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誰都不說話,劉昌傑隻能先開口道:
“諸位,陛下隻是提到讓我等商議,可以各抒己見。本相認為兩國打來打去這麽多年,誰也沒占到便宜。”
“想要改變現狀,也不知道非得說要完全打敗吐蕃人,這很難實現,我認為也可以采取談的策略。”
“談,怎麽談?吐蕃人像吃不飽的狼一樣,難道我們割地求和嗎?我朝又不是打不過。”王諫策一聽到要談,臉色陰沉的說道。
對於他們這些太宗朝過來的人來說,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和談,想當年太宗高宗之時,大周滅國數十,威震天下的突勒汗國都被打的分崩離析,何時要主動求和了。
即使今天的大聖朝,也同樣承載著大周的餘威,被四方尊為天朝上國。
“王相國別激動,我隻是提供一個建議,如果能談妥,何必非得打嘛。當然我們也定不會屈辱的卑躬屈膝的。”劉昌傑嗬嗬笑道。
王諫策哼了一聲,冷笑道:
“劉相國想的容易,但是這麽多年來還看不出來吐蕃人的胃口那麽大,難道靠講道理可以感化對方?”
“難道忘了當年就是因為與吐蕃人和親,給他們帶去了多少匠人和技術,讓他們也沐浴了我朝的文化製度,說起來吐蕃人有今天也得感謝我們。”
王諫策的話有些逾越也不好聽,但說得在理,想要解決與吐蕃的問題,禍根到底隻可以打,把它打服打趴下。
問題是就算大聖打贏了每一場戰爭,但是吐蕃依然可以在高原穩定發展,所以這也是陛下讓他們討論的核心。
多少年來這是中原王朝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哪怕擊敗了多少北方草原民族,但對於新崛起的高原帝國卻束手無策。
劉昌傑心裏對王諫策的話很不高興,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對方說得對,可惜的是自己也想不到合適的建議。
在場的幾個人都陷入了深思,戰與和都不是可以一勞永逸的辦法,這些帝國最聰明的人一時也想不到好點子。
屋子裏太子和英王喝著茶閉目養神,好似與自己無關一樣,他們確實不在乎,吐蕃人不過去外患而已,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奪得那個位子。
“諸位,可能我們都沒明白陛下的意思!”坐在一邊的李牧出聲打破了沉默。
眾人有些期待的看著他,都想聽聽這個終南名士有什麽獨特的見解。
“吐蕃人崛起,直至今天可以和我朝分庭抗禮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高原之上不適於農耕繁衍,吐蕃人也沒有如北方一樣強大的騎兵,他們的逐漸強大的動力就是對周邊的占領,將被占領的土地轉為自己的資源。”
看了一眼眾人都在認真的聽,李牧繼續說道:
“尤其是占領青海和西域大部以後,吐蕃人分別獲得了優質牧場和財物來源,這使得其軍力和國力突飛猛進。”
“我們很難從軍事上徹底消滅這個政權,但完全可以順著它崛起的路倒迴去,削弱他。”
“盛名之下無虛士啊!”眾人心中感歎。
周顯更是暗道“如此才能,如果為我所用的話,何愁不能繼承大統,何愁不能開創一個盛世!可惜啊!”
英王更是心中滿是警惕,李牧天生站在了他的對立麵,李詢有這樣一個幫手,讓他如芒在背。
李牧的作為李詢的父親,無疑是李詢最強有力的後盾,李牧的厲害最害怕的就是太子和英王二人。
而兩位宰相心中所想就不難猜到,有如此才能又是禦史大夫,又新得陛下賞識,那就隨時有可能威脅他們的位置。
暫且不說眾人心中想法,蘇定邊聽到李牧的分析後,大聲說道:
“李大人慧眼如炬,一語中的。”說著在屋裏掛著的大聖地圖比劃起來,“大家應該清楚,西域和青海處於吐蕃北麵,當年大周縱橫西域,又短暫占領過吐火羅,其實就已經從三個方向對吐蕃形成了包圍,有效壓縮了其戰略空間。”
“如果能保持這種態勢,我們目前絕對不會麵臨如今的局麵。”
這時,很久沒有開口的太子周顯說道:
“李大人和蘇將軍的意思我明白了,但是這豈不是要我們重新爭奪西域,這可不亞於一場國戰啊,搞不好會大大浪費國力!”
“沒有十足把握,我們還是不要輕啟戰端,遠征萬裏西域哪有那麽簡單,畢竟吐蕃人拿我們也沒有辦法。”
蘇定邊暗自搖頭,作為周家的子孫,太子完全沒有其祖上的雄心壯誌,也沒有應有的戰略眼光。或許這些人搞搞陰謀還行,真正的治國理政還欠缺的太多。
“太子殿下言之有理,攻略西域其實就是與吐蕃人全麵開戰,雖然有著巨大的風險,但也有顯而易見好處。而且我就對西域非常了解,臣已經年老,但臨死前還是可以為朝廷貢獻最後一份力。”蘇定邊還是出口說道,涉及軍事問題他必須發聲。
“對於好處。首先,就是一旦我朝出兵西域,吐蕃人必定全力支援其西域駐軍,那樣的話他們也就沒有精力對我邊境進行大規模襲擾。”
“其次,吐蕃人國內並不是鐵板一塊,一旦西域戰亂,其國內得到的資源必定減少,各貴族之間恐怕就不會平靜了。”
“大將軍不愧為我朝軍中柱石,分析的有理有據。”宰相劉昌傑拍著手讚了一聲。“重新拿下西域確實對我朝有好處,不僅僅是削弱了吐蕃人,如果實現實質性的占領,更可以增加我朝國力。”
作為相國,劉昌傑今天總算說了句實在話,隨後他又說道:
“既然如此,諸位還有什麽要補充的嗎,沒有其他建議,我等就把今天的想法整理一下提供給陛下參考,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的,如何決斷如何去做,還是要陛下做主。”
“對於馬上麵臨的戰事,就全靠大將軍了!”說著劉昌傑拱手向蘇定邊行禮。
“相國大人客氣了,本將必不負陛下所托。”
“諸位,陛下隻是提到讓我等商議,可以各抒己見。本相認為兩國打來打去這麽多年,誰也沒占到便宜。”
“想要改變現狀,也不知道非得說要完全打敗吐蕃人,這很難實現,我認為也可以采取談的策略。”
“談,怎麽談?吐蕃人像吃不飽的狼一樣,難道我們割地求和嗎?我朝又不是打不過。”王諫策一聽到要談,臉色陰沉的說道。
對於他們這些太宗朝過來的人來說,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和談,想當年太宗高宗之時,大周滅國數十,威震天下的突勒汗國都被打的分崩離析,何時要主動求和了。
即使今天的大聖朝,也同樣承載著大周的餘威,被四方尊為天朝上國。
“王相國別激動,我隻是提供一個建議,如果能談妥,何必非得打嘛。當然我們也定不會屈辱的卑躬屈膝的。”劉昌傑嗬嗬笑道。
王諫策哼了一聲,冷笑道:
“劉相國想的容易,但是這麽多年來還看不出來吐蕃人的胃口那麽大,難道靠講道理可以感化對方?”
“難道忘了當年就是因為與吐蕃人和親,給他們帶去了多少匠人和技術,讓他們也沐浴了我朝的文化製度,說起來吐蕃人有今天也得感謝我們。”
王諫策的話有些逾越也不好聽,但說得在理,想要解決與吐蕃的問題,禍根到底隻可以打,把它打服打趴下。
問題是就算大聖打贏了每一場戰爭,但是吐蕃依然可以在高原穩定發展,所以這也是陛下讓他們討論的核心。
多少年來這是中原王朝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哪怕擊敗了多少北方草原民族,但對於新崛起的高原帝國卻束手無策。
劉昌傑心裏對王諫策的話很不高興,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對方說得對,可惜的是自己也想不到合適的建議。
在場的幾個人都陷入了深思,戰與和都不是可以一勞永逸的辦法,這些帝國最聰明的人一時也想不到好點子。
屋子裏太子和英王喝著茶閉目養神,好似與自己無關一樣,他們確實不在乎,吐蕃人不過去外患而已,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奪得那個位子。
“諸位,可能我們都沒明白陛下的意思!”坐在一邊的李牧出聲打破了沉默。
眾人有些期待的看著他,都想聽聽這個終南名士有什麽獨特的見解。
“吐蕃人崛起,直至今天可以和我朝分庭抗禮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高原之上不適於農耕繁衍,吐蕃人也沒有如北方一樣強大的騎兵,他們的逐漸強大的動力就是對周邊的占領,將被占領的土地轉為自己的資源。”
看了一眼眾人都在認真的聽,李牧繼續說道:
“尤其是占領青海和西域大部以後,吐蕃人分別獲得了優質牧場和財物來源,這使得其軍力和國力突飛猛進。”
“我們很難從軍事上徹底消滅這個政權,但完全可以順著它崛起的路倒迴去,削弱他。”
“盛名之下無虛士啊!”眾人心中感歎。
周顯更是暗道“如此才能,如果為我所用的話,何愁不能繼承大統,何愁不能開創一個盛世!可惜啊!”
英王更是心中滿是警惕,李牧天生站在了他的對立麵,李詢有這樣一個幫手,讓他如芒在背。
李牧的作為李詢的父親,無疑是李詢最強有力的後盾,李牧的厲害最害怕的就是太子和英王二人。
而兩位宰相心中所想就不難猜到,有如此才能又是禦史大夫,又新得陛下賞識,那就隨時有可能威脅他們的位置。
暫且不說眾人心中想法,蘇定邊聽到李牧的分析後,大聲說道:
“李大人慧眼如炬,一語中的。”說著在屋裏掛著的大聖地圖比劃起來,“大家應該清楚,西域和青海處於吐蕃北麵,當年大周縱橫西域,又短暫占領過吐火羅,其實就已經從三個方向對吐蕃形成了包圍,有效壓縮了其戰略空間。”
“如果能保持這種態勢,我們目前絕對不會麵臨如今的局麵。”
這時,很久沒有開口的太子周顯說道:
“李大人和蘇將軍的意思我明白了,但是這豈不是要我們重新爭奪西域,這可不亞於一場國戰啊,搞不好會大大浪費國力!”
“沒有十足把握,我們還是不要輕啟戰端,遠征萬裏西域哪有那麽簡單,畢竟吐蕃人拿我們也沒有辦法。”
蘇定邊暗自搖頭,作為周家的子孫,太子完全沒有其祖上的雄心壯誌,也沒有應有的戰略眼光。或許這些人搞搞陰謀還行,真正的治國理政還欠缺的太多。
“太子殿下言之有理,攻略西域其實就是與吐蕃人全麵開戰,雖然有著巨大的風險,但也有顯而易見好處。而且我就對西域非常了解,臣已經年老,但臨死前還是可以為朝廷貢獻最後一份力。”蘇定邊還是出口說道,涉及軍事問題他必須發聲。
“對於好處。首先,就是一旦我朝出兵西域,吐蕃人必定全力支援其西域駐軍,那樣的話他們也就沒有精力對我邊境進行大規模襲擾。”
“其次,吐蕃人國內並不是鐵板一塊,一旦西域戰亂,其國內得到的資源必定減少,各貴族之間恐怕就不會平靜了。”
“大將軍不愧為我朝軍中柱石,分析的有理有據。”宰相劉昌傑拍著手讚了一聲。“重新拿下西域確實對我朝有好處,不僅僅是削弱了吐蕃人,如果實現實質性的占領,更可以增加我朝國力。”
作為相國,劉昌傑今天總算說了句實在話,隨後他又說道:
“既然如此,諸位還有什麽要補充的嗎,沒有其他建議,我等就把今天的想法整理一下提供給陛下參考,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的,如何決斷如何去做,還是要陛下做主。”
“對於馬上麵臨的戰事,就全靠大將軍了!”說著劉昌傑拱手向蘇定邊行禮。
“相國大人客氣了,本將必不負陛下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