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先斬老東家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升任中書省左侍郎之後,李存禮在中書省中權利更大,岐王一係的官員不再排斥他,使得他在中書省裏更加如魚得水,辦事效率更高。
同時,在朝堂上,李存禮已經在明麵上和李嗣源撕破了臉皮,即便是岐王在明麵上也沒有對李嗣源如此不客氣,此舉無疑是坐實了他的投靠之名。
令群臣心中驚懼不已,他們沒想到,不僅岐王投靠了天子,就連昔日晉王的心腹薛王都投靠了天子,短短一年之內,天子已經在朝堂立穩了腳跟,已經能與李嗣源分庭抗禮。
想到天子初登基之時,手上無一人可用,在朝堂獨木難支的場景,百官心中更是震撼莫名,天子,實在是深不可測!
李存禮身份的坦白,讓朝局發生了新的變動。
無論是岐王黨還是晉王黨都產生了細微的變化,薛王的倒戈,令晉王黨軍心渙散,底層的官員惶惶莫名,中層官員尚能沉住氣,但高層官員卻是坐不住了。
在消息傳出之後,他們更是齊上晉王府,要商量對策。
但晉王府大門緊閉,李嗣源,誰也不見!包括任圜與安重誨這兩個知情人士。做戲,就要做全套,李嗣源相信,天子絕不會放過這次整頓朝堂的機會,李存禮在他手中是刀,在天子手上一樣是刀。
這無關身份地位,隻因時局如此。
果然,如他所料一般,李存禮升任中書省左侍郎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彈劾李嗣源所在一係的官員,他的矛頭盡數對準了吏部。
上岸第一劍,先斬老東家。
李存禮並非是無故放矢,而是在掌握了大量確鑿證據之後在動手,之所以不對其他部門開刀,是因為吏部關乎蘇銘接下來的科舉大計,如果被李嗣源幹擾,恐怕好事也變成了壞事,必須得有可靠的官員主持,才能盡量保證這次科舉不會成為笑話。
天子詔令既出,傳遍中原,來自天南海北的士子讀書人陸續朝洛陽趕來,這是讀書人的一場盛宴,雖然不能保證能科篩選出真正的經世之才,但好歹也能先把朝廷的製度完善,將那些屍餐素位的官員換掉。
此舉更是讓李存禮被晉王一係的官員敵視,一連數天,李嗣源上朝的時候都是麵色陰沉,一語不發,似乎對李存禮很是忌憚,仿佛他手上掌握了什麽了不得的東西,令他不敢輕舉妄動。
李嗣源都沒冒頭,他手下的官員更不敢自作主張,畢竟朝堂上像杜子明那樣的愣頭青實在是太少了,現在他還在邊境之地做徭役,恐怕這輩子都沒法迴到洛陽。
前車之鑒在此,在李嗣源沒表明本意之前,下麵的官員不敢妄加揣測他的心思,如果猜對了還好,要是猜錯了……
一時間,李存禮在朝堂上大肆彈劾禮部官員,李嗣源手下的官員愣是沒敢反擊,隻能一味的招架,但他不是聞風彈劾,而是有真憑實據在手。
在鐵證如山麵前,再犀利的言辭也顯得蒼白無力。
更何況,李存禮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背後還站著岐王和天子,本來李存禮背叛已經讓他們人心浮動,現在晉王又不表態,任憑他們彈劾。
這讓百官更摸不著頭腦,晉王到底是怎麽了?
短短幾天的時間,吏部被肅清了一大批官員,中書省的官員下放吏部,直接空降,自成一係,雖說沒有完全掌控吏部,但也有了不少的話語權。
而且,吏部之中,並不都是李嗣源的人,其中更多的是李存勖時期遺留的官員,算是李存勖的死忠,但也不跟李嗣源作對,這些人在朝堂算是中立一派。
在吏部被清洗之後,中書省很快就下達了指令,要求吏部準備科舉事宜,其中就包括改革科舉之事。
科舉考試現如今已經無法成為朝廷選拔人才的通道,因為製度不完善,導致科舉一途,徇私舞弊之事屢見不鮮,真正有才之士無法進入朝堂。
科舉之道真正成為朝廷選拔人才的製度是從宋朝開始,一直延續到了後世。
所以,想要選拔出真正的人才,科舉就必須在最大的程度上減少徇私舞弊,這世上,不可能完全杜絕徇私舞弊,但可以通過嚴密的製度,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徇私舞弊的幾率。
糊名謄抄,臨時委派主考官,嚴禁審卷官員與外界接觸,搜身……等等一係列想法被蘇銘羅列而出,放到了中書省案頭。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內容改革,科舉之道可以籠絡天下民心,但蘇銘絕不會讓科舉成為儒家的一言堂。
不能在科舉之道上獨占鼇頭,將儒家士子分流也是重中之重。
這也是一個讓諸子百家重新出現的契機,任何時候,沒有競爭就沒有動力,儒家之所以在後來變得死氣沉沉,無法推陳出新,是因為沒有對手。
唯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能綻放出智慧的火花。
當然,春秋時期諸子百家大行其道的情況再也不可能發生,大一統製度之下,即便天下分裂,也不過短暫幾十年,分分合合,最終還是會一統。
這件事,蘇銘當然不會這麽早提出,貿然變動,不是好事,而且科舉綿延了這麽久,天下士人已經熟悉過往的內容,直接改動,不是好事。
但是,科舉內容不能動,不代表蘇銘不能在其他方麵做文章。
科舉,不隻是有文舉,還有武舉。
相比於文舉,武舉不受重視,為人所忽視,天下戰亂已久,總有士子投筆從戎,鑽研兵事,蘇銘不求能選出韓信李靖那樣的不敗戰神,但篩選出一些中低層軍官確實沒有任何問題。
而且,朝廷有國子監,卻沒有武人進學之地,這就導致了皇帝與下麵的將士軍官離心離德,頂頭的將軍大帥一反,下麵的士兵軍官隻能盲從,沒有選擇的餘地。
所以說,改革製度,重視武舉,是蘇銘接下來要辦的事。
至於,選秀之事,有禮部和戶部操持,再加上岐王盯著,蘇銘倒也沒什麽好擔心。
同時,在朝堂上,李存禮已經在明麵上和李嗣源撕破了臉皮,即便是岐王在明麵上也沒有對李嗣源如此不客氣,此舉無疑是坐實了他的投靠之名。
令群臣心中驚懼不已,他們沒想到,不僅岐王投靠了天子,就連昔日晉王的心腹薛王都投靠了天子,短短一年之內,天子已經在朝堂立穩了腳跟,已經能與李嗣源分庭抗禮。
想到天子初登基之時,手上無一人可用,在朝堂獨木難支的場景,百官心中更是震撼莫名,天子,實在是深不可測!
李存禮身份的坦白,讓朝局發生了新的變動。
無論是岐王黨還是晉王黨都產生了細微的變化,薛王的倒戈,令晉王黨軍心渙散,底層的官員惶惶莫名,中層官員尚能沉住氣,但高層官員卻是坐不住了。
在消息傳出之後,他們更是齊上晉王府,要商量對策。
但晉王府大門緊閉,李嗣源,誰也不見!包括任圜與安重誨這兩個知情人士。做戲,就要做全套,李嗣源相信,天子絕不會放過這次整頓朝堂的機會,李存禮在他手中是刀,在天子手上一樣是刀。
這無關身份地位,隻因時局如此。
果然,如他所料一般,李存禮升任中書省左侍郎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彈劾李嗣源所在一係的官員,他的矛頭盡數對準了吏部。
上岸第一劍,先斬老東家。
李存禮並非是無故放矢,而是在掌握了大量確鑿證據之後在動手,之所以不對其他部門開刀,是因為吏部關乎蘇銘接下來的科舉大計,如果被李嗣源幹擾,恐怕好事也變成了壞事,必須得有可靠的官員主持,才能盡量保證這次科舉不會成為笑話。
天子詔令既出,傳遍中原,來自天南海北的士子讀書人陸續朝洛陽趕來,這是讀書人的一場盛宴,雖然不能保證能科篩選出真正的經世之才,但好歹也能先把朝廷的製度完善,將那些屍餐素位的官員換掉。
此舉更是讓李存禮被晉王一係的官員敵視,一連數天,李嗣源上朝的時候都是麵色陰沉,一語不發,似乎對李存禮很是忌憚,仿佛他手上掌握了什麽了不得的東西,令他不敢輕舉妄動。
李嗣源都沒冒頭,他手下的官員更不敢自作主張,畢竟朝堂上像杜子明那樣的愣頭青實在是太少了,現在他還在邊境之地做徭役,恐怕這輩子都沒法迴到洛陽。
前車之鑒在此,在李嗣源沒表明本意之前,下麵的官員不敢妄加揣測他的心思,如果猜對了還好,要是猜錯了……
一時間,李存禮在朝堂上大肆彈劾禮部官員,李嗣源手下的官員愣是沒敢反擊,隻能一味的招架,但他不是聞風彈劾,而是有真憑實據在手。
在鐵證如山麵前,再犀利的言辭也顯得蒼白無力。
更何況,李存禮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背後還站著岐王和天子,本來李存禮背叛已經讓他們人心浮動,現在晉王又不表態,任憑他們彈劾。
這讓百官更摸不著頭腦,晉王到底是怎麽了?
短短幾天的時間,吏部被肅清了一大批官員,中書省的官員下放吏部,直接空降,自成一係,雖說沒有完全掌控吏部,但也有了不少的話語權。
而且,吏部之中,並不都是李嗣源的人,其中更多的是李存勖時期遺留的官員,算是李存勖的死忠,但也不跟李嗣源作對,這些人在朝堂算是中立一派。
在吏部被清洗之後,中書省很快就下達了指令,要求吏部準備科舉事宜,其中就包括改革科舉之事。
科舉考試現如今已經無法成為朝廷選拔人才的通道,因為製度不完善,導致科舉一途,徇私舞弊之事屢見不鮮,真正有才之士無法進入朝堂。
科舉之道真正成為朝廷選拔人才的製度是從宋朝開始,一直延續到了後世。
所以,想要選拔出真正的人才,科舉就必須在最大的程度上減少徇私舞弊,這世上,不可能完全杜絕徇私舞弊,但可以通過嚴密的製度,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徇私舞弊的幾率。
糊名謄抄,臨時委派主考官,嚴禁審卷官員與外界接觸,搜身……等等一係列想法被蘇銘羅列而出,放到了中書省案頭。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內容改革,科舉之道可以籠絡天下民心,但蘇銘絕不會讓科舉成為儒家的一言堂。
不能在科舉之道上獨占鼇頭,將儒家士子分流也是重中之重。
這也是一個讓諸子百家重新出現的契機,任何時候,沒有競爭就沒有動力,儒家之所以在後來變得死氣沉沉,無法推陳出新,是因為沒有對手。
唯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能綻放出智慧的火花。
當然,春秋時期諸子百家大行其道的情況再也不可能發生,大一統製度之下,即便天下分裂,也不過短暫幾十年,分分合合,最終還是會一統。
這件事,蘇銘當然不會這麽早提出,貿然變動,不是好事,而且科舉綿延了這麽久,天下士人已經熟悉過往的內容,直接改動,不是好事。
但是,科舉內容不能動,不代表蘇銘不能在其他方麵做文章。
科舉,不隻是有文舉,還有武舉。
相比於文舉,武舉不受重視,為人所忽視,天下戰亂已久,總有士子投筆從戎,鑽研兵事,蘇銘不求能選出韓信李靖那樣的不敗戰神,但篩選出一些中低層軍官確實沒有任何問題。
而且,朝廷有國子監,卻沒有武人進學之地,這就導致了皇帝與下麵的將士軍官離心離德,頂頭的將軍大帥一反,下麵的士兵軍官隻能盲從,沒有選擇的餘地。
所以說,改革製度,重視武舉,是蘇銘接下來要辦的事。
至於,選秀之事,有禮部和戶部操持,再加上岐王盯著,蘇銘倒也沒什麽好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