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限田令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官僚體係腐敗帶來的後果非常嚴重,或許短時間看不出毛病,但十年,二十年之後,朝廷在地方的統治將會逐漸瓦解,動搖民心。
不良人以前就有打擊貪腐的職責,現在蘇銘專門將不良人獨立出來負責此事,算是延續了他們的使命。
天下平定,可朝廷在地方的統治依舊非常薄弱,在這個年代,皇權不下郡縣,實在是太正常了。
最重要的是,一道政策本意是好的,結果在執行的時候卻被扭曲,矯枉過正,直到後世也無法避免,更遑論是現在交通閉塞的古代。
馬車上,袁天罡望著手上的一遝遝信報,漆黑的眸子泛著冷光,殺氣再度浮現。大唐承平不過一年,那些世家大族又開始伸爪子了。
自耕農的耕田被兼並就算了,就連公田和官田也被侵占,每個地方都或多或少出現了這樣的事。
最讓袁天罡生氣的是,地方的官員不僅視若無睹,甚至還跟他們一起侵占田產,逼得自耕農破產,變成佃戶。
自耕農破產,朝廷收上來的稅會越來越少,沒錢,什麽事都幹不了。
在雍正實行官紳一體納糧之前,官員們是不需要繳納稅賦的,他們也不用擔任勞役等等。
自古以來,不是沒有人想過要對這些官員士紳收稅,但實行起來,阻力太大,根本通過不了。
官員和鄉紳都不納稅,幫他們種田的佃戶自然也不需要,這就造成了朝廷收不上稅,地方與官府爭奪勞動力。
兩晉時期的門閥便是要兵有兵,要人有人,麾下田產佃戶數不勝數,但朝廷卻是一毛錢都收不到。
而不繳稅,官員就能收購庇佑大量田產,從而一代代累積財產,形成大大小小的家族,這便是所謂的鄉紳。
更別說,科舉製上來之後,官員和有功名的讀書人都享有免稅特權,這些人占據了大量耕地,而貧者卻無立足之地。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袁天罡才起了殺心,他打算向皇帝上奏,限製世家大族和官員庇佑田產,最起碼不能無上限。
這樣的事,當初北周都頒布過類似的政策,隻可惜,門閥實力太過強大,再好的政策執行不起來也是一紙空文。
現在正好各地世家大族被軍閥藩鎮霍霍了,實力大不如隋唐開國之時,趁他們還沒發育起來,正好刹住這陣歪風。
很快,袁天罡將自己想到的寫到奏折當中,幾天後送到了蘇銘手上。
千秋殿。
看到不良人送上來的密函,蘇銘不以為然,以為又出了什麽貪官汙吏,然而,打開一看,他的神色頓時變得凝重。
土地兼並是曆朝曆代都避免不了的事,蘇銘本打算等朝廷的官員體製完整,再實行清丈田畝,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的政策。
但現在看來,若是等到以後再實行,指不定下麵要滋生出多少侵占官田的家族。
“召內閣過來。”
另一邊,在貞觀殿辦政的內閣正在處理國家政務,忽然有黃門侍郎走來,“諸位大人,陛下有請。”
內閣諸位大臣互相對視一眼,起身前往千秋殿。
路上,李存禮不著痕跡的從袖子裏取出金豆子塞到黃門手上,“陛下找我們,不知有何事?還請指教一二。”
如今,李存禮已經是內閣首輔,文臣之首,黃門侍郎們哪敢像以前一樣收他的金豆子,忙不迭退迴。
“我也不知道,諸位去了就知道了。”黃門侍郎說完,又接著道,“陛下神色凝重,可能有大事。”
聞言,李存禮點點頭,給諸位大臣遞了個眼神,跟著黃門侍郎踏入千秋殿。
大殿上,蘇銘正在奮筆疾書,聽到眾人來了,但他一點起身的意思都沒有,依舊坐在原地書寫著,過了好一會兒才抬頭。
抓起一旁的密函扔過去,“諸位愛卿,這份密函,你們先看一看。”
李存禮心中訝異,究竟是什麽密函,能讓已經放權的皇帝把他們喊過來。
密函輕飄飄的落在李存禮麵前,他雙手捧著,然後打開慢慢查看,看著看著,他的眉頭就皺成一團。
旁邊官員拿過密函紛紛查看,也同樣皺起了眉頭,這封密函裏麵的內容毫無疑問讓他們吃了一驚,沒想到地方的土地兼並已經這麽嚴重了。
當他們看完,蘇銘也停下手中的筆,“諸位愛卿,你們有何對策?”
一個胖胖的官員小心翼翼的試探,“陛下,天下戰亂數百年,良田荒廢無人耕種,他們恢複耕種,有助於恢複民生,也算是為官府出力,些許良田,舍了便舍了吧。”
此人名叫宋亮,乃是從九卿提拔上來給內閣湊數的,內閣平時主事都是依靠李存禮以及副手任圜。
沒錯,當初掃平河東之後,蘇銘也接受了河東的政治遺產,任圜以及安重誨重新迴到朝堂,安重誨沒去三司,而是去了戶部。
任圜則是被進入內閣,輔助李存禮。
他說完,便感到大廳內的氣氛凝滯了,李存禮跟任圜就像是看傻子一樣看著他,不知他是裝的,還是真的不明白。
袁天罡的密函雖然隻寫了自耕農被豪門大戶收為佃戶,陳述事實,可內容的偏袒卻十分明顯,意思也很明確。
結果你看完就隻有一句舍了便舍了吧,差點讓李存禮和其他幾人蚌埠住了。
蘇銘淡淡看了他一眼,沒理會,實際上心裏已經給他判了死刑,這次過後,要把這家夥剔出內閣,太傻了。
“李存禮,你怎麽看?”
聽到皇帝問話,李存禮隻感到一股壓力再度襲來,作為當朝首輔,他的目光也從河洛之地轉到了天下。
當首輔,必須要有著眼於全局的謀劃,侵占官田,將自耕農收為佃戶,這件事看似不大,實際上卻透露出一個意思。
土地兼並,已經悄然開始了。
朝廷手上土地流失,收不上稅,後果不可想象。
隻是,這件事也禁止不了,天下人對土地的渴望從來都不是一兩道政策就能擋住,一旦朝廷下令,勢必會讓這些人不滿,而這些人,恰恰在地方掌握了相當的權利。
一個不好,很容易引起動亂。
任圜沉思片刻後,出聲道,“陛下,微臣以為,朝廷應該下令禁止,同時讓不良人糾察各地,查辦不法。耕地關乎著糧食,朝廷一定要慎重。”
“禁止,怎麽個禁止法,你說說。”蘇銘來了興致,示意侍者搬來椅子,茶水點心,讓他們坐下。
任圜雖然看似老弱,實際上卻十分剛猛,“陛下,官員們之所以敢買這麽多田,是因為他們不納稅,可以蔭蔽家族。隻要朝廷更改稅賦,讓這些蔭蔽的田地重新迴到納稅的行列。到時候,他們吃了多少田,統統都要吐迴去。“
他的話說完,李存禮直接喊道,“不可!”
“天下官員和家族不知繁幾,朝廷如果要從這上麵收稅,無疑會引起動亂,屆時官府不穩,人心躁動,再好的政令也執行不了。”
“朝廷想從他們口裏把這些收成挖走,無疑是刨了他們的根。”
李存禮的話,任圜何嚐不明白,隻是亂世當用重典,若是不從重處置,下麵的人就不是陽奉陰違這麽簡單。
任圜就是要逼得他們動亂,到時候朝廷就有殺人的理由。
這世上什麽都缺,就是不缺人,更不缺當官的人。
這做法雖然狠辣,但也不是不可行,隻不過大唐太平不久,蘇銘不想折騰的太狠。
“你的想法不錯,可惜太偏激了,一刀切簡單,可朝廷要到處救火可就難了。接到密函,朕想出了一個法子,你們看看如何。”
說完,蘇銘把自己剛剛寫好的法令遞給他們。
李存禮和任圜互相對視一眼,接過法令,認真的翻看起來,一開始他們還皺著眉頭,看完後神情隻是略微有些嚴肅和疑惑。
蘇銘的法令很直白,限田令。
他規定了,各級官員能蔭蔽多少佃戶,多少田畝不交賦稅,丁稅,從上到下,依次遞減,雖現在隻是草創,但打的框架有了,他們隻需要陸續填充細節便可。
依照古代的土地產出,要養活一家人,一戶人家至少需要數十畝土地。古代的一戶可不是隻有幾個,往往都是八九個甚至十幾個。
越窮,越是要生,越生,越是窮,這幾乎已經成了死循環。
當然,這個數目不會很大,可能隻是幾十畝或者上千畝。
但問題是,現在的朝臣因為免稅的原因,下麵的農戶紛紛來掛靠,隻要當了官,立馬就能變得有錢,幾十畝算得了什麽?
他們都是一戶戶收的,一戶人家幾十畝,幾十戶人家就是數千畝,膨脹的非常快。
如今朝堂的那些大臣,誰家的耕地不是以萬畝為單位?少了這個數,你都不好意思,因為大家都這樣。
沒有田地,就沒有產出和錢糧,沒有錢糧如何維持當官的開銷?
至於朝廷俸祿,不好意思,那點俸祿,還不夠塞牙縫的。
蘇銘的法子,算是取了個折中,留有緩衝的餘地,上來就一刀切的官紳一體納糧,這壓根行不來。
李存禮和任圜思考了許久,蘇銘坐在椅子上喝茶,並沒有打擾他們。
不知過了多久,兩人反應過來,看到蘇銘不吭聲,他們連忙請罪,“微臣失態,請陛下恕罪。”
蘇銘笑了笑,“無妨,這道限田令,你們覺得如何?”
任圜想了想,當即迴答道:“陛下,這道法令遠比微臣想的要好,但是有一點可能會出問題。”
“哪一點?”
“陛下,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官吏來執行,朝廷很多政策都是好的,但到了下麵總是被歪曲,如果是離朝廷近一點的地方還要,那些偏遠地方的低品級地方官可能仗著朝廷監管不到位,抵製朝廷政策,甚至將朝廷政策扭曲。“
“微臣以為,想要辦成這件事,最首要的是要有一批可靠的官員,他們可以到各地丈量田畝,分配數額。”
“而且,有些官員家中人口眾多,一旦限田令下達,他們會將手中的田畝分給親族,以此來占據更多的田地。”
“所以,微臣以為,既然要限規定,不如讓男女皆有規定的耕地數目,不能超過,一門一戶限製太多,當以人口數量區分。”
這年頭,人多力量大很有道理,尤其是對於出了官員的家族來說。
鄉族情誼,豈是說說而已。
既然要公平,那就公平到底,這天下,始終是平民百姓居多,世家大族雖然人口多,但比起芸芸眾生,那又算得了什麽。
聽完這些,蘇銘滿意的點點頭,一人計短,兩人計長,任圜不愧曾經被李嗣源倚重的人,果然有兩把刷子。
“此事,內閣和朝堂商議,務必要拿出一個穩妥的法令。”提出問題,但蘇銘不負責解決,而是直接丟給朝堂。
不然,把他累死,他也完不成。
隨即,蘇銘又補充道,“另外,在法令頒布之前,你們要做好官員儲備,不必主政一方,隻要稍作訓練,便能用來處理田畝之事。”
“術業有專攻,不一定所有的事都要由官員來辦。”
李存禮和任圜對視一眼,目光中帶著驚喜,“陛下英明。”
很明顯,蘇銘是想讓他們挑大梁,動了田畝,無疑是改革,一旦限田令執行,他們將在史書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到了他們這個地步,金錢已經無法打動他們,官位也到達了頂峰,唯有青史留名,才是他們最大的追求。
生前事,身後名,他們當然在意。
“好了,你們退下吧。”
“微臣告退。”
事情很快傳出去,翌日,內閣和朝堂開始商議限田令,蘇銘下旨讓李存禮主持此事。
消息傳出,朝野震動。
此事關乎到天下千萬官員的利益,他們想不關心都不行,一時間,很多朝臣上書,想要阻止。
但蘇銘的命令,朝廷無法違抗,結果這些人非但沒有達成目標,反而把自己搭進去,殺雞儆猴之後,他們總算是老實了。
不良人以前就有打擊貪腐的職責,現在蘇銘專門將不良人獨立出來負責此事,算是延續了他們的使命。
天下平定,可朝廷在地方的統治依舊非常薄弱,在這個年代,皇權不下郡縣,實在是太正常了。
最重要的是,一道政策本意是好的,結果在執行的時候卻被扭曲,矯枉過正,直到後世也無法避免,更遑論是現在交通閉塞的古代。
馬車上,袁天罡望著手上的一遝遝信報,漆黑的眸子泛著冷光,殺氣再度浮現。大唐承平不過一年,那些世家大族又開始伸爪子了。
自耕農的耕田被兼並就算了,就連公田和官田也被侵占,每個地方都或多或少出現了這樣的事。
最讓袁天罡生氣的是,地方的官員不僅視若無睹,甚至還跟他們一起侵占田產,逼得自耕農破產,變成佃戶。
自耕農破產,朝廷收上來的稅會越來越少,沒錢,什麽事都幹不了。
在雍正實行官紳一體納糧之前,官員們是不需要繳納稅賦的,他們也不用擔任勞役等等。
自古以來,不是沒有人想過要對這些官員士紳收稅,但實行起來,阻力太大,根本通過不了。
官員和鄉紳都不納稅,幫他們種田的佃戶自然也不需要,這就造成了朝廷收不上稅,地方與官府爭奪勞動力。
兩晉時期的門閥便是要兵有兵,要人有人,麾下田產佃戶數不勝數,但朝廷卻是一毛錢都收不到。
而不繳稅,官員就能收購庇佑大量田產,從而一代代累積財產,形成大大小小的家族,這便是所謂的鄉紳。
更別說,科舉製上來之後,官員和有功名的讀書人都享有免稅特權,這些人占據了大量耕地,而貧者卻無立足之地。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袁天罡才起了殺心,他打算向皇帝上奏,限製世家大族和官員庇佑田產,最起碼不能無上限。
這樣的事,當初北周都頒布過類似的政策,隻可惜,門閥實力太過強大,再好的政策執行不起來也是一紙空文。
現在正好各地世家大族被軍閥藩鎮霍霍了,實力大不如隋唐開國之時,趁他們還沒發育起來,正好刹住這陣歪風。
很快,袁天罡將自己想到的寫到奏折當中,幾天後送到了蘇銘手上。
千秋殿。
看到不良人送上來的密函,蘇銘不以為然,以為又出了什麽貪官汙吏,然而,打開一看,他的神色頓時變得凝重。
土地兼並是曆朝曆代都避免不了的事,蘇銘本打算等朝廷的官員體製完整,再實行清丈田畝,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的政策。
但現在看來,若是等到以後再實行,指不定下麵要滋生出多少侵占官田的家族。
“召內閣過來。”
另一邊,在貞觀殿辦政的內閣正在處理國家政務,忽然有黃門侍郎走來,“諸位大人,陛下有請。”
內閣諸位大臣互相對視一眼,起身前往千秋殿。
路上,李存禮不著痕跡的從袖子裏取出金豆子塞到黃門手上,“陛下找我們,不知有何事?還請指教一二。”
如今,李存禮已經是內閣首輔,文臣之首,黃門侍郎們哪敢像以前一樣收他的金豆子,忙不迭退迴。
“我也不知道,諸位去了就知道了。”黃門侍郎說完,又接著道,“陛下神色凝重,可能有大事。”
聞言,李存禮點點頭,給諸位大臣遞了個眼神,跟著黃門侍郎踏入千秋殿。
大殿上,蘇銘正在奮筆疾書,聽到眾人來了,但他一點起身的意思都沒有,依舊坐在原地書寫著,過了好一會兒才抬頭。
抓起一旁的密函扔過去,“諸位愛卿,這份密函,你們先看一看。”
李存禮心中訝異,究竟是什麽密函,能讓已經放權的皇帝把他們喊過來。
密函輕飄飄的落在李存禮麵前,他雙手捧著,然後打開慢慢查看,看著看著,他的眉頭就皺成一團。
旁邊官員拿過密函紛紛查看,也同樣皺起了眉頭,這封密函裏麵的內容毫無疑問讓他們吃了一驚,沒想到地方的土地兼並已經這麽嚴重了。
當他們看完,蘇銘也停下手中的筆,“諸位愛卿,你們有何對策?”
一個胖胖的官員小心翼翼的試探,“陛下,天下戰亂數百年,良田荒廢無人耕種,他們恢複耕種,有助於恢複民生,也算是為官府出力,些許良田,舍了便舍了吧。”
此人名叫宋亮,乃是從九卿提拔上來給內閣湊數的,內閣平時主事都是依靠李存禮以及副手任圜。
沒錯,當初掃平河東之後,蘇銘也接受了河東的政治遺產,任圜以及安重誨重新迴到朝堂,安重誨沒去三司,而是去了戶部。
任圜則是被進入內閣,輔助李存禮。
他說完,便感到大廳內的氣氛凝滯了,李存禮跟任圜就像是看傻子一樣看著他,不知他是裝的,還是真的不明白。
袁天罡的密函雖然隻寫了自耕農被豪門大戶收為佃戶,陳述事實,可內容的偏袒卻十分明顯,意思也很明確。
結果你看完就隻有一句舍了便舍了吧,差點讓李存禮和其他幾人蚌埠住了。
蘇銘淡淡看了他一眼,沒理會,實際上心裏已經給他判了死刑,這次過後,要把這家夥剔出內閣,太傻了。
“李存禮,你怎麽看?”
聽到皇帝問話,李存禮隻感到一股壓力再度襲來,作為當朝首輔,他的目光也從河洛之地轉到了天下。
當首輔,必須要有著眼於全局的謀劃,侵占官田,將自耕農收為佃戶,這件事看似不大,實際上卻透露出一個意思。
土地兼並,已經悄然開始了。
朝廷手上土地流失,收不上稅,後果不可想象。
隻是,這件事也禁止不了,天下人對土地的渴望從來都不是一兩道政策就能擋住,一旦朝廷下令,勢必會讓這些人不滿,而這些人,恰恰在地方掌握了相當的權利。
一個不好,很容易引起動亂。
任圜沉思片刻後,出聲道,“陛下,微臣以為,朝廷應該下令禁止,同時讓不良人糾察各地,查辦不法。耕地關乎著糧食,朝廷一定要慎重。”
“禁止,怎麽個禁止法,你說說。”蘇銘來了興致,示意侍者搬來椅子,茶水點心,讓他們坐下。
任圜雖然看似老弱,實際上卻十分剛猛,“陛下,官員們之所以敢買這麽多田,是因為他們不納稅,可以蔭蔽家族。隻要朝廷更改稅賦,讓這些蔭蔽的田地重新迴到納稅的行列。到時候,他們吃了多少田,統統都要吐迴去。“
他的話說完,李存禮直接喊道,“不可!”
“天下官員和家族不知繁幾,朝廷如果要從這上麵收稅,無疑會引起動亂,屆時官府不穩,人心躁動,再好的政令也執行不了。”
“朝廷想從他們口裏把這些收成挖走,無疑是刨了他們的根。”
李存禮的話,任圜何嚐不明白,隻是亂世當用重典,若是不從重處置,下麵的人就不是陽奉陰違這麽簡單。
任圜就是要逼得他們動亂,到時候朝廷就有殺人的理由。
這世上什麽都缺,就是不缺人,更不缺當官的人。
這做法雖然狠辣,但也不是不可行,隻不過大唐太平不久,蘇銘不想折騰的太狠。
“你的想法不錯,可惜太偏激了,一刀切簡單,可朝廷要到處救火可就難了。接到密函,朕想出了一個法子,你們看看如何。”
說完,蘇銘把自己剛剛寫好的法令遞給他們。
李存禮和任圜互相對視一眼,接過法令,認真的翻看起來,一開始他們還皺著眉頭,看完後神情隻是略微有些嚴肅和疑惑。
蘇銘的法令很直白,限田令。
他規定了,各級官員能蔭蔽多少佃戶,多少田畝不交賦稅,丁稅,從上到下,依次遞減,雖現在隻是草創,但打的框架有了,他們隻需要陸續填充細節便可。
依照古代的土地產出,要養活一家人,一戶人家至少需要數十畝土地。古代的一戶可不是隻有幾個,往往都是八九個甚至十幾個。
越窮,越是要生,越生,越是窮,這幾乎已經成了死循環。
當然,這個數目不會很大,可能隻是幾十畝或者上千畝。
但問題是,現在的朝臣因為免稅的原因,下麵的農戶紛紛來掛靠,隻要當了官,立馬就能變得有錢,幾十畝算得了什麽?
他們都是一戶戶收的,一戶人家幾十畝,幾十戶人家就是數千畝,膨脹的非常快。
如今朝堂的那些大臣,誰家的耕地不是以萬畝為單位?少了這個數,你都不好意思,因為大家都這樣。
沒有田地,就沒有產出和錢糧,沒有錢糧如何維持當官的開銷?
至於朝廷俸祿,不好意思,那點俸祿,還不夠塞牙縫的。
蘇銘的法子,算是取了個折中,留有緩衝的餘地,上來就一刀切的官紳一體納糧,這壓根行不來。
李存禮和任圜思考了許久,蘇銘坐在椅子上喝茶,並沒有打擾他們。
不知過了多久,兩人反應過來,看到蘇銘不吭聲,他們連忙請罪,“微臣失態,請陛下恕罪。”
蘇銘笑了笑,“無妨,這道限田令,你們覺得如何?”
任圜想了想,當即迴答道:“陛下,這道法令遠比微臣想的要好,但是有一點可能會出問題。”
“哪一點?”
“陛下,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官吏來執行,朝廷很多政策都是好的,但到了下麵總是被歪曲,如果是離朝廷近一點的地方還要,那些偏遠地方的低品級地方官可能仗著朝廷監管不到位,抵製朝廷政策,甚至將朝廷政策扭曲。“
“微臣以為,想要辦成這件事,最首要的是要有一批可靠的官員,他們可以到各地丈量田畝,分配數額。”
“而且,有些官員家中人口眾多,一旦限田令下達,他們會將手中的田畝分給親族,以此來占據更多的田地。”
“所以,微臣以為,既然要限規定,不如讓男女皆有規定的耕地數目,不能超過,一門一戶限製太多,當以人口數量區分。”
這年頭,人多力量大很有道理,尤其是對於出了官員的家族來說。
鄉族情誼,豈是說說而已。
既然要公平,那就公平到底,這天下,始終是平民百姓居多,世家大族雖然人口多,但比起芸芸眾生,那又算得了什麽。
聽完這些,蘇銘滿意的點點頭,一人計短,兩人計長,任圜不愧曾經被李嗣源倚重的人,果然有兩把刷子。
“此事,內閣和朝堂商議,務必要拿出一個穩妥的法令。”提出問題,但蘇銘不負責解決,而是直接丟給朝堂。
不然,把他累死,他也完不成。
隨即,蘇銘又補充道,“另外,在法令頒布之前,你們要做好官員儲備,不必主政一方,隻要稍作訓練,便能用來處理田畝之事。”
“術業有專攻,不一定所有的事都要由官員來辦。”
李存禮和任圜對視一眼,目光中帶著驚喜,“陛下英明。”
很明顯,蘇銘是想讓他們挑大梁,動了田畝,無疑是改革,一旦限田令執行,他們將在史書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到了他們這個地步,金錢已經無法打動他們,官位也到達了頂峰,唯有青史留名,才是他們最大的追求。
生前事,身後名,他們當然在意。
“好了,你們退下吧。”
“微臣告退。”
事情很快傳出去,翌日,內閣和朝堂開始商議限田令,蘇銘下旨讓李存禮主持此事。
消息傳出,朝野震動。
此事關乎到天下千萬官員的利益,他們想不關心都不行,一時間,很多朝臣上書,想要阻止。
但蘇銘的命令,朝廷無法違抗,結果這些人非但沒有達成目標,反而把自己搭進去,殺雞儆猴之後,他們總算是老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