等,避免辛辣、油膩的食物。此外,要注重飲食的規律性,定時定量地進食,避免暴飲暴食。同時,患者還需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熬夜、過度勞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以提高身體免疫力,促進病情康複。


    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還應注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緊張、焦慮等情緒波動,以利於身體康複。通過調整心態,患者能夠更好地麵對病情,增強信心,進而加速康複。


    總之,“氣隔”病症在中醫治療中具有較為明確的治法,通過選用合適的草藥進行辨證施治,結合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理調節,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促進康複。當然,若病情嚴重或持續加重,患者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的中醫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有助於更快速地恢複健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