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袈裟哪懂體恤,仆高才無奈哭訴。
老嶽丈後悔招婿,孫大聖閨房小住。
且說悟空拿了袈裟,將黑風洞收拾幹淨,才駕祥光踏彩雲迴禪院,多疑的三藏又開始算計悟空出行的時間,不知他是請菩薩不至,不知他是托故而逃,正在那胡猜亂想之中,心裏考慮著念不念那話兒時,悟空忽墜階前,叫道:師父,袈裟來了。此時的三藏不但不說一句體己和感謝的話兒,反倒埋怨:悟空,你早間去時,原約到飯罷晌午,如何此時日西方迴?真懷疑這三藏有沒有半點慈悲之心,接著又道:徒弟啊,既然有了佛衣,可快收拾包裹去也。不但不考慮悟空的腹內飽饑,連讓悟空坐坐也不舍得,害怕耽誤了自己成仙成佛的一點點時機,實在是低俗的可以。連那些整日跟在黑熊羆攪在一起的和尚都不如的。悟空大概是實在累得可以,道:莫忙,莫忙。今日將晚,不是走路的時候,且待明日早行。眾僧們見這位師父如此不愛惜自己的子弟,一齊跪下道:孫老爺說得是。一則天晚,二來我等有些願心兒,今幸平安,有了寶貝,待我還了願,請老爺散了福,明早再送西行。悟空道:正是,正是。敢情這位三藏是上午五餐,下午怎麽說也至少四餐的。飽漢不知餓漢饑不說,關鍵是心態不夠健全,當然也不排除這位和尚頂了食,恨不得一氣走出四十裏,好消化一下食。無奈眾僧勸阻,當然也怕別人看出自己貪吃,說自己沒出息。估計這頓晚飯三藏一口也不會再吃。再看那和尚們知道悟空餓得急,都傾囊倒底,把那火裏搶出的餘資,各出所有,整頓了些齋供,供悟空一人食用。
自寺院出來五七日,三藏就有些體力不支,再不管有沒有妖精,隻求歇息:悟空,你看那壁廂有座山莊相近,我們去告宿一宵,明日再行何如?完全隻考慮自己。悟空在進行了一番詳細地考察之後,終於勉強同意。這三藏一聽可以休息,來了精神,早長老催動白馬,早到街衢之口,比那一蹦就是十萬八千裏的猴子還急。趕過來的悟空見少年高才好像有事,不免借機對三藏進行調戲,悟空嬉皮笑臉地道:施主莫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與我說說地名何害?我也可解得你的煩惱。那人掙不脫手,氣得亂跳道:蹭蹬,蹭蹬!家長的屈氣受不了,又撞著這個光頭,受他的清氣!三藏也多少聽出了些說自己的意思,對悟空道:悟空,那裏不有人來了?你再問那人就是,隻管扯住他怎的?放他去罷。行者笑道:師父不知,若是問了別人沒趣,須是問他,才有買賣。明擺著是氣唐僧的。
高才見悟空沒有惡意,好像隻是借借自己的嘴而已,也就說了些事實,同時不忘再罵那老和尚一頓:我這些時不曾住腳,前前後後,請了有三四個人,都是不濟的和尚,膿包的道士,降不得那妖精。剛才罵了我一場,說我不會幹事,又與了我五錢銀子做盤纏,教我再去請好法師降他。不期撞著你這個紇刺星扯住,誤了我走路,故此裏外受氣,我無奈,才與你叫喊。想必悟空聽到這話是十分高興的,因為有些人就是空穿佛衣,其實什麽也不幹的。等到進了高太公的家裏,借著高太公罵高才的時機,悟空又嘲笑三藏這位公子哥兒:老高,你空長了許大年紀,還不省事!若專以相貌取人,幹淨錯了。我老孫醜自醜,卻有些本事,替你家擒得妖精,捉得鬼魅,拿住你那女婿,還了你女兒,便是好事,何必諄諄以相貌為言!言下之意不像有些人,空有一個軀殼子。高太公是見多識廣的,一聽這話就知道悟空是個實在人:這個小長老,倒也家懷。坐定之後少不得要寒暄一番的,這時的三藏再不敢言說自己是大唐駕下欽差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和尚,隻道是東土來的:貧僧奉朝命往西天拜佛求經,因過寶莊,特借一宿,明日早行。因為他知道高才外出是要請人捉妖的,說起來是早走,實則露怯,害怕妖精,哪還去管高太公一家人的死活。聞聽高太公家有一個長嘴大耳朵的呆子,腦後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象個豬的模樣女婿。食腸卻又甚大,一頓要吃三五鬥米飯,早間點心,也得百十個燒餅才彀。喜得還吃齋素,若再吃葷酒,便是家業田產之類,不上半年,就吃個罄淨!這位高僧道:隻因他做得,所以吃得。根本沒打算從言語上聲援一下這家借宿的老人。等高老道:吃還是件小事,他如今又會弄風,雲來霧去,走石飛砂,唬得我一家並左鄰右舍,俱不得安生。又把那翠蘭小女關在後宅子裏,一發半年也不曾見麵,更不知死活如何。因此知他是個妖怪,要請個法師與他去退去退。這三藏嚇得氣也不吭一聲,虧了悟空:這個何難?老兒你管放心。才算是保全了三藏的麵子。
也許悟空如須菩提祖師所說喜歡在人前賣弄,也許是他從玉帝那兒遺傳了除妖的本能,也許是在花果山野慣了的,反正是最聽不得人家說妖精的事,但凡聽到半個妖字,取經的事提也不要再提,而唐僧則不是,隻要不影響自己取經,皇帝死了又與我有什麽關係?這大概也應了如來佛祖的話: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受了多年佛經教育的唐僧,還是沒有理解去西天極樂世界的目的,看來在廟裏讀經的他最多也隻能算個書呆子而已,而悟空這位從未讀一本佛經的半路和尚卻明白取經的道理,並在實踐中不斷的檢驗自己,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他從不空談理論的。何況悟空從不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任務來做,而隻是看成一種樂子,就像在享受生活,心態相當平和,對待豬剛鬣就是本著這一原則,悟空像個孩子似的變作高太公的女兒,跟妖精說了些體己,把這位福陵山雲棧洞的師弟說地一愣一愣的,差一點又讓他再次掉到同一條河裏。欲知後事,且看下迴。
老嶽丈後悔招婿,孫大聖閨房小住。
且說悟空拿了袈裟,將黑風洞收拾幹淨,才駕祥光踏彩雲迴禪院,多疑的三藏又開始算計悟空出行的時間,不知他是請菩薩不至,不知他是托故而逃,正在那胡猜亂想之中,心裏考慮著念不念那話兒時,悟空忽墜階前,叫道:師父,袈裟來了。此時的三藏不但不說一句體己和感謝的話兒,反倒埋怨:悟空,你早間去時,原約到飯罷晌午,如何此時日西方迴?真懷疑這三藏有沒有半點慈悲之心,接著又道:徒弟啊,既然有了佛衣,可快收拾包裹去也。不但不考慮悟空的腹內飽饑,連讓悟空坐坐也不舍得,害怕耽誤了自己成仙成佛的一點點時機,實在是低俗的可以。連那些整日跟在黑熊羆攪在一起的和尚都不如的。悟空大概是實在累得可以,道:莫忙,莫忙。今日將晚,不是走路的時候,且待明日早行。眾僧們見這位師父如此不愛惜自己的子弟,一齊跪下道:孫老爺說得是。一則天晚,二來我等有些願心兒,今幸平安,有了寶貝,待我還了願,請老爺散了福,明早再送西行。悟空道:正是,正是。敢情這位三藏是上午五餐,下午怎麽說也至少四餐的。飽漢不知餓漢饑不說,關鍵是心態不夠健全,當然也不排除這位和尚頂了食,恨不得一氣走出四十裏,好消化一下食。無奈眾僧勸阻,當然也怕別人看出自己貪吃,說自己沒出息。估計這頓晚飯三藏一口也不會再吃。再看那和尚們知道悟空餓得急,都傾囊倒底,把那火裏搶出的餘資,各出所有,整頓了些齋供,供悟空一人食用。
自寺院出來五七日,三藏就有些體力不支,再不管有沒有妖精,隻求歇息:悟空,你看那壁廂有座山莊相近,我們去告宿一宵,明日再行何如?完全隻考慮自己。悟空在進行了一番詳細地考察之後,終於勉強同意。這三藏一聽可以休息,來了精神,早長老催動白馬,早到街衢之口,比那一蹦就是十萬八千裏的猴子還急。趕過來的悟空見少年高才好像有事,不免借機對三藏進行調戲,悟空嬉皮笑臉地道:施主莫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與我說說地名何害?我也可解得你的煩惱。那人掙不脫手,氣得亂跳道:蹭蹬,蹭蹬!家長的屈氣受不了,又撞著這個光頭,受他的清氣!三藏也多少聽出了些說自己的意思,對悟空道:悟空,那裏不有人來了?你再問那人就是,隻管扯住他怎的?放他去罷。行者笑道:師父不知,若是問了別人沒趣,須是問他,才有買賣。明擺著是氣唐僧的。
高才見悟空沒有惡意,好像隻是借借自己的嘴而已,也就說了些事實,同時不忘再罵那老和尚一頓:我這些時不曾住腳,前前後後,請了有三四個人,都是不濟的和尚,膿包的道士,降不得那妖精。剛才罵了我一場,說我不會幹事,又與了我五錢銀子做盤纏,教我再去請好法師降他。不期撞著你這個紇刺星扯住,誤了我走路,故此裏外受氣,我無奈,才與你叫喊。想必悟空聽到這話是十分高興的,因為有些人就是空穿佛衣,其實什麽也不幹的。等到進了高太公的家裏,借著高太公罵高才的時機,悟空又嘲笑三藏這位公子哥兒:老高,你空長了許大年紀,還不省事!若專以相貌取人,幹淨錯了。我老孫醜自醜,卻有些本事,替你家擒得妖精,捉得鬼魅,拿住你那女婿,還了你女兒,便是好事,何必諄諄以相貌為言!言下之意不像有些人,空有一個軀殼子。高太公是見多識廣的,一聽這話就知道悟空是個實在人:這個小長老,倒也家懷。坐定之後少不得要寒暄一番的,這時的三藏再不敢言說自己是大唐駕下欽差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和尚,隻道是東土來的:貧僧奉朝命往西天拜佛求經,因過寶莊,特借一宿,明日早行。因為他知道高才外出是要請人捉妖的,說起來是早走,實則露怯,害怕妖精,哪還去管高太公一家人的死活。聞聽高太公家有一個長嘴大耳朵的呆子,腦後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象個豬的模樣女婿。食腸卻又甚大,一頓要吃三五鬥米飯,早間點心,也得百十個燒餅才彀。喜得還吃齋素,若再吃葷酒,便是家業田產之類,不上半年,就吃個罄淨!這位高僧道:隻因他做得,所以吃得。根本沒打算從言語上聲援一下這家借宿的老人。等高老道:吃還是件小事,他如今又會弄風,雲來霧去,走石飛砂,唬得我一家並左鄰右舍,俱不得安生。又把那翠蘭小女關在後宅子裏,一發半年也不曾見麵,更不知死活如何。因此知他是個妖怪,要請個法師與他去退去退。這三藏嚇得氣也不吭一聲,虧了悟空:這個何難?老兒你管放心。才算是保全了三藏的麵子。
也許悟空如須菩提祖師所說喜歡在人前賣弄,也許是他從玉帝那兒遺傳了除妖的本能,也許是在花果山野慣了的,反正是最聽不得人家說妖精的事,但凡聽到半個妖字,取經的事提也不要再提,而唐僧則不是,隻要不影響自己取經,皇帝死了又與我有什麽關係?這大概也應了如來佛祖的話: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受了多年佛經教育的唐僧,還是沒有理解去西天極樂世界的目的,看來在廟裏讀經的他最多也隻能算個書呆子而已,而悟空這位從未讀一本佛經的半路和尚卻明白取經的道理,並在實踐中不斷的檢驗自己,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他從不空談理論的。何況悟空從不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任務來做,而隻是看成一種樂子,就像在享受生活,心態相當平和,對待豬剛鬣就是本著這一原則,悟空像個孩子似的變作高太公的女兒,跟妖精說了些體己,把這位福陵山雲棧洞的師弟說地一愣一愣的,差一點又讓他再次掉到同一條河裏。欲知後事,且看下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