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四盞燈籠在兩邊引路,一行人疾步朝院門走去。


    曾夫人擔心,昌平公主這一去,恐怕要歇在宮中了。


    一路上,她拉著昌平公主的手,依依不舍。


    昌平公主同樣有些不舍,本來,曾夫人是要留昌平公主母子在曾府歇息的,皇上的一聲召喚,曾夫人擔心白忙乎了:“


    曾夫人,你們雖然未曾謀麵,但今天一見,昌平就覺得和幽蘭妹妹有緣。”


    “公主殿下一聲‘妹妹’,華幽蘭受寵如驚,今日能見到公主殿下,幽蘭不勝歡喜,這一別,不知道何時才能相見。”


    “妹妹,您應該稱唿我‘姐姐’才對,這樣才不至於生分,今日能與妹妹想見,說明我們姐妹倆有緣。”


    “幽蘭妹妹,皇上可能會留昌平母子在宮中住一宿,但昌平不會失了規矩和禮數。”


    “皇上日理萬機,昌平不想打攪皇上太多,能和皇上見上一麵,昌平母子就知足了。”


    “幽蘭妹妹一心挽留昌平母子,府上人也忙乎了半天,昌平不敢輕慢。”


    “今天晚上,我們母子倆還是要來叨擾一個晚上的。”


    “公主殿下果然懂我華幽蘭。華幽蘭望姐姐早去早迴。幽蘭讓夥房備好夜宵等姐姐和琛兒迴來。”


    “多謝妹妹。”


    “姐姐留意腳下。”


    兩個人說話的時候,已經上了院門內的台階。


    院門外的台階前停著一輛禦輦,禦輦前站著四匹馬。


    四匹馬或搖頭擺尾,或“撲哧撲哧”地喘氣,或四蹄亂動。


    馬脖子上的鈴鐺發出悅耳的響聲。


    禦輦兩邊站著兩排宮女,前麵四個宮女的手上拎著燈籠,燈光映出一個“禦”字來。


    禦輦前站著著一個老太監,老太監的手上拿著一個拂塵。


    看到一群人走出院門,老太監走上前來,雙膝著地——跪在台階下:


    “老奴侯得海給公主殿下請安,公主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侯總管快快請起。有勞侯總管親自前來。”昌平公主走下台階,上前兩步,扶起侯總管:


    “若非侯總管出麵,昌平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才能見到皇上。”


    “皇上知道以後,大發雷霆之怒,下令把主事太監打了二十大板。”


    “這般太監平時做事怠慢慣了。皇上正在和大臣們商量遷都之事,主事太監怕驚擾皇上,想把帖子押到明天再上傳。”


    “公主殿下,皇上聽說公主殿下來了,高興的不得了。”


    “當時,皇上正在用膳,他放下玉箸,當即召見曾大人。緊接著就派老奴來接公主殿下和公子了。”


    “侯總管,歇馬鎮一別,昌平的心中一直惴惴不安。”


    “這是為何?”


    “上次,侯總管駕臨歇馬鎮,昌平沒能盡地主之誼,國凱提及此時就自責不已。”


    “公主殿下和侯爺太拘禮了,上次,得海從歇馬鎮帶迴來的皮毛、佳釀和茶葉,老奴喜歡的不得了。”


    侯總管掀起自己的皮襖,“公主殿下請看,您和侯爺上次送的貂皮坎肩,老奴一直穿在身上呢。”


    “侯總管,國凱和昌平已經是平頭百姓,再稱殿下和侯爺,不怕折煞了國凱和昌平,壞了朝廷的規矩?”


    “公主殿下的身份永遠都不會改變,至於麒麟侯的爵位,皇上遲早會還給侯爺的。”


    “托侯總管的吉言。琛兒,快來見過侯總管。”


    程向東上前兩步,欲行大禮:“琛兒見過候總管,琛兒給侯總管請安。”


    侯總管用雙手托著程向東的雙手:“公子乃帝室之胄,果然儀表堂堂、氣宇軒然。皇上見了,一定會非常高興的。”


    “侯總管,皇上已經知道琛兒的事情了?”


    “是曾大人跟皇上說的。皇上當時就龍顏大悅,哈哈大笑,得海看的真真的,皇上把眼淚都笑出來了。”


    “公主殿下送給皇上的毛皮,皇上讓老奴鋪在了紫陽殿的大床和椅子上。”


    侯總管是想告訴昌平公主,皇上對她的感情是真的。


    “皇上果然還是當年那個四哥。”


    “公主殿下,讓老奴扶您和公子上禦攆。”


    車下放著一個腳蹬,侯總管兩個宮女將昌平公主、程向東扶上禦輦。


    冉秋雲和其他人留在曾府邸等昌平母子迴來。


    在昌平公主和曾夫人的告別聲中,禦輦緩緩駛向前去。


    坐在禦攆上的昌平公主迴眸一望,直到禦輦拐彎,曾夫人和冉秋雲等人還站在夜幕中凝望呢。


    禦輦快行駛到東市東街口的時候,引來了很多人的圍觀。


    這時候,大街上的人越來越多,華燈初上,沒有一家店鋪關張打烊,大街上人頭攢動。


    看到皇上的禦攆從街口走過,原來在大街上、店鋪裏麵轉悠的人一下子聚集到街口來。


    禦輦向東行駛一會,便看見樹林掩映下的護城河和河對岸的高高的宮牆。


    樹林漸疏之後,便看見幾點燈光在宮牆下移動,那是侍衛在巡夜。


    昌平公主在這座宮殿裏麵生活了二十幾年,對宮中的情況非常熟悉。


    侍衛分內侍和外侍,外侍的任務是在宮牆外巡夜,內侍的任務是在宮殿內巡夜,半個時辰巡夜四次。


    馬車前行一段時間以後左拐上了一座九孔石橋,下橋之後,坐在禦輦上的人便看見皇宮的三個拱形大門。


    中間一個大門前站著兩排侍衛,宮門上方吊著四盞很大的宮燈,洪武和建文時期,宮門上方隻有兩盞宮燈。


    禦輦向東行百十步,左拐朝宮門緩緩駛去。


    快到宮門的時候,速度越來越慢。


    左右兩邊的侍衛個個身穿鎧甲,腰掛佩劍。


    兩個侍衛跑進拱門,推開宮門。


    宮門完全推開之後,禦輦慢慢駛進宮門。


    禦攆在金水橋前停下。


    幾個宮女將昌平公主和程向東扶下禦攆。


    四個宮女提留著宮燈走在兩邊,侯總管領著昌平公主和程向東走在中間。


    穿過幾個長廊之後,昌平公主便失去了方向感,昌平公主對宮中的環境是很熟悉的,皇帝的寢宮本來是在三個大殿的後麵,但候總管走的方向不對。


    “候總管,皇帝的寢宮不是在泰陽殿嗎?”


    “十九年前,皇帝的寢宮燒了一把大火,建文帝不知去向,雖然泰陽殿已經修繕一新,但皇上還是有所忌諱,便就將大殿東邊的紫陽殿作為自己的寢宮了。”


    走過一個迴字形長廊之後,眼前是一個大門。


    大門兩側各站著三個侍衛,走出大門,眼前是九級台階,上了九級台階之後,又見一個大門,大門外也站著六個侍衛。


    昌平公主注意到,大門內站著五個宮女,一個宮女看到候總管以後,轉身離去。


    四個宮女將手中的宮燈放在地上,然後雙雙跪在地上。


    這種陣仗,程向東從來沒有見過,從下午到現在——特別是走進皇宮以後,程向東神思恍惚如夢遊一般。


    自己跟隨程家班十二年,雖然沒有正兒八經上過台,但看到的大部分是帝王將相的戲。


    今天,自己竟然行走在皇宮的長廊和石階上,而且馬上就要見到皇帝陛下。


    他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的命運會發生這麽大的變化。


    昌平公主緊緊攥著程向東的手,漫步而行。


    在程向東的眼中,母親似乎對宮中的一切非常熟悉,她是那麽的從容和淡定,就像在自己的家裏一樣。


    事實也是這樣,這裏曾經是昌平公主生活過的地方,在這座皇宮裏麵,有昌平公主曾經居住過的庭院。


    程向東迴頭看了一下,一行人走過去之後,四個宮女才站起身,拎起宮燈跟在後麵。


    黑暗中,重疊的、高高的屋脊,鱗次櫛比的、淩空而起的飛簷,一眼望不到頭的宮牆和雄偉高大的殿堂,橫七豎八、或高或地,時寬時窄的長廊,無不讓人望而生畏。


    走上一段漢白玉石階的時候,一個巍峨雄偉的大殿出現在眼前。廊簷下的宮燈映照著雕梁畫棟。


    “皇上,披風。”


    昌平公主聽到,從兩扇大門裏麵傳出一個宮女的聲音。


    不一會,從殿門裏麵走出一個頭戴鑲金寬邊黃布帽——帽子前麵鑲嵌著一塊綠色的玉石,身穿黃色短襖和黃色長袍——腰帶上掛著一個超大的玉佩的、龍行虎步、氣宇軒然的人來。


    昌平公主看的清楚,此人就是她的四哥——當今的皇上——永樂大帝。


    永樂皇帝並不理會身後的宮女,他大步流星,朝昌平公主和程向東走來。


    昌平公主看的清楚,永樂皇帝的身後還有跟著三個人。


    一個是曾德煌曾大人,還有一個人,昌平公主似曾相識,但一時想不起來是誰,走在最後的是一個宮女,宮女的手上拿著一個棕色的貂皮披風。


    走到跟前,昌平公主終於認出第二個人是誰了:


    他的眉宇之間有一顆黑痣,昌平公主對這顆黑痣太熟悉了,他就是曾和昌平公主走得最近的十三弟代王朱桂。


    朱桂是洪武皇帝第十三子,五歲被封為豫王,就藩於大同府,因為離經叛道、不守禮數、狂放不羈。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以後將朱桂廢為庶人,燕王朱棣即位之後,迴複朱桂爵位,改為代王。


    朱桂雖然毛病很多,但對姐姐昌平公主一直很好。


    靖難之役後,昌平公主和所有兄弟姐妹斷了音信。


    這次五十華誕之時,皇兄派候總管駕臨歇馬鎮以後,昌平公主思念的兩個人,一個是四哥,另一個人就是十三弟朱桂。


    今日能見到皇兄,本已經大喜過望,沒有想到還能和十三弟相見,她非常激動。


    宮女緊走幾步,將披風穿在皇帝的身上,然後退到一邊。


    昌平公主緊走幾步,匍匐在地:“昌平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皇上伸出雙手,扶起昌平公主:“昌平不必多禮,快快請起。”


    皇上扶起昌平公主的時候,昌平公主已經淚流滿麵。


    朱桂張開雙臂,和昌平公主緊緊擁抱:


    “三姐,朱桂不是一個好弟弟,竟然把三姐的生日忘在了腦後,從皇上口中得知以後,朱桂自責不已,羞愧難當。”


    “朱桂正打算到歇馬鎮去登門謝罪,沒有想到能在京城見到了三姐,朱桂真是太高興了。”


    “十三弟,姐姐也很高興,昌平有十九年沒有見到皇兄,二十一年沒有見到十三弟了。”


    “昌平,這就是我們的外甥琛兒吧!”皇上走到程向東的跟前,“果然和國凱長的一模一樣——太像他了;也像昌平,昌平又兩個酒窩,琛兒也有兩個酒窩。”


    “皇上已經知道了?”


    “是曾愛卿跟朕說的,聽說琛兒失而複得,朕的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


    “快過來,讓皇上和十三舅好好看看。”朱桂朝程向東招手道。


    “琛兒,趕快給皇上和十三舅行禮啊!”昌平公主道。


    兄妹、姐弟見麵的場麵太感人,程向東一時忘掉了自己。


    他學著母親的樣子,跪在地上,磕了一個頭:“琛兒給皇上請安,琛兒給十三舅請安。”


    朱桂和皇上同時扶起程向東。


    兩個宮女攙扶著昌平公主走進大殿,朱桂則抓住程向東的手緊隨其後。


    大殿分中殿、東西偏殿三個部分:


    中殿是皇上接見大臣的地方,左、中、右、東邊和西邊,一共有五個台階通向一個高台。


    台階上鋪著紅色地毯,台階兩邊是黃色鑲金欄杆。


    高台正中安放著一把龍椅——龍椅的扶手各雕刻著一個龍頭,龍椅的椅背上雕刻著幾條纏繞在一起的龍身。椅背上方正中位置高昂著一個張牙的龍頭,還有兩根龍須左右伸展。


    龍椅的後麵是一個偌大的九龍木雕屏風。


    龍椅前,有一個腳蹬,腳蹬下麵和前麵是個很大的地毯。


    屏風上方掛著一個很大的牌匾,牌匾上是“正大光明”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在高台的左右兩個角上,各立著一個景泰藍工藝品:仙鶴和大象,仙鶴和大象的旁邊各有一個銅香爐。


    中殿裏麵有九根楠木大柱。


    頭頂上方掛著九盞宮燈,一盞最大的宮燈在龍椅的正上方。另外八盞呈圓形環繞。


    大殿的地上鋪著黑色的地磚。


    高台前方——左右兩邊,各有九張太師椅,太師椅之間放著茶幾。


    偏殿在左右兩邊。


    兩個宮女將昌平公主引進東偏殿。


    東偏殿靠窗戶的地方是一個很大的炕,炕上鋪著很厚的毛毯,炕中間放著一個茶幾。


    茶幾兩邊的炕上各鋪著幾塊虎皮,各放著兩個個又長又大的黃色靠枕。


    東牆和北牆邊擺放著一排紅木櫥櫃,櫥櫃的正麵鑲嵌著一些五顏六色的花形玉。


    炕兩頭靠近炕的地方各放著紅木椅子。椅子上鋪著棕色貂皮。


    兩個宮女將昌平公主扶到茶幾右邊坐下,皇上則和昌平公主隔幾而坐。


    朱桂待皇上坐下以後,將程向東扶到昌平公主身旁的椅子上坐下以後,自己坐在皇上旁邊的椅子上,曾大人則站在朱桂的旁邊。


    侯公公、兩個太監和幾個宮女則站在了門外聽候差遣。


    昌平公主看的清楚,皇上身上的披風是一件棕色的裘皮披風,包括鋪在炕上和椅子上的虎皮和貂皮也是她吩咐為仁挑選的。


    皇上從小就討厭黑色,隻喜歡棕色的東西。


    兩個宮女送進來兩杯茶,放在茶幾上以後,就退了出去。


    “昌平真是一個有心人,你看,四哥身上這件披風就是你讓候總管捎迴來的,炕上和椅子上的毛皮也是你送給四哥的。”


    “皇兄龍體可好?”


    “四哥的身體如前,隻是飯量不及以前,口味也不怎麽好,這一段時間,忙於遷都之事,身體有些疲乏。”


    “皇兄要保重龍體才是。”


    “昌平,國凱的身體還好嗎?他怎麽沒有跟昌平一起來啊?”


    “國凱的身體無恙,隻是今日偶感風寒,本來,他是要來拜見皇上的,昌平擔心他經不起路上的顛簸,就沒有讓他來。昌平賤辰,蒙皇上記掛,特派侯總管問候,喜從天降,昌平和國凱喜不自勝,感激涕零。”


    “十九年來,皇兄不曾忘懷。”


    “皇上竟然還能記得昌平的生日,昌平銘感五內。”


    “朱棣與昌平本為兄妹,皇兄雖然國事繁雜,但閑暇之餘,特別是逢年過節之時,便會時常想起三妹來。”


    “昌平離開京城以後,常思皇上,也曾想來拜見皇上,又怕唐突,所以,抱憾至今,看到皇上的賀壽金掛,昌平愧疚不已,是昌平狹隘了。”


    “朱棣素知昌平仁厚,皇兄身為一國之君,棄昌平十九年於不顧,是皇兄愧對昌平。”


    “皇上如此這般,昌平萬分惶恐。昌平聽說皇兄要遷都北京,思量以後想見皇兄就難了,所以唐突前來拜見。”


    “十三弟剛從大同府來,四哥跟他說到昌平壽誕之事,他自責不已,正想到歇馬鎮去看望昌平。皇兄也有愧疚之意。”


    “皇兄何出此言?昌平惶恐。”


    “十九年前,昌平和國凱受到驚嚇,皇兄得知琛兒和馨兒沒了,心裏很是愧疚,朱棣和昌平生於同根,同根相煎,四哥難辭其咎。”


    皇上眉頭緊蹙,一滴眼淚溢出眼窩。


    “皇上,過去那些事情就不要再提了,皇兄宅心仁厚,法外開恩,國凱和昌平才得以迴歸故裏、安度一生。”


    “今天,昌平托皇上的齊天洪福,昌平和琛兒母子才得以和皇上相見。”


    “昌平休提此事,四哥隻要想起十九年前的事情,就寢室難安,感謝上蒼把琛兒送到昌平的身邊,也算是給四哥一個補過的機會。”


    “琛兒,來——坐到舅舅的身邊來。”


    朱桂和琛兒互換座位。


    皇上用雙手握住程向東的左手:“昌平,你快快告訴四哥,這些年,琛兒是怎麽過來的?”


    “皇兄,說來話長。皇上日理萬機,朝政紛繁,昌平不敢用這些小事煩擾皇上。”


    “昌平,我們兄妹、姐弟三人難得見一麵,今天晚上,四哥忙中偷閑,就是想和昌平在一起說說話。”


    “今天晚上,不管是什麽重要的事情,四哥都不管了,十三弟,你說呢?”


    “皇上說的是,朱桂也想和姐姐說會話。”


    “臣弟剛才已經勸過皇上,奏折永遠都看不完,除了奏折,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該看奏折的時候看奏折,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張馳有度,才能益壽延年、永享安康。”


    “有皇上的健康,才會有國祚的興旺。”


    昌平公主不想展開說,就是怕犯了皇上的忌諱,惹皇上不高興,他想淡化十九年前的事情。


    既然皇上執意要她說,她也不能違逆皇上的心意。


    “恭敬不如從命,十九年前,我和國凱把琛兒交給貼身丫鬟翠雲,讓翠雲把琛兒帶到翠雲的老家安慶去。”


    “翠雲,皇兄知道,翠雲以前曾經是父皇的侍女,會唱黃梅小調,因為昌平從小也喜歡黃梅小調,父皇就把翠雲賜給了昌平。”


    “皇兄真是好記性,竟然還記得這等小事情。”


    “過去的事情,四哥不曾忘懷,點點滴滴,全在心頭,隻要是和昌平有關的,四哥記憶猶新。”


    “昌平,你接著往下說。”皇上端起茶杯,揭開蓋子,喝了兩口茶。


    “皇恩浩蕩,皇上免了國凱和昌平的死罪。”


    “昌平和國凱迴到歇馬鎮以後,便派人到翠雲的老家去尋翠雲和琛兒,可翠雲的家人說,翠雲帶著琛兒迴到家的時候,琛兒高燒不退,病的很厲害。”


    “翠雲的家人就請鄉裏的郎中給琛兒把脈用藥,三天以後,琛兒仍然不見好轉。”


    “第四天一大早,翠雲就抱著琛兒到城裏去看郎中,這一去就沒有再迴來。”


    “翠雲的家人就到城裏去尋,尋了十幾家醫館。”


    “最後在一個老郎中那裏得知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女孩子確實抱著一個兩歲左右的男孩子前來看病,老郎中把脈時,小男孩已經奄奄一息,不一會就斷氣了。”


    “最後有人看見這個女孩子抱著那個男孩子投了河。翠雲的家人就請來親戚和鄉親們打撈。”


    “結果隻打撈到一隻兩三歲小孩子所穿的虎頭鞋。琛兒被抱走的時候,腳上穿的也是虎頭鞋。”


    “我們就以為琛兒已經不在人世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雨歇馬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齊雲久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齊雲久枝並收藏風雨歇馬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