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題釋
什麽是“般若波羅蜜”?說實在的,這可真不是那麽容易迴答的問題。
按照通常的解釋,“般若波羅蜜”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妙智能到彼岸”。這裏的“般若”是指無上的智慧。“波羅蜜”的本意是“事究竟”,也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不過,“般若波羅蜜”並非是這麽幾句話就能說清的。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般若”這兩個字不能按照現在的普通話語音來念。因為這是南北朝和唐朝時期的譯文,和我們今天的普通話語音,已經相差很多了。傳統上一般都讀作“波熱”或“缽諾”以為正確。另據懂得梵文的朋友介紹,更確切地應該讀作“巴尼亞”才接近原音。“波羅蜜”接近原音的讀法是“巴拉咪達”。這樣,“般若波羅蜜”的正確而完整的讀音,應該是“巴尼亞巴拉咪達”,也就是唐朝人所發音的“般若波羅蜜多”才對。也就是說,“般若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個意思,隻是翻譯的不同而已。
那麽,到底什麽是“般若波羅蜜”呢?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裏,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什麽叫“般若”呢?“般若”就是智慧。如果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能夠做到念念不愚,而富於智慧,這就是般若相伴。如果一旦有所迷惑,那麽般若就會立刻消失無蹤了。如果一旦靈機一動而智慧生起,那就是般若現前的緣故了。
真正的般若,其實是無形無相的,是大徹大悟之後的親身實踐。僅憑言語文字是無法說清楚般若的含義的,不過它勉強可以稱作善用智慧的心。什麽叫“波羅蜜”呢?“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彼岸是相對此岸來說的。此岸是現實的話,彼岸就是理想。
按照佛教經典《大智度論》裏的說法:“般若波羅蜜”其實和諸佛是一迴事。因為諸佛就是通過般若波羅蜜,來得到最終徹底的覺悟的。沒有般若波羅蜜,就沒有諸佛。所以,般若波羅蜜就是諸佛,諸佛就是般若波羅蜜。換句話說,般若波羅蜜,其實就是諸佛法身,就是諸法實相。
那麽,什麽是“諸法實相”呢?“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本來真相,就是宇宙間的終極真理,也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所悟到的無上真理,就是“緣起性空”。什麽是“緣起性空”呢?“緣起性空”就是“諸法由因緣而起”,究其本來實質,其實“畢竟空”。
這樣,再迴到一開始的問題:什麽是“般若波羅蜜”?我們就可以說,“般若波羅蜜”就是佛法身所在,是佛法的核心、精髓和全部,是宇宙萬有的真諦,是生命的真相,是人生在世的意義,是為人處世的秘鑰,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等等等等,如果真要說起來,那可真是說一輩子也說不完道不盡的啊。
“摩訶般若波羅蜜”中的摩訶,就是大的意思。“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大般若波羅蜜”。簡稱“大般若”。
有道是,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僅僅是演說“般若”,就說教了二十二年。
有道是,當年鳩摩羅什大師把《大智度論》翻譯成漢文後,也足足有一百多萬字,有一百卷之多。《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注釋。而且,《大智度論》的漢文版本在最後的卷尾還特別注明說,這隻是翻譯了其中的精華部分。如果把全部內容都翻譯出來,會是現在的十倍之多。
有道是,唐朝玄奘法師西遊印度十七年,取經迴來專門從事翻譯佛經。其中,光是關於“般若”的佛經,就翻譯了整整六百卷之多,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般若經》。
關於這部《大般若經》,上海真如寺方丈妙靈法師在他的《般若智慧論》中介紹道:
“佛說法四十九年,根據隋朝智者大師,將如來一代所說教法,分成五個時期: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華嚴涅槃時。
佛在第四時期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說了全部般若經。這二十二年中佛所說經很多,所說內容也很豐富,從內容和部類歸納有八部般若經的類別。後來唐朝的玄奘法師,把整個般若經重新翻譯到中國來,名《大般若經》,共有600卷。從600卷《大般若經》來說,共有四處十六會,而這部《金剛經》是在九會中說的。《大般若經》在佛教所有的經典中,篇幅非常大,約占全經藏的三分之一。”
說到底,“般若波羅蜜”就是佛法的總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句話也被稱為佛法的三法印,是佛教區別其他宗教的唯一特征。
簡單地說,這三句話的意思就是:“(一)無造物主。無物永存,宇宙萬物皆是無常,終歸壞滅。(二)物無自性。萬物皆可再分,都由他物組成。即使人自身也隻是身心現象的不停交織而已。(三)因果相續。因緣所生的一切法,既是生滅無常的,同時又是相續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因果相符,果因相順,類別決定,絕無雜亂”。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發現一個最為根本的問題。
這個最為根本的問題,就是現代社會裏所有問題的症結根源。這個最為根本的問題,就是認為“人死了就什麽都沒了,一了百了”。既然如此,人們就可以完全不負責任地去做壞事,為了自私自利而去發動戰爭,去傷害他人,去燒殺搶掠,結果常常是害人又害己,得不償失。佛陀把這種認為“現象滅了就不再生起”的主張稱作“斷見”。而這種聲稱“人死如燈滅”的斷見,其實正是造成社會動亂不已的根源所在。事實上,曆史發展到今天,人們越來越發現,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因果的,而絕不是什麽“現象滅了就不再生起”的“人死如燈滅”。“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誰種下仇恨,他自己遭殃”,真是一點都不會錯的。
特別是原子彈出現以後,人們已經確確實實地懂得,世界範圍的戰爭一旦啟動,就已經沒有最後的贏家。即便是原子彈以前的戰爭,其實也是如此。事實上,任何一場戰爭對作戰雙方都是極大的傷害。戰火一起,沒有勝者,都是輸家。
世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和戰爭一樣,爭論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爭論並不能說服任何人,而隻能帶來羞辱和仇恨,最終兩敗俱傷。
按照佛陀的教導,人們生活中的所有煩惱和衝突,其實都是來源於對萬物的分別和執著。然而事實上,萬物其實是統一而連續的。覺悟就是了悟宇宙萬物本是一體,我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單獨的“我”存在著。覺悟既是真我的實現,也是領悟到無物獨存的事實真相,領悟到“一即一切”的宇宙萬有的真相大白:整個宇宙其實是互相依賴的一個整體。
就像一本介紹佛教的書中所講:“佛教認為,世界萬物遵循緣起法則。我們的生存狀態現狀是我們過去身心所造業的報應。因此即使生命的表麵看起來像一條河的流動或四季的變遷一樣,不受任何影響,但是,事實上,我們的未來仍受製於我們現在如何作為。我們愈能看穿貪欲、嗔怒和無明,我們未來的生存會愈光明。
“本世紀有一個禪師這樣說,你的心如明鏡,鏡前萬物都能照清。可是你的心如果一旦去思量、攀緣、願望,你心之明鏡就會蒙上陰影,就會歪曲外物之形象,這是心之妄想,也是人之大障。此障之惡果是它造成分別見,我們開始分別”我”與”非我”。事實上,萬物都是一體,不可分別計度之一體。錯誤地認為自己鬥爭在一個由彼此分離的事物組成的世界中,這是一切敵對、貪欲和不可逃避的痛苦的根源。”
所以,當我們由此嚐試著返觀內心,仔細地觀察著我們的欲望、妄想和各種各樣的猜疑等等。你會發現很多的意識想法其實都是多餘的,你就會覺得既然想了無用,那還不如不去想。慢慢地,漸漸地,當所有的思慮都歸於靜止,一切都開始變得心平氣和,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真實的自己,原來不過是宇宙的某一部分。我們便會開始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每個人的存在實在是依賴於整個宇宙的存在。沒有人能夠獨立於自己的生活之外,獨立於這個社會之外,獨立於這個世界之外,獨立於這個宇宙之外。萬物由他物引起,又引起他物。這就是“因緣生法”的真實含義:宇宙間的普遍緣起性,佛教稱之為“空”。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佛教中的“空”,並非是無所有。比如說,這裏有一把椅子,通過現代的科技手段,我們知道,一把椅子其實是可以分解成無數的元素。當椅子哪一天被損壞後,而這些元素其實並沒有被損壞,隻是換了一個形態重新存在而已。這些元素的存在狀態,就是“空”的本義:你看不見,或者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但它們確實存在著。
換句話說,人,並非死了就什麽都結束了。就像白天過去了,黑夜接著來臨。就像你睡著之後,醒來是清晨。就像人們的身體和容貌會隨著歲月漸漸改變,而人生的記憶卻無從抹煞,哪怕一絲一毫,直到迴光返照。
更確切的例子,來自於“水”。水的形態是最為常見的多種多樣:雨、雪、霧、雲、水蒸汽、冰等等,雖然形態各異,卻都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對雨、雪、霧、雲、水蒸汽、冰這些物體來說,水分子就是它們的“法”,就是它們的“般若波羅蜜”。
就像找到了水分子,就等於找到了雨、雪、霧、雲、水蒸汽、冰一樣。找到了“般若波羅蜜”,也就找到了宇宙的終極真理。
換句話說,當我們一旦找到了“般若波羅蜜”,也就找到了打開幸福大門的金鑰匙。找到了般若波羅蜜,當然也就可以直達幸福而快樂的彼岸。
說白了,“般若波羅蜜”其實就是能讓我們心想事成的無上法寶。就像在生活中,比如我們要去某一個城市。我們知道最好能先找到一個交通工具,然後最好能有一張地圖,再準備好適當的錢糧,最後我們就可以上路了。
這其中,交通工具不是“般若波羅蜜”,地圖也不是,錢糧更不是。那麽,什麽是“般若波羅蜜”呢?就是那能夠幫我們找到交通工具的,能夠讓我們找到地圖的,能夠為我們準備好錢糧的,能夠讓我們決定上路而終究上路了的,能夠讓我們認準了方向而不會走錯路的,正是那能夠最終讓我們安然無恙地到達目的地的,正是這些不可捉摸的看不見卻能感覺到的,正是這不可思議的微妙神奇,這才是真真正正的“般若波羅蜜”。
再說得明白一些,其實啊,“般若波羅蜜”就是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怎麽?還不明白?再想想,是什麽會讓你繼續看下去的呢?再想想吧,讓我也想想。
對了,看過動畫片《一休和尚》的朋友們,你們一定記得,當聰明的一休和尚一遇到難題的時候,他就會去找個地方,嘴裏念念有詞的那句:“格的格的……”
其實啊,一休和尚這裏所念的,正是《心經》最後的那個般若波羅蜜咒:“噶帝噶帝,波羅噶帝,波羅僧噶帝,菩提僧薩嗬!”那麽,這個般若波羅蜜咒究竟是什麽意思呢?嗬嗬,您為什麽老要問是什麽意思呢?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您為什麽不試著像一休和尚那樣,一遍遍地念念不忘呢?或許當你試著去做的時候,你就已經恍然大悟了呢。
不過,還是讓我試著說一下我的理解吧。不過,需要提醒您注意的是,我這裏所說的,隻是我個人的親身體驗。這種來自個人的體驗,未必適合其他人,也未必適合於您。對其他人來說,對於您來說,我的這些經驗僅有參考價值,而並非標準答案,事實上並不存在什麽標準答案,不是嗎?
當然,如果能對您有所啟發,有所幫助的話,那真是我的榮幸之至了。照我的親身經驗來講,般若波羅蜜咒其實就是《努力努力歌》:
努力努力,快快努力,大家齊努力,速到彼岸去!努力努力,快快努力,大家齊努力,速到彼岸去!努力努力,快快努力,大家齊努力,速到彼岸去!
什麽是“般若波羅蜜”?說實在的,這可真不是那麽容易迴答的問題。
按照通常的解釋,“般若波羅蜜”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妙智能到彼岸”。這裏的“般若”是指無上的智慧。“波羅蜜”的本意是“事究竟”,也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不過,“般若波羅蜜”並非是這麽幾句話就能說清的。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般若”這兩個字不能按照現在的普通話語音來念。因為這是南北朝和唐朝時期的譯文,和我們今天的普通話語音,已經相差很多了。傳統上一般都讀作“波熱”或“缽諾”以為正確。另據懂得梵文的朋友介紹,更確切地應該讀作“巴尼亞”才接近原音。“波羅蜜”接近原音的讀法是“巴拉咪達”。這樣,“般若波羅蜜”的正確而完整的讀音,應該是“巴尼亞巴拉咪達”,也就是唐朝人所發音的“般若波羅蜜多”才對。也就是說,“般若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個意思,隻是翻譯的不同而已。
那麽,到底什麽是“般若波羅蜜”呢?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裏,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什麽叫“般若”呢?“般若”就是智慧。如果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能夠做到念念不愚,而富於智慧,這就是般若相伴。如果一旦有所迷惑,那麽般若就會立刻消失無蹤了。如果一旦靈機一動而智慧生起,那就是般若現前的緣故了。
真正的般若,其實是無形無相的,是大徹大悟之後的親身實踐。僅憑言語文字是無法說清楚般若的含義的,不過它勉強可以稱作善用智慧的心。什麽叫“波羅蜜”呢?“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彼岸是相對此岸來說的。此岸是現實的話,彼岸就是理想。
按照佛教經典《大智度論》裏的說法:“般若波羅蜜”其實和諸佛是一迴事。因為諸佛就是通過般若波羅蜜,來得到最終徹底的覺悟的。沒有般若波羅蜜,就沒有諸佛。所以,般若波羅蜜就是諸佛,諸佛就是般若波羅蜜。換句話說,般若波羅蜜,其實就是諸佛法身,就是諸法實相。
那麽,什麽是“諸法實相”呢?“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本來真相,就是宇宙間的終極真理,也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所悟到的無上真理,就是“緣起性空”。什麽是“緣起性空”呢?“緣起性空”就是“諸法由因緣而起”,究其本來實質,其實“畢竟空”。
這樣,再迴到一開始的問題:什麽是“般若波羅蜜”?我們就可以說,“般若波羅蜜”就是佛法身所在,是佛法的核心、精髓和全部,是宇宙萬有的真諦,是生命的真相,是人生在世的意義,是為人處世的秘鑰,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等等等等,如果真要說起來,那可真是說一輩子也說不完道不盡的啊。
“摩訶般若波羅蜜”中的摩訶,就是大的意思。“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大般若波羅蜜”。簡稱“大般若”。
有道是,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僅僅是演說“般若”,就說教了二十二年。
有道是,當年鳩摩羅什大師把《大智度論》翻譯成漢文後,也足足有一百多萬字,有一百卷之多。《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注釋。而且,《大智度論》的漢文版本在最後的卷尾還特別注明說,這隻是翻譯了其中的精華部分。如果把全部內容都翻譯出來,會是現在的十倍之多。
有道是,唐朝玄奘法師西遊印度十七年,取經迴來專門從事翻譯佛經。其中,光是關於“般若”的佛經,就翻譯了整整六百卷之多,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般若經》。
關於這部《大般若經》,上海真如寺方丈妙靈法師在他的《般若智慧論》中介紹道:
“佛說法四十九年,根據隋朝智者大師,將如來一代所說教法,分成五個時期: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華嚴涅槃時。
佛在第四時期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說了全部般若經。這二十二年中佛所說經很多,所說內容也很豐富,從內容和部類歸納有八部般若經的類別。後來唐朝的玄奘法師,把整個般若經重新翻譯到中國來,名《大般若經》,共有600卷。從600卷《大般若經》來說,共有四處十六會,而這部《金剛經》是在九會中說的。《大般若經》在佛教所有的經典中,篇幅非常大,約占全經藏的三分之一。”
說到底,“般若波羅蜜”就是佛法的總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句話也被稱為佛法的三法印,是佛教區別其他宗教的唯一特征。
簡單地說,這三句話的意思就是:“(一)無造物主。無物永存,宇宙萬物皆是無常,終歸壞滅。(二)物無自性。萬物皆可再分,都由他物組成。即使人自身也隻是身心現象的不停交織而已。(三)因果相續。因緣所生的一切法,既是生滅無常的,同時又是相續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因果相符,果因相順,類別決定,絕無雜亂”。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發現一個最為根本的問題。
這個最為根本的問題,就是現代社會裏所有問題的症結根源。這個最為根本的問題,就是認為“人死了就什麽都沒了,一了百了”。既然如此,人們就可以完全不負責任地去做壞事,為了自私自利而去發動戰爭,去傷害他人,去燒殺搶掠,結果常常是害人又害己,得不償失。佛陀把這種認為“現象滅了就不再生起”的主張稱作“斷見”。而這種聲稱“人死如燈滅”的斷見,其實正是造成社會動亂不已的根源所在。事實上,曆史發展到今天,人們越來越發現,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因果的,而絕不是什麽“現象滅了就不再生起”的“人死如燈滅”。“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誰種下仇恨,他自己遭殃”,真是一點都不會錯的。
特別是原子彈出現以後,人們已經確確實實地懂得,世界範圍的戰爭一旦啟動,就已經沒有最後的贏家。即便是原子彈以前的戰爭,其實也是如此。事實上,任何一場戰爭對作戰雙方都是極大的傷害。戰火一起,沒有勝者,都是輸家。
世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和戰爭一樣,爭論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爭論並不能說服任何人,而隻能帶來羞辱和仇恨,最終兩敗俱傷。
按照佛陀的教導,人們生活中的所有煩惱和衝突,其實都是來源於對萬物的分別和執著。然而事實上,萬物其實是統一而連續的。覺悟就是了悟宇宙萬物本是一體,我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單獨的“我”存在著。覺悟既是真我的實現,也是領悟到無物獨存的事實真相,領悟到“一即一切”的宇宙萬有的真相大白:整個宇宙其實是互相依賴的一個整體。
就像一本介紹佛教的書中所講:“佛教認為,世界萬物遵循緣起法則。我們的生存狀態現狀是我們過去身心所造業的報應。因此即使生命的表麵看起來像一條河的流動或四季的變遷一樣,不受任何影響,但是,事實上,我們的未來仍受製於我們現在如何作為。我們愈能看穿貪欲、嗔怒和無明,我們未來的生存會愈光明。
“本世紀有一個禪師這樣說,你的心如明鏡,鏡前萬物都能照清。可是你的心如果一旦去思量、攀緣、願望,你心之明鏡就會蒙上陰影,就會歪曲外物之形象,這是心之妄想,也是人之大障。此障之惡果是它造成分別見,我們開始分別”我”與”非我”。事實上,萬物都是一體,不可分別計度之一體。錯誤地認為自己鬥爭在一個由彼此分離的事物組成的世界中,這是一切敵對、貪欲和不可逃避的痛苦的根源。”
所以,當我們由此嚐試著返觀內心,仔細地觀察著我們的欲望、妄想和各種各樣的猜疑等等。你會發現很多的意識想法其實都是多餘的,你就會覺得既然想了無用,那還不如不去想。慢慢地,漸漸地,當所有的思慮都歸於靜止,一切都開始變得心平氣和,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真實的自己,原來不過是宇宙的某一部分。我們便會開始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每個人的存在實在是依賴於整個宇宙的存在。沒有人能夠獨立於自己的生活之外,獨立於這個社會之外,獨立於這個世界之外,獨立於這個宇宙之外。萬物由他物引起,又引起他物。這就是“因緣生法”的真實含義:宇宙間的普遍緣起性,佛教稱之為“空”。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佛教中的“空”,並非是無所有。比如說,這裏有一把椅子,通過現代的科技手段,我們知道,一把椅子其實是可以分解成無數的元素。當椅子哪一天被損壞後,而這些元素其實並沒有被損壞,隻是換了一個形態重新存在而已。這些元素的存在狀態,就是“空”的本義:你看不見,或者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但它們確實存在著。
換句話說,人,並非死了就什麽都結束了。就像白天過去了,黑夜接著來臨。就像你睡著之後,醒來是清晨。就像人們的身體和容貌會隨著歲月漸漸改變,而人生的記憶卻無從抹煞,哪怕一絲一毫,直到迴光返照。
更確切的例子,來自於“水”。水的形態是最為常見的多種多樣:雨、雪、霧、雲、水蒸汽、冰等等,雖然形態各異,卻都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對雨、雪、霧、雲、水蒸汽、冰這些物體來說,水分子就是它們的“法”,就是它們的“般若波羅蜜”。
就像找到了水分子,就等於找到了雨、雪、霧、雲、水蒸汽、冰一樣。找到了“般若波羅蜜”,也就找到了宇宙的終極真理。
換句話說,當我們一旦找到了“般若波羅蜜”,也就找到了打開幸福大門的金鑰匙。找到了般若波羅蜜,當然也就可以直達幸福而快樂的彼岸。
說白了,“般若波羅蜜”其實就是能讓我們心想事成的無上法寶。就像在生活中,比如我們要去某一個城市。我們知道最好能先找到一個交通工具,然後最好能有一張地圖,再準備好適當的錢糧,最後我們就可以上路了。
這其中,交通工具不是“般若波羅蜜”,地圖也不是,錢糧更不是。那麽,什麽是“般若波羅蜜”呢?就是那能夠幫我們找到交通工具的,能夠讓我們找到地圖的,能夠為我們準備好錢糧的,能夠讓我們決定上路而終究上路了的,能夠讓我們認準了方向而不會走錯路的,正是那能夠最終讓我們安然無恙地到達目的地的,正是這些不可捉摸的看不見卻能感覺到的,正是這不可思議的微妙神奇,這才是真真正正的“般若波羅蜜”。
再說得明白一些,其實啊,“般若波羅蜜”就是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怎麽?還不明白?再想想,是什麽會讓你繼續看下去的呢?再想想吧,讓我也想想。
對了,看過動畫片《一休和尚》的朋友們,你們一定記得,當聰明的一休和尚一遇到難題的時候,他就會去找個地方,嘴裏念念有詞的那句:“格的格的……”
其實啊,一休和尚這裏所念的,正是《心經》最後的那個般若波羅蜜咒:“噶帝噶帝,波羅噶帝,波羅僧噶帝,菩提僧薩嗬!”那麽,這個般若波羅蜜咒究竟是什麽意思呢?嗬嗬,您為什麽老要問是什麽意思呢?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您為什麽不試著像一休和尚那樣,一遍遍地念念不忘呢?或許當你試著去做的時候,你就已經恍然大悟了呢。
不過,還是讓我試著說一下我的理解吧。不過,需要提醒您注意的是,我這裏所說的,隻是我個人的親身體驗。這種來自個人的體驗,未必適合其他人,也未必適合於您。對其他人來說,對於您來說,我的這些經驗僅有參考價值,而並非標準答案,事實上並不存在什麽標準答案,不是嗎?
當然,如果能對您有所啟發,有所幫助的話,那真是我的榮幸之至了。照我的親身經驗來講,般若波羅蜜咒其實就是《努力努力歌》:
努力努力,快快努力,大家齊努力,速到彼岸去!努力努力,快快努力,大家齊努力,速到彼岸去!努力努力,快快努力,大家齊努力,速到彼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