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靖豐八年,新春的餘韻尚未消散,第一次朝會便在莊重肅穆的氛圍中如期舉行。
大興殿內,群臣分列兩旁,皇帝趙立慶端坐在龍椅之上,眼神威嚴而深邃。當他宣布要在法蒂瑪挖運河這一重大決策時,仿若平靜的湖麵投入巨石,立即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陣軒然大波,引發了大臣們激烈的爭論,支持和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雙方人數竟是相差無幾,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支持的大臣們認為,在法蒂瑪挖運河有著諸多益處。
其一,可極大地促進貿易流通。運河一旦開通,將連接大宋與西方諸國,貨物運輸更加便捷高效,能為大宋帶來豐厚的商業利潤,進一步提升國家的經濟實力。
其二,有利於加強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力。通過運河的建設和掌控,可以在戰略上占據主動。
其三,此乃一項偉大的工程壯舉,可彰顯大宋的國力與技術水平,激勵民眾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而反對的大臣們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他們擔憂工程浩大,耗費巨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可能會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負擔。
其次,施工過程中可能麵臨諸多技術難題和不可預見的風險,一旦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再者,運河的建設可能會引發與周邊國家的矛盾和衝突,破壞地區的穩定局勢。
“如此爭論下去,終究難有結果,朕給大殿內所有人一個表態的機會。” 趙立慶端坐在龍椅上,神色從容淡定,其實他早就預料到會出現這樣僵持不下的場景。說完,向站在一旁的太監林檜微微擺手示意。
林檜心領神會,連忙小步快走至大殿門口,一揮手,十幾個太監便有序地魚貫而入。他們有的手捧托盤,托盤之上整齊地擺放著一疊潔白如雪的紙張和削好的鉛筆,還有的太監則小心翼翼地抱著小巧精致的空木箱。
趙立慶繼續說道:“每個人一張紙,同意挖運河的就在紙上畫一橫,不同意的畫兩橫,無需具名,寫的時候旁邊之人不得偷看,現在開始吧。”
大殿內幾百名官員麵麵相覷,他們在朝堂多年,卻從未見過還有這樣議事的方式,但皇帝旨意已下,且說得明白,做起來也簡單。一時間,大殿內隻聽見紙張翻動和鉛筆書寫的沙沙聲。兩刻鍾後,所有人都已寫好。
趙立慶讓監察院的幾個禦史當場清點票數。隻見禦史們神情嚴肅,認真地數著票數。最後結果出來,同意的竟占了七成,反對的隻有三成。
“結果諸位都已看到,此事就這樣定了,各衙門需盡快規劃出各自應承擔之事。散朝。” 趙立慶心中暗自欣喜,原先覺得最多也就是六四開的局麵,想不到能有七成的人支持,這無疑為運河工程的開展開了個好頭。
“恭送陛下。” 群臣躬身行禮,齊聲高唿,聲音在大殿內迴蕩。
反對的官員大多是一些年事已高、經驗豐富之人,他們行事穩重,考慮問題周全,但這次卻未能左右局勢。
而那些年輕官員在朝會上本就人微言輕,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趙立慶此舉,實則是利用投票給年輕官員一個表達意見的機會,也算是在朝堂議事中耍了個巧妙的小心思。
群臣陸續離開大殿,有些人一邊走一邊在心裏琢磨剛才那新奇的投票過程,有人覺得此法甚好,公平公正;也有人暗自揣測皇帝此舉的深意。
趙立慶剛迴到紫宸殿沒一會兒,蘇軾便匆匆趕來,“拜見官家。”
“子瞻,過年放假這些日子,辛苦你了,多虧有你從中周旋,才有那麽多人出來支持挖運河的事。” 趙立慶滿臉笑容,從禦案後麵起身,走到蘇軾跟前。
“臣也隻是說動了幾個人而已,官家剛才讓那些在朝堂上說不了話的人也能有機會表態,這才是真正的大手筆啊!” 蘇軾心中對皇帝的這一舉措佩服不已。
趙立慶笑道:“這個叫作投票,朕知道有些官階較低之人雖有想法,但沒機會說出自己的意見,便幹脆用這樣的方式,如此一來,公平公正,誰也挑不出毛病來。”
“官家高見,臣佩服。” 蘇軾拱手行禮,隨後神色一正,又把那天見到高麗使者的事詳細說了一遍,每一個細節都描述得清晰明了。
趙立慶微微皺眉,低頭思索了一會兒,說道:“子瞻,朕也曾想過將高麗納入大宋的事,如今這時候或許也是個契機,暫且先靜觀其變吧。”
在遙遠的廣州鎮海軍駐地,八艘經過改裝、裝備了先進蒸汽機的戰船,緩緩離開港口。戰船的船頭劈開海浪,白色的水花飛濺,仿佛奏響了一曲激昂的出征樂章。
師長許若海親自率領這支艦隊,肩負著皇帝陛下的宏願。
蔡京跟三名軍情衛隊員一路日夜兼程,風塵仆仆地來到廣州,才休息了兩天,便跟著艦隊一同出海。此時,他站在船頭,海風吹拂著他的衣衫,發絲隨風舞動。心中感歎連連,怎麽也想不明白皇帝陛下為何會派自己這樣一個初入仕途、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去執行如此重要的任務。
“蔡老弟,下來喝茶,我們要在這茫茫大海行駛一個月,有的是時間看海。” 許若海渾厚的聲音從甲板上傳來。他在甲板上擺上一個小巧的茶桌,桌上放著精致的茶具,準備喝茶。
蔡京從船頭下來,走過去和許若海相對而坐。“許師長,我一直想不通陛下怎會派我這樣一個剛入仕的小人物,去做這樣重要的事,我真怕自己能力不足,誤了陛下的大事。”
“這是陛下器重你啊!再說陛下也安排了伽色尼的使者跟你一起去見法蒂瑪國王。” 許若海一邊說著,一邊微笑著給蔡京倒了杯茶,茶香嫋嫋升騰。
“謝許師長。” 蔡京接過茶,輕抿一口,接著說道:“我是怕沒做好事情,辜負了陛下的期望,這責任實在重大。”
“蔡老弟,你盡管跟大食人談,想怎麽說都行,談不攏還有我們這些當兵的呢。你以為一下子出來八艘戰船是幹嘛用的?” 許若海拍了拍蔡京的肩膀,眼神中充滿了鼓勵。
“許師長,有你這話我就沒什麽好顧忌的了。” 蔡京聽了許若海的話,不由得挺直腰板,心中湧起一股勇氣。
這些日子,汴京城內都在熱議朝廷要去法蒂瑪國挖一條運河的消息。普通百姓對此隻是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議論一番便拋之腦後,沒人會去深入思考其中的意義。
但對於那些涉足海貿生意的商人來說,這則消息卻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他們深知這意味著什麽。很多商人開始摩拳擦掌,計劃購買蒸汽機船,想要趕上這波前所未有的紅利。
蒲開壽自然更明白大宋朝廷此舉的用意。到處找人打聽具體的一些細節。
呂賓突然南下,蒲開壽想打聽點事,卻又不知該找何人。思來想去,他通過王文常找來石泊,又拉上安德洛,四人相聚在樊樓的雅間裏。
四人一番寒暄,互相介紹後才緩緩落座。雅間內布置典雅,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酒香。
蒲開壽舉杯,笑容滿麵地說道:“諸位,今日能聚在一起就是緣分,幹杯。”
“幹杯。” 其他人也紛紛舉杯。
放下酒杯後,蒲開壽繼續說道:“朝廷要在法蒂瑪挖運河,不知諸位對此有何想法?”
“那當然對海貿生意大有益處,蒲東家跟那些海外客商那麽熟悉,難道也想做海貿的生意?” 石泊微笑著開口迴應,眼中閃過一絲精明。
“石兄,海貿生意利潤誘人啊!蒲某當然感興趣,您不動心嗎?” 蒲開壽這些日子感覺呂賓那邊有些不靠譜,想再找別人一起做這事,石泊無疑是個好人選。
王文常開口說道:“蒲東家,我都很想做海貿的生意,石兄當然也有興趣,不如你具體說說。”
“其實這事也簡單,把大宋這邊的絲綢瓷器運過去就行,這些貨物在西方都很搶手,現在隻要是買不到蒸汽機船。” 蒲開壽邊說邊觀察石泊的神情,希望能從他的表情中看出些端倪。
石泊表情平靜,不急不緩地說道:“現在想買蒸汽機船恐怕很難,我們興業商行訂購的蒸汽紡織機都通知延後了,朝廷應該是另有打算,隻能慢慢等著。”
大興殿內,群臣分列兩旁,皇帝趙立慶端坐在龍椅之上,眼神威嚴而深邃。當他宣布要在法蒂瑪挖運河這一重大決策時,仿若平靜的湖麵投入巨石,立即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陣軒然大波,引發了大臣們激烈的爭論,支持和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雙方人數竟是相差無幾,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支持的大臣們認為,在法蒂瑪挖運河有著諸多益處。
其一,可極大地促進貿易流通。運河一旦開通,將連接大宋與西方諸國,貨物運輸更加便捷高效,能為大宋帶來豐厚的商業利潤,進一步提升國家的經濟實力。
其二,有利於加強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力。通過運河的建設和掌控,可以在戰略上占據主動。
其三,此乃一項偉大的工程壯舉,可彰顯大宋的國力與技術水平,激勵民眾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而反對的大臣們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他們擔憂工程浩大,耗費巨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可能會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負擔。
其次,施工過程中可能麵臨諸多技術難題和不可預見的風險,一旦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再者,運河的建設可能會引發與周邊國家的矛盾和衝突,破壞地區的穩定局勢。
“如此爭論下去,終究難有結果,朕給大殿內所有人一個表態的機會。” 趙立慶端坐在龍椅上,神色從容淡定,其實他早就預料到會出現這樣僵持不下的場景。說完,向站在一旁的太監林檜微微擺手示意。
林檜心領神會,連忙小步快走至大殿門口,一揮手,十幾個太監便有序地魚貫而入。他們有的手捧托盤,托盤之上整齊地擺放著一疊潔白如雪的紙張和削好的鉛筆,還有的太監則小心翼翼地抱著小巧精致的空木箱。
趙立慶繼續說道:“每個人一張紙,同意挖運河的就在紙上畫一橫,不同意的畫兩橫,無需具名,寫的時候旁邊之人不得偷看,現在開始吧。”
大殿內幾百名官員麵麵相覷,他們在朝堂多年,卻從未見過還有這樣議事的方式,但皇帝旨意已下,且說得明白,做起來也簡單。一時間,大殿內隻聽見紙張翻動和鉛筆書寫的沙沙聲。兩刻鍾後,所有人都已寫好。
趙立慶讓監察院的幾個禦史當場清點票數。隻見禦史們神情嚴肅,認真地數著票數。最後結果出來,同意的竟占了七成,反對的隻有三成。
“結果諸位都已看到,此事就這樣定了,各衙門需盡快規劃出各自應承擔之事。散朝。” 趙立慶心中暗自欣喜,原先覺得最多也就是六四開的局麵,想不到能有七成的人支持,這無疑為運河工程的開展開了個好頭。
“恭送陛下。” 群臣躬身行禮,齊聲高唿,聲音在大殿內迴蕩。
反對的官員大多是一些年事已高、經驗豐富之人,他們行事穩重,考慮問題周全,但這次卻未能左右局勢。
而那些年輕官員在朝會上本就人微言輕,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趙立慶此舉,實則是利用投票給年輕官員一個表達意見的機會,也算是在朝堂議事中耍了個巧妙的小心思。
群臣陸續離開大殿,有些人一邊走一邊在心裏琢磨剛才那新奇的投票過程,有人覺得此法甚好,公平公正;也有人暗自揣測皇帝此舉的深意。
趙立慶剛迴到紫宸殿沒一會兒,蘇軾便匆匆趕來,“拜見官家。”
“子瞻,過年放假這些日子,辛苦你了,多虧有你從中周旋,才有那麽多人出來支持挖運河的事。” 趙立慶滿臉笑容,從禦案後麵起身,走到蘇軾跟前。
“臣也隻是說動了幾個人而已,官家剛才讓那些在朝堂上說不了話的人也能有機會表態,這才是真正的大手筆啊!” 蘇軾心中對皇帝的這一舉措佩服不已。
趙立慶笑道:“這個叫作投票,朕知道有些官階較低之人雖有想法,但沒機會說出自己的意見,便幹脆用這樣的方式,如此一來,公平公正,誰也挑不出毛病來。”
“官家高見,臣佩服。” 蘇軾拱手行禮,隨後神色一正,又把那天見到高麗使者的事詳細說了一遍,每一個細節都描述得清晰明了。
趙立慶微微皺眉,低頭思索了一會兒,說道:“子瞻,朕也曾想過將高麗納入大宋的事,如今這時候或許也是個契機,暫且先靜觀其變吧。”
在遙遠的廣州鎮海軍駐地,八艘經過改裝、裝備了先進蒸汽機的戰船,緩緩離開港口。戰船的船頭劈開海浪,白色的水花飛濺,仿佛奏響了一曲激昂的出征樂章。
師長許若海親自率領這支艦隊,肩負著皇帝陛下的宏願。
蔡京跟三名軍情衛隊員一路日夜兼程,風塵仆仆地來到廣州,才休息了兩天,便跟著艦隊一同出海。此時,他站在船頭,海風吹拂著他的衣衫,發絲隨風舞動。心中感歎連連,怎麽也想不明白皇帝陛下為何會派自己這樣一個初入仕途、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去執行如此重要的任務。
“蔡老弟,下來喝茶,我們要在這茫茫大海行駛一個月,有的是時間看海。” 許若海渾厚的聲音從甲板上傳來。他在甲板上擺上一個小巧的茶桌,桌上放著精致的茶具,準備喝茶。
蔡京從船頭下來,走過去和許若海相對而坐。“許師長,我一直想不通陛下怎會派我這樣一個剛入仕的小人物,去做這樣重要的事,我真怕自己能力不足,誤了陛下的大事。”
“這是陛下器重你啊!再說陛下也安排了伽色尼的使者跟你一起去見法蒂瑪國王。” 許若海一邊說著,一邊微笑著給蔡京倒了杯茶,茶香嫋嫋升騰。
“謝許師長。” 蔡京接過茶,輕抿一口,接著說道:“我是怕沒做好事情,辜負了陛下的期望,這責任實在重大。”
“蔡老弟,你盡管跟大食人談,想怎麽說都行,談不攏還有我們這些當兵的呢。你以為一下子出來八艘戰船是幹嘛用的?” 許若海拍了拍蔡京的肩膀,眼神中充滿了鼓勵。
“許師長,有你這話我就沒什麽好顧忌的了。” 蔡京聽了許若海的話,不由得挺直腰板,心中湧起一股勇氣。
這些日子,汴京城內都在熱議朝廷要去法蒂瑪國挖一條運河的消息。普通百姓對此隻是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議論一番便拋之腦後,沒人會去深入思考其中的意義。
但對於那些涉足海貿生意的商人來說,這則消息卻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他們深知這意味著什麽。很多商人開始摩拳擦掌,計劃購買蒸汽機船,想要趕上這波前所未有的紅利。
蒲開壽自然更明白大宋朝廷此舉的用意。到處找人打聽具體的一些細節。
呂賓突然南下,蒲開壽想打聽點事,卻又不知該找何人。思來想去,他通過王文常找來石泊,又拉上安德洛,四人相聚在樊樓的雅間裏。
四人一番寒暄,互相介紹後才緩緩落座。雅間內布置典雅,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酒香。
蒲開壽舉杯,笑容滿麵地說道:“諸位,今日能聚在一起就是緣分,幹杯。”
“幹杯。” 其他人也紛紛舉杯。
放下酒杯後,蒲開壽繼續說道:“朝廷要在法蒂瑪挖運河,不知諸位對此有何想法?”
“那當然對海貿生意大有益處,蒲東家跟那些海外客商那麽熟悉,難道也想做海貿的生意?” 石泊微笑著開口迴應,眼中閃過一絲精明。
“石兄,海貿生意利潤誘人啊!蒲某當然感興趣,您不動心嗎?” 蒲開壽這些日子感覺呂賓那邊有些不靠譜,想再找別人一起做這事,石泊無疑是個好人選。
王文常開口說道:“蒲東家,我都很想做海貿的生意,石兄當然也有興趣,不如你具體說說。”
“其實這事也簡單,把大宋這邊的絲綢瓷器運過去就行,這些貨物在西方都很搶手,現在隻要是買不到蒸汽機船。” 蒲開壽邊說邊觀察石泊的神情,希望能從他的表情中看出些端倪。
石泊表情平靜,不急不緩地說道:“現在想買蒸汽機船恐怕很難,我們興業商行訂購的蒸汽紡織機都通知延後了,朝廷應該是另有打算,隻能慢慢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