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鄭國渠建成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之前修建水渠,是由呂不韋主政負責,蘇銘親政之後沒有換人,而是繼續任用,而今,他要加速工程修建,將李斯作為副手塞給他。
李斯的加入,將呂不韋從繁雜的政務中解脫出來,水渠的人力調動以及後勤物資的籌劃很考驗人的政務水平。
呂不韋本就是大秦丞相,政務纏身,在水渠修建上隻掌握大方向,而李斯不愧是精明能幹之才,處理這些事情遊刃有餘,呂不韋發現此人是可造之材沒到也沒有為難他,反而將大部分事情都交由他處理。
這樣的機會可不多見,李斯初入朝堂,寸功未立,可如果能在修建水渠這件事上分潤一些功勞,未來就有了升遷的資本。
權利的驅使下,李斯將全部精撲在此事上,他的表現連呂不韋也讚賞有加。
從驪山大營調遣了五萬大軍之後,水渠修建的速度大大加快。
鄭國渠修建了八年多,這其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秦國原本用來存儲軍糧的六大倉為了供給此地,幾乎快要空了。
大秦這幾年之所以沒有進行太大的戰事,也正是因為要修建這道水渠。
不是秦國沒有將士,將士確實有,但沒有關中百姓支持,後勤跟不上,糧草也不充裕,隻能暫時收縮戰線。
時間荏苒,很快就到了秦王政九年年末。
鄭國渠的修建已經到了尾聲,大部分百姓已經迴家休整,隻有秦國的軍隊依舊還在繼續後麵收尾的事。
此事,朝堂上下全力應對此事。
“吉時已到!”
大河之畔,一眾老秦人在河渠旁圍觀,高台上,奉常身著紅黑色的禮袍,頭戴冠帽,手中拿著長長的卷軸,正念誦著祭文。
人群當中,一個老人徐徐上前,他便是韓人鄭國。
入秦數年,他是真正為這份水利事業耗盡了心血,麵上深深的溝壑就如同即將成型關中平原水網一樣,一雙老眼久經風雨,目光中滿是希望的光芒。
疲秦之計一開始是別有用心,但於秦國而言,誘惑力太大了,符合關中老秦人的利益,因此這項工程才得以進行。
而放到關東六國,這幾乎是難以想象,像是修建王城,他們或許可以,但這樣的大型水利工程,別說十年了,二十年都未必做得到。
如今,水渠即將建成,關中之地有了灌溉係統,未來將成為糧倉。
不說別的,就憑主持修建這個工程,他鄭國,在史書上也要狠狠地記上一筆。
山穀之上,已經搭起了祭祀高台。
奉常宣讀完祭文之後,李斯捧著一方卷軸,緩緩上前。他身著紅黑色官袍,寬衣大袖,頭戴玄色禮帽,紅色綬帶垂在兩側,嚴肅而又莊重。
這半年以來,他參加修建鄭國渠,經過曆練,身上的青澀也逐漸褪去,變成了一個合格的官員。
李斯打開卷軸,這上麵是秦王詔書,“秦王有令,今日涇水渠成,將此渠定名為——鄭國渠。”
聲音不大,卻傳遍溝渠兩岸,老秦人歡唿鼓舞。
最高興的還要數人群中的鄭國,以他之名為渠道命名,這是何等的榮耀?
即使以後他死了,這道工程也將屹立在關中,被世人銘記。
鄭國激動的跪倒在地,聲音顫抖的說道,“老臣謝大王恩賜!”
當初,疲秦之計被發現,他上書力陳此事之重。沒想到秦國君臣沒有殺他,反而讓他主持水渠修建。
前後數年,終於將這道水渠建成,不負使命。
想到這,鄭國再度拜倒,“叩謝大王恩典。”他接過王令之後,便轉身走下高台。
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時刻,開閘放水,貫通渠道。
“開渠放水!”
呂不韋作為丞相,他沒有出席此事,反倒是作為副手的李斯成了鄭國渠貫通的主導者,在他一聲令下。鄭國單手持青銅尺,怒吼道,“開渠!”
一聲令下,銅尺一揮,在一旁等候多時的工匠迅速動作,機擴聲連續不斷,青銅齒輪磨合轉動,重達千斤的閘口緩緩上升。
頓時,瓠口洞開,涇水入洛,漫天水霧夾雜著濃鬱的塵土氣息順著開辟的河渠東遊而去,浩浩蕩蕩。
看到渠中的水自發而下,往低處流動,鄭國便知成了。
人類改造大自然的奇跡在這一刻出現,李斯激動的喊道,“涇水河渠,成!”
刹那間,整個河穀周圍,漫長的河渠兩岸,萬千老秦人頓時歡唿雀躍,聲震雲霄。
無數老秦人喜極而泣,實在是太不容易了為了這條河渠他們揮灑汗水和鮮血,中間有不少人在開鑿山石的時候不幸遇難,多少人家自帶幹糧上陣,為的就是早日貫通河渠。
這些困難,沒有擋住他們的步伐,曆經九年時光,這水渠終究是成了,以後,他們的田地都能得到水源灌溉。
“大秦萬年!”
“大王萬年!”
······
這一刻,河穀兩岸的秦激動的不能自已,他們高聲喝道,兩岸響起如雷鳴般的喝聲,令人震撼。
遠處的山丘上,蘇銘望著那一幕,眼裏露出滿意之色,這條鄭國渠的建成時間比曆史上還早了一年。
一年的時間,關中能多收獲許多小麥,粟米。
這個時代,人們還沒開發出小麥的吃法,隻是用來蒸了做麥飯。
小麥做的麥飯,難以下咽,可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得種,數百年前,那個掉進廁所死亡的晉侯曾被預言在臨死前吃不上開春的麥飯。
直到漢朝,石磨才普及開來,小麥磨成麵粉,才成為北方人的主食。
而現在,蘇銘已經讓少府製作石磨,未來將在在秦國各個郡縣建立磨坊,以官府的力量推行此物。
此物,於民有利,於國有利,製作也簡單。
看完整個開渠的過程,蘇銘離開了。
然而,他走了,另外的人卻沒走。
鄭國渠的開通,關注此事的不僅僅隻有老秦人,更有關東六國以及諸子百家的探子。
水渠建好,代表秦國能抽出手來應對天下之事,甚至發動戰爭。
“秦國啊。”
山峰上,一道穿著黑袍的身影望著眼前的一幕,心中輕歎,他知曉,此等情景,隻會也隻能出現在秦國。
沒有強大的國力,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好這樣的大大工程,即使是墨家的機關城,當初也是花費了數代之力才建成。
相比之下,這個幾百裏的水渠是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太驚人了。
黑袍飄飛,一柄漆黑的鐵尺若隱若現。
數百年前。秦穆公時期的百裏奚在關中西部開出的那條百裏渠,攻略巴蜀,秦人修建棧道,都江堰,關中鄭國渠······
大秦一統天下之後,建立萬裏長城、靈渠、秦直道,可以說,華夏民族基建狂魔的基因就是從大秦開始的。
沒有哪一個朝代陸陸續續建造過如此多的大工程,福澤後世,屹立千古。
如今,這條鋪滿秦人汗水與鮮血的四百多裏的涇水河渠,已經巍巍然成為真正的天下第一渠。
遠處的高山上,數道身影陷入沉默,耳畔傳來大秦萬年的聲音,令他們無話可說,這一幕實在是令人震撼。
秦國,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可怕!
……
章台宮。
鄭國渠貫通之後,秦國朝堂照舊論功行賞,鄭國雖為韓人,卻在鄭國渠的修建上付出大量心血,依照秦律,爵升五級,晉為五大夫。
相邦呂不韋嘔心瀝血,主持修建,勞苦功高,賞金十萬,賜美玉十枚,文房四寶五套。
餘者官員各有賞賜,參與修建的關中老秦人升了爵位,家中免去五年勞役。
詔令下達,整個關中都沸騰了,紛紛叩謝王恩。
當然,免稅是不可能免稅的,現在秦國府庫空空如也,正需要大量的糧食補充,即便是有紙張源源不斷帶來金錢。
這些金錢又用來購買糧食收入大秦府庫,也依舊不夠。
戰爭一旦掀起,糧食作為戰略物資一定會被管控,屆時,有錢都沒地方買糧食,自給自足的重要性自是不必多說。
蘇銘剛親政,鄭國渠便修建完成,這無疑是給大秦上下注入一針強心劑,秦王的威望也初步建立起來。
……
與此同時,鹹陽宮中有客人前來。
她便是陰陽家的月神,當初呂不韋攔下,不讓她與嬴政接觸,如今秦王親政,他再也沒有理由阻攔。
“你就是陰陽家的月神?”蘇銘跪坐在王位上,目光打量著眼前的佳人,渾身上下充斥著濃濃的威勢,令人不寒而栗。
麵對蘇銘,月神蒙在麵紗之下的雙眼微微低垂,“陰陽家月神參見大王。”
“你們陰陽家,意欲何為?”
月神紅唇輕啟,“啟稟大王,紫微星降,天命在秦,大秦若是要一統天下天下,我陰陽家願為大秦效勞,貢獻自己的力量。”平淡的聲音,柔軟而高遠,有些空靈的味道。
“陰陽家向來與楚國交好,而你們在諸子百家中的勢力似乎並不強。”
月神嘴角露出一絲嘲諷的笑意,“諸子百家各路各派,不識天時,妄圖與大勢抗衡,而我陰陽家卻不願與楚國陪葬,大勢不可更改,秦國的霸業就在眼前。”
這並非是恭維,那日鄭國渠開通的時候,她就在暗中觀察,秦國尚黑,為水德,鄭國渠成,關中龍氣成形,屬於秦國的黑龍氣運威臨天下,無人可擋。
那時,她才明白為何東皇大人要她早早入秦。
作為陰陽家的首領,月神眼光極高,見多識廣,在她看來,如今的六國君主,哪一個不是昏庸無能,隻顧享受玩樂?
反觀秦國,君臣上下一心,在蘇銘身上,她看到的是一股王霸之勢的龍氣,那是天子格局。
“既然你陰陽家投靠大秦,孤願意接納,陰陽家在諸子百家中擅長占卜,測算天機,以後,你就在欽天監入職吧。”
陰陽家投靠大秦,無疑是想坐順風車,借助大秦的力量收集蒼龍七宿,對此,蘇銘心知肚明。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能獲得意想不到的迴報,對於諸子百家,蘇銘並不會吝嗇官職,醫家,陰陽家僅僅隻是一個開始。
未來,等墨家變成反秦勢力,蘇銘將會把秦墨推到前台,宣布墨家正統在秦國,即使墨家有機關城在手,掌握遊俠和辯論兩大力量,那又如何?
反賊就是反賊,手藝人才是墨家的歸宿。
在古代,欽天監,是國家極為重要的機構。
春秋戰國,測天象,斷氣運,已經屢見不鮮。一入大秦,就能入欽天監,可見蘇銘對其重視和拉攏。
別的不說,隻要陰陽家能在秦國對付楚國的時候幫忙,他們就值得這份拉攏。
“多謝大王。”月神盈盈一笑,當即拜謝道。
很快,陰陽家投靠秦國的消息傳遍諸子百家。
有醫家的例子在前,陰陽家的投靠不算意外,而衰弱的楚國也無力對付陰陽家,隻能放任他們背叛。
……
秦王政十年。
這一年不會平靜,大秦已有數年不動道兵,而鄭國渠修建完成,代表著秦國已經能騰出手來對付山東六國。
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地處中原腹地,夾在魏國和秦國之間的韓國。
韓國,新鄭。
這座城池擁有深厚的曆史底蘊,昔年,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鄭莊公,鄭國讓周天子大敗,使得周天子喪失了威嚴,至此,春秋爭霸的格局拉開序幕。
而到了戰國時期,鄭國國勢衰微,被三家分晉的韓國滅掉,鄭國的都城也順理成章的被韓國霸占,在此建立了都城。
不過,昔年韓國滅鄭之時,曾屠殺了上萬投降的鄭國軍隊。
近日以來,韓國國內接連發生大事,先是鬼兵劫餉,後來從桑海學成歸來的公子韓非出任司寇之職,從“鬼兵”手上追迴了軍餉,聲名遠揚。
新鄭城很大,整個城池很是繁華,街道上人來人往,商鋪之內,賓客雲集,寬闊端的道路由青石磚塊鋪就,兩側則是遍布著小攤小販。
這麽多年來,韓國被周邊諸侯欺淩,已經習慣了。
即使有識之士都預知到戰爭即將到來,可新鄭依舊是歌舞升平,達官貴人醉生夢死。
李斯的加入,將呂不韋從繁雜的政務中解脫出來,水渠的人力調動以及後勤物資的籌劃很考驗人的政務水平。
呂不韋本就是大秦丞相,政務纏身,在水渠修建上隻掌握大方向,而李斯不愧是精明能幹之才,處理這些事情遊刃有餘,呂不韋發現此人是可造之材沒到也沒有為難他,反而將大部分事情都交由他處理。
這樣的機會可不多見,李斯初入朝堂,寸功未立,可如果能在修建水渠這件事上分潤一些功勞,未來就有了升遷的資本。
權利的驅使下,李斯將全部精撲在此事上,他的表現連呂不韋也讚賞有加。
從驪山大營調遣了五萬大軍之後,水渠修建的速度大大加快。
鄭國渠修建了八年多,這其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秦國原本用來存儲軍糧的六大倉為了供給此地,幾乎快要空了。
大秦這幾年之所以沒有進行太大的戰事,也正是因為要修建這道水渠。
不是秦國沒有將士,將士確實有,但沒有關中百姓支持,後勤跟不上,糧草也不充裕,隻能暫時收縮戰線。
時間荏苒,很快就到了秦王政九年年末。
鄭國渠的修建已經到了尾聲,大部分百姓已經迴家休整,隻有秦國的軍隊依舊還在繼續後麵收尾的事。
此事,朝堂上下全力應對此事。
“吉時已到!”
大河之畔,一眾老秦人在河渠旁圍觀,高台上,奉常身著紅黑色的禮袍,頭戴冠帽,手中拿著長長的卷軸,正念誦著祭文。
人群當中,一個老人徐徐上前,他便是韓人鄭國。
入秦數年,他是真正為這份水利事業耗盡了心血,麵上深深的溝壑就如同即將成型關中平原水網一樣,一雙老眼久經風雨,目光中滿是希望的光芒。
疲秦之計一開始是別有用心,但於秦國而言,誘惑力太大了,符合關中老秦人的利益,因此這項工程才得以進行。
而放到關東六國,這幾乎是難以想象,像是修建王城,他們或許可以,但這樣的大型水利工程,別說十年了,二十年都未必做得到。
如今,水渠即將建成,關中之地有了灌溉係統,未來將成為糧倉。
不說別的,就憑主持修建這個工程,他鄭國,在史書上也要狠狠地記上一筆。
山穀之上,已經搭起了祭祀高台。
奉常宣讀完祭文之後,李斯捧著一方卷軸,緩緩上前。他身著紅黑色官袍,寬衣大袖,頭戴玄色禮帽,紅色綬帶垂在兩側,嚴肅而又莊重。
這半年以來,他參加修建鄭國渠,經過曆練,身上的青澀也逐漸褪去,變成了一個合格的官員。
李斯打開卷軸,這上麵是秦王詔書,“秦王有令,今日涇水渠成,將此渠定名為——鄭國渠。”
聲音不大,卻傳遍溝渠兩岸,老秦人歡唿鼓舞。
最高興的還要數人群中的鄭國,以他之名為渠道命名,這是何等的榮耀?
即使以後他死了,這道工程也將屹立在關中,被世人銘記。
鄭國激動的跪倒在地,聲音顫抖的說道,“老臣謝大王恩賜!”
當初,疲秦之計被發現,他上書力陳此事之重。沒想到秦國君臣沒有殺他,反而讓他主持水渠修建。
前後數年,終於將這道水渠建成,不負使命。
想到這,鄭國再度拜倒,“叩謝大王恩典。”他接過王令之後,便轉身走下高台。
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時刻,開閘放水,貫通渠道。
“開渠放水!”
呂不韋作為丞相,他沒有出席此事,反倒是作為副手的李斯成了鄭國渠貫通的主導者,在他一聲令下。鄭國單手持青銅尺,怒吼道,“開渠!”
一聲令下,銅尺一揮,在一旁等候多時的工匠迅速動作,機擴聲連續不斷,青銅齒輪磨合轉動,重達千斤的閘口緩緩上升。
頓時,瓠口洞開,涇水入洛,漫天水霧夾雜著濃鬱的塵土氣息順著開辟的河渠東遊而去,浩浩蕩蕩。
看到渠中的水自發而下,往低處流動,鄭國便知成了。
人類改造大自然的奇跡在這一刻出現,李斯激動的喊道,“涇水河渠,成!”
刹那間,整個河穀周圍,漫長的河渠兩岸,萬千老秦人頓時歡唿雀躍,聲震雲霄。
無數老秦人喜極而泣,實在是太不容易了為了這條河渠他們揮灑汗水和鮮血,中間有不少人在開鑿山石的時候不幸遇難,多少人家自帶幹糧上陣,為的就是早日貫通河渠。
這些困難,沒有擋住他們的步伐,曆經九年時光,這水渠終究是成了,以後,他們的田地都能得到水源灌溉。
“大秦萬年!”
“大王萬年!”
······
這一刻,河穀兩岸的秦激動的不能自已,他們高聲喝道,兩岸響起如雷鳴般的喝聲,令人震撼。
遠處的山丘上,蘇銘望著那一幕,眼裏露出滿意之色,這條鄭國渠的建成時間比曆史上還早了一年。
一年的時間,關中能多收獲許多小麥,粟米。
這個時代,人們還沒開發出小麥的吃法,隻是用來蒸了做麥飯。
小麥做的麥飯,難以下咽,可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得種,數百年前,那個掉進廁所死亡的晉侯曾被預言在臨死前吃不上開春的麥飯。
直到漢朝,石磨才普及開來,小麥磨成麵粉,才成為北方人的主食。
而現在,蘇銘已經讓少府製作石磨,未來將在在秦國各個郡縣建立磨坊,以官府的力量推行此物。
此物,於民有利,於國有利,製作也簡單。
看完整個開渠的過程,蘇銘離開了。
然而,他走了,另外的人卻沒走。
鄭國渠的開通,關注此事的不僅僅隻有老秦人,更有關東六國以及諸子百家的探子。
水渠建好,代表秦國能抽出手來應對天下之事,甚至發動戰爭。
“秦國啊。”
山峰上,一道穿著黑袍的身影望著眼前的一幕,心中輕歎,他知曉,此等情景,隻會也隻能出現在秦國。
沒有強大的國力,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好這樣的大大工程,即使是墨家的機關城,當初也是花費了數代之力才建成。
相比之下,這個幾百裏的水渠是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太驚人了。
黑袍飄飛,一柄漆黑的鐵尺若隱若現。
數百年前。秦穆公時期的百裏奚在關中西部開出的那條百裏渠,攻略巴蜀,秦人修建棧道,都江堰,關中鄭國渠······
大秦一統天下之後,建立萬裏長城、靈渠、秦直道,可以說,華夏民族基建狂魔的基因就是從大秦開始的。
沒有哪一個朝代陸陸續續建造過如此多的大工程,福澤後世,屹立千古。
如今,這條鋪滿秦人汗水與鮮血的四百多裏的涇水河渠,已經巍巍然成為真正的天下第一渠。
遠處的高山上,數道身影陷入沉默,耳畔傳來大秦萬年的聲音,令他們無話可說,這一幕實在是令人震撼。
秦國,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可怕!
……
章台宮。
鄭國渠貫通之後,秦國朝堂照舊論功行賞,鄭國雖為韓人,卻在鄭國渠的修建上付出大量心血,依照秦律,爵升五級,晉為五大夫。
相邦呂不韋嘔心瀝血,主持修建,勞苦功高,賞金十萬,賜美玉十枚,文房四寶五套。
餘者官員各有賞賜,參與修建的關中老秦人升了爵位,家中免去五年勞役。
詔令下達,整個關中都沸騰了,紛紛叩謝王恩。
當然,免稅是不可能免稅的,現在秦國府庫空空如也,正需要大量的糧食補充,即便是有紙張源源不斷帶來金錢。
這些金錢又用來購買糧食收入大秦府庫,也依舊不夠。
戰爭一旦掀起,糧食作為戰略物資一定會被管控,屆時,有錢都沒地方買糧食,自給自足的重要性自是不必多說。
蘇銘剛親政,鄭國渠便修建完成,這無疑是給大秦上下注入一針強心劑,秦王的威望也初步建立起來。
……
與此同時,鹹陽宮中有客人前來。
她便是陰陽家的月神,當初呂不韋攔下,不讓她與嬴政接觸,如今秦王親政,他再也沒有理由阻攔。
“你就是陰陽家的月神?”蘇銘跪坐在王位上,目光打量著眼前的佳人,渾身上下充斥著濃濃的威勢,令人不寒而栗。
麵對蘇銘,月神蒙在麵紗之下的雙眼微微低垂,“陰陽家月神參見大王。”
“你們陰陽家,意欲何為?”
月神紅唇輕啟,“啟稟大王,紫微星降,天命在秦,大秦若是要一統天下天下,我陰陽家願為大秦效勞,貢獻自己的力量。”平淡的聲音,柔軟而高遠,有些空靈的味道。
“陰陽家向來與楚國交好,而你們在諸子百家中的勢力似乎並不強。”
月神嘴角露出一絲嘲諷的笑意,“諸子百家各路各派,不識天時,妄圖與大勢抗衡,而我陰陽家卻不願與楚國陪葬,大勢不可更改,秦國的霸業就在眼前。”
這並非是恭維,那日鄭國渠開通的時候,她就在暗中觀察,秦國尚黑,為水德,鄭國渠成,關中龍氣成形,屬於秦國的黑龍氣運威臨天下,無人可擋。
那時,她才明白為何東皇大人要她早早入秦。
作為陰陽家的首領,月神眼光極高,見多識廣,在她看來,如今的六國君主,哪一個不是昏庸無能,隻顧享受玩樂?
反觀秦國,君臣上下一心,在蘇銘身上,她看到的是一股王霸之勢的龍氣,那是天子格局。
“既然你陰陽家投靠大秦,孤願意接納,陰陽家在諸子百家中擅長占卜,測算天機,以後,你就在欽天監入職吧。”
陰陽家投靠大秦,無疑是想坐順風車,借助大秦的力量收集蒼龍七宿,對此,蘇銘心知肚明。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能獲得意想不到的迴報,對於諸子百家,蘇銘並不會吝嗇官職,醫家,陰陽家僅僅隻是一個開始。
未來,等墨家變成反秦勢力,蘇銘將會把秦墨推到前台,宣布墨家正統在秦國,即使墨家有機關城在手,掌握遊俠和辯論兩大力量,那又如何?
反賊就是反賊,手藝人才是墨家的歸宿。
在古代,欽天監,是國家極為重要的機構。
春秋戰國,測天象,斷氣運,已經屢見不鮮。一入大秦,就能入欽天監,可見蘇銘對其重視和拉攏。
別的不說,隻要陰陽家能在秦國對付楚國的時候幫忙,他們就值得這份拉攏。
“多謝大王。”月神盈盈一笑,當即拜謝道。
很快,陰陽家投靠秦國的消息傳遍諸子百家。
有醫家的例子在前,陰陽家的投靠不算意外,而衰弱的楚國也無力對付陰陽家,隻能放任他們背叛。
……
秦王政十年。
這一年不會平靜,大秦已有數年不動道兵,而鄭國渠修建完成,代表著秦國已經能騰出手來對付山東六國。
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地處中原腹地,夾在魏國和秦國之間的韓國。
韓國,新鄭。
這座城池擁有深厚的曆史底蘊,昔年,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鄭莊公,鄭國讓周天子大敗,使得周天子喪失了威嚴,至此,春秋爭霸的格局拉開序幕。
而到了戰國時期,鄭國國勢衰微,被三家分晉的韓國滅掉,鄭國的都城也順理成章的被韓國霸占,在此建立了都城。
不過,昔年韓國滅鄭之時,曾屠殺了上萬投降的鄭國軍隊。
近日以來,韓國國內接連發生大事,先是鬼兵劫餉,後來從桑海學成歸來的公子韓非出任司寇之職,從“鬼兵”手上追迴了軍餉,聲名遠揚。
新鄭城很大,整個城池很是繁華,街道上人來人往,商鋪之內,賓客雲集,寬闊端的道路由青石磚塊鋪就,兩側則是遍布著小攤小販。
這麽多年來,韓國被周邊諸侯欺淩,已經習慣了。
即使有識之士都預知到戰爭即將到來,可新鄭依舊是歌舞升平,達官貴人醉生夢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