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王親政的同時,天下的局勢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屹立在鹹陽的招賢館迎來了兩人,一人穿著灰袍,麵相方正,自魏國大梁而來,一者身著儒袍,麵容青澀,自齊國桑海而來。


    這兩人便是尉繚和李斯。


    尉繚的目光在李斯麵上掃過,“這位小兄弟,如今之秦王親政,秦國大有可為,你來這裏,當真是眼光不俗。”


    李斯穿著與普通的儒家弟子不同,麵相也很普通,並不突出,尉繚精通相麵之法,卻看出了眼前這個年輕人未來必將大富大貴,起了結交之心。


    “先生自何處來?”李斯並未接這個話茬,反而打探尉繚的來曆。


    尉繚坦然道,“我自魏國大梁而來,小兄弟,你是儒家之人?”


    李斯點點頭,神色很是平淡,沒有半點自傲,“家師荀夫子。”


    尉繚眼神一凝,“原來是荀夫子的高徒,失敬失敬。”


    名師出高徒,以荀子的名聲,他的弟子值得被人高看一眼。


    李斯盯著尉繚問道,“先生既然來自魏國,為何要入秦,為秦國效勞?難道先生想如當初的秦相範雎一樣?”


    範雎是魏國人,卻在秦國得到重用,官至大秦丞相。


    “秦國廣納天下賢才,不拘出身來源,也不必身份尊貴,唯才唯德,若非如此,小兄弟又怎會踏入這招賢館?”尉繚用一個反問,迴答了李斯的問題。


    “魏國雖大,可自信陵君逝世之後便再無力挽狂瀾之人,昔年魏國用不了公孫鞅,也用不了範雎,如今更用不了我。”


    言語中頗有自傲之意,將這三人與自己類比,放在同一個層次。


    李斯眼光一閃,“先生說的不錯,天下之大,唯有秦國才是我等的出頭之處,六國之中,庸碌者居於高位,依在下看,這天下遲早要歸於秦國。”


    尉繚見眼前之人頗有見的,於是起了考校之心,“何以見得?”


    “六國空有人才而不能用,卻為秦國所得,這是其一。秦國上下一心,以法治國,這是其二。大秦曆代君王都以一統天下作為目標,反觀六國之君王,耽於享樂,驕奢淫逸,此為其三。”


    “大秦的國力遠在六國之上,更耗費十年之功修建水渠,此水渠一成,關中土地得到灌溉,又是一處糧倉,反觀六國之間互相打仗,數次聯合攻秦卻無所得。”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合縱之法已經抵擋不了秦國,這是其四。”說到這,李斯便不再說了。


    尉繚眼中露出讚賞之色,“還有呢?”


    李斯雙手一攤,“先生,光這些難道還不夠嗎?餘者,自不必再多說。”


    話音落下,門外傳來一道聲音,“說得好,說的太好了,有兩位先生相助,我大秦定然會更加繁榮昌盛。”


    蘇銘從門外走進來,目光落在兩人身上,麵上露出笑容,得知招賢館來的人是尉繚和李斯之後,他放下手中的事,從王宮趕過來,沒想到正好碰到這一幕。


    尉繚和李斯看到來人穿著玄色王袍,頭戴冠冕,他的身份自然不言而喻,除了秦王,還有誰能穿這種衣服。


    “尉繚參見大王。”


    “李斯參見大王。”


    “不必多禮,平身吧。”


    蘇銘早在曆史上聽說過他們的名字,但見麵時,依舊沒有顯露出倨傲之色,雖說他是穿越者,可卻依舊要遵從這個世界的規則。


    求賢若渴,就要有求賢若渴的態度,對待賢才,禮賢下士既是誠意,也是禮節所在,不可馬虎。


    否則,招賢不成,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單單一個尉繚,就值得蘇銘親自出麵,更別說還有一個李斯。


    在蘇銘剛進來的時候,尉繚就一直在打量他,看到他斜長的丹鳳眼,英挺的鼻梁,飽滿圓潤的天庭,銳利的目光,溫和的麵容,心中暗暗讚歎。


    別的不說,光這賣相就比魏國的安厘王不知好了多少。


    曆史上,或許是因為趙姬的事和呂不韋的服毒自盡,使得尉繚對嬴政的印象極差。


    他在被嬴政賞識之初曾經認定他的麵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尉繚認為這樣的秦王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嚐試逃離秦王為他安排的住處,想要離開秦國。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尉繚這段話也是曆史上關於秦始皇麵容的最早記錄,實際上也是對嬴政的醜化和抹黑。


    正常人怎麽可能長成這樣,更別說還是一國之君,除了歐洲那種近親繁殖的產物,王室的血脈一代代優化,即使最開始的君王麵相平庸,幾代基因優化下來,也會變得俊美。


    畢竟抹黑嬴政在漢朝是政治正確,不過能被司馬遷這樣寫,尉繚沒準還真的想離開秦國。


    曆史上,尉繚剛入秦,與後來的秦國將軍蒙恬偶遇,蒙恬為之親自牽馬,請迴府中。蒙恬曾請尉繚繼續著書,尉繚斷然迴絕,並打算離開蒙府,在蒙恬的苦苦央求下才留下。


    嬴政多次求教,尉繚多次拒絕,後來出走,這使得嬴政大怒,欲殺之,但在李斯的苦求下同意讓李斯將其追迴,並在李斯的建議下授以國尉之職,最後終於得到尉繚的首肯,願意扶助秦國,入朝為臣。


    這算是苦求不得,強求留下的範例。


    不過現在,嫪毐沒有作亂,呂不韋也沒有因此而受到牽連,嬴政在六國的名聲不差,先天印象如此。


    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沒有壞名聲擾亂,這尉繚再用相麵之術,得出的結論就是此人頗有王者之風,胸襟寬廣,且心懷善念。


    最後一個結論,是得自蘇銘召集天下醫者編纂醫書而得來。


    醫者仁心,僅此而已。


    蘇銘輕笑道,“先生,隨我入宮一敘吧,請。”


    李斯與尉繚互相對視一眼,躬身行禮,“諾。”


    ……


    將兩人帶到王宮,蘇銘與他們交談許久,草擬稿天下形勢,談到律法經濟,再到兵法戰術,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書記官在記錄。


    尉繚和李斯望著案上的一遝遝白紙,眼中滿是讚歎,“此物在手,不下於二十萬雄兵。”


    在古代,行政的效率很慢,竹簡笨重,攜帶書寫都很不便,往往一卷竹簡,最多也就幾百個字,得有數斤重。


    換做白紙書寫,輕若無物,攜帶方便,極大的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尉繚才有此一說。


    蘇銘微微點頭,“先生說的不錯,自從大秦朝堂官署用紙張代替竹簡之後,消息傳遞比以前快了數成,行政效率大大加快。”


    “而且,此物輕便易於攜帶,即可用來書寫,也可用來作畫,連羊皮卷也被取代。孤打算以後將紙張推行於天下,徹底取代竹簡,所有的文字圖畫記錄皆以紙張代替。”


    “大王英明。”


    ……


    李斯和尉繚加入大秦,蘇銘便授予了他們官職,拜為大夫,可上朝議事。


    這樣的官職比不上原本曆史上李斯的廷尉以及尉繚的國尉,可兩人還是欣然同意,接受了官職。


    寸功未立,驟然登上高位,容易引發朝堂不滿,即使當今的丞相呂不韋也是因為立下功勞,才被莊襄王授予官職。


    他們能有參政議政的權利,已然超過大部分官員。


    翌日,朝會。


    蘇銘跪坐在台上,高聲道,“關中水渠已近完成,孤打算在今年完成,諸位愛卿有何建議?”


    呂不韋眸光一凝,進言道,“大王,現在關中百姓已經調動大半,再抽調勞役,耽誤農事,影響收成。”


    左丞相昌平君出聲道,“呂相此言差矣,水渠若是能在今年完成,明年的春耕正好能用上,屆時多產的糧食難道彌補不了消耗?”


    秦王政元年,韓惠王派水工鄭國前往秦國遊說。


    大秦占據川蜀天府之國,那裏雖是天下糧倉,但地處南方,蜀中地形複雜,糧道狹窄綿長,運輸不便。


    往往運使一石糧,路上就要消耗不少。


    川蜀雖是糧倉,但太遠了。


    關中平原是秦國的根基,這裏是平原之地,很適合耕作,可這樣的地方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缺水。


    耕種很依賴水源,而關中卻是十年九旱,鹹陽屹立在千裏沃土上,卻難有大用,沒有水,長不出莊稼。


    鄭國渠的修建計劃正好能解決這個難題,這是明晃晃的陽謀,可秦國君臣明知道這是陷阱,但還是不得不跳進去。


    因為水渠一旦建成,對秦國的幫助實在是太大了,屆時,秦國的國力將大大增強,關中的戰爭潛力將成倍增長。


    如今,派鄭國使用疲秦之計的韓惠王已死,但這條水渠仍在修建,現在已經即將成功了。


    鄭國主張修建的這條水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涇河從北部群山中衝出,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東西數百裏,南北數十裏。


    這個地方的地形特點是西北略高,東南略低。


    鄭國的計劃是在東北的穀口開始修幹渠,使幹渠沿北麵山腳向東伸展,把幹渠分布在灌溉區最高地帶,最大限度地控製灌溉麵積,靠著水往低處流的規律形成全部自流灌溉係統,可灌田四萬餘頃。


    四萬頃良田,這是什麽概念,可以算得上是又一個巴蜀。


    這幾年來,大秦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用來修建水渠,更是因此停止了對外擴張,全力準備此事。


    而今,蘇銘要讓這條水渠提前完成,引發了朝中熱議。


    呂不韋一係的官員不願勞民傷財,而老秦貴族以及楚國外戚卻是支持加速水渠修建,早日形成良田。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台上,蘇銘望著這一幕,冕旒之下,他的嘴角露出淡笑,“諸位愛卿不必爭論,修建水渠不僅是關中百姓的事,更是大秦所有人的事。”


    “這幾年來,關中百姓為此耗費了無數心血,孤不會再強行發動勞役,要加速修建水渠,並非沒有其他辦法。”


    “孤要從驪山大營中調動大軍,全力修建水渠,諸位以為如何?”


    這幾年,秦國也並非有沒軍隊參與修建水渠,但軍隊的作用在於拱衛王城,其次,軍權太敏銳,不可輕易調動,沒有誰願意擔這個風險。


    如今,蘇銘願意調動大軍一起修建水渠,滿朝文武都被這個想法驚呆了。


    隨後,他們再一想,這似乎也不錯。


    軍方將領也不是傻子,水渠修建好了,軍隊是間接的受益者,他們可以從關中直接調糧,不必等待巴蜀的糧食,這對軍隊來說太重要了。


    “大王,末將願率領士兵修建水渠。”軍中大將蒙武率先表態。


    “啟稟大王,末將也願意率領士兵協助修建水渠。”王翦緊隨其後。


    有了兩人帶頭,朝堂上其他將領也紛紛讚同。


    將領們都同意了,文臣們似乎也沒什麽理由不同意。


    於是,這道命令很快就通過,即日起,驪山大營調兵五萬,全力修建水渠,務必要在秦王政十年之前完成。


    有了五萬有紀律性和服從性的軍中青壯幫忙,修建水渠的速度必然會加快。


    “王翦,蒙武,李信,命你三人前往驪山大營,調兵五萬,協助修建水渠,不得有誤。”


    三人出列,齊聲道,“末將領命!”


    不得不說,這算是白撿的功勞,一旦水渠修建好,他們也能分潤些許功勞,或許官職升不了,但爵位或許可能會升兩階。


    另一邊,蘇銘把李斯也塞進去,參與此事,李斯善於政務,這件事正好讓他曆練曆練。


    軍令發出之後,拱衛鹹陽的驪山大營調動五萬大軍,奔赴關中,幫助修建水渠。


    涇水河渠之地,這裏深山峽穀,營地密布,有將近十萬人在這裏鑿山開石,一處處水道逐漸完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夢逸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夢逸塵並收藏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