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深山唐僧心驚,遇寺院悟空顯能。
望明月方顯禪性,歎三藏最是不通。
且說悟空除了金角銀角,唐僧對太上老君這些外人稱謝不已,死心塌地,辦虔誠,舍命投西,好將萬一不去的理由推做徒弟幾個的事。在那平坦之處還算正常的唐僧,一遇到高山峻嶺,又還了本性:徒弟啊,你看那裏山勢崔巍,須是要仔細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悟空又是批評譏刺:師父休要胡思亂想,隻要定性存神,自然無事。唐僧道:徒弟呀,西天怎麽這等難行?我記得離了長安城,在路上春盡夏來,秋殘冬至,有四五個年頭,怎麽還不能得到?悟空聞言,嗬嗬笑道:早哩,早哩!還不曾出大門哩!悟空雖未修行,卻對佛經有天然的秉性,第三十五迴對他這種自幼聰慧做了很好的總結:
本性圓明道自通,翻身跳出網羅中。修成變化非容易,煉就長生豈俗同?
清濁幾番隨運轉,辟開數劫任西東。逍遙萬億年無計,一點神光永注空。
不似唐僧把西行之路想得坦途通天,就以現在的條件,從長安到天竺,哪怕全是高速公路兩年之內步行也走不了一個來迴,何況當時的條件,可這位唐僧隻走了幾個年頭就在思想上放棄,其實這種思想唐僧還沒出國門就有了,隻是變得越來越偏執,但是遇著坦途,就認為有妖魔鬼怪的,大概是心理有了陰影,明明是良辰美景、佛家聖地,也是戰戰兢兢,心中淒慘,竟然作了一首病態詩:
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趲馬兜鈴。
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
明眼人一看就全是由中藥組成的,不是有病對藥名怎麽會這麽熟悉?惹得悟空一陣冷笑,心想大唐皇帝智力也是不濟,挑來選去的怎麽找了這麽個人出使西域的。及至到了一處寺院,悟空還不舍棄,試試唐僧的靈根慧性:師父,這一座是什麽寺?遲鈍的唐僧竟然把悟空一頓訓斥,道:我的馬蹄才然停住,腳尖還未出鐙,就問我是什麽寺,好沒分曉!悟空也是反唇相譏道:你老人家自幼為僧,須曾講過儒書,方才去演經法,文理皆通,然後受唐王的恩宥,門上有那般大字,如何不認得?唐僧被悟空揭了短,再沒有師父的樣子,罵道:潑猢猻,說話無知!我才麵西催馬,被那太陽影射,奈何門雖有字,又被塵垢朦朧,所以未曾看見。悟空是打算徹底看看唐僧的悟性,也好是自己心裏有底,值不值得和這位長老較真的。如果真的弱智,再和他爭執也沒意思,反惹得自己生氣,道:師父,這寺裏誰進去借宿?唐僧道:我進去。你們的嘴臉醜陋,言語粗疏,性剛氣傲,倘或衝撞了本處僧人,不容借宿,反為不美。隻這幾句話悟空算是對唐僧有了徹底的認識道:既如此,請師父進去,不必多言。
一到寺廟門口映入唐僧眼簾的就是一對金剛,裝塑的威儀惡醜。唐僧不但沒有聽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的道理,反而哀歎:我那東土,若有人也將泥胎塑這等大菩薩,燒香供養啊,我弟子也不往西天去矣。看來這位長老西行就是為了得到一尊外表華麗、腹內絮草的東西,根本不懂得佛家真諦。入了大雄寶殿之內,看那魚鱉蝦蟹都可以成佛,這唐僧又心生妒意:可憐啊!鱗甲眾生都拜佛,為人何不肯修行!分明感歎老天不公,像我這樣相貌一品的還要受此苦力?一副恨天無梯、恨地無環的架勢。
及至進了三門以裏,那負責接待的僧官一聽是大唐來的,原本換了衣服,按毗盧帽,披上袈裟,準備隆重接待的,可一見唐僧光著一個頭,穿一領二十五條達摩衣,足下登一雙拖泥帶水的達公鞋,斜倚在那後門首,吊兒郎當不像個和尚的樣子,忍不住對部下嗬斥:道人少打!你豈不知我是僧官,但隻有城上來的士夫降香,我方出來迎接。這等個和尚,你怎麽多虛少實,報我接他!看他那嘴臉,不是個誠實的,多是雲遊方上僧,今日天晚,想是要來借宿。我們方丈中,豈容他打攪!教他往前廊下蹲罷了,報我怎麽!這僧官一天到晚接待多少人,一眼就認出眼前的唐僧虛偽之極,自然對他理都不理。可唐僧不但不反省自己,還自視甚高:可憐,可憐!這才是人離鄉賤!我弟子從小兒出家,做了和尚,又不曾拜讖吃葷生歹意,看經懷怒壞禪心;又不曾丟瓦拋磚傷佛殿,阿羅臉上剝真金。噫!可憐啊!不知是那世裏觸傷天地,教我今生常遇不良人!和尚你不留我們宿便罷了,怎麽又說這等憊懶話,教我們在前道廊下去蹲?在他的眼裏,但凡是凡人就沒有好人的,隻有和自己一樣會甜言蜜語的妖怪才是。
不懂道理不曉事體的唐僧跟著人家進了院子,也不管人家忙不忙的,隻顧高聲叫喊,又惹得僧官譏刺:你既往西天取經,怎麽路也不會走?可唐僧認為人家和他是好意,還鄭重其事的說事,僧官沒有辦法隻好道:正西去,隻有四五裏遠近,有一座三十裏店,店上有賣飯的人家,方便好宿。我這裏不便,不好留你們遠來的僧。可唐僧偏不理會人家的不便:院主,古人有雲,庵觀寺院,都是我方上人的館驛,見山門就有三升米分。你怎麽不留我,卻是何情?惹得僧官怒聲叫道:你這遊方的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說話!要是一般人聽到這話恐怕臉都沒地方放了,可唐僧依然是聽不出的,依然在問:何為油嘴油舌?這僧官大概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白癡,總算自己常年搞外交工作才沒被他氣死:向年有幾眾行腳僧,來於山門口坐下,是我見他寒薄,一個個衣破鞋無,光頭赤腳。我歎他那般襤褸,即忙請入方丈,延之上坐。款待了齋飯,又將故衣各借一件與他,就留他住了幾日。怎知他貪圖自在衣食,更不思量起身,就住了七八個年頭。住便也罷,又幹出許多不公的事來。閑時沿牆拋瓦,悶來壁上扳釘。冷天向火折窗欞,夏日拖門攔徑。幡布扯為腳帶,牙香偷換蔓菁。常將琉璃把油傾,奪碗奪鍋賭勝。唐僧聞聽之後反倒可憐起那些和尚來:可憐啊!我弟子可是那等樣沒脊骨的和尚?如果說他們沒有脊骨,那唐僧應該連根進都沒有的。哭哭啼啼的唐僧還是由幾個徒弟像哄孩子似的才算歇息。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類脾氣的人還是不少的,明明到了成人的年紀,可無論做什麽事,四周圍的人要是不勸上他幾句哄上他幾句,那就是欠了他的。
悟空聽說人家既沒有打他又沒有罵他,都是同門師弟,連個宿也借不到,道:你不濟事,但是和尚,即與我們一般。常言道,既在佛會下,都是有緣人。你且坐,等我進去看看。悟空進了大雄寶殿,指著三尊佛像道:你本是泥塑金裝假像,內裏豈無感應?我老孫保領大唐聖僧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經,今晚特來此處投宿,趁早與我報名!假若不留我等,就一頓棍打碎金身,教你還現本相泥土!唬得眾和尚齊齊整整,擺班出門迎接,悟空才有了些笑色。此刻的八戒卻忍不住了,道:師父老大不濟事,你進去時,淚汪汪,嘴上掛得油瓶。師兄怎麽就有此獐智,教他們磕頭來接?唐僧沒有話說,道:你這個呆子,好不曉禮!常言道,鬼也怕惡人哩。唐僧又忘了,敕建寶林寺門口擺得兩個是什麽!之後的他又是假惺惺的說些列位請起的話。不過寺裏的和尚也覺得唐僧這人不底實的,經驗甚多的僧官問道:老爺是上國欽差(唐僧一向以此自居),小和尚有失迎接。今到荒山,奈何俗眼不識尊儀,與老爺邂逅相逢。動問老爺,一路上是吃素?是吃葷?我們好去辦飯。
齋飯之後的唐僧享受了一班帝王生活,興奮地連小解都要三個徒弟伺候陪著了,得意忘形的他不由得口占長篇,誰知又遭到了悟空的批駁,笑話他是常人之作,道:師父啊,你隻知月色光華,心懷故裏,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唐僧對此也是稀裏糊塗的,隻道懂了,沙僧見悟空專業知識如此豐富,知道唐僧是沒有辦法領會的,隻好替師父迴擊悟空兩句的。八戒知道這些對老和尚來講都是廢話,幹脆來幾句直白的:師父,莫聽亂講,誤了睡覺。顯然這句唐僧是聽懂了,不過還是要裝裝樣子的:唐僧道:也罷,徒弟們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這卷經來念一念。悟空道:師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時的經文,那本不熟?卻又領了唐王旨意,上西天見佛,求取大乘真典。如今功未完成,佛未得見,經未曾取,你念的是那卷經兒?欲知後事,且看下迴。
望明月方顯禪性,歎三藏最是不通。
且說悟空除了金角銀角,唐僧對太上老君這些外人稱謝不已,死心塌地,辦虔誠,舍命投西,好將萬一不去的理由推做徒弟幾個的事。在那平坦之處還算正常的唐僧,一遇到高山峻嶺,又還了本性:徒弟啊,你看那裏山勢崔巍,須是要仔細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悟空又是批評譏刺:師父休要胡思亂想,隻要定性存神,自然無事。唐僧道:徒弟呀,西天怎麽這等難行?我記得離了長安城,在路上春盡夏來,秋殘冬至,有四五個年頭,怎麽還不能得到?悟空聞言,嗬嗬笑道:早哩,早哩!還不曾出大門哩!悟空雖未修行,卻對佛經有天然的秉性,第三十五迴對他這種自幼聰慧做了很好的總結:
本性圓明道自通,翻身跳出網羅中。修成變化非容易,煉就長生豈俗同?
清濁幾番隨運轉,辟開數劫任西東。逍遙萬億年無計,一點神光永注空。
不似唐僧把西行之路想得坦途通天,就以現在的條件,從長安到天竺,哪怕全是高速公路兩年之內步行也走不了一個來迴,何況當時的條件,可這位唐僧隻走了幾個年頭就在思想上放棄,其實這種思想唐僧還沒出國門就有了,隻是變得越來越偏執,但是遇著坦途,就認為有妖魔鬼怪的,大概是心理有了陰影,明明是良辰美景、佛家聖地,也是戰戰兢兢,心中淒慘,竟然作了一首病態詩:
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趲馬兜鈴。
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
明眼人一看就全是由中藥組成的,不是有病對藥名怎麽會這麽熟悉?惹得悟空一陣冷笑,心想大唐皇帝智力也是不濟,挑來選去的怎麽找了這麽個人出使西域的。及至到了一處寺院,悟空還不舍棄,試試唐僧的靈根慧性:師父,這一座是什麽寺?遲鈍的唐僧竟然把悟空一頓訓斥,道:我的馬蹄才然停住,腳尖還未出鐙,就問我是什麽寺,好沒分曉!悟空也是反唇相譏道:你老人家自幼為僧,須曾講過儒書,方才去演經法,文理皆通,然後受唐王的恩宥,門上有那般大字,如何不認得?唐僧被悟空揭了短,再沒有師父的樣子,罵道:潑猢猻,說話無知!我才麵西催馬,被那太陽影射,奈何門雖有字,又被塵垢朦朧,所以未曾看見。悟空是打算徹底看看唐僧的悟性,也好是自己心裏有底,值不值得和這位長老較真的。如果真的弱智,再和他爭執也沒意思,反惹得自己生氣,道:師父,這寺裏誰進去借宿?唐僧道:我進去。你們的嘴臉醜陋,言語粗疏,性剛氣傲,倘或衝撞了本處僧人,不容借宿,反為不美。隻這幾句話悟空算是對唐僧有了徹底的認識道:既如此,請師父進去,不必多言。
一到寺廟門口映入唐僧眼簾的就是一對金剛,裝塑的威儀惡醜。唐僧不但沒有聽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的道理,反而哀歎:我那東土,若有人也將泥胎塑這等大菩薩,燒香供養啊,我弟子也不往西天去矣。看來這位長老西行就是為了得到一尊外表華麗、腹內絮草的東西,根本不懂得佛家真諦。入了大雄寶殿之內,看那魚鱉蝦蟹都可以成佛,這唐僧又心生妒意:可憐啊!鱗甲眾生都拜佛,為人何不肯修行!分明感歎老天不公,像我這樣相貌一品的還要受此苦力?一副恨天無梯、恨地無環的架勢。
及至進了三門以裏,那負責接待的僧官一聽是大唐來的,原本換了衣服,按毗盧帽,披上袈裟,準備隆重接待的,可一見唐僧光著一個頭,穿一領二十五條達摩衣,足下登一雙拖泥帶水的達公鞋,斜倚在那後門首,吊兒郎當不像個和尚的樣子,忍不住對部下嗬斥:道人少打!你豈不知我是僧官,但隻有城上來的士夫降香,我方出來迎接。這等個和尚,你怎麽多虛少實,報我接他!看他那嘴臉,不是個誠實的,多是雲遊方上僧,今日天晚,想是要來借宿。我們方丈中,豈容他打攪!教他往前廊下蹲罷了,報我怎麽!這僧官一天到晚接待多少人,一眼就認出眼前的唐僧虛偽之極,自然對他理都不理。可唐僧不但不反省自己,還自視甚高:可憐,可憐!這才是人離鄉賤!我弟子從小兒出家,做了和尚,又不曾拜讖吃葷生歹意,看經懷怒壞禪心;又不曾丟瓦拋磚傷佛殿,阿羅臉上剝真金。噫!可憐啊!不知是那世裏觸傷天地,教我今生常遇不良人!和尚你不留我們宿便罷了,怎麽又說這等憊懶話,教我們在前道廊下去蹲?在他的眼裏,但凡是凡人就沒有好人的,隻有和自己一樣會甜言蜜語的妖怪才是。
不懂道理不曉事體的唐僧跟著人家進了院子,也不管人家忙不忙的,隻顧高聲叫喊,又惹得僧官譏刺:你既往西天取經,怎麽路也不會走?可唐僧認為人家和他是好意,還鄭重其事的說事,僧官沒有辦法隻好道:正西去,隻有四五裏遠近,有一座三十裏店,店上有賣飯的人家,方便好宿。我這裏不便,不好留你們遠來的僧。可唐僧偏不理會人家的不便:院主,古人有雲,庵觀寺院,都是我方上人的館驛,見山門就有三升米分。你怎麽不留我,卻是何情?惹得僧官怒聲叫道:你這遊方的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說話!要是一般人聽到這話恐怕臉都沒地方放了,可唐僧依然是聽不出的,依然在問:何為油嘴油舌?這僧官大概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白癡,總算自己常年搞外交工作才沒被他氣死:向年有幾眾行腳僧,來於山門口坐下,是我見他寒薄,一個個衣破鞋無,光頭赤腳。我歎他那般襤褸,即忙請入方丈,延之上坐。款待了齋飯,又將故衣各借一件與他,就留他住了幾日。怎知他貪圖自在衣食,更不思量起身,就住了七八個年頭。住便也罷,又幹出許多不公的事來。閑時沿牆拋瓦,悶來壁上扳釘。冷天向火折窗欞,夏日拖門攔徑。幡布扯為腳帶,牙香偷換蔓菁。常將琉璃把油傾,奪碗奪鍋賭勝。唐僧聞聽之後反倒可憐起那些和尚來:可憐啊!我弟子可是那等樣沒脊骨的和尚?如果說他們沒有脊骨,那唐僧應該連根進都沒有的。哭哭啼啼的唐僧還是由幾個徒弟像哄孩子似的才算歇息。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類脾氣的人還是不少的,明明到了成人的年紀,可無論做什麽事,四周圍的人要是不勸上他幾句哄上他幾句,那就是欠了他的。
悟空聽說人家既沒有打他又沒有罵他,都是同門師弟,連個宿也借不到,道:你不濟事,但是和尚,即與我們一般。常言道,既在佛會下,都是有緣人。你且坐,等我進去看看。悟空進了大雄寶殿,指著三尊佛像道:你本是泥塑金裝假像,內裏豈無感應?我老孫保領大唐聖僧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經,今晚特來此處投宿,趁早與我報名!假若不留我等,就一頓棍打碎金身,教你還現本相泥土!唬得眾和尚齊齊整整,擺班出門迎接,悟空才有了些笑色。此刻的八戒卻忍不住了,道:師父老大不濟事,你進去時,淚汪汪,嘴上掛得油瓶。師兄怎麽就有此獐智,教他們磕頭來接?唐僧沒有話說,道:你這個呆子,好不曉禮!常言道,鬼也怕惡人哩。唐僧又忘了,敕建寶林寺門口擺得兩個是什麽!之後的他又是假惺惺的說些列位請起的話。不過寺裏的和尚也覺得唐僧這人不底實的,經驗甚多的僧官問道:老爺是上國欽差(唐僧一向以此自居),小和尚有失迎接。今到荒山,奈何俗眼不識尊儀,與老爺邂逅相逢。動問老爺,一路上是吃素?是吃葷?我們好去辦飯。
齋飯之後的唐僧享受了一班帝王生活,興奮地連小解都要三個徒弟伺候陪著了,得意忘形的他不由得口占長篇,誰知又遭到了悟空的批駁,笑話他是常人之作,道:師父啊,你隻知月色光華,心懷故裏,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唐僧對此也是稀裏糊塗的,隻道懂了,沙僧見悟空專業知識如此豐富,知道唐僧是沒有辦法領會的,隻好替師父迴擊悟空兩句的。八戒知道這些對老和尚來講都是廢話,幹脆來幾句直白的:師父,莫聽亂講,誤了睡覺。顯然這句唐僧是聽懂了,不過還是要裝裝樣子的:唐僧道:也罷,徒弟們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這卷經來念一念。悟空道:師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時的經文,那本不熟?卻又領了唐王旨意,上西天見佛,求取大乘真典。如今功未完成,佛未得見,經未曾取,你念的是那卷經兒?欲知後事,且看下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