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逼迫韓非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韓非沒有迴答,這個反應也在蘇銘的意料當中。
不是所有人都能輕易地割舍自身的血脈與國家,時代命運如此,個人秉性如此,一時間沒法扭轉。
蘇銘給自己倒上茶水,感慨道,“莊子雲:庶人之劍,蓬頭突髻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如!”
“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以豪傑士為夾。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
“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
“孤用的便是諸侯之劍,如今,我大秦已經有了東出函穀,橫壓六國的實力,你以為,孤能不能鑄造一把天子之劍?”
韓非心中一沉,“天子之劍,以燕趙為鋒,齊岱為鍔,晉魏為脊,韓宋為鐔。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製以五行,開以陰陽,持以春秋,行以秋冬。舉世無雙,天下歸服。”
“可要鑄造這把天子劍,秦國要死太多人,大王,難道真的要走這一步?”
蘇銘沒有在意韓非的話,而是反問他,“大周共主八百年,孔子著春秋,戰國分七雄,哪一個時代不是生靈塗炭,什麽時候沒死人?”
“大秦一統天下,就是為了消除戰爭,讓天下百姓就此安穩下來,不必遭受戰亂,現在死人是為了以後死更少的人。”
韓非張了張嘴,卻發現自己無法辯駁,隻能恭維道,“大王遠見,韓非佩服。”
怎麽辯解?
秦國修建成了鄭國渠,關中成為糧倉,隻要今年收成好,把糧食收上去,說不得明年秦國就會發動戰爭。
天下七個國家,彼此征伐,戰亂不休,秦國的野心固然大,可他說的也是事實,韓非不是名家之人,說不出黑白顛倒的話。
話已經說的夠明白了,蘇銘直接開門見山,“韓非,你的才能孤很欣賞,未來秦國正需要你這樣的人才,你可願為大秦效勞?”
韓非搖搖頭,“恕韓非難以從命,韓非是韓人,更是韓國王室之後,大秦要一統天下,韓國首當其衝,我不會幫大秦對付自己的國家。”
蘇銘臉上掛起一絲冷笑,韓非的反應在他的預料當中,如果不是這樣,曆史上他也不會死在牢獄當中。
不過,蘇銘可不是在跟他商量,“既然來到秦國,一切由不得你,不要忘了,你妹妹紅蓮公主已經入宮,未來秦國攻滅韓國,韓國的王公貴族都會被大秦掌控。”
“你如果不想這些人給你陪葬,那就老老實實為大秦效力,說不得孤會對他們網開一麵,如若不然,法家的手段你很清楚。”
聽到這些話,韓非的心頓時沉到了穀底,平心而論,他不想為大秦效力,即使這是變法最徹底的國家,也是他實現胸中抱負的理想之地,但他的身份卻不允許他這樣做。
事實上,不僅是他,大秦攻滅楚國的時候,昌平君羋啟官至大秦丞相,又是秦國朝堂上楚國外戚的領頭者。
這樣的身份在秦國政壇上極有分量,可即便如此,後來他還是背叛了大秦,與殘破的楚國合作,還登上了楚王之位,最終殉國自殺。
家國情懷,身體裏流淌的血脈就是這麽奇妙,有時候會促使人忽視自己的切身利益,為不現實的理想奮鬥,即便明知會失敗,也要一往無前,如飛蛾撲火一般。
但蘇銘知道韓非有怎樣的才能,豈會輕易放過他,更別說讓他死在牢裏,可以說,光韓非就值十萬大軍。
大秦可以用商鞅之法打天下,卻不能用商鞅之法治天下,至少不能全盤用商鞅之法,必須要變法。
放眼七國天下,除了韓非,諸子百家當中沒有一人能做到。
當然,蘇銘也可以變法,在不良人世界中當了那麽久的皇帝,對朝廷運轉自然看的很深,也不是不可以變法。
但問題是,大秦和大唐國情不同,生產力不同,他如果變法,很可能會水土不服,屆時對他這個秦王的威信打擊很大。
總不可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變法不是一拍腦袋就能做的事,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和非凡的才幹。
因此,他需要推出一個代表,讓他主持變法,最合適的人,就是韓非,他的理論已經是集法家大成,未來在法家這條道路上,也沒有人能超過他。
既然理論已經有了,那實踐也就不遠了,相比之下,李斯的才幹也不差,但這個人太滑頭,太精明,不適合用來變法。
變法,注定要殺的人頭滾滾,觸碰一部分人的利益。
李斯,隻適合隨波逐流,不適合掀風起浪,既然要做倉中鼠,那就做他的倉中鼠,當個執行者好了。
蘇銘的話讓韓非感受到了什麽叫秦王的權勢,他可以不答應,但代價是韓國王室以及貴族,他知道自己不接受,眼前之人還有更多手段威逼他就範。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韓非閉上眼,臉上滿是掙紮之色,想到父王,紅蓮,自己的兄弟,韓國君臣以及百姓,一道道身影在他眼前劃過。
最終,韓非臣服了。
沒辦法,他不是一個人,他不能割舍的東西太多,他的弱點也太多。
這世上,隻要是人就會有弱點,隻要有弱點就能解決,韓非的弱點被蘇銘看的一清二楚,逼迫他屈服自然是輕而易舉。
想清楚之後,韓非站起來,朝蘇銘躬身行禮,“韓非拜見大王。”
聞言,蘇銘哈哈大笑,心中暢快了不少,起身把他扶起來,“好,有先生相助,孤何愁大業不成?”
韓非能說什麽,隻能苦笑。
蘇銘拍拍他的肩膀,和藹的說道,“剛剛的話,請先生不要放在心上,隻要你為大秦效勞,孤一定會善待你的家人以及韓國的百姓。”
麵對蘇銘態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韓非嘴角一抽,“韓非明白。”
蘇銘點點頭,接著道,“韓非,大秦一統天下是必然,無人可以阻擋,韓國不能保全,這一點,你必須明白!”
這一世,蘇銘可希望韓非搞什麽保全韓國的幺蛾子,六國必須滅,沒有人可以阻擋,這是秦國上下的意誌。
確實,秦國的耕戰體係和軍功爵製打開了底層百姓跨越階級的道路,上至朝堂,下至百姓都希望通過發動戰爭,獲取利益,建功立業。
相比於其他國家的百姓,秦人是真的想打仗,真的想一統天下,就連最底層的百姓都有這個概念。
可以說,秦國上下已經成了一個利益集合體,吞並六國,才能滿足他們的利益。
隻有明白了這一點,才是一個合格的秦王。
得到蘇銘的警告,韓非臉上露出一絲苦澀,“大王,韓非明白。”
蘇銘意味深長的看了他一眼,接著道,“韓國滅亡,但韓國那些王侯貴族卻不一定會死,不過,他們以後的結果,取決於你,隻要大秦穩定,能繁榮昌盛,孤自然能容得下他們。”
“可要是大秦治下烽煙四起,統治不穩,為了大秦的統治,孤也不會手軟,而這一切,取決於你能否讓大秦順利變法,統治六國的土地和百姓。”
直到這時候,韓非也明白,蘇銘說的不是空話,而是真正的實話。
換做是他坐在秦王的位置上,也同樣會如此。
以前,蘇銘覺得秦始皇若是將六國貴族屠戮殆盡,哪有後麵六國反秦之事,然而,等他坐上了秦王之位後,蘇銘才明白一個道理。
秦國之所以二世即亡,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內部出了問題,六國貴族叛亂,不過是推手罷了。
老秦人內部人心散了,連關中百姓都不再支持秦人政權,基本盤都穩不住,如何能統治天下?
想當初,大秦連長平之戰都能打贏,數次抵抗六國合縱攻秦,結果後來,連函穀關這樣的天險都守不住,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所以,蘇銘不打算把六國貴族都殺光,殺了太浪費了,全都遷到鹹陽,圈禁起來,脫離了地盤和百姓,貴族能翻起來什麽浪花?
蘇銘也不打算把他們當豬養,大秦不養閑人,全特麽勞動改造。
是人都會有煩惱,但人在饑餓的時候,通常隻有一個煩惱,但是一旦吃飽了,就會有無數個煩惱,很多煩惱都是吃飽了撐的。
這時候,韓非也明白自己未來該做什麽,當即表態,“韓非定會盡力而為!”
識時務者為俊傑,韓非不傻,他知道該怎麽選擇,這世上,一根筋頭鐵的不多,作為儒家出身的韓非,有相當靈活的底線。
蘇銘微微點頭,“好了,一路舟車勞頓,你先退下,迴去休息吧。”
現在的保證他不信,唯有做出行動才能取信於他,而韓國貴族的下場取決於韓非自己,希望他真心為大秦效勞。
……
韓國割地和親的消息傳到其他各國,各國朝堂對此一點也不意外,甚至還有些驚訝,沒想到秦人這次這麽大方,居然隻要了五座城池。
不過,秦軍沒有東出函穀關,還是讓大家鬆了口氣,不管如何,他們不希望戰事發生。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依舊默默積蓄國力,等待出兵的時機。
六國之間打了幾百年,矛盾不小,沒有秦國的壓力,六國自己狗腦子都會打出來,那時,才是大秦東出函穀關的時候。
此時的秦國要做的就是苦修內功,積蓄實力,不出則已,一出就要一鳴驚人,實行滅國之戰。
有呂不韋的配合,蘇銘火速指任李斯,建立都察院,清查秦國朝堂內的貪腐,主抓鄭國渠修建過程中的貪汙瀆職。
秦國對基層的管理很細致,什麽皇權不下鄉,在大秦就是狗屁,秦國是有各種各樣的貴族,但他們影響不了大秦的地方統治。
朝堂既然要查,地方根本阻止不了。
為了防止火龍燒倉,陰兵借糧這些事,蘇銘特意從藍田大營調動大軍,清查秦國各大糧倉,實行軍隊管製。
軍隊這樣的暴力機器插手,一切都簡單了,先從糧食開始查,再順藤摸瓜。
短短半年內,許多官員被革職,數百人被砍頭,家人淪為官奴。
這已經是蘇銘克製的結果,不然死的人要更多。
同時,少府將有罪卻不至死的官吏集合起來管理,讓他們將自己的在地方辦事的心得和流程方法寫出來。
同時,又從秦國各大區域篩選識字的良家子,統一培訓。
幾年後,這些人將會成為吏員,大秦每攻打一處,這些人將會代替秦國統治地方,為此,少府事先教導他們學習六國的語言文字,不求全部精通,至少要會一種。
這些事,便是秦王政十年的主旋律。
這一年,天下總體上算是風平浪靜,起先秦國修建好鄭國渠,還讓六國暗自警惕,防備大秦兵出函穀關。
而這一年裏,秦國沒有絲毫出兵的意思,就連使者死在韓國,也隻是動用大軍威懾。
這樣的動作,讓六國漸漸放鬆了警惕。
算算時間,大秦已經許久沒有攻伐六國,掠奪城池土地。
如此一來,六國自然慢慢對秦國放下防備,維持一支大軍十分消耗錢財,既然秦國不打仗,把錢留著吃喝玩樂不好嗎?
於是乎,各國的軍備再度廢弛,戰鬥力逐漸下降。
不過,有一個國家正好相反。
那便是趙國,與秦國同樣,他們的邊境時常有胡人作亂,逼得他們不得不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
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李牧逐漸脫穎而出,成了趙國軍方的頂梁柱。
時光荏苒,來到了秦王政十一年。
這一年,承平已久的天下再度掀起了戰火,而秦國也等到了他們想要的機會。趙、燕兩國發生戰爭,趙國出兵攻燕,燕國不敵,大敗。
不是所有人都能輕易地割舍自身的血脈與國家,時代命運如此,個人秉性如此,一時間沒法扭轉。
蘇銘給自己倒上茶水,感慨道,“莊子雲:庶人之劍,蓬頭突髻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如!”
“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以豪傑士為夾。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
“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
“孤用的便是諸侯之劍,如今,我大秦已經有了東出函穀,橫壓六國的實力,你以為,孤能不能鑄造一把天子之劍?”
韓非心中一沉,“天子之劍,以燕趙為鋒,齊岱為鍔,晉魏為脊,韓宋為鐔。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製以五行,開以陰陽,持以春秋,行以秋冬。舉世無雙,天下歸服。”
“可要鑄造這把天子劍,秦國要死太多人,大王,難道真的要走這一步?”
蘇銘沒有在意韓非的話,而是反問他,“大周共主八百年,孔子著春秋,戰國分七雄,哪一個時代不是生靈塗炭,什麽時候沒死人?”
“大秦一統天下,就是為了消除戰爭,讓天下百姓就此安穩下來,不必遭受戰亂,現在死人是為了以後死更少的人。”
韓非張了張嘴,卻發現自己無法辯駁,隻能恭維道,“大王遠見,韓非佩服。”
怎麽辯解?
秦國修建成了鄭國渠,關中成為糧倉,隻要今年收成好,把糧食收上去,說不得明年秦國就會發動戰爭。
天下七個國家,彼此征伐,戰亂不休,秦國的野心固然大,可他說的也是事實,韓非不是名家之人,說不出黑白顛倒的話。
話已經說的夠明白了,蘇銘直接開門見山,“韓非,你的才能孤很欣賞,未來秦國正需要你這樣的人才,你可願為大秦效勞?”
韓非搖搖頭,“恕韓非難以從命,韓非是韓人,更是韓國王室之後,大秦要一統天下,韓國首當其衝,我不會幫大秦對付自己的國家。”
蘇銘臉上掛起一絲冷笑,韓非的反應在他的預料當中,如果不是這樣,曆史上他也不會死在牢獄當中。
不過,蘇銘可不是在跟他商量,“既然來到秦國,一切由不得你,不要忘了,你妹妹紅蓮公主已經入宮,未來秦國攻滅韓國,韓國的王公貴族都會被大秦掌控。”
“你如果不想這些人給你陪葬,那就老老實實為大秦效力,說不得孤會對他們網開一麵,如若不然,法家的手段你很清楚。”
聽到這些話,韓非的心頓時沉到了穀底,平心而論,他不想為大秦效力,即使這是變法最徹底的國家,也是他實現胸中抱負的理想之地,但他的身份卻不允許他這樣做。
事實上,不僅是他,大秦攻滅楚國的時候,昌平君羋啟官至大秦丞相,又是秦國朝堂上楚國外戚的領頭者。
這樣的身份在秦國政壇上極有分量,可即便如此,後來他還是背叛了大秦,與殘破的楚國合作,還登上了楚王之位,最終殉國自殺。
家國情懷,身體裏流淌的血脈就是這麽奇妙,有時候會促使人忽視自己的切身利益,為不現實的理想奮鬥,即便明知會失敗,也要一往無前,如飛蛾撲火一般。
但蘇銘知道韓非有怎樣的才能,豈會輕易放過他,更別說讓他死在牢裏,可以說,光韓非就值十萬大軍。
大秦可以用商鞅之法打天下,卻不能用商鞅之法治天下,至少不能全盤用商鞅之法,必須要變法。
放眼七國天下,除了韓非,諸子百家當中沒有一人能做到。
當然,蘇銘也可以變法,在不良人世界中當了那麽久的皇帝,對朝廷運轉自然看的很深,也不是不可以變法。
但問題是,大秦和大唐國情不同,生產力不同,他如果變法,很可能會水土不服,屆時對他這個秦王的威信打擊很大。
總不可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變法不是一拍腦袋就能做的事,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和非凡的才幹。
因此,他需要推出一個代表,讓他主持變法,最合適的人,就是韓非,他的理論已經是集法家大成,未來在法家這條道路上,也沒有人能超過他。
既然理論已經有了,那實踐也就不遠了,相比之下,李斯的才幹也不差,但這個人太滑頭,太精明,不適合用來變法。
變法,注定要殺的人頭滾滾,觸碰一部分人的利益。
李斯,隻適合隨波逐流,不適合掀風起浪,既然要做倉中鼠,那就做他的倉中鼠,當個執行者好了。
蘇銘的話讓韓非感受到了什麽叫秦王的權勢,他可以不答應,但代價是韓國王室以及貴族,他知道自己不接受,眼前之人還有更多手段威逼他就範。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韓非閉上眼,臉上滿是掙紮之色,想到父王,紅蓮,自己的兄弟,韓國君臣以及百姓,一道道身影在他眼前劃過。
最終,韓非臣服了。
沒辦法,他不是一個人,他不能割舍的東西太多,他的弱點也太多。
這世上,隻要是人就會有弱點,隻要有弱點就能解決,韓非的弱點被蘇銘看的一清二楚,逼迫他屈服自然是輕而易舉。
想清楚之後,韓非站起來,朝蘇銘躬身行禮,“韓非拜見大王。”
聞言,蘇銘哈哈大笑,心中暢快了不少,起身把他扶起來,“好,有先生相助,孤何愁大業不成?”
韓非能說什麽,隻能苦笑。
蘇銘拍拍他的肩膀,和藹的說道,“剛剛的話,請先生不要放在心上,隻要你為大秦效勞,孤一定會善待你的家人以及韓國的百姓。”
麵對蘇銘態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韓非嘴角一抽,“韓非明白。”
蘇銘點點頭,接著道,“韓非,大秦一統天下是必然,無人可以阻擋,韓國不能保全,這一點,你必須明白!”
這一世,蘇銘可希望韓非搞什麽保全韓國的幺蛾子,六國必須滅,沒有人可以阻擋,這是秦國上下的意誌。
確實,秦國的耕戰體係和軍功爵製打開了底層百姓跨越階級的道路,上至朝堂,下至百姓都希望通過發動戰爭,獲取利益,建功立業。
相比於其他國家的百姓,秦人是真的想打仗,真的想一統天下,就連最底層的百姓都有這個概念。
可以說,秦國上下已經成了一個利益集合體,吞並六國,才能滿足他們的利益。
隻有明白了這一點,才是一個合格的秦王。
得到蘇銘的警告,韓非臉上露出一絲苦澀,“大王,韓非明白。”
蘇銘意味深長的看了他一眼,接著道,“韓國滅亡,但韓國那些王侯貴族卻不一定會死,不過,他們以後的結果,取決於你,隻要大秦穩定,能繁榮昌盛,孤自然能容得下他們。”
“可要是大秦治下烽煙四起,統治不穩,為了大秦的統治,孤也不會手軟,而這一切,取決於你能否讓大秦順利變法,統治六國的土地和百姓。”
直到這時候,韓非也明白,蘇銘說的不是空話,而是真正的實話。
換做是他坐在秦王的位置上,也同樣會如此。
以前,蘇銘覺得秦始皇若是將六國貴族屠戮殆盡,哪有後麵六國反秦之事,然而,等他坐上了秦王之位後,蘇銘才明白一個道理。
秦國之所以二世即亡,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內部出了問題,六國貴族叛亂,不過是推手罷了。
老秦人內部人心散了,連關中百姓都不再支持秦人政權,基本盤都穩不住,如何能統治天下?
想當初,大秦連長平之戰都能打贏,數次抵抗六國合縱攻秦,結果後來,連函穀關這樣的天險都守不住,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所以,蘇銘不打算把六國貴族都殺光,殺了太浪費了,全都遷到鹹陽,圈禁起來,脫離了地盤和百姓,貴族能翻起來什麽浪花?
蘇銘也不打算把他們當豬養,大秦不養閑人,全特麽勞動改造。
是人都會有煩惱,但人在饑餓的時候,通常隻有一個煩惱,但是一旦吃飽了,就會有無數個煩惱,很多煩惱都是吃飽了撐的。
這時候,韓非也明白自己未來該做什麽,當即表態,“韓非定會盡力而為!”
識時務者為俊傑,韓非不傻,他知道該怎麽選擇,這世上,一根筋頭鐵的不多,作為儒家出身的韓非,有相當靈活的底線。
蘇銘微微點頭,“好了,一路舟車勞頓,你先退下,迴去休息吧。”
現在的保證他不信,唯有做出行動才能取信於他,而韓國貴族的下場取決於韓非自己,希望他真心為大秦效勞。
……
韓國割地和親的消息傳到其他各國,各國朝堂對此一點也不意外,甚至還有些驚訝,沒想到秦人這次這麽大方,居然隻要了五座城池。
不過,秦軍沒有東出函穀關,還是讓大家鬆了口氣,不管如何,他們不希望戰事發生。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依舊默默積蓄國力,等待出兵的時機。
六國之間打了幾百年,矛盾不小,沒有秦國的壓力,六國自己狗腦子都會打出來,那時,才是大秦東出函穀關的時候。
此時的秦國要做的就是苦修內功,積蓄實力,不出則已,一出就要一鳴驚人,實行滅國之戰。
有呂不韋的配合,蘇銘火速指任李斯,建立都察院,清查秦國朝堂內的貪腐,主抓鄭國渠修建過程中的貪汙瀆職。
秦國對基層的管理很細致,什麽皇權不下鄉,在大秦就是狗屁,秦國是有各種各樣的貴族,但他們影響不了大秦的地方統治。
朝堂既然要查,地方根本阻止不了。
為了防止火龍燒倉,陰兵借糧這些事,蘇銘特意從藍田大營調動大軍,清查秦國各大糧倉,實行軍隊管製。
軍隊這樣的暴力機器插手,一切都簡單了,先從糧食開始查,再順藤摸瓜。
短短半年內,許多官員被革職,數百人被砍頭,家人淪為官奴。
這已經是蘇銘克製的結果,不然死的人要更多。
同時,少府將有罪卻不至死的官吏集合起來管理,讓他們將自己的在地方辦事的心得和流程方法寫出來。
同時,又從秦國各大區域篩選識字的良家子,統一培訓。
幾年後,這些人將會成為吏員,大秦每攻打一處,這些人將會代替秦國統治地方,為此,少府事先教導他們學習六國的語言文字,不求全部精通,至少要會一種。
這些事,便是秦王政十年的主旋律。
這一年,天下總體上算是風平浪靜,起先秦國修建好鄭國渠,還讓六國暗自警惕,防備大秦兵出函穀關。
而這一年裏,秦國沒有絲毫出兵的意思,就連使者死在韓國,也隻是動用大軍威懾。
這樣的動作,讓六國漸漸放鬆了警惕。
算算時間,大秦已經許久沒有攻伐六國,掠奪城池土地。
如此一來,六國自然慢慢對秦國放下防備,維持一支大軍十分消耗錢財,既然秦國不打仗,把錢留著吃喝玩樂不好嗎?
於是乎,各國的軍備再度廢弛,戰鬥力逐漸下降。
不過,有一個國家正好相反。
那便是趙國,與秦國同樣,他們的邊境時常有胡人作亂,逼得他們不得不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
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李牧逐漸脫穎而出,成了趙國軍方的頂梁柱。
時光荏苒,來到了秦王政十一年。
這一年,承平已久的天下再度掀起了戰火,而秦國也等到了他們想要的機會。趙、燕兩國發生戰爭,趙國出兵攻燕,燕國不敵,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