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虎頭蛇尾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一時,彼一時也。
如果岐王不在朝中任職,李嗣源便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利和在朝堂的影響力,將這件事掌握在自己手中,天子與什麽人結親,什麽人能進後宮,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如此一來,他便能斷掉天子聯姻的臂助。
但是現在,岐王在中書省擔任中書令,有資格過問此事,因為禮部遴選秀女名單,中書省有審核之權,還要過天子那一關。
如果沒有岐王,天子在朝中獨木難支,能反對一次,反對兩次還能反對三次四次不成,此事關係到國家社稷的傳承,由不得天子任性。
可惜,他們的設想雖好,也有很大可能會做成,但蘇銘的手段比他們更高明,直接釜底抽薪,在朝中扶持岐王與晉王對壘。
以後,朝堂再也不是晉王一家獨大的局麵,雙王爭鋒的時代即將到來,黨爭也會越來越激烈,不複之前的平穩過渡。
杜子明上奏諫言之後,李嗣源冷著臉不說話,心裏已經給他判了死刑,最好的機會已經失去,現在說此事,無疑是將底牌暴露,無濟於事。
這完全是“好心”辦了壞事,既然他們不能在這件事上拿捏天子,此消彼長之下,這件事便會被天子利用,順水推舟,與世家大族聯姻,得到更多助力。
果不其然,李嗣源不開口,之前與他一起密謀的官員和節度使們也沒有開口。
他們都是見風使舵,善於觀察形勢的人,當然知道現在不是說這事的時候,他們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在天子聯姻的事情上做手腳,而是要商談怎麽對付岐王,限製他的權利。
然而,他們退縮,反倒是岐王從椅子上站起來上奏,“陛下,禮部官員所言極是,如今天家血脈單薄,為社稷,為大唐,陛下都應該早日迎娶皇後,廣開後宮,為李唐開枝散葉。”
安重誨,任圜幾人互相對視一眼,心知這個時候他們不能退縮,否則便是將此事的主導權拱手相讓,之前,他們已經輸過一局,現在不能再輸下去,否則的話,朝中局勢將一瀉千裏,不可挽迴。
隨後,三司使任圜也緊跟其後,“陛下,微臣以為,皇嗣之事,關係重大,朝廷還需早點準備,事先做好籌劃,三司必會全力支持此事。”
安重誨也拱手上奏,“陛下,禮部所奏,樞密院也同樣支持,維係大唐血脈是當下最緊要之事,還望陛下慎重考慮。”
為首的文官大佬紛紛發聲,其餘的官員再也不用糾結是該支持岐王,還是該默不作聲,直接齊齊上奏,“望陛下三思。”
蘇銘看到李嗣源陰沉的臉色,差點笑出聲來,這還是他第一次看到李嗣源如此失態,偷雞不成蝕把米,有些事擺到台麵上便一覽無餘。
李嗣源的手段一如既往的犀利,隻可惜被蘇銘得到先機,先下一城。
不過,未來此事將成為朝堂的下一個著力點。
無論是岐王還是晉王,都會盡力出手,影響皇後的人選。
與誰聯姻,誰願聯姻,誰有資格聯姻,這都是需要仔細斟酌篩選的事情。
中原各地的勢力盤根錯雜,門閥跌倒,世家林立,而這些世家有許多都與李嗣源合作,甚至在背後支持,但世家大族,從來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麵。
他們能支持李嗣源,也能支持天子,甚至當朝的天子比李嗣源看起來更奇貨可居,是個非常好的合作對象。
隻是,與天子聯姻就意味著要下重注,最起碼,不能首鼠兩端,當牆頭之草,成則賺得盆滿缽滿,敗則要被李嗣源株連。
收益有多高,風險就有多高,其中得失盡在思量之間。
刹那間,蘇銘腦海裏便閃過無數個念頭,“朕明白諸位愛卿的心意,延續李唐血脈確實重要,但迎娶皇後非朕一人之事,更非一時之事,需從長計議。”
“今日是節度使迴朝述職的日子,軍國大事要緊,此事改日再議,諸位以為如何?”
杜子明見狀,還想上前再勸,卻被旁邊的同僚拉住。
確實,今天如果沒有岐王異軍突起,這件事便可順理成章的定下,但有岐王在,這事最多隻能開個口子,不可能定下章程。
禮部尚書顏素臣顫顫巍巍出列,沉聲道,“陛下所言甚是,微臣認為此事確要仔細籌備,陛下初登基,尚未穩定,等明年開年之後再籌備此事更為妥當。”
頂頭上司已經發話,就算杜子明再想說什麽,現在也已經晚了,他掙脫同僚,沒好氣的瞪了他一眼,不甘不願的迴到自己的位置。
剛剛拉住他的同僚看到杜子明的神色,撇了撇嘴,剛剛自己是在救他,這家夥居然還不知好歹!
禮部尚書和天子都發話了,朝臣這個時候也不好再說什麽,畢竟天子沒有拒絕,他們隻能按住心思,沒有再繼續上奏。
一切,看起來像是虎頭蛇尾,令人摸不著頭腦,但卻又在情理之中。
隨後,岐王開始述職,講述鳳翔之地的政事與軍務,其餘的節度使緊跟其後,雖然說的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大事,但蘇銘依舊聽的津津有味,對各地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很多事,光憑書籍得不出結論與認知,尤其是大唐覆滅以來,各地陷入混亂,光憑集賢殿的藏書,他根本無法掌控各地節度使的情況。
他們治下有多少戶百姓,掌控多少軍隊,錢糧幾何?有無仇敵,這都需要詳細的調查方能得出結論,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未來,朝廷注定會與這些節度使對上。
他們手中掌握的權利太大了,軍政全都掌握在手,朝廷的監督幾乎隻是擺在紙麵上,根本無用,相當於一個個小山頭,土皇帝。
朝廷想要壯大,收迴權利,這些人豈會善罷甘休,不將他們打服,朝廷永遠都不能完成實質性的一統中原,更別說揮師南下,一統九州四海。
而想要做到這一切,都必須仰仗錦衣衛。
很快,朝會結束,百官們懷著複雜的心思下朝,今日朝堂上發生的事太震撼,他們要好好消化一番。
如果岐王不在朝中任職,李嗣源便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利和在朝堂的影響力,將這件事掌握在自己手中,天子與什麽人結親,什麽人能進後宮,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如此一來,他便能斷掉天子聯姻的臂助。
但是現在,岐王在中書省擔任中書令,有資格過問此事,因為禮部遴選秀女名單,中書省有審核之權,還要過天子那一關。
如果沒有岐王,天子在朝中獨木難支,能反對一次,反對兩次還能反對三次四次不成,此事關係到國家社稷的傳承,由不得天子任性。
可惜,他們的設想雖好,也有很大可能會做成,但蘇銘的手段比他們更高明,直接釜底抽薪,在朝中扶持岐王與晉王對壘。
以後,朝堂再也不是晉王一家獨大的局麵,雙王爭鋒的時代即將到來,黨爭也會越來越激烈,不複之前的平穩過渡。
杜子明上奏諫言之後,李嗣源冷著臉不說話,心裏已經給他判了死刑,最好的機會已經失去,現在說此事,無疑是將底牌暴露,無濟於事。
這完全是“好心”辦了壞事,既然他們不能在這件事上拿捏天子,此消彼長之下,這件事便會被天子利用,順水推舟,與世家大族聯姻,得到更多助力。
果不其然,李嗣源不開口,之前與他一起密謀的官員和節度使們也沒有開口。
他們都是見風使舵,善於觀察形勢的人,當然知道現在不是說這事的時候,他們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在天子聯姻的事情上做手腳,而是要商談怎麽對付岐王,限製他的權利。
然而,他們退縮,反倒是岐王從椅子上站起來上奏,“陛下,禮部官員所言極是,如今天家血脈單薄,為社稷,為大唐,陛下都應該早日迎娶皇後,廣開後宮,為李唐開枝散葉。”
安重誨,任圜幾人互相對視一眼,心知這個時候他們不能退縮,否則便是將此事的主導權拱手相讓,之前,他們已經輸過一局,現在不能再輸下去,否則的話,朝中局勢將一瀉千裏,不可挽迴。
隨後,三司使任圜也緊跟其後,“陛下,微臣以為,皇嗣之事,關係重大,朝廷還需早點準備,事先做好籌劃,三司必會全力支持此事。”
安重誨也拱手上奏,“陛下,禮部所奏,樞密院也同樣支持,維係大唐血脈是當下最緊要之事,還望陛下慎重考慮。”
為首的文官大佬紛紛發聲,其餘的官員再也不用糾結是該支持岐王,還是該默不作聲,直接齊齊上奏,“望陛下三思。”
蘇銘看到李嗣源陰沉的臉色,差點笑出聲來,這還是他第一次看到李嗣源如此失態,偷雞不成蝕把米,有些事擺到台麵上便一覽無餘。
李嗣源的手段一如既往的犀利,隻可惜被蘇銘得到先機,先下一城。
不過,未來此事將成為朝堂的下一個著力點。
無論是岐王還是晉王,都會盡力出手,影響皇後的人選。
與誰聯姻,誰願聯姻,誰有資格聯姻,這都是需要仔細斟酌篩選的事情。
中原各地的勢力盤根錯雜,門閥跌倒,世家林立,而這些世家有許多都與李嗣源合作,甚至在背後支持,但世家大族,從來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麵。
他們能支持李嗣源,也能支持天子,甚至當朝的天子比李嗣源看起來更奇貨可居,是個非常好的合作對象。
隻是,與天子聯姻就意味著要下重注,最起碼,不能首鼠兩端,當牆頭之草,成則賺得盆滿缽滿,敗則要被李嗣源株連。
收益有多高,風險就有多高,其中得失盡在思量之間。
刹那間,蘇銘腦海裏便閃過無數個念頭,“朕明白諸位愛卿的心意,延續李唐血脈確實重要,但迎娶皇後非朕一人之事,更非一時之事,需從長計議。”
“今日是節度使迴朝述職的日子,軍國大事要緊,此事改日再議,諸位以為如何?”
杜子明見狀,還想上前再勸,卻被旁邊的同僚拉住。
確實,今天如果沒有岐王異軍突起,這件事便可順理成章的定下,但有岐王在,這事最多隻能開個口子,不可能定下章程。
禮部尚書顏素臣顫顫巍巍出列,沉聲道,“陛下所言甚是,微臣認為此事確要仔細籌備,陛下初登基,尚未穩定,等明年開年之後再籌備此事更為妥當。”
頂頭上司已經發話,就算杜子明再想說什麽,現在也已經晚了,他掙脫同僚,沒好氣的瞪了他一眼,不甘不願的迴到自己的位置。
剛剛拉住他的同僚看到杜子明的神色,撇了撇嘴,剛剛自己是在救他,這家夥居然還不知好歹!
禮部尚書和天子都發話了,朝臣這個時候也不好再說什麽,畢竟天子沒有拒絕,他們隻能按住心思,沒有再繼續上奏。
一切,看起來像是虎頭蛇尾,令人摸不著頭腦,但卻又在情理之中。
隨後,岐王開始述職,講述鳳翔之地的政事與軍務,其餘的節度使緊跟其後,雖然說的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大事,但蘇銘依舊聽的津津有味,對各地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很多事,光憑書籍得不出結論與認知,尤其是大唐覆滅以來,各地陷入混亂,光憑集賢殿的藏書,他根本無法掌控各地節度使的情況。
他們治下有多少戶百姓,掌控多少軍隊,錢糧幾何?有無仇敵,這都需要詳細的調查方能得出結論,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未來,朝廷注定會與這些節度使對上。
他們手中掌握的權利太大了,軍政全都掌握在手,朝廷的監督幾乎隻是擺在紙麵上,根本無用,相當於一個個小山頭,土皇帝。
朝廷想要壯大,收迴權利,這些人豈會善罷甘休,不將他們打服,朝廷永遠都不能完成實質性的一統中原,更別說揮師南下,一統九州四海。
而想要做到這一切,都必須仰仗錦衣衛。
很快,朝會結束,百官們懷著複雜的心思下朝,今日朝堂上發生的事太震撼,他們要好好消化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