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故上勝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勝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謂勝至,報氣屈服而未發也。複至則不以天地異名,皆如複氣為法也。
帝曰:勝複之動,時有常乎?氣有必乎?
岐伯曰: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
帝曰:願聞其道也。
岐伯曰: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複之常也。有勝則複,無勝則否。
帝曰:善。複已而勝,何如?
岐伯曰:勝至則複,無常數也。衰乃止耳。複已而勝,不複則害,此傷生也。
帝曰:複而反病何也?
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複其勝則主勝之,故反病也。所謂火燥熱也。
帝曰:治之何如?
岐伯曰: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製之;氣之複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客主之勝複奈何?
岐伯曰:客主之氣,勝而無複也。
帝曰:其逆從何如?
岐伯曰:主勝逆,客勝從,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
岐伯曰: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咳;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發熱,耳聾,目瞑,甚則腫血溢,瘡瘍咳喘;主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滿。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麵腫,唿吸氣喘;主勝則胸腹滿,食已而瞀。
少陽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及為丹火票瘡瘍,嘔逆喉痹,頭痛嗌腫,耳聾血溢,內為;主勝則胸滿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熱。
陽明司天,清複內餘,則咳嗌塞,心鬲中熱,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太陽司天,客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咳;主勝則喉嗌中鳴。
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瘛,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繇並,腰腹時痛。
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骨行足病,瞀熱以酸,腫不能久立,溲便變;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鬲中眾痹皆作,發於脅,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太陰在泉,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時,濕客下焦,發而濡寫,及為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
少陽在泉,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則下白溺白;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格中而嘔。少陰同候。
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便瀉;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鶩溏,則寒厥於腸,上衝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
太陽在泉,寒複內餘,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
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從之,餘以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寫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寫以甘,其補以鹹;土位之主,其寫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寫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寫以鹹,其補以苦。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寫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鹹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寫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鹹軟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寫之,以苦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寫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帝曰:善。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
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
帝曰:陽明何謂也?
岐伯曰:兩陽合明也。
帝曰:厥陰何也?
岐伯曰:兩陰交盡也。
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其約奈何?
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製也;君二臣四,偶之製也;君二臣三,奇之製也;君二臣六,偶之製也。”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製以緩,補下治下製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製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製小其服也。遠而奇偶,製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
帝曰:善。病生於本,餘知之矣。生於標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帝曰:善。六氣之勝,何以候之?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虛,則邪甚也。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有勝之氣,其必來複也。
帝曰:其脈至何如?
岐伯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
岐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
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
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複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複,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帝曰:勝複之變,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勝者,勝至已病,病已慍慍,而複已萌也。夫所複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勝有微甚,複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虛而虛,天之常也。
帝曰:勝複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其故何也?
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 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此之謂也。
帝曰:差有數乎?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脈應皆何如?
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複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
帝曰:幽明何如?
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帝曰:分至何如?
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餘已知之矣。然六氣往複,主歲不常也,其補瀉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陽之主,先甘後鹹;陽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之主,先鹹後苦;厥陰之主,先酸後辛;少陰之主,先甘後鹹;太陰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餘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餘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汙,工巧神聖,可得聞乎?
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帝曰:願聞病機何如?
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月賁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髒,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
岐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製也。
帝曰:請言其製。
岐伯曰:君一臣二,製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製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製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帝曰:何謂逆從?
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謂?
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氣調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
帝曰:善。火熱複,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
岐伯曰:勝複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複相薄,盛衰之節,瘧亦同法。
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複起,奈何治?
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方製君臣何謂也?
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三品何謂?
岐伯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帝曰:善。
帝曰:勝複之動,時有常乎?氣有必乎?
岐伯曰: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
帝曰:願聞其道也。
岐伯曰: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複之常也。有勝則複,無勝則否。
帝曰:善。複已而勝,何如?
岐伯曰:勝至則複,無常數也。衰乃止耳。複已而勝,不複則害,此傷生也。
帝曰:複而反病何也?
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複其勝則主勝之,故反病也。所謂火燥熱也。
帝曰:治之何如?
岐伯曰: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製之;氣之複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客主之勝複奈何?
岐伯曰:客主之氣,勝而無複也。
帝曰:其逆從何如?
岐伯曰:主勝逆,客勝從,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
岐伯曰: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咳;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發熱,耳聾,目瞑,甚則腫血溢,瘡瘍咳喘;主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滿。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麵腫,唿吸氣喘;主勝則胸腹滿,食已而瞀。
少陽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及為丹火票瘡瘍,嘔逆喉痹,頭痛嗌腫,耳聾血溢,內為;主勝則胸滿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熱。
陽明司天,清複內餘,則咳嗌塞,心鬲中熱,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太陽司天,客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咳;主勝則喉嗌中鳴。
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瘛,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繇並,腰腹時痛。
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骨行足病,瞀熱以酸,腫不能久立,溲便變;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鬲中眾痹皆作,發於脅,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太陰在泉,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時,濕客下焦,發而濡寫,及為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
少陽在泉,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則下白溺白;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格中而嘔。少陰同候。
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便瀉;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鶩溏,則寒厥於腸,上衝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
太陽在泉,寒複內餘,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
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從之,餘以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寫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寫以甘,其補以鹹;土位之主,其寫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寫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寫以鹹,其補以苦。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寫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鹹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寫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鹹軟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寫之,以苦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寫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帝曰:善。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
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
帝曰:陽明何謂也?
岐伯曰:兩陽合明也。
帝曰:厥陰何也?
岐伯曰:兩陰交盡也。
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其約奈何?
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製也;君二臣四,偶之製也;君二臣三,奇之製也;君二臣六,偶之製也。”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製以緩,補下治下製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製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製小其服也。遠而奇偶,製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
帝曰:善。病生於本,餘知之矣。生於標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帝曰:善。六氣之勝,何以候之?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虛,則邪甚也。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有勝之氣,其必來複也。
帝曰:其脈至何如?
岐伯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
岐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
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
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複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複,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帝曰:勝複之變,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勝者,勝至已病,病已慍慍,而複已萌也。夫所複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勝有微甚,複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虛而虛,天之常也。
帝曰:勝複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其故何也?
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 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此之謂也。
帝曰:差有數乎?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脈應皆何如?
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複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
帝曰:幽明何如?
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帝曰:分至何如?
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餘已知之矣。然六氣往複,主歲不常也,其補瀉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陽之主,先甘後鹹;陽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之主,先鹹後苦;厥陰之主,先酸後辛;少陰之主,先甘後鹹;太陰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餘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餘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汙,工巧神聖,可得聞乎?
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帝曰:願聞病機何如?
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月賁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髒,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
岐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製也。
帝曰:請言其製。
岐伯曰:君一臣二,製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製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製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帝曰:何謂逆從?
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謂?
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氣調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
帝曰:善。火熱複,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
岐伯曰:勝複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複相薄,盛衰之節,瘧亦同法。
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複起,奈何治?
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方製君臣何謂也?
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三品何謂?
岐伯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