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鳴喬於是先以佛經典要相請教,九指頭陀能趨亦佛境界,自能為他解疑答惑。楚鳴喬一番釋然下來後,才明白自己昨夜潛心通念經文,乃是心與佛交,自可緩免了身上疼痛。所謂得道之輩,必不為肌膚疼痛所困,個中精妙,卻不正與定禪之道相仿?
及此,楚鳴喬便對佛家禪悟更是尊崇起來。
楚鳴喬於是又問起九指頭陀與佛結緣的事情來。九指頭陀卻默然道:“我與佛有緣,便與之結緣。”
通讀了幾日《楞伽經》的楚鳴喬已不那麽糾結,他聽得對方如此一說,反倒更要覺得這個答案自有高妙之處。
九指頭陀見楚鳴喬似得其法,便停下手中活兒和他相說起來。這一說,自然又得講迴他年少時候在懸空寺修行的經曆來。隻是白天的九指頭陀儼然是位得道高僧,卻並不因為懸空寺後來遭遇而生出戾氣。
“大師佛心慧性,一早便已通透佛法,難怪經文要理能直通你心。”楚鳴喬釋懷道。
九指頭陀卻驀的仰天一望,罷了才說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極善與極惡原是毗鄰而居,向善者是我,作惡者也是我。”
楚鳴喬聽出對方乃深有自責意思,便當即勸道:“大師所說的惡,乃是舊事驅使心魔所致,並非是你真實想要如此作為。”
九指頭陀卻搖搖頭道:“此話與白晝間的我說,或能通透;但若是與夜晚的我來說,又大失偏頗了。”
楚鳴喬一下子轉不過腦筋來,便困頓著望住了他。
九指頭陀旋即默默一笑道:“你與佛家終有一隔,做個居士也好。”
楚鳴喬雖然欽佩佛經裏的大智慧,但卻從未由此皈依念想,如能做個仁心善念的居士,倒也不差。隻是九指頭陀這個論斷並未解釋他前番說法,楚鳴喬心裏始終還是難言通透。
“所謂相由心生。白晝之我,因心向我佛而得佛道。是以所作所為皆尊崇佛理,亦由此得你讚同;但夜晚之我,雖渡不過心魔趨了魔道,但那仍舊是我,數日來造下的罪孽皆是當時之我從心而為。”九指頭陀深致的說道。
楚鳴喬似乎明白了過來,但又仿佛還有些迷糊,如此,他便悉心向九指頭陀請教起來。
九指頭陀亦誠心要為他釋疑,便接著說道:“你認同善道,故而讚同白天的我;你反對惡道,故而排斥夜晚之我。且又因為心執善念而偏袒了我的過錯,此實乃你之過錯。”
楚鳴喬頓了頓,便釋然道:“我以一己好惡度了大師,果是私己做法。”
九指頭陀聽罷笑了笑,隻問道:“你可知無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楚鳴喬曾於十八金剛羅漢及了聞了悲兩位禪師口中念誦過這段經文,至於其中深意,他亦來不及參詳。如此,楚鳴喬便惘然著搖了搖頭道:“願聽大師詳解。”
九指頭陀卻並不直接迴答,反而轉問楚鳴喬何謂善惡。這對楚鳴喬來說實在是個簡單的問題,善者自然是鋤強扶弱、匡扶正義之人;而惡則是為非作歹、欺壓百姓之徒。
九指頭陀不置可否,隻徐徐說將開來道:“善惡本為一物,或許你觀之善,他人從旁觀之則為惡;而你認為是惡的東西,於旁人而言亦有可能是善。”
楚鳴喬自然不會認同這樣的說法,對他而言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好人好事一定不會帶來惡果,而壞人壞事必定遺禍無窮,二者根本就是涇渭分明之事,絕不會混成一談的。
九指頭陀見楚鳴喬執念甚深,遂以小鳥吃蟲子為例相問,便叫楚鳴喬辯出個孰是孰非來。楚鳴喬知道蟲子乃蠶食桑苗的禍害,自然要認同小鳥了。
“斑蝥蠶蟲亦是有生之物,它若要求生,就必須以枝葉為食。林間禽鳥亦是有生之物,它們要求生,亦要以蠶蟲為食。由此觀之,他們所作所為皆是求生而已,卻與你講的善惡何關?”
“可是蠶蟲終究要禍害林木,而鳥禽則與之大有裨益。”楚鳴喬不以為然道。
“裨益何在?”九指頭陀直直發問道。
楚鳴喬一愣,便思索了起來,罷了才答道:“鳥禽能使林間充滿生機。”
九指頭陀得得一笑道:“倘若林間再無蠶蟲可食,鳥禽還會久居山林麽?”
楚鳴喬這才醒悟過來道:“大師所言確實在理。”
但九指頭陀並不因此而樂,相反的,他卻嚴肅的盯著楚鳴喬說道:“你以你身觀察,便覺得林間有鳥禽能生機勃勃,然細草幽發、黃葉凋落不亦生機乎?”
楚鳴喬愕然不已,但九指頭陀則繼續發問道:“蠶蟲破繭成蝶,可否為林間增添色彩、生機?”
楚鳴喬當即點頭,便要改變自己原本的看法了。隻是他這樣的反應卻又並不叫九指頭陀滿意,因為終其所悟,仍未能突破有相之局限。
“世間萬物原本無物,觀察之人以主觀色彩觀之,是以所見之物皆逐你心想呈現,喜怒哀樂一切煩惱亦由此而生。此為有相。”九指頭陀細細說道。
楚鳴喬潛心一想,便也覺得事情仿佛如此,遂說道:“相由心生,原是此意。”
九指頭陀點點頭,又繼續講道:“有相者,私心也。一切善惡區分,皆要從己好惡,此乃塵世多爭鬥之源。無相者,無偏袒功利之心,看山無狀,看水無量,不以主觀度事度人,方的大自在。”
楚鳴喬這才徹底明白九指頭陀所講,便想這天下所有的熙熙攘攘,原來都不過是眾生的各自心聲寫照,而迴想前塵過往,實在有太多虛妄嬌作之念了。
“無相,便是無我相,然後無眾生相。照此看來,一切事物本隻需循著各自因緣相生相滅即可,便不得做任何的幹擾了?”楚鳴喬複又問道。
這恰恰又是九指頭陀一生參研的事情,在他看來,楚鳴喬剛才所講確實是最為中肯的領悟。但九指頭陀又並不全然讚同,此也是他一直未能克服心魔所在。畢竟這無相之奧並非人人能懂,大多數的芸芸眾生仍是行著有相之事,隻要還有更多的人尚未及此境界,便都要造出許多災妄來。
及此,楚鳴喬便對佛家禪悟更是尊崇起來。
楚鳴喬於是又問起九指頭陀與佛結緣的事情來。九指頭陀卻默然道:“我與佛有緣,便與之結緣。”
通讀了幾日《楞伽經》的楚鳴喬已不那麽糾結,他聽得對方如此一說,反倒更要覺得這個答案自有高妙之處。
九指頭陀見楚鳴喬似得其法,便停下手中活兒和他相說起來。這一說,自然又得講迴他年少時候在懸空寺修行的經曆來。隻是白天的九指頭陀儼然是位得道高僧,卻並不因為懸空寺後來遭遇而生出戾氣。
“大師佛心慧性,一早便已通透佛法,難怪經文要理能直通你心。”楚鳴喬釋懷道。
九指頭陀卻驀的仰天一望,罷了才說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極善與極惡原是毗鄰而居,向善者是我,作惡者也是我。”
楚鳴喬聽出對方乃深有自責意思,便當即勸道:“大師所說的惡,乃是舊事驅使心魔所致,並非是你真實想要如此作為。”
九指頭陀卻搖搖頭道:“此話與白晝間的我說,或能通透;但若是與夜晚的我來說,又大失偏頗了。”
楚鳴喬一下子轉不過腦筋來,便困頓著望住了他。
九指頭陀旋即默默一笑道:“你與佛家終有一隔,做個居士也好。”
楚鳴喬雖然欽佩佛經裏的大智慧,但卻從未由此皈依念想,如能做個仁心善念的居士,倒也不差。隻是九指頭陀這個論斷並未解釋他前番說法,楚鳴喬心裏始終還是難言通透。
“所謂相由心生。白晝之我,因心向我佛而得佛道。是以所作所為皆尊崇佛理,亦由此得你讚同;但夜晚之我,雖渡不過心魔趨了魔道,但那仍舊是我,數日來造下的罪孽皆是當時之我從心而為。”九指頭陀深致的說道。
楚鳴喬似乎明白了過來,但又仿佛還有些迷糊,如此,他便悉心向九指頭陀請教起來。
九指頭陀亦誠心要為他釋疑,便接著說道:“你認同善道,故而讚同白天的我;你反對惡道,故而排斥夜晚之我。且又因為心執善念而偏袒了我的過錯,此實乃你之過錯。”
楚鳴喬頓了頓,便釋然道:“我以一己好惡度了大師,果是私己做法。”
九指頭陀聽罷笑了笑,隻問道:“你可知無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楚鳴喬曾於十八金剛羅漢及了聞了悲兩位禪師口中念誦過這段經文,至於其中深意,他亦來不及參詳。如此,楚鳴喬便惘然著搖了搖頭道:“願聽大師詳解。”
九指頭陀卻並不直接迴答,反而轉問楚鳴喬何謂善惡。這對楚鳴喬來說實在是個簡單的問題,善者自然是鋤強扶弱、匡扶正義之人;而惡則是為非作歹、欺壓百姓之徒。
九指頭陀不置可否,隻徐徐說將開來道:“善惡本為一物,或許你觀之善,他人從旁觀之則為惡;而你認為是惡的東西,於旁人而言亦有可能是善。”
楚鳴喬自然不會認同這樣的說法,對他而言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好人好事一定不會帶來惡果,而壞人壞事必定遺禍無窮,二者根本就是涇渭分明之事,絕不會混成一談的。
九指頭陀見楚鳴喬執念甚深,遂以小鳥吃蟲子為例相問,便叫楚鳴喬辯出個孰是孰非來。楚鳴喬知道蟲子乃蠶食桑苗的禍害,自然要認同小鳥了。
“斑蝥蠶蟲亦是有生之物,它若要求生,就必須以枝葉為食。林間禽鳥亦是有生之物,它們要求生,亦要以蠶蟲為食。由此觀之,他們所作所為皆是求生而已,卻與你講的善惡何關?”
“可是蠶蟲終究要禍害林木,而鳥禽則與之大有裨益。”楚鳴喬不以為然道。
“裨益何在?”九指頭陀直直發問道。
楚鳴喬一愣,便思索了起來,罷了才答道:“鳥禽能使林間充滿生機。”
九指頭陀得得一笑道:“倘若林間再無蠶蟲可食,鳥禽還會久居山林麽?”
楚鳴喬這才醒悟過來道:“大師所言確實在理。”
但九指頭陀並不因此而樂,相反的,他卻嚴肅的盯著楚鳴喬說道:“你以你身觀察,便覺得林間有鳥禽能生機勃勃,然細草幽發、黃葉凋落不亦生機乎?”
楚鳴喬愕然不已,但九指頭陀則繼續發問道:“蠶蟲破繭成蝶,可否為林間增添色彩、生機?”
楚鳴喬當即點頭,便要改變自己原本的看法了。隻是他這樣的反應卻又並不叫九指頭陀滿意,因為終其所悟,仍未能突破有相之局限。
“世間萬物原本無物,觀察之人以主觀色彩觀之,是以所見之物皆逐你心想呈現,喜怒哀樂一切煩惱亦由此而生。此為有相。”九指頭陀細細說道。
楚鳴喬潛心一想,便也覺得事情仿佛如此,遂說道:“相由心生,原是此意。”
九指頭陀點點頭,又繼續講道:“有相者,私心也。一切善惡區分,皆要從己好惡,此乃塵世多爭鬥之源。無相者,無偏袒功利之心,看山無狀,看水無量,不以主觀度事度人,方的大自在。”
楚鳴喬這才徹底明白九指頭陀所講,便想這天下所有的熙熙攘攘,原來都不過是眾生的各自心聲寫照,而迴想前塵過往,實在有太多虛妄嬌作之念了。
“無相,便是無我相,然後無眾生相。照此看來,一切事物本隻需循著各自因緣相生相滅即可,便不得做任何的幹擾了?”楚鳴喬複又問道。
這恰恰又是九指頭陀一生參研的事情,在他看來,楚鳴喬剛才所講確實是最為中肯的領悟。但九指頭陀又並不全然讚同,此也是他一直未能克服心魔所在。畢竟這無相之奧並非人人能懂,大多數的芸芸眾生仍是行著有相之事,隻要還有更多的人尚未及此境界,便都要造出許多災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