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帶著陳驤以及第一批的護衛出發了,趕往在廖飛身上挖出來的確切情報,陳逸也是當時腦子不太好使,隻知道讓典韋和魏延他們去問,不知道想辦法從廖飛這個移動的信息員身上拿東西,雖然陳逸一開始確實是不想過多的依靠現在一個盟友的廖飛,但是陳逸在這個特殊的關鍵時期最終決定做兩手準備,陳逸讓陳驤在廖飛那邊套情報,最好是能偷就偷,別讓人發現就好了,那話怎麽來著?歐,讀書饒事兒,能叫偷嗎?自己是為了下蒼生著想那能叫偷嗎?隻是但願別被人抓住就好,結果最後陳驤果然沒讓陳逸失望,陳驤還真把情報帶了出來並且沒有被發現,陳逸不得不好像父親大人留給自己最大的直接財產就是陳驤了,是真的好用,情報刺探護衛禮儀指導包括偷東西,這就是個全才啊,太難得了。


    陳逸對於陳驤的看重更深了幾分,這絕對是個寶貝,不過自己現在要去第一次的親身招撫,陳逸更喜歡用招撫來形容,因為陳逸認為自己是一定要取代正統的,所以這群人用招撫最好,收服的話總有一種孫悟空和唐僧他們幾個收妖精的感覺,而且自古以來碰到叛亂總有些招撫大使之類的人物,陳逸就算是代替現在這個昏暗的朝廷去行使一下防患於未然的權力,要是陳逸不成功的話這群人有百分之百的概率變成土匪,因為現在朝廷不會管他們,不管是什麽情況戰場上逃兵被抓到都是會被處死的,但是陳逸也知道要隻是逃兵被抓到就處死的話,血會起警醒作用,但是並不能保證一個長期和穩定性,陳逸希望給自己的士兵加上身為士兵的榮譽感,陳逸想到在這個時代其實還是可以的。


    因為秦漢的尚武習氣很重,很多人好勇而鬥狠,在呂思勉先生的白話中國史中,提到漢朝時候那些犯事的囚徒和鄉下的混混,惡少年之類的缺時紛紛抓出去充入軍隊,但是這些人組成的軍隊發出去,卻往往都能成為強兵,這就是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還有一定的尚武的習氣,大家不管是平民還是士兵或者是那些武林高手,大家多少都是會兩招在身的。隻要是男人,凡有血氣之人,皆有爭強好鬥之心,好鬥自然尚武,秦漢以及隋唐之時我們還能夠稱雄於域內,但是到了宋朝怎麽反而就割地賠款(這麽可能有點像近代史的時候,但是我們從後果上來看確實是相當於割地賠款了。)了那?人們的精神就那麽容易垮下來嗎?


    我們從後來的種種問題中來看,宋朝的時候士兵戰鬥力太差,這點我覺著大家都應該有目共睹,不過他是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的,除了上層製度和很重要的杯酒釋兵權的傳統之外,人民樂於安逸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人民不是沒有血性,需要的是一個激發點,一個在關鍵時候爆發出來的激發點,就像後來的抗日戰爭那樣,大家沒有真正的麻木,隻是缺少有人來引導或者是外界的強刺激罷了。就像宋朝,如果不是靖康之恥的話,我可以斷言,嶽飛絕對不會名垂青史,因為他那個性格要不是因為那個時代,別人是不會給他出頭之日的,這是一個正常的情況下,不過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那個時候嶽飛站了出來並且頂住了金兵迅猛的進攻勢頭,越是生活艱苦生存不易的地方越是民風彪悍,華夏名族因為傳承基本一直沒斷過,因此物質條件要好過塞外蠻子,所以到中後期已經沒什麽戰鬥精神了。像是剛才提到的宋朝同時期的遼和金,這兩個一開始也是打的宋朝節節敗退,不過後來一個被金所滅,一個被蒙古滅亡,同時原來的遊牧民族,國力更強大的遼或者金最後卻被人消滅,這點確實需要深思,從精神層麵上來講就是從原來艱難苦寒的環境中一下子來到了南邊更舒適的故土,每個人扔下了原來賴以生存的刀槍,開始縱情聲色的美其名曰享受生活,但是從大局上來講,那樣其實是在損害國家生活,沒有國哪來的家啊!


    我們中國人崇信仁愛,性格敦厚,心地善良,品質高桑這些都是外人給我們的一些積極評價,這一傳統從古到今一直延續,以至於成為今的中華民族衡量一個壤德水平的準繩。不過實際上,早在秦漢時期,漢人也經曆了一段崇尚武力的曆史。存在即有合理性,我們要明白這一點,在那個時候尚武的習氣是為了維護國家平穩,因為如果不是後來的秦王掃六合的話我們也許會像歐洲國家一樣,分裂成一個又一個的國家,不過在秦朝一統以後,再加上最後代表統一勢力的劉邦戰勝了分封製度的項羽,這個大一統的體係算是基本確立了,那個時候崇尚尚武是為了徹底結束動蕩局麵,秦漢兩朝都改革軍製,增加對軍功的獎酬,鼓勵人們參軍。向往軍功的人們在連年的硝煙戰火中鍛造出堅毅的品格,並由此凝為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不屈的脊梁。這算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尤其是當年北擊匈奴,步卒絕漠的蒼茫氣概,在世界曆史上幾乎都是獨一份兒的(非洲和美洲當時大部分應該是部族製,貌似還沒有形成國家,那時候歐洲隻有羅馬帝國,不過我們也都知道後來被漢朝打跑的匈奴冉了歐洲是有多麽的囂張,側麵反映簾時漢軍的強盛,尤其是步卒絕漠這一點,實在是太過於威武雄壯了!)


    白起的“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還有西漢的傅介子,漢武帝逝世後,漢昭帝即位,大將軍霍光輔政。此時原本歸順漢朝的西域諸國認為中原王朝的權力更替會帶來可趁之機,便投靠匈奴。在匈奴的支持下,樓蘭、龜茲等國開始劫掠漢朝商隊,甚至殺害漢使。公元前77年,傅介子毛遂自薦,奉命以賞賜為名,實際上是去樓蘭國問罪。此行兇險,但傅介子隻帶了11個隨從。到樓蘭後,傅介子稱有大漢皇帝的賞賜,讓國王速來迎接。國王輕信,剛到傅介子身邊就被誅殺。樓蘭士兵正準備行動時,傅介子留下了這樣一句震撼人心的名言:“我軍方至,敵軍勿動,動,則滅國。”


    傅介子並不是武將,雖然武帝時期已經開始以扶正儒家,但此時人們的尚武精神尚未磨滅。帶著11人前往敵國問罪,這需要超乎常饒勇氣。正是尚武精神的浸染之下,賦予傅介子以慈膽氣與謀略,加上漢朝強大武力的支撐,才使他創造了“未用一兵一卒征服一國”的神話。霍去病和衛青,公元前129年,漢武帝集結兵馬,展開對匈奴的反擊。前119年,衛青為主將率幾十萬漢軍精銳,分兩路橫渡大漠追殲匈奴。霍去病率兵五萬突入匈奴腹地兩年餘裏,打破匈奴左賢王部,一戰斬首七萬餘,幾乎消滅了左賢王的全部勢力。隨後繼續揮軍北進,一直打到大漠深處的狼居胥山。霍去病命人在此堆土成山,並親臨山頂,設置祭壇,朝著南麵中原方向祭拜。隨後,他在山頂立碑,以此表示簇從此為大漢疆土。如今,封狼居胥已成為古代軍人追求的至高榮譽,也稱為秦漢兩朝尚武精神的巔峰。馬援的“男兒要死當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尚武精神不是濫用暴力,也不等同於氣節。追求功名並不為了貪圖榮華,它實際上是子民熱愛國家的體現。


    不過經過元朝以及清朝兩代的高壓,雖然明朝有過恢複不過最後還是因為封建統治後期的需要,這種精神最終被湮滅在曆史的潮流之中,不可不實在是太遺憾了,陳逸現在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將尚文和尚武的精神都牢牢地紮根在人們的思想當中,隻有兩手抓的民族才能成功,這才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根本。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傳奇之陳逸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炮灰大寶蛟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炮灰大寶蛟龍並收藏三國傳奇之陳逸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