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斷尾求生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蜀國頂多再維持幾年,絕對抵擋不了來自中原的兵鋒,這是明眼人都看得到的事。
更何況,當初王建背叛了昭宗陛下,割據蜀地,狠狠地在朝廷這個殘破不堪的體製上重重踹了一腳。
憑借朝廷的大軍,王建割據一方,當了十幾年蜀王,現在想想,細思極恐。
不良人的臥底遍布天下,連朱溫的汴梁都被不良人架空,玄冥教更是成了笑話,可是,蜀國呢?
先王可是帶著朝廷大軍入蜀,裏麵究竟潛伏著多少不良人?
這個問題,他想都不敢想。
王衍打了個酒嗝,肥胖的臉上露出無助和淒涼的神色,“張學士,孤知道了,你先退下吧。”
張格行了一禮,緩緩退下,剛踏出大殿,他便聽到後麵傳來一聲輕歎,“天不佑我蜀國,奈何,奈何!”
作為君主,王衍無疑是不合格,或者說,但凡割據蜀地的勢力,少有能開拓進取,英明神武之主。
王衍坐在王座上,清冽的酒水入喉,卻再無往日那般滋味,嘴角滿是苦澀的笑容,“也罷,這蜀地本就屬於朝廷,我王家竊據幾十年,也該還迴去了。”
聲音透著慘淡與茫然,如果可以的話,他是真想當一個無拘無束的王,但現在為了保命,他必須斷尾求生。
不然等朝廷大軍壓境,到時候新仇舊賬一起算,那時就晚了。
……
本來瀕臨臘月春節,洗舊迎新,洛陽就已經夠熱鬧了,隨著科舉盛事,來自大江南北的文人墨客匯聚於此,使得洛陽更加繁華。
在這種時日,蘇銘索性下令取消了宵禁,街上洋溢著臘月的喜慶。
不過,對於朝廷官員而言,越是過年越是繁忙,再加上科舉之事,整個朝廷幾乎都在全力運轉。
在那天之後,袁天罡查了許多記錄,終於把不良人的信息匯總,呈遞上交。
大殿上,望著麵前擺放著十幾口大箱子,蘇銘暗暗咂舌,不愧是傳承了三百年的不良人,光是人員資料比朝廷官員的資料還多。
隨即,他讓人把石瑤叫過來,吩咐道,“石瑤,這是袁天罡送上來的名單,你跟鏡心魔一起翻閱,選出一些可用可靠之人,朕會酌情錄用。”
她微微欠身,儀態落落大方,“石瑤領命!”溫潤的聲音充滿磁性,如水一般。
“龍泉寶藏都處理好了?”
“迴陛下,三成運入天子內庫,七成已入國庫封存。”
蘇銘點點頭,凝視著她的眼睛,“好,龍泉寶藏入庫,朕就放心了,說吧,你想要什麽,朕會盡力滿足你。”
“陛下,石瑤不敢奢望任何請求,隻希望陛下能早日一統天下,消除戰亂,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
蘇銘當場愣住了,沒想到石瑤的請求居然隻是如此,“朕明白,你放心吧,這一天,不會太遠,不會讓你們久等。”
感受到蘇銘話語中的誠懇,石瑤抿了抿嘴唇,當即跪倒在地,“石瑤代替全體不良人,叩謝陛下。”
“平身吧。”
“謝陛下。”
“去吧。”
待到她走後,蘇銘幽幽歎了口氣,內心很是複雜,相比於野心家的欲望,石瑤剛剛所說才是普通人的訴求。
其實,百姓要的並不多,隻要勉強能填的飽肚子,無病無災就夠了,隻可惜,很多時候,這都是奢望。
沒有天災亦會有人禍,肉食者的一個小小的決定,往往能影響千萬人的生活,很多時候,他們連溫飽都做不到,僅僅隻是活著罷了。
但僅僅是活著,就已經很艱難了。
就在此時,大殿外出現一道熟悉的身影。
蘇銘掃了一眼,迴到位置上坐下,“進來吧。”
“啟稟陛下,西南方,不良人有密函來奏。”袁天罡站在離他一丈之外,恭敬地稟告。
蘇銘伸手一抓,將信函拿在手中,打開仔細閱覽,當他看到裏麵的字眼,頓時瞪大眼睛,“蜀國要歸降大唐?”
“不錯,據不良人傳信,蜀王王衍正在和大臣秘密謀劃,準備向大唐乞降,不日即將派遣使者遞交降表。”
“蜀王他們到底在想什麽?朝廷未出一兵一卒,他們居然就降了?”蘇銘有些不理解,好好的諸侯不當,直接投向朝廷,這是什麽意思?
這麽草率的嗎?
要投降,至少也要等到自己把河東和岐國全部納入掌控,局勢明了之後再投降啊,你這樣,搞得別人以為自己在打假賽。
袁天罡眸光閃爍刹那,解釋道,“陛下不要忘了,幾個月前您才得了龍泉寶藏,傳國玉璽更是失而複得,蜀地本就暗弱,蜀主王衍胸無大誌,耽於享樂,國勢大衰。”
“反觀我大唐雖然隻有一隅之地,卻有潛龍升天,蒸蒸日上之勢,諸侯藩鎮哪個不怕,哪個不懼,蜀地,隻是一個開始,未來,或許還有更多。”
“況且,王衍之父王建辜負先帝的信任,割據蜀地稱王,王建雖死,可這欺君之罪卻還在,他若想活命,隻有投降這一條路可走。”
這就完了?
蘇銘還以為是自己運氣爆棚,龍軀一震,霸氣外露,引得八方豪傑來投,沒想到僅僅隻是蜀王害怕自己秋後算賬。
他意興闌珊的說道,“嗯,此事先保密,不得外泄,蜀地臣服,雖是喜事,卻也沒那麽驚喜,相比之下,朕更關心朝廷的科舉。”
“袁天罡,那些兵書你都準備好了?”
“陛下,早已備妥。”
“嗯,朕讀過不少史書,唯獨對兵書涉獵甚少,明天你讓人帶過來,朕要好好研習一番。”說完,他看到袁天罡沒有迴應,轉念一想,便知他心中憂慮。
蘇銘微微一笑,安慰道,“放心吧,千金之子不坐垂堂,朕隻是好奇,並沒有帶兵打仗,統帥全軍的想法,玄宗,肅宗之事曆曆在目,朕可不會為了一己私念,置朝廷大軍不顧。”
說起此事,高梁河車神,瓦剌留學生想必很有發言權。
很多時候,最忌外行指導內行,曆史上早就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隻可惜,曆史給人的唯一教訓,就是人們從未在曆史中吸取過任何教訓。
不親自體驗一次,你很難得到深刻感悟。
更何況,當初王建背叛了昭宗陛下,割據蜀地,狠狠地在朝廷這個殘破不堪的體製上重重踹了一腳。
憑借朝廷的大軍,王建割據一方,當了十幾年蜀王,現在想想,細思極恐。
不良人的臥底遍布天下,連朱溫的汴梁都被不良人架空,玄冥教更是成了笑話,可是,蜀國呢?
先王可是帶著朝廷大軍入蜀,裏麵究竟潛伏著多少不良人?
這個問題,他想都不敢想。
王衍打了個酒嗝,肥胖的臉上露出無助和淒涼的神色,“張學士,孤知道了,你先退下吧。”
張格行了一禮,緩緩退下,剛踏出大殿,他便聽到後麵傳來一聲輕歎,“天不佑我蜀國,奈何,奈何!”
作為君主,王衍無疑是不合格,或者說,但凡割據蜀地的勢力,少有能開拓進取,英明神武之主。
王衍坐在王座上,清冽的酒水入喉,卻再無往日那般滋味,嘴角滿是苦澀的笑容,“也罷,這蜀地本就屬於朝廷,我王家竊據幾十年,也該還迴去了。”
聲音透著慘淡與茫然,如果可以的話,他是真想當一個無拘無束的王,但現在為了保命,他必須斷尾求生。
不然等朝廷大軍壓境,到時候新仇舊賬一起算,那時就晚了。
……
本來瀕臨臘月春節,洗舊迎新,洛陽就已經夠熱鬧了,隨著科舉盛事,來自大江南北的文人墨客匯聚於此,使得洛陽更加繁華。
在這種時日,蘇銘索性下令取消了宵禁,街上洋溢著臘月的喜慶。
不過,對於朝廷官員而言,越是過年越是繁忙,再加上科舉之事,整個朝廷幾乎都在全力運轉。
在那天之後,袁天罡查了許多記錄,終於把不良人的信息匯總,呈遞上交。
大殿上,望著麵前擺放著十幾口大箱子,蘇銘暗暗咂舌,不愧是傳承了三百年的不良人,光是人員資料比朝廷官員的資料還多。
隨即,他讓人把石瑤叫過來,吩咐道,“石瑤,這是袁天罡送上來的名單,你跟鏡心魔一起翻閱,選出一些可用可靠之人,朕會酌情錄用。”
她微微欠身,儀態落落大方,“石瑤領命!”溫潤的聲音充滿磁性,如水一般。
“龍泉寶藏都處理好了?”
“迴陛下,三成運入天子內庫,七成已入國庫封存。”
蘇銘點點頭,凝視著她的眼睛,“好,龍泉寶藏入庫,朕就放心了,說吧,你想要什麽,朕會盡力滿足你。”
“陛下,石瑤不敢奢望任何請求,隻希望陛下能早日一統天下,消除戰亂,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
蘇銘當場愣住了,沒想到石瑤的請求居然隻是如此,“朕明白,你放心吧,這一天,不會太遠,不會讓你們久等。”
感受到蘇銘話語中的誠懇,石瑤抿了抿嘴唇,當即跪倒在地,“石瑤代替全體不良人,叩謝陛下。”
“平身吧。”
“謝陛下。”
“去吧。”
待到她走後,蘇銘幽幽歎了口氣,內心很是複雜,相比於野心家的欲望,石瑤剛剛所說才是普通人的訴求。
其實,百姓要的並不多,隻要勉強能填的飽肚子,無病無災就夠了,隻可惜,很多時候,這都是奢望。
沒有天災亦會有人禍,肉食者的一個小小的決定,往往能影響千萬人的生活,很多時候,他們連溫飽都做不到,僅僅隻是活著罷了。
但僅僅是活著,就已經很艱難了。
就在此時,大殿外出現一道熟悉的身影。
蘇銘掃了一眼,迴到位置上坐下,“進來吧。”
“啟稟陛下,西南方,不良人有密函來奏。”袁天罡站在離他一丈之外,恭敬地稟告。
蘇銘伸手一抓,將信函拿在手中,打開仔細閱覽,當他看到裏麵的字眼,頓時瞪大眼睛,“蜀國要歸降大唐?”
“不錯,據不良人傳信,蜀王王衍正在和大臣秘密謀劃,準備向大唐乞降,不日即將派遣使者遞交降表。”
“蜀王他們到底在想什麽?朝廷未出一兵一卒,他們居然就降了?”蘇銘有些不理解,好好的諸侯不當,直接投向朝廷,這是什麽意思?
這麽草率的嗎?
要投降,至少也要等到自己把河東和岐國全部納入掌控,局勢明了之後再投降啊,你這樣,搞得別人以為自己在打假賽。
袁天罡眸光閃爍刹那,解釋道,“陛下不要忘了,幾個月前您才得了龍泉寶藏,傳國玉璽更是失而複得,蜀地本就暗弱,蜀主王衍胸無大誌,耽於享樂,國勢大衰。”
“反觀我大唐雖然隻有一隅之地,卻有潛龍升天,蒸蒸日上之勢,諸侯藩鎮哪個不怕,哪個不懼,蜀地,隻是一個開始,未來,或許還有更多。”
“況且,王衍之父王建辜負先帝的信任,割據蜀地稱王,王建雖死,可這欺君之罪卻還在,他若想活命,隻有投降這一條路可走。”
這就完了?
蘇銘還以為是自己運氣爆棚,龍軀一震,霸氣外露,引得八方豪傑來投,沒想到僅僅隻是蜀王害怕自己秋後算賬。
他意興闌珊的說道,“嗯,此事先保密,不得外泄,蜀地臣服,雖是喜事,卻也沒那麽驚喜,相比之下,朕更關心朝廷的科舉。”
“袁天罡,那些兵書你都準備好了?”
“陛下,早已備妥。”
“嗯,朕讀過不少史書,唯獨對兵書涉獵甚少,明天你讓人帶過來,朕要好好研習一番。”說完,他看到袁天罡沒有迴應,轉念一想,便知他心中憂慮。
蘇銘微微一笑,安慰道,“放心吧,千金之子不坐垂堂,朕隻是好奇,並沒有帶兵打仗,統帥全軍的想法,玄宗,肅宗之事曆曆在目,朕可不會為了一己私念,置朝廷大軍不顧。”
說起此事,高梁河車神,瓦剌留學生想必很有發言權。
很多時候,最忌外行指導內行,曆史上早就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隻可惜,曆史給人的唯一教訓,就是人們從未在曆史中吸取過任何教訓。
不親自體驗一次,你很難得到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