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宮內議事房內,聚集了除皇帝外大聖帝國的核心權力階層,太子周顯、英王上官武、左相劉昌傑、右相王諫策和大將軍蘇定邊都列席而坐,甚至新入京的李牧都特意被叫了過來(上一章寫錯了,李牧應該在神都洛陽,暫時朝廷是在洛陽)。
鳳閣議事!
大聖朝一有大事發生,才會采取的會議,在這裏討論的每一件事往往都會對天下產生重大影響。
雖然太子和英王都在,但他們兩個身份特殊,更多的是聽和建議。劉昌傑朝中資曆最老,又是百官之首,所以主持會議。
“太子殿下、英王殿下、諸位同僚,根據最近的消息,基本可以確定吐蕃人將對我朝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所以陛下特召我等議論一下接下來的應對之策。”
“吐蕃人近年來屢屢進犯我朝,掠我邊民,實在可惡,這次又要入侵,孤也想聽聽各位意見,看看能不能有一勞永逸的法子。”太子周顯一臉謙虛的開口道。
“太子的想法也太過天真了吧,吐蕃現在國力強盛,其核心有遠在昆侖高山之外,哪裏來的一勞永逸的辦法。”上官武最看不慣周顯的做作,陰陽怪氣的說道。
周顯也不惱,隻是笑笑不說話。
劉昌傑對此早已司空見慣,他轉向蘇定邊問道:
“大將軍馬上就要帶兵去西北,不知可有應對之策。”
蘇定邊進來後有些驚訝李牧也在,正常情況是會再叫幾位尚書,沒想到今天特意叫來了李牧這個禦史大夫,可見陛下對他的器重。
當然蘇定邊是少數幾個知道李詢身份的人,而且他也猜到陛下也已經知道,所以並不意外李牧的高升。
見劉昌傑問自己,蘇定邊並未深思,開口道:
“暫時我們對吐蕃人的策略還是守為主,這次他們大舉來犯,無非是兵來將擋罷了。”
“其實吐蕃來再多人想吃掉我朝都是不可能,他們無外乎能占一點土地是一點。不過噶爾欽陵親自帶兵,我們還是要小心應對。”
聽了蘇定邊的話,王諫策說道:
“大將軍說得這些我們都知道,關鍵是這次如何禦敵,最好是能吃掉他這幾十萬人,那麽往後數年吐蕃人必然會老實許多。”
王諫策這話說到了點子上,光守不行,關鍵得打贏,要不然吐蕃人還會再來。
蘇定邊一笑,說道:
“王大人著急了,現在我們的情報該比較少,具體的戰略還得等到了前線匯集各種信息進行分析,總之目前來看吐蕃人進攻方向無非兩個洮州和涼州。”
“至於能不能一舉消滅吐蕃大軍這我可不敢保證,兩州原有駐軍加上我這次帶去的四衛人馬,總共有十二萬人左右,兵力上處於弱勢,怎麽打我要和高都督好好商量。”
“不過有件事我要提前說明,幾十萬人的大會戰,糧草後勤是重中之重,大家可不要忘了十幾年前的大敗。在這裏還請朝中諸位保證我大軍所用。”
話音未落還不等其他人反應過來,上官武就搶先說道:
“大將軍放心,大軍征戰所需本王保證一粒米都不會少。”
太子臉色陰沉,這種拉攏軍中大將的機會,他上官武總是見縫插針不會錯過。
“孤也把話放在這,誰敢在大軍所需上動手腳、起壞心思,孤就把他送到前線給大將軍祭旗。”周顯也不能不開口,在蘇定邊麵前做好人的機會也算難得。
“如此,臣就代將士們謝太子和英王殿下。”蘇定邊馬上起身一拜。
劉昌傑笑了笑,說道:
“有了二位殿下保證,大將軍就把心放在肚子裏,朝廷絕對不會拖後腿。”說著看向側麵,“要勞煩李大人費心協助本官了。”
李牧拱手說道:
“應有之義,下官義不容辭,同時我有個建議。”
“但說無妨!”
李牧略作思考說道:
“這次吐蕃人的行動有些反常不知各位有沒有注意到。”
包括蘇定邊都沒明白李牧的意思,吐蕃人犯邊的事情,一年沒有十次也有七八次,這次無非規模大一點罷了。
“吐蕃人生於高原,往常喜歡秋冬季節進攻,而這次卻是選在最炎熱的時候,這是為何?”
“厲害!”蘇定邊心中讚歎一聲,不愧是自己的師叔,這個非常重要的細節他都沒有注意到。
劉昌傑不明所以,問道:
“都是打仗,有什麽不同嗎,在我看來此時草肥馬壯,更利於騎兵行動。”
這個時候蘇定邊開口:
“相國有所不知,吐蕃高原常年天寒地凍,吐蕃人在寒冷的天氣裏更加適應,戰力更強,我軍為何難以對吐蕃進行打擊,關鍵就在於我中原士兵到了高原地區行動能力下降。吐蕃人炎熱天氣戰力下降是一個道理。”
李牧伸出來一個手指頭說道:
“這種情況隻有一種解釋,就是吐蕃人確實有入侵的計劃,但因為什麽事情噶爾欽陵不得不提前進行。”
隨後轉向蘇定邊說道:
“這個情況蘇將軍到了前線可以派人好好調查一下,未必不能利用一番。”
蘇定邊馬上抱拳說道:
“謝李大人提醒,大人心細如發,在下敬佩!”
太子和英王此時都眯起眼睛看著李牧,此人果然不簡單,能文能武,作為李詢的父親,往後絕對不能小覷啊!
見眾人沒有其他想說的,劉昌傑說道:
“今天圍繞吐蕃人還有一事,陛下也惱於我朝連年被吐蕃人進犯,讓我等商量一下未來對吐蕃戰略的改變之事。”
“臣不知陛下何意,是說我大聖未來要對吐蕃采取攻勢嗎?”王諫策沒想到這麽重要的消息皇帝一點都沒透露過。
“不、不,陛下隻是說有沒有什麽辦法改變這種情況,讓我等議一下。”
這時誰都不敢輕易開口,皇帝是個什麽意思沒人知道,說錯了不就是跟皇帝唱反調嗎?
對於太子和英王來說,這種與帝國的戰略他們並不關心,而對於蘇定邊這種軍人來說,無論是什麽策略,總要立足於打,打輸了都是空談。
這種事情往往是幾個文官首腦傷腦筋的,既要揣測皇帝的心思,又要估算兩國國力軍力,分析得失。
鳳閣議事!
大聖朝一有大事發生,才會采取的會議,在這裏討論的每一件事往往都會對天下產生重大影響。
雖然太子和英王都在,但他們兩個身份特殊,更多的是聽和建議。劉昌傑朝中資曆最老,又是百官之首,所以主持會議。
“太子殿下、英王殿下、諸位同僚,根據最近的消息,基本可以確定吐蕃人將對我朝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所以陛下特召我等議論一下接下來的應對之策。”
“吐蕃人近年來屢屢進犯我朝,掠我邊民,實在可惡,這次又要入侵,孤也想聽聽各位意見,看看能不能有一勞永逸的法子。”太子周顯一臉謙虛的開口道。
“太子的想法也太過天真了吧,吐蕃現在國力強盛,其核心有遠在昆侖高山之外,哪裏來的一勞永逸的辦法。”上官武最看不慣周顯的做作,陰陽怪氣的說道。
周顯也不惱,隻是笑笑不說話。
劉昌傑對此早已司空見慣,他轉向蘇定邊問道:
“大將軍馬上就要帶兵去西北,不知可有應對之策。”
蘇定邊進來後有些驚訝李牧也在,正常情況是會再叫幾位尚書,沒想到今天特意叫來了李牧這個禦史大夫,可見陛下對他的器重。
當然蘇定邊是少數幾個知道李詢身份的人,而且他也猜到陛下也已經知道,所以並不意外李牧的高升。
見劉昌傑問自己,蘇定邊並未深思,開口道:
“暫時我們對吐蕃人的策略還是守為主,這次他們大舉來犯,無非是兵來將擋罷了。”
“其實吐蕃來再多人想吃掉我朝都是不可能,他們無外乎能占一點土地是一點。不過噶爾欽陵親自帶兵,我們還是要小心應對。”
聽了蘇定邊的話,王諫策說道:
“大將軍說得這些我們都知道,關鍵是這次如何禦敵,最好是能吃掉他這幾十萬人,那麽往後數年吐蕃人必然會老實許多。”
王諫策這話說到了點子上,光守不行,關鍵得打贏,要不然吐蕃人還會再來。
蘇定邊一笑,說道:
“王大人著急了,現在我們的情報該比較少,具體的戰略還得等到了前線匯集各種信息進行分析,總之目前來看吐蕃人進攻方向無非兩個洮州和涼州。”
“至於能不能一舉消滅吐蕃大軍這我可不敢保證,兩州原有駐軍加上我這次帶去的四衛人馬,總共有十二萬人左右,兵力上處於弱勢,怎麽打我要和高都督好好商量。”
“不過有件事我要提前說明,幾十萬人的大會戰,糧草後勤是重中之重,大家可不要忘了十幾年前的大敗。在這裏還請朝中諸位保證我大軍所用。”
話音未落還不等其他人反應過來,上官武就搶先說道:
“大將軍放心,大軍征戰所需本王保證一粒米都不會少。”
太子臉色陰沉,這種拉攏軍中大將的機會,他上官武總是見縫插針不會錯過。
“孤也把話放在這,誰敢在大軍所需上動手腳、起壞心思,孤就把他送到前線給大將軍祭旗。”周顯也不能不開口,在蘇定邊麵前做好人的機會也算難得。
“如此,臣就代將士們謝太子和英王殿下。”蘇定邊馬上起身一拜。
劉昌傑笑了笑,說道:
“有了二位殿下保證,大將軍就把心放在肚子裏,朝廷絕對不會拖後腿。”說著看向側麵,“要勞煩李大人費心協助本官了。”
李牧拱手說道:
“應有之義,下官義不容辭,同時我有個建議。”
“但說無妨!”
李牧略作思考說道:
“這次吐蕃人的行動有些反常不知各位有沒有注意到。”
包括蘇定邊都沒明白李牧的意思,吐蕃人犯邊的事情,一年沒有十次也有七八次,這次無非規模大一點罷了。
“吐蕃人生於高原,往常喜歡秋冬季節進攻,而這次卻是選在最炎熱的時候,這是為何?”
“厲害!”蘇定邊心中讚歎一聲,不愧是自己的師叔,這個非常重要的細節他都沒有注意到。
劉昌傑不明所以,問道:
“都是打仗,有什麽不同嗎,在我看來此時草肥馬壯,更利於騎兵行動。”
這個時候蘇定邊開口:
“相國有所不知,吐蕃高原常年天寒地凍,吐蕃人在寒冷的天氣裏更加適應,戰力更強,我軍為何難以對吐蕃進行打擊,關鍵就在於我中原士兵到了高原地區行動能力下降。吐蕃人炎熱天氣戰力下降是一個道理。”
李牧伸出來一個手指頭說道:
“這種情況隻有一種解釋,就是吐蕃人確實有入侵的計劃,但因為什麽事情噶爾欽陵不得不提前進行。”
隨後轉向蘇定邊說道:
“這個情況蘇將軍到了前線可以派人好好調查一下,未必不能利用一番。”
蘇定邊馬上抱拳說道:
“謝李大人提醒,大人心細如發,在下敬佩!”
太子和英王此時都眯起眼睛看著李牧,此人果然不簡單,能文能武,作為李詢的父親,往後絕對不能小覷啊!
見眾人沒有其他想說的,劉昌傑說道:
“今天圍繞吐蕃人還有一事,陛下也惱於我朝連年被吐蕃人進犯,讓我等商量一下未來對吐蕃戰略的改變之事。”
“臣不知陛下何意,是說我大聖未來要對吐蕃采取攻勢嗎?”王諫策沒想到這麽重要的消息皇帝一點都沒透露過。
“不、不,陛下隻是說有沒有什麽辦法改變這種情況,讓我等議一下。”
這時誰都不敢輕易開口,皇帝是個什麽意思沒人知道,說錯了不就是跟皇帝唱反調嗎?
對於太子和英王來說,這種與帝國的戰略他們並不關心,而對於蘇定邊這種軍人來說,無論是什麽策略,總要立足於打,打輸了都是空談。
這種事情往往是幾個文官首腦傷腦筋的,既要揣測皇帝的心思,又要估算兩國國力軍力,分析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