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趙姬病重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臨淄的百姓很高傲,即使窮困潦倒,對於其他國家的人依然有種優越感,這一切都來源於這座臨淄城。
就像後世的皇城百姓差不多,而作為這座城市當中權勢最大的後勝,驕奢淫逸已經不足以用來形容他的生活。
深海的珍珠,魚翅,高山的熊掌、鹿茸,珠玉,金石等等堆滿了他的府庫,作為齊相,他的宅院甚至比齊王宮還要奢華。
當初五國聯合攻秦的時候,秦國也派人給後勝送來大量賄賂,遊說他不要讓齊國參戰,收到大量錢財的後勝果然沒讓齊國參戰。
後來,五國攻秦失敗,後勝的主張在齊國獲得很大聲望,想到連七國當中最厲害的秦國都要討好自己,後勝更加囂張跋扈。
蘇銘的目標就放在後勝身上,不過,不是通過他進入稷下學宮,而是通過他身邊的人,後勝作為齊相,地位太高,他現在不方便動用秦國的力量。
最後,由蓋聶出麵,賄賂了後勝的門客,得到進入稷下學宮學習的機會。
稷下學宮是齊國的牌麵,曾經雲集了許多學派高人。
蘇銘帶著甘羅,蓋聶,踏入稷下學宮的大門。
學宮占地極廣,足以容納數千人在其中生活,學習。
剛進門就看到一座高台,上麵有著一套整整齊齊的編鍾,數目眾多,分門別類的放好,蘇銘眼裏閃過一絲詫異,這套編鍾不比秦王宮裏麵的差,數目和規模貌似一樣。
甘羅瞪大眼睛,“這禮器似乎不是凡品,難道是齊國祭天的樂器?”
蓋聶解釋道,“這套禮器非是齊國之物,而是源自於魯國,楚國覆滅魯國之後,魯國的禮樂製度傳入齊國,為齊國所接納,而這套原本用來祭祀文王的樂器也被留在稷下學宮。”
魯國,號稱周禮盡在魯矣的魯國也被滅了。
若是周禮當真能安邦定國,恪守周禮的魯國如何會消亡,也正是因為魯國沒了,所以小聖賢莊來到了桑海,儒家整體也搬遷,去了齊國。
儒家在齊國紮了根,再加上稷下學宮這樣濃厚的學術氛圍,這才誕生了荀子這樣與傳統儒生格格不入的宗師。
隨著齊國被燕國帶著五國聯軍幹碎,後來即便是複國了,國勢也逐漸衰微,再也無法擔當六國合縱的領頭人。
齊國積累數百年的底蘊被洗劫一空,這也為後來其他五國逐一被滅,齊國作壁上觀埋下了隱患。
春秋戰國當中,被幾個國家聯合攻打的不少,可是被五國聯軍幹過的,隻有齊國和秦國。
秦國底子厚,商鞅變法將地利和人力轉化為了國力,又有函穀關這樣的天險,每次六國攻秦都在函穀關下铩羽而歸。
反觀齊國就悲催了,燕趙之相樂毅率韓、趙、魏、秦、燕五國之兵而攻齊,齊國被打的隻剩下兩座城池,險些滅國,最後還是用了離間計才複國。
天下大勢需要平衡,齊國作為屹立八百多年的諸侯,春秋時期就崛起,稱霸數百年,大國的舞台一直都有它的位置。
這樣的國家如果被滅,那震動就太大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齊國複國,時至今日還沒有恢複元氣。
戰國大亂鬥,就是互相拖後腿的過程,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各領風騷。
齊國國勢衰微,稷下學宮也逐漸走向沒落,建築依舊精美高大,但學宮之內的士子卻不多,稀稀疏疏。
偶爾有人路過看到蘇銘他們這一行人,也隻是掃了一眼,繼續做自己的事。
學宮內部有一處高台,這裏空曠,但無人敢在上麵,因為這是諸子百家爭鳴時期,各路宗師講學的地方,一般人,怎敢輕易僭越。
在這個高台上,曾經有儒、名、法、墨、陰陽、道、小說、縱橫、兵家、農家等各家學派互相爭論,學者們聚集一堂,圍繞著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禮法、王霸、義利等話題,展開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展。
然而,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幾個人夠資格站在這裏辯論。站在高台前,蘇銘心中輕歎,秦國就沒有這樣的地方,百家爭鳴,多麽波瀾壯闊,這樣的地方,過去秦國沒有,但未來,一定會有。
一刻鍾後,蘇銘他們來到稷下學宮中最重要的地方,書閣。
自從稷下學宮建立以來,無數人在這裏辯論,諸多思想學派在這裏誕生,前輩們的言論都被記錄下來,留在其中。
走進書閣,裏麵有不少人正在翻閱竹簡。
書架上密密麻麻的竹簡,琳琅滿目,在這裏,蘇銘看到了《宋子》、《田子》、《蝸子》、《捷子》等,同時還有《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周官》等著作。
看到這些書籍的時候,除了蘇銘之外,甘羅和蓋聶也目露驚訝之色,這些書籍,好多他們都沒有見過。
光這座書閣裏的書,比整個秦國的藏書都要多。
這不是在尬吹,那是真的,相比於山東六國,秦國是真的文化沙漠,走上耕戰體係之後,文化這玩意,就跟他們不搭了。
甘羅驚訝道,“先生,這裏的書可比家裏多太多了。”
刨除那些巫醫占卜,神神叨叨的書籍,其他國家真沒有這麽係統且全麵的東西,蘇銘點點頭,“確實如此,齊國的藏書冠絕齊國,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能與他們相比。”
同時,蘇銘在心中暗暗決定,等以後拿下齊國,他要把這裏的藏書統統搬迴秦國。
這麽多好東西,流傳到後世的太少了,百家爭鳴是華夏文化璀璨的時代,後世的諸多書籍都是在這些典籍上二創而來。
現在有了造紙術和印刷術,這些東西肯定不會再輕易失傳。
接下來的日子,甘羅,蓋聶,和蘇銘一直都泡在稷下學宮當中。
同時,蘇銘也在逐漸融入這個時代,衣食住行,漸漸的向這個世界靠攏,禮儀文化,生活習慣也逐漸發生變化,不再是格格不入。
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
就像是在後世,我們很難理解古人的思維一樣,覺得他們的腦迴路很奇怪,這是因為價值觀和世界觀不相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相同。
在這裏的文化熏陶之下,蘇銘套上殼,融入了這個時代,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充分了解當下各國的習俗與文化。
一切都無聲無息,他們就像是普通的學生一樣,在這裏學習,讀書。
三個月後,蘇銘他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稷下學宮。
……
然而,正當蘇銘準備繼續遊曆六國的時候,秦國傳來的一則消息打斷了這個過程,迫使他終止自己的計劃,迴到秦國。
太後趙姬病了,病的很嚴重。
說起來也有點尷尬,蘇銘離開秦王宮後,趙姬再無顧忌,失去了束縛後玩的賊歡,經常和麾下男寵進行多人運動。
時間一長,趙姬的身體就慢慢的變虛了,一次狂歡之後受涼,結果風寒入體,生了一場大病。
古代的風寒可不像現代的感冒那樣小打小鬧,一個不好那是真的要死人的,而且,現在的醫術也不像後世那樣發達,中醫也沒有形成完備的體係。
鑒於這樣的情況,呂不韋通過羅網給蘇銘傳信,請他趕快迴秦國。
一個月後,蘇銘四人迴到鹹陽。
鹹陽宮。
蘇銘迴到宮殿,換上王袍王冠,整個人的氣質陡然一變,凝重而沉穩。
望著銅鏡裏的人,蘇銘丹鳳眼一挑,冕旒輕輕晃動,“擺駕太後寢宮。”
“諾。”
七國當中,秦國除了虎狼之師可以稱道之外,再然後便是醫術了,秦國的醫術自春秋開始就名傳天下。
隻是,麵對太後的風寒,即使秦國最好的醫生也不能輕易治好。
給人治病難,給貴人治病更難,一個不小心,那可是要夷三族的。
因此,那些醫生不敢下猛藥,隻能盡量用溫和的治療方法。
太後寢宮。
空氣中的鬆香掩蓋不了濃鬱的藥味,蘇銘踏入大殿,服侍的寺人宮女皆盡跪下,蘇銘目不斜視,直奔太後的床榻。
“母後,孩兒迴來了。”
蘇銘屈身跪坐在床榻上,握住趙姬冰冷的手。
趙姬的形象令他很是驚訝,他離開秦國的時候,趙姬還是一副光彩照人的模樣,現在才過去半年,趙姬就形容枯槁,臉色灰暗。
清麗的眸子十分黯淡,嘴唇泛白,說話更是中氣不足,“政兒,你迴來了就好,娘真擔心再也看不到你了。”
趁著雙手握住的時候,蘇銘探出真氣,發現趙姬體內已經有一股醇厚的真氣盤踞體內,護住五髒六腑不受侵害。
呂不韋的手筆?
蘇銘眉頭一挑,除了呂不韋,他想不出還有其他人會這麽緊張趙姬,不惜用渾厚內力護住她的身體。
“母後放心,孤一定會讓人醫好你。”
見到蘇銘,趙姬柔弱的麵容逐漸放鬆,內心也好似得到安慰,情緒緩和了不少,“有政兒在,娘就放心了。”
與趙姬待了一陣,等她睡去之後,蘇銘迴到鹹陽宮。
呂不韋已經在大殿上候著了,“臣呂不韋參見大王。”
擱在以前,嬴政稱唿呂不韋仲父。
但蘇銘到來之後,他便改口,再也沒有叫過呂不韋仲父,一直則是以君臣相稱,“孤在外遊曆,國事全賴相邦處理,孤可要好好賞你。”
半年不見,呂不韋看上去老了不少,眼角又多出了幾條魚尾紋,“先王將國家社稷托付於我,老臣不敢怠慢,此乃分內之事,大王言重了。”
“太後病重,孤甚為憂慮,相邦,孤打算頒布詔令,邀請天下名醫齊聚鹹陽,若有能治愈太後之病者,賞千金,封公乘。”
說起秦國的耕戰體係,就不得不提到軍功爵製,秦國的爵位是二十等爵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非有功者,不能進爵,如今的大秦,對於封爵位很是嚴厲,而到了漢朝,軍功爵製徹底被劉家人玩崩。
尤其是大漢開國的時候,為了收攬關中民心,連剛出生的小孩都有爵位。
爵位一旦爛大街,那就不值錢了,更失去了榮譽性,至此,軍功爵製徹底被廢掉,掃入了曆史垃圾堆。
這件事是應有之理,呂不韋自然不會反對,“大王之孝心,老臣佩服,明日,我就讓人頒發詔令。”
趙姬體內的那股真氣是他所遺留,她的身體狀況呂不韋再清楚不過,肯定死不了。但大王這樣做,對大秦又沒有害處,他自然會同意。
於蘇銘而言,此事不過是給他宣揚一點孝心名聲而已。
在這個時代,孝道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曆史上嬴政落得刻薄寡恩的名聲,與趙姬關聯很大,畢竟曆朝曆代,開國之後屠戮功臣的皇帝不要太多,而嬴政手下的功臣是一個都沒殺。
就這樣,還落得個刻薄寡恩的名聲。
趙姬的事情說完,蘇銘繼續道,“相邦,這次的事給了孤一個提醒,我大秦的醫者還不夠多,不夠好,一個小小的風寒都治不好,以後要是有其他的病症,豈不是更難醫治?”
“孤打算花費重金,召集全天下的醫者編纂一部治病救人的醫書,相邦以為如何?”
醫書?
呂不韋身軀一震,大王怎麽突然想到要編纂醫書?
不過,這件事對秦國也是一件好事,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逃不過的事,編篡醫書是對所有人都有利的好事,況且編篡醫書花費不多,大秦的國庫也支撐得起。
“醫書之事幹係重大,對秦國有利,大王有此心,老臣願意幫大王辦成此事。”
“不必,相邦忙於國事就夠了,醫書之事就交給孤,再過不久,孤便要親政,編篡醫書之事,且讓吾先試試手。”
就像後世的皇城百姓差不多,而作為這座城市當中權勢最大的後勝,驕奢淫逸已經不足以用來形容他的生活。
深海的珍珠,魚翅,高山的熊掌、鹿茸,珠玉,金石等等堆滿了他的府庫,作為齊相,他的宅院甚至比齊王宮還要奢華。
當初五國聯合攻秦的時候,秦國也派人給後勝送來大量賄賂,遊說他不要讓齊國參戰,收到大量錢財的後勝果然沒讓齊國參戰。
後來,五國攻秦失敗,後勝的主張在齊國獲得很大聲望,想到連七國當中最厲害的秦國都要討好自己,後勝更加囂張跋扈。
蘇銘的目標就放在後勝身上,不過,不是通過他進入稷下學宮,而是通過他身邊的人,後勝作為齊相,地位太高,他現在不方便動用秦國的力量。
最後,由蓋聶出麵,賄賂了後勝的門客,得到進入稷下學宮學習的機會。
稷下學宮是齊國的牌麵,曾經雲集了許多學派高人。
蘇銘帶著甘羅,蓋聶,踏入稷下學宮的大門。
學宮占地極廣,足以容納數千人在其中生活,學習。
剛進門就看到一座高台,上麵有著一套整整齊齊的編鍾,數目眾多,分門別類的放好,蘇銘眼裏閃過一絲詫異,這套編鍾不比秦王宮裏麵的差,數目和規模貌似一樣。
甘羅瞪大眼睛,“這禮器似乎不是凡品,難道是齊國祭天的樂器?”
蓋聶解釋道,“這套禮器非是齊國之物,而是源自於魯國,楚國覆滅魯國之後,魯國的禮樂製度傳入齊國,為齊國所接納,而這套原本用來祭祀文王的樂器也被留在稷下學宮。”
魯國,號稱周禮盡在魯矣的魯國也被滅了。
若是周禮當真能安邦定國,恪守周禮的魯國如何會消亡,也正是因為魯國沒了,所以小聖賢莊來到了桑海,儒家整體也搬遷,去了齊國。
儒家在齊國紮了根,再加上稷下學宮這樣濃厚的學術氛圍,這才誕生了荀子這樣與傳統儒生格格不入的宗師。
隨著齊國被燕國帶著五國聯軍幹碎,後來即便是複國了,國勢也逐漸衰微,再也無法擔當六國合縱的領頭人。
齊國積累數百年的底蘊被洗劫一空,這也為後來其他五國逐一被滅,齊國作壁上觀埋下了隱患。
春秋戰國當中,被幾個國家聯合攻打的不少,可是被五國聯軍幹過的,隻有齊國和秦國。
秦國底子厚,商鞅變法將地利和人力轉化為了國力,又有函穀關這樣的天險,每次六國攻秦都在函穀關下铩羽而歸。
反觀齊國就悲催了,燕趙之相樂毅率韓、趙、魏、秦、燕五國之兵而攻齊,齊國被打的隻剩下兩座城池,險些滅國,最後還是用了離間計才複國。
天下大勢需要平衡,齊國作為屹立八百多年的諸侯,春秋時期就崛起,稱霸數百年,大國的舞台一直都有它的位置。
這樣的國家如果被滅,那震動就太大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齊國複國,時至今日還沒有恢複元氣。
戰國大亂鬥,就是互相拖後腿的過程,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各領風騷。
齊國國勢衰微,稷下學宮也逐漸走向沒落,建築依舊精美高大,但學宮之內的士子卻不多,稀稀疏疏。
偶爾有人路過看到蘇銘他們這一行人,也隻是掃了一眼,繼續做自己的事。
學宮內部有一處高台,這裏空曠,但無人敢在上麵,因為這是諸子百家爭鳴時期,各路宗師講學的地方,一般人,怎敢輕易僭越。
在這個高台上,曾經有儒、名、法、墨、陰陽、道、小說、縱橫、兵家、農家等各家學派互相爭論,學者們聚集一堂,圍繞著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禮法、王霸、義利等話題,展開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展。
然而,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幾個人夠資格站在這裏辯論。站在高台前,蘇銘心中輕歎,秦國就沒有這樣的地方,百家爭鳴,多麽波瀾壯闊,這樣的地方,過去秦國沒有,但未來,一定會有。
一刻鍾後,蘇銘他們來到稷下學宮中最重要的地方,書閣。
自從稷下學宮建立以來,無數人在這裏辯論,諸多思想學派在這裏誕生,前輩們的言論都被記錄下來,留在其中。
走進書閣,裏麵有不少人正在翻閱竹簡。
書架上密密麻麻的竹簡,琳琅滿目,在這裏,蘇銘看到了《宋子》、《田子》、《蝸子》、《捷子》等,同時還有《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周官》等著作。
看到這些書籍的時候,除了蘇銘之外,甘羅和蓋聶也目露驚訝之色,這些書籍,好多他們都沒有見過。
光這座書閣裏的書,比整個秦國的藏書都要多。
這不是在尬吹,那是真的,相比於山東六國,秦國是真的文化沙漠,走上耕戰體係之後,文化這玩意,就跟他們不搭了。
甘羅驚訝道,“先生,這裏的書可比家裏多太多了。”
刨除那些巫醫占卜,神神叨叨的書籍,其他國家真沒有這麽係統且全麵的東西,蘇銘點點頭,“確實如此,齊國的藏書冠絕齊國,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能與他們相比。”
同時,蘇銘在心中暗暗決定,等以後拿下齊國,他要把這裏的藏書統統搬迴秦國。
這麽多好東西,流傳到後世的太少了,百家爭鳴是華夏文化璀璨的時代,後世的諸多書籍都是在這些典籍上二創而來。
現在有了造紙術和印刷術,這些東西肯定不會再輕易失傳。
接下來的日子,甘羅,蓋聶,和蘇銘一直都泡在稷下學宮當中。
同時,蘇銘也在逐漸融入這個時代,衣食住行,漸漸的向這個世界靠攏,禮儀文化,生活習慣也逐漸發生變化,不再是格格不入。
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
就像是在後世,我們很難理解古人的思維一樣,覺得他們的腦迴路很奇怪,這是因為價值觀和世界觀不相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相同。
在這裏的文化熏陶之下,蘇銘套上殼,融入了這個時代,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充分了解當下各國的習俗與文化。
一切都無聲無息,他們就像是普通的學生一樣,在這裏學習,讀書。
三個月後,蘇銘他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稷下學宮。
……
然而,正當蘇銘準備繼續遊曆六國的時候,秦國傳來的一則消息打斷了這個過程,迫使他終止自己的計劃,迴到秦國。
太後趙姬病了,病的很嚴重。
說起來也有點尷尬,蘇銘離開秦王宮後,趙姬再無顧忌,失去了束縛後玩的賊歡,經常和麾下男寵進行多人運動。
時間一長,趙姬的身體就慢慢的變虛了,一次狂歡之後受涼,結果風寒入體,生了一場大病。
古代的風寒可不像現代的感冒那樣小打小鬧,一個不好那是真的要死人的,而且,現在的醫術也不像後世那樣發達,中醫也沒有形成完備的體係。
鑒於這樣的情況,呂不韋通過羅網給蘇銘傳信,請他趕快迴秦國。
一個月後,蘇銘四人迴到鹹陽。
鹹陽宮。
蘇銘迴到宮殿,換上王袍王冠,整個人的氣質陡然一變,凝重而沉穩。
望著銅鏡裏的人,蘇銘丹鳳眼一挑,冕旒輕輕晃動,“擺駕太後寢宮。”
“諾。”
七國當中,秦國除了虎狼之師可以稱道之外,再然後便是醫術了,秦國的醫術自春秋開始就名傳天下。
隻是,麵對太後的風寒,即使秦國最好的醫生也不能輕易治好。
給人治病難,給貴人治病更難,一個不小心,那可是要夷三族的。
因此,那些醫生不敢下猛藥,隻能盡量用溫和的治療方法。
太後寢宮。
空氣中的鬆香掩蓋不了濃鬱的藥味,蘇銘踏入大殿,服侍的寺人宮女皆盡跪下,蘇銘目不斜視,直奔太後的床榻。
“母後,孩兒迴來了。”
蘇銘屈身跪坐在床榻上,握住趙姬冰冷的手。
趙姬的形象令他很是驚訝,他離開秦國的時候,趙姬還是一副光彩照人的模樣,現在才過去半年,趙姬就形容枯槁,臉色灰暗。
清麗的眸子十分黯淡,嘴唇泛白,說話更是中氣不足,“政兒,你迴來了就好,娘真擔心再也看不到你了。”
趁著雙手握住的時候,蘇銘探出真氣,發現趙姬體內已經有一股醇厚的真氣盤踞體內,護住五髒六腑不受侵害。
呂不韋的手筆?
蘇銘眉頭一挑,除了呂不韋,他想不出還有其他人會這麽緊張趙姬,不惜用渾厚內力護住她的身體。
“母後放心,孤一定會讓人醫好你。”
見到蘇銘,趙姬柔弱的麵容逐漸放鬆,內心也好似得到安慰,情緒緩和了不少,“有政兒在,娘就放心了。”
與趙姬待了一陣,等她睡去之後,蘇銘迴到鹹陽宮。
呂不韋已經在大殿上候著了,“臣呂不韋參見大王。”
擱在以前,嬴政稱唿呂不韋仲父。
但蘇銘到來之後,他便改口,再也沒有叫過呂不韋仲父,一直則是以君臣相稱,“孤在外遊曆,國事全賴相邦處理,孤可要好好賞你。”
半年不見,呂不韋看上去老了不少,眼角又多出了幾條魚尾紋,“先王將國家社稷托付於我,老臣不敢怠慢,此乃分內之事,大王言重了。”
“太後病重,孤甚為憂慮,相邦,孤打算頒布詔令,邀請天下名醫齊聚鹹陽,若有能治愈太後之病者,賞千金,封公乘。”
說起秦國的耕戰體係,就不得不提到軍功爵製,秦國的爵位是二十等爵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非有功者,不能進爵,如今的大秦,對於封爵位很是嚴厲,而到了漢朝,軍功爵製徹底被劉家人玩崩。
尤其是大漢開國的時候,為了收攬關中民心,連剛出生的小孩都有爵位。
爵位一旦爛大街,那就不值錢了,更失去了榮譽性,至此,軍功爵製徹底被廢掉,掃入了曆史垃圾堆。
這件事是應有之理,呂不韋自然不會反對,“大王之孝心,老臣佩服,明日,我就讓人頒發詔令。”
趙姬體內的那股真氣是他所遺留,她的身體狀況呂不韋再清楚不過,肯定死不了。但大王這樣做,對大秦又沒有害處,他自然會同意。
於蘇銘而言,此事不過是給他宣揚一點孝心名聲而已。
在這個時代,孝道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曆史上嬴政落得刻薄寡恩的名聲,與趙姬關聯很大,畢竟曆朝曆代,開國之後屠戮功臣的皇帝不要太多,而嬴政手下的功臣是一個都沒殺。
就這樣,還落得個刻薄寡恩的名聲。
趙姬的事情說完,蘇銘繼續道,“相邦,這次的事給了孤一個提醒,我大秦的醫者還不夠多,不夠好,一個小小的風寒都治不好,以後要是有其他的病症,豈不是更難醫治?”
“孤打算花費重金,召集全天下的醫者編纂一部治病救人的醫書,相邦以為如何?”
醫書?
呂不韋身軀一震,大王怎麽突然想到要編纂醫書?
不過,這件事對秦國也是一件好事,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逃不過的事,編篡醫書是對所有人都有利的好事,況且編篡醫書花費不多,大秦的國庫也支撐得起。
“醫書之事幹係重大,對秦國有利,大王有此心,老臣願意幫大王辦成此事。”
“不必,相邦忙於國事就夠了,醫書之事就交給孤,再過不久,孤便要親政,編篡醫書之事,且讓吾先試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