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
.
4蘭波
和toru崇拜的另一位作家艾米麗勃朗特一樣,蘭波也是才華縱橫但英年早逝。我曾經買了他的詩集《地獄一季》放在床邊,這本詩集至今仍然放在我的床頭,就像幸村的那本詩集一樣,這也是不離身的寶物。
很多人說蘭波得到關注不是出自他自身的才華,而僅僅源於他是同性戀的這一身份。我絕對不會認可這種說法。
我覺得沒有什麽詞語能比“天才”這兩個字更好的形容蘭波,現下的影視動漫作品中四處充斥著天才的形象,似乎隻要被設定成天才的角色就能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愛,然而太過泛濫的使用隻會讓天才兩個字顯得廉價和庸俗。
隻有蘭波是真正擔得起天才少年四字的人,在那個時代,在那個世界,在那個環境下。因為他無師自通,僅憑自己十幾歲的年紀就寫出了那樣的東西。看他的文字,你會難以想象這是由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所寫下的,他對於生命和愛情的感悟,似乎要比任何一個垂暮之年的老人都來得更深刻。但同時你又會覺得,這些文字非是蘭波寫下的不可,隻有他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那些文字是由他的靈魂分裂而出,沒有任何人可以模仿複製或替代,他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這裏不再贅述他和魏爾倫的事了,或者這兩個人的結局確實讓人唏噓傷感,但我想對蘭波和艾米麗這樣的天才作家來說,上天所賦予的才華或者注定了他們要比常人更超凡,也要比常人更艱辛。
我最喜歡的部分分別引用在了柳和憐花的視角裏:
“我永恆的靈魂
注視著你的心
縱然黑夜孤寂
白晝如焚”
“我找到了。
什麽?
永恆。
那是滄海,融入太陽……”
蘭波的詩比魏爾倫的詩翻譯版本更多,並且質量似乎更上乘,可見實際上雖然魏爾倫在當時比他年紀大,也比他更負盛名,但實則蘭波的才華較魏爾倫要更勝一籌。在許多許多年後的今天便可印證這一點,並不存在蘭波是依附魏爾倫才得以出名這一說法。
用心深い心よ
懺悔しよう
虛無の夜と
灼熱の晝を
這是“我永恆的靈魂,注視著你的心……”的日語版本,實際上字麵意思和中文版出入很大,相比較的話,我覺得中文版要優秀得多。
見つかったぞ
何が?
永遠が
太陽と
融合した海が
這是蘭波《永恆》中的經典名段,有無數翻譯的版本,不管日文也好中文也好,都有許多個版本。中文這邊比較權威的版本似乎是由王以培先生和王道乾先生翻譯的,要比較的話我更喜歡王以培先生的版本,“我永恆的靈魂,注視你的心”便是出自他的版本。
日語的版本還有以下幾個:
また,見つかった。
何がって?-永遠さ。
それは行ってしまった海さ
太陽といっしょに。
見つかったぞ。
何がだ!―永遠。
太陽と手をとりあって
行った海。
比來比去還是覺得中文版的譯文更優美,toru在文中的引用的“我找到了……”那段其實不是出自兩位先生之手,而是出自民間翻譯(大概),但toru覺得這反而是最好的版本。
有妹紙來問過toru關於這些反複出現在文中的詩句到底是什麽意思,這其實很難解釋,因為如果要用大白話來說,那詩句就喪失了它優美的意義。詩句是朦朧的,也是尖利的,是狹隘的,也是寬闊的,我想無比重要的就是它的意境所在,隻要想象一下海的模樣,想象白晝與黑夜的存在,那麽即使不用再多的語言去表達,也能夠體會到其中一言抵過萬語的精神世界。
我把蘭波的詩用於兩個詩社成員的身上,因為蘭波代表了他們所相信的那種精神。關於熱情,關於自由,關於希望,關於愛,關於毀滅,關於青春,關於苦痛,關於永恆……
5w.h.奧登
這位詩人曾經為葉芝寫過悼念詩,也同樣被我引用在文中:
“瘋狂的愛爾蘭將你刺傷成詩”
如果還有人記得佳音和柳在課堂上被點名念詩那一段,正好就是分別引用了葉芝的墓誌銘和奧登的悼念詩,這也是惺惺相惜的兩個人從此有所羈絆的開始。
奧登是和蘭波一樣是一位同性戀詩人,他所寫的《葬禮藍調》被我引用在文中,這是他寫給自己同性戀人的詩,正好也被引用在憐花去世的那一章。
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就幾乎要哭,因為那種痛感實在太過強烈,完全可以感同身受。
“停止所有的時鍾,切斷電話
給狗一塊濃汁的骨頭,讓他別叫
黯啞了鋼琴,隨著低沉的鼓
抬出靈慪,讓哀悼者前來。
讓直升機在頭頂悲旋
在天空狂草著信息他已逝去,
把黑紗係在信鴿的白頸,
讓交通員戴上黑色的手套。
他曾經是我的東,我的西,我的南,我的北,
我的工作天,我的休息日,
我的正午,我的夜半,我的話語,我的歌吟,
我以為愛可以不朽:我錯了。
不再需要星星,把每一顆都摘掉,
把月亮包起,拆除太陽,
傾瀉大海,掃除森林;
因為什麽也不會,再有意味。”
憐花雖然不是任何人的戀人,但卻是佳音的知己,她代表了詩社三人的信仰,代表了追逐自由的希望,這種痛感源自信仰和希望的破滅,源自對殘酷世間的不解與絕望。
失去她不僅僅是失去一個好朋友,對某些人來說她是一種不可替代的精神象征,所以她的消失意味著一個精神世界的垮塌,就像詩中所說的,因為什麽也不會再有意味。
這位詩人於1973年去世。他曾在戰時到訪過中國。
5村上春樹
這位名字如雷貫耳的先生不是詩人是作家,不過他偶爾能說出一些非常經典的句子來。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讀了他的書,記得讀完挪威的森林以後第一感覺是“這什麽鬼orz”不過繼而又像著魔一樣買了他其餘的全部著作,一邊抱著“就算看不懂我也要看”的心情硬是啃了下去。雖然全部看完之後還是有種“這到底是什麽鬼”的糾結心情,但對於當時才十歲左右的我來說已經是完成了一件非常偉大的事,因為就算到了二十歲的今天來看我也依然搞不太明白這位先生的腦洞。
這位先生的所有著作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叫做《斯普特尼克戀人》的書,讀完之後幾乎有種要窒息了活不下去了的感覺,因為他實在是太擅長於描繪那種叫做“孤獨”的東西了。
很多年之後我才發現,原來輪到我自己寫文的時候也會被人說“你寫的什麽鬼,根本看不懂”,這才驚覺原來童年時期我受這位先生的荼毒是如此之深,不知不覺我也開始以散播孤獨為己任,盡是寫一些讓人感覺心情不好的東西。
但話說迴來,就算是這樣村上先生也依然被認作是通俗小說家,他的書有很多人看不懂,但依然有很多人去買,他的銷量從來都是第一,也因此諾貝爾文學獎總是歧視他通俗小說家的身份。
哈哈一笑過後,我會說,盡管沒有任何資格抱這位先生的大腿,但他的作品裏的確有我能產生共鳴的東西。這位先生酷愛爵士樂,因為他太喜歡爵士樂,甚至讓另一位小說家以他喜歡的爵士樂歌名為題寫了一部小說。
《帶走我的心》也是來自於一首歌的歌詞。
“倒下
停止所有的感覺
燃燒
曾經唿吸的一切
伸出手
你可以拿走我的心”
當看到這首歌詞的時候,感覺就像看到的蘭波的詩一樣讓我震撼,所以沒有任何猶豫的,就定下了這樣的題目。
我讀過的第一本村上先生的小說裏有這麽一句話:死並非生的對立麵,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那時的我真的隻是個小孩,雖然是小孩,卻在看見這句話的一瞬間就決定,如果有一天我的墓碑上要刻一句話,那一定就會是這一句。
我已經很久沒有讀過村上先生的書了,就算被他新書的廣告狂轟濫炸也沒有想到過要去讀,因為有時我很害怕村上先生,我始終有種一旦讀了他的書就會中毒的感覺。我至今依然覺得沒從《斯普特尼克戀人》裏走出來過,你甚至可以說那是對我造成的終身陰影,但這種陰影令我著迷。
這位先生好像是這裏提到的所有作者中唯一一個還好好活著的,而且目測他會長壽,這真是一種幸運。能夠和尊敬的作家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對我而言實在是非常幸運,因為對我產生巨大影響的那兩位天才都已經去世百年,除非像穿越小說那樣迴到百年以前,否則再也不可能領略他們生前的魅力。
寫到這裏突然有點想迴去看村上先生的書……不還是算了吧。
6pauleluard
這位先生是法國人,他的名字裏有個字母無論如何也打不出,隻能用英文代替……所以其實寫在這裏的名字都不是他真正的名字。
有關這位先生的資料非常少,甚至沒有任何中文的資料介紹他,我隻是極其偶然的在一個地方看見了他所寫的這首詩(原文):
ks
s
w
onthepagesihaveread
pages
d,paperorash
ontheimagesofgold
softhewarriors
onthecrownoftheking
onthejungleandthedesert
thebrier
d
onallmyscarvesofblue
istsunlitswamps
onnlight
onthebirds’wings
themillofshadows
oneachwhiffofdaybreak
theboats
p
hofthecloud
orm
serainandthet
ontheflickeringfigures
lors
onthenaturaltruth
onthehighpaths
s
onthecrowd-gedsquare
onthmpwhichislit
onthmpwhichisn’t
dthoughts
onafruitcutintwo
ofmymirrorandmychamber
ptyshell
dy
onhispricked-upears
onhisblunderingpaws
r
os
dfire
yoftheflesh
ds
hedhand
onthewindowofsurprises
antlips
onmycrumbledhiding-s
lighthouses
ui
withoutdesire
onnakedsolitude
onthemarchesofdeath
ofaword
wmylife
knowyou
you
liberty.
這首詩的原意不是情詩,更像是唿喚自由解放的詩,但我把它引用在幸村視角裏,一直引用到了最後。因為它實在是很美,帶著一種孤獨,帶著一種瘋狂,帶著一種呐喊,它實在是太纖細又太有力了,最後的liberty幾乎可以完全表達出我想要流淚唿喊的心情。
有關這位作者的資料實在太少以至於我沒辦法介紹他是誰,隻知道他於1952年去世。
aine
這是一首法國民謠,歌詞作者無從查找,國內有位歌手曾經翻唱過它,歌名叫做《夢之浮橋》。
睡在漂動的月光
夢跳起華爾茲
迴憶又再次盛開玫瑰的浮橋上
愛從不同的路過來命運隻有一顆心
六月的駝雲傾倒
三月下過的雪
仰起臉隻為迎接落空的一個吻
我愛你已久
永不能忘
愛並不盲目
沒有愛才盲目
開始在你來之前結束在你走後
我愛你已久
永不能忘
時光都已經不再
你比我更永恆
沒有了你就沒有任何人
我愛你已久
永不能忘
我聽著這首民謠完成了幸村結局的部分,以至於之後再聽這首歌的時候就止不住眼淚嘩啦啦。
其實歌曲本身很治愈,聽著聽著會覺得眼前浮現出兩個小孩手拉手走在橋邊的畫麵,真的是喚起童年迴憶的歌……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搜來聽一下(法語版比較好)。
【關於女主角】
最近和人討論到關於自己文裏女主的問題,對方問我說,你文中塑造的女孩是和你自己相像的,還是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我迴答說都不是。這些女孩對我來說是那種如果在現實裏遇到,我會被她們吸引,並且很想和她們成為朋友的人。
我喜歡的女孩沒有百分之百的標準和類型,有時我喜歡的兩個女孩會是兩種完全相反的類型,比如冷若冰霜的和熱情似火的。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麽共通點或是相似因素的話,可能是我喜歡的女孩會有相當極端的一部分要素(性格或做法或觀念),這種極端不一定完全體現在其表麵,但從她的愛情觀或是人生觀中多多少少會展現出來。
有關佳音的聯想,最初是從rday的一首名叫《sheisthesunlight》的歌中獲得的啟發。
印象最深是這幾句歌詞:
rrow/day
sheissunlight/
我想,如果能夠把一個女孩認作是自己的光,自己的明天,那麽這份感情必將是深刻且絕望的。這個女孩在其他人眼裏或者未必是那樣充滿希望和陽光,她甚至可能落寞而不起眼,但她唯獨隻在某些人的眼中是如此重要。
佳音是暗淡的,無光的,甚至不存在的。正是這樣的她,連同他人眼中的她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讓我感到著迷。她是光,是空氣,是構成世界的一切,但她又是脆弱,是縹緲,是無形,就像黑夜與白晝的對比,鮮明的衝擊,粉碎的絕望和勃發的希冀,可以讓我感受到不斷衝撞內心的東西。
用漆黑的烏雲籠罩白晝,用刺眼的光芒衝破黑夜,她是光,光已消失。孤獨和絕望由此形成一種震撼人心的美。
佳音的反義詞是噩耗,正是這兩種黑白交織的要素不斷產生著矛盾,她的形象才得以若隱若現,就像飄忽不定的那隻塑料袋一樣,忽起忽落,讓人難以捉摸。我熱愛這種神秘感,熱愛這種矛盾性,熱愛所有平靜表象下暴風閃電般唿嘯的真實。
我所熱愛的她並不是她自身,而是由他人眼中所折射出來的她。借由把她當作光的人,把她當作希望的人,把她當作整個世界的人,我可以從他們的眼神中去看那個女孩,那就是會讓我有衝動寫下她故事的女孩。
【關於rday】
之所以把這個無名小樂隊的名字寫在這裏,是因為他們的確和前麵那些偉大的詩人一樣給這個故事產生過重要影響。
說起和這個樂隊相遇的過程真的很有趣,因為喜歡蘭波而去找了蘭波的電影來看,看完電影之後迷上了演蘭波的leonardodicaprio,於是又去翻leonardodicaprio的其他電影來看,看到了他在1996年演的williamshakespeare''rday就正好為這部電影演唱了主題曲。
主題曲的名字叫做thebeautyandthetragedy,因為配合了那個經久不衰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而顯得分外刺痛人心,雖然是由一支搖滾樂隊唱出來的,但完全沒有半點粗獷,反而非常細膩動人。
就這樣我又去翻找了rday的歌,在《thebeautyandthetragedy》這張專輯裏的第五首歌就是《sheisthesunlight》。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我在想,如果《帶》的每個章節標題也像《孤》那樣是用英文的話,我肯定會用sheisthesunlight作為其中一章的標題。
sheisthesunlight的完整歌詞是這樣的:
ifalltheflowersfadedaway
stay
rrow
day
ifrightisleaving
i''g
sheissunlight
andiflovingheris
ans
d
iamthemartyr
sheisthehealing
andithepain
shelivesinadaydream
''g
sheisthesunlight
isaidifrightisleaving
i''g
sheisthesunlight
sheisthesunlight
這首歌用了非常幹淨純粹的吉他配以結尾處的鋼琴,主唱的聲音既溫柔又蒼涼,聽到之後甚至覺得它要比thebeautyandthetragedy更為優秀。就像聽到的時候會情不自禁浮現出兩個孩子手牽手的畫麵那樣,聽到sheisthesunlight時我也總會想起仁王在天台上的樣子。
toru是不聽點什麽就沒法碼字的人,寫《孤》的時候聽了很多音樂,還把聽過的音樂都逐一寫了出來,或者放在了章節標題裏,但到《帶》這裏的時候聽的就少了許多,幾乎所有的情緒都包含在了和sheisthesunlight裏,所以介紹這兩首足矣。無論是歌詞還是歌曲本身,這兩首都非常的感人。
.
.
.
【感謝你耐心地看完了toru的這篇碎碎念xd】
【還沒嘮叨完的部分,下篇後記繼續→(好吧下篇才是正經後記)】
.
.
4蘭波
和toru崇拜的另一位作家艾米麗勃朗特一樣,蘭波也是才華縱橫但英年早逝。我曾經買了他的詩集《地獄一季》放在床邊,這本詩集至今仍然放在我的床頭,就像幸村的那本詩集一樣,這也是不離身的寶物。
很多人說蘭波得到關注不是出自他自身的才華,而僅僅源於他是同性戀的這一身份。我絕對不會認可這種說法。
我覺得沒有什麽詞語能比“天才”這兩個字更好的形容蘭波,現下的影視動漫作品中四處充斥著天才的形象,似乎隻要被設定成天才的角色就能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愛,然而太過泛濫的使用隻會讓天才兩個字顯得廉價和庸俗。
隻有蘭波是真正擔得起天才少年四字的人,在那個時代,在那個世界,在那個環境下。因為他無師自通,僅憑自己十幾歲的年紀就寫出了那樣的東西。看他的文字,你會難以想象這是由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所寫下的,他對於生命和愛情的感悟,似乎要比任何一個垂暮之年的老人都來得更深刻。但同時你又會覺得,這些文字非是蘭波寫下的不可,隻有他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那些文字是由他的靈魂分裂而出,沒有任何人可以模仿複製或替代,他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這裏不再贅述他和魏爾倫的事了,或者這兩個人的結局確實讓人唏噓傷感,但我想對蘭波和艾米麗這樣的天才作家來說,上天所賦予的才華或者注定了他們要比常人更超凡,也要比常人更艱辛。
我最喜歡的部分分別引用在了柳和憐花的視角裏:
“我永恆的靈魂
注視著你的心
縱然黑夜孤寂
白晝如焚”
“我找到了。
什麽?
永恆。
那是滄海,融入太陽……”
蘭波的詩比魏爾倫的詩翻譯版本更多,並且質量似乎更上乘,可見實際上雖然魏爾倫在當時比他年紀大,也比他更負盛名,但實則蘭波的才華較魏爾倫要更勝一籌。在許多許多年後的今天便可印證這一點,並不存在蘭波是依附魏爾倫才得以出名這一說法。
用心深い心よ
懺悔しよう
虛無の夜と
灼熱の晝を
這是“我永恆的靈魂,注視著你的心……”的日語版本,實際上字麵意思和中文版出入很大,相比較的話,我覺得中文版要優秀得多。
見つかったぞ
何が?
永遠が
太陽と
融合した海が
這是蘭波《永恆》中的經典名段,有無數翻譯的版本,不管日文也好中文也好,都有許多個版本。中文這邊比較權威的版本似乎是由王以培先生和王道乾先生翻譯的,要比較的話我更喜歡王以培先生的版本,“我永恆的靈魂,注視你的心”便是出自他的版本。
日語的版本還有以下幾個:
また,見つかった。
何がって?-永遠さ。
それは行ってしまった海さ
太陽といっしょに。
見つかったぞ。
何がだ!―永遠。
太陽と手をとりあって
行った海。
比來比去還是覺得中文版的譯文更優美,toru在文中的引用的“我找到了……”那段其實不是出自兩位先生之手,而是出自民間翻譯(大概),但toru覺得這反而是最好的版本。
有妹紙來問過toru關於這些反複出現在文中的詩句到底是什麽意思,這其實很難解釋,因為如果要用大白話來說,那詩句就喪失了它優美的意義。詩句是朦朧的,也是尖利的,是狹隘的,也是寬闊的,我想無比重要的就是它的意境所在,隻要想象一下海的模樣,想象白晝與黑夜的存在,那麽即使不用再多的語言去表達,也能夠體會到其中一言抵過萬語的精神世界。
我把蘭波的詩用於兩個詩社成員的身上,因為蘭波代表了他們所相信的那種精神。關於熱情,關於自由,關於希望,關於愛,關於毀滅,關於青春,關於苦痛,關於永恆……
5w.h.奧登
這位詩人曾經為葉芝寫過悼念詩,也同樣被我引用在文中:
“瘋狂的愛爾蘭將你刺傷成詩”
如果還有人記得佳音和柳在課堂上被點名念詩那一段,正好就是分別引用了葉芝的墓誌銘和奧登的悼念詩,這也是惺惺相惜的兩個人從此有所羈絆的開始。
奧登是和蘭波一樣是一位同性戀詩人,他所寫的《葬禮藍調》被我引用在文中,這是他寫給自己同性戀人的詩,正好也被引用在憐花去世的那一章。
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就幾乎要哭,因為那種痛感實在太過強烈,完全可以感同身受。
“停止所有的時鍾,切斷電話
給狗一塊濃汁的骨頭,讓他別叫
黯啞了鋼琴,隨著低沉的鼓
抬出靈慪,讓哀悼者前來。
讓直升機在頭頂悲旋
在天空狂草著信息他已逝去,
把黑紗係在信鴿的白頸,
讓交通員戴上黑色的手套。
他曾經是我的東,我的西,我的南,我的北,
我的工作天,我的休息日,
我的正午,我的夜半,我的話語,我的歌吟,
我以為愛可以不朽:我錯了。
不再需要星星,把每一顆都摘掉,
把月亮包起,拆除太陽,
傾瀉大海,掃除森林;
因為什麽也不會,再有意味。”
憐花雖然不是任何人的戀人,但卻是佳音的知己,她代表了詩社三人的信仰,代表了追逐自由的希望,這種痛感源自信仰和希望的破滅,源自對殘酷世間的不解與絕望。
失去她不僅僅是失去一個好朋友,對某些人來說她是一種不可替代的精神象征,所以她的消失意味著一個精神世界的垮塌,就像詩中所說的,因為什麽也不會再有意味。
這位詩人於1973年去世。他曾在戰時到訪過中國。
5村上春樹
這位名字如雷貫耳的先生不是詩人是作家,不過他偶爾能說出一些非常經典的句子來。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讀了他的書,記得讀完挪威的森林以後第一感覺是“這什麽鬼orz”不過繼而又像著魔一樣買了他其餘的全部著作,一邊抱著“就算看不懂我也要看”的心情硬是啃了下去。雖然全部看完之後還是有種“這到底是什麽鬼”的糾結心情,但對於當時才十歲左右的我來說已經是完成了一件非常偉大的事,因為就算到了二十歲的今天來看我也依然搞不太明白這位先生的腦洞。
這位先生的所有著作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叫做《斯普特尼克戀人》的書,讀完之後幾乎有種要窒息了活不下去了的感覺,因為他實在是太擅長於描繪那種叫做“孤獨”的東西了。
很多年之後我才發現,原來輪到我自己寫文的時候也會被人說“你寫的什麽鬼,根本看不懂”,這才驚覺原來童年時期我受這位先生的荼毒是如此之深,不知不覺我也開始以散播孤獨為己任,盡是寫一些讓人感覺心情不好的東西。
但話說迴來,就算是這樣村上先生也依然被認作是通俗小說家,他的書有很多人看不懂,但依然有很多人去買,他的銷量從來都是第一,也因此諾貝爾文學獎總是歧視他通俗小說家的身份。
哈哈一笑過後,我會說,盡管沒有任何資格抱這位先生的大腿,但他的作品裏的確有我能產生共鳴的東西。這位先生酷愛爵士樂,因為他太喜歡爵士樂,甚至讓另一位小說家以他喜歡的爵士樂歌名為題寫了一部小說。
《帶走我的心》也是來自於一首歌的歌詞。
“倒下
停止所有的感覺
燃燒
曾經唿吸的一切
伸出手
你可以拿走我的心”
當看到這首歌詞的時候,感覺就像看到的蘭波的詩一樣讓我震撼,所以沒有任何猶豫的,就定下了這樣的題目。
我讀過的第一本村上先生的小說裏有這麽一句話:死並非生的對立麵,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那時的我真的隻是個小孩,雖然是小孩,卻在看見這句話的一瞬間就決定,如果有一天我的墓碑上要刻一句話,那一定就會是這一句。
我已經很久沒有讀過村上先生的書了,就算被他新書的廣告狂轟濫炸也沒有想到過要去讀,因為有時我很害怕村上先生,我始終有種一旦讀了他的書就會中毒的感覺。我至今依然覺得沒從《斯普特尼克戀人》裏走出來過,你甚至可以說那是對我造成的終身陰影,但這種陰影令我著迷。
這位先生好像是這裏提到的所有作者中唯一一個還好好活著的,而且目測他會長壽,這真是一種幸運。能夠和尊敬的作家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對我而言實在是非常幸運,因為對我產生巨大影響的那兩位天才都已經去世百年,除非像穿越小說那樣迴到百年以前,否則再也不可能領略他們生前的魅力。
寫到這裏突然有點想迴去看村上先生的書……不還是算了吧。
6pauleluard
這位先生是法國人,他的名字裏有個字母無論如何也打不出,隻能用英文代替……所以其實寫在這裏的名字都不是他真正的名字。
有關這位先生的資料非常少,甚至沒有任何中文的資料介紹他,我隻是極其偶然的在一個地方看見了他所寫的這首詩(原文):
ks
s
w
onthepagesihaveread
pages
d,paperorash
ontheimagesofgold
softhewarriors
onthecrownoftheking
onthejungleandthedesert
thebrier
d
onallmyscarvesofblue
istsunlitswamps
onnlight
onthebirds’wings
themillofshadows
oneachwhiffofdaybreak
theboats
p
hofthecloud
orm
serainandthet
ontheflickeringfigures
lors
onthenaturaltruth
onthehighpaths
s
onthecrowd-gedsquare
onthmpwhichislit
onthmpwhichisn’t
dthoughts
onafruitcutintwo
ofmymirrorandmychamber
ptyshell
dy
onhispricked-upears
onhisblunderingpaws
r
os
dfire
yoftheflesh
ds
hedhand
onthewindowofsurprises
antlips
onmycrumbledhiding-s
lighthouses
ui
withoutdesire
onnakedsolitude
onthemarchesofdeath
ofaword
wmylife
knowyou
you
liberty.
這首詩的原意不是情詩,更像是唿喚自由解放的詩,但我把它引用在幸村視角裏,一直引用到了最後。因為它實在是很美,帶著一種孤獨,帶著一種瘋狂,帶著一種呐喊,它實在是太纖細又太有力了,最後的liberty幾乎可以完全表達出我想要流淚唿喊的心情。
有關這位作者的資料實在太少以至於我沒辦法介紹他是誰,隻知道他於1952年去世。
aine
這是一首法國民謠,歌詞作者無從查找,國內有位歌手曾經翻唱過它,歌名叫做《夢之浮橋》。
睡在漂動的月光
夢跳起華爾茲
迴憶又再次盛開玫瑰的浮橋上
愛從不同的路過來命運隻有一顆心
六月的駝雲傾倒
三月下過的雪
仰起臉隻為迎接落空的一個吻
我愛你已久
永不能忘
愛並不盲目
沒有愛才盲目
開始在你來之前結束在你走後
我愛你已久
永不能忘
時光都已經不再
你比我更永恆
沒有了你就沒有任何人
我愛你已久
永不能忘
我聽著這首民謠完成了幸村結局的部分,以至於之後再聽這首歌的時候就止不住眼淚嘩啦啦。
其實歌曲本身很治愈,聽著聽著會覺得眼前浮現出兩個小孩手拉手走在橋邊的畫麵,真的是喚起童年迴憶的歌……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搜來聽一下(法語版比較好)。
【關於女主角】
最近和人討論到關於自己文裏女主的問題,對方問我說,你文中塑造的女孩是和你自己相像的,還是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我迴答說都不是。這些女孩對我來說是那種如果在現實裏遇到,我會被她們吸引,並且很想和她們成為朋友的人。
我喜歡的女孩沒有百分之百的標準和類型,有時我喜歡的兩個女孩會是兩種完全相反的類型,比如冷若冰霜的和熱情似火的。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麽共通點或是相似因素的話,可能是我喜歡的女孩會有相當極端的一部分要素(性格或做法或觀念),這種極端不一定完全體現在其表麵,但從她的愛情觀或是人生觀中多多少少會展現出來。
有關佳音的聯想,最初是從rday的一首名叫《sheisthesunlight》的歌中獲得的啟發。
印象最深是這幾句歌詞:
rrow/day
sheissunlight/
我想,如果能夠把一個女孩認作是自己的光,自己的明天,那麽這份感情必將是深刻且絕望的。這個女孩在其他人眼裏或者未必是那樣充滿希望和陽光,她甚至可能落寞而不起眼,但她唯獨隻在某些人的眼中是如此重要。
佳音是暗淡的,無光的,甚至不存在的。正是這樣的她,連同他人眼中的她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讓我感到著迷。她是光,是空氣,是構成世界的一切,但她又是脆弱,是縹緲,是無形,就像黑夜與白晝的對比,鮮明的衝擊,粉碎的絕望和勃發的希冀,可以讓我感受到不斷衝撞內心的東西。
用漆黑的烏雲籠罩白晝,用刺眼的光芒衝破黑夜,她是光,光已消失。孤獨和絕望由此形成一種震撼人心的美。
佳音的反義詞是噩耗,正是這兩種黑白交織的要素不斷產生著矛盾,她的形象才得以若隱若現,就像飄忽不定的那隻塑料袋一樣,忽起忽落,讓人難以捉摸。我熱愛這種神秘感,熱愛這種矛盾性,熱愛所有平靜表象下暴風閃電般唿嘯的真實。
我所熱愛的她並不是她自身,而是由他人眼中所折射出來的她。借由把她當作光的人,把她當作希望的人,把她當作整個世界的人,我可以從他們的眼神中去看那個女孩,那就是會讓我有衝動寫下她故事的女孩。
【關於rday】
之所以把這個無名小樂隊的名字寫在這裏,是因為他們的確和前麵那些偉大的詩人一樣給這個故事產生過重要影響。
說起和這個樂隊相遇的過程真的很有趣,因為喜歡蘭波而去找了蘭波的電影來看,看完電影之後迷上了演蘭波的leonardodicaprio,於是又去翻leonardodicaprio的其他電影來看,看到了他在1996年演的williamshakespeare''rday就正好為這部電影演唱了主題曲。
主題曲的名字叫做thebeautyandthetragedy,因為配合了那個經久不衰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而顯得分外刺痛人心,雖然是由一支搖滾樂隊唱出來的,但完全沒有半點粗獷,反而非常細膩動人。
就這樣我又去翻找了rday的歌,在《thebeautyandthetragedy》這張專輯裏的第五首歌就是《sheisthesunlight》。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我在想,如果《帶》的每個章節標題也像《孤》那樣是用英文的話,我肯定會用sheisthesunlight作為其中一章的標題。
sheisthesunlight的完整歌詞是這樣的:
ifalltheflowersfadedaway
stay
rrow
day
ifrightisleaving
i''g
sheissunlight
andiflovingheris
ans
d
iamthemartyr
sheisthehealing
andithepain
shelivesinadaydream
''g
sheisthesunlight
isaidifrightisleaving
i''g
sheisthesunlight
sheisthesunlight
這首歌用了非常幹淨純粹的吉他配以結尾處的鋼琴,主唱的聲音既溫柔又蒼涼,聽到之後甚至覺得它要比thebeautyandthetragedy更為優秀。就像聽到的時候會情不自禁浮現出兩個孩子手牽手的畫麵那樣,聽到sheisthesunlight時我也總會想起仁王在天台上的樣子。
toru是不聽點什麽就沒法碼字的人,寫《孤》的時候聽了很多音樂,還把聽過的音樂都逐一寫了出來,或者放在了章節標題裏,但到《帶》這裏的時候聽的就少了許多,幾乎所有的情緒都包含在了和sheisthesunlight裏,所以介紹這兩首足矣。無論是歌詞還是歌曲本身,這兩首都非常的感人。
.
.
.
【感謝你耐心地看完了toru的這篇碎碎念xd】
【還沒嘮叨完的部分,下篇後記繼續→(好吧下篇才是正經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