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貿易”在今年收購的棉花,既未交由燕雲百姓紡線,也未運往汴京,而是全部囤積於涿州、蔚州和朔州三地。這三個地方分別臨近河北省、河東省和陝西省。
總經理邱業接到太子的指示後,即刻安排運輸隊將倉庫裏的小型腳踏紡車送往指定地點。然而,僅這些顯然不夠,武器院仍在加班加點趕製紡車。
三個省十幾個縣的百姓為此請願,卻未能在朝廷引起絲毫波瀾。即便這十幾個縣的百姓造反,對朝中諸公而言,也並非什麽大事。
在白溝河北岸,大地被皚皚白雪覆蓋,天氣依舊寒冷,不過,今日倒是個難得的晴天,太陽高高掛起。
孫大山和幾個隊員駕著兩輛馬車來到劉山家,從車上卸下已經宰殺好的兩隻羊和一頭豬。
“孫連長,這讓我如何是好。”劉山望著羊和豬,無奈地歎氣。
孫大山抱著兩壇酒,說道:“劉山大哥,快過年了,讓孩子們多吃點肉,趕快做飯吧,林義他們馬上就到。”
幾個隊員將豬羊抬進廚房,劉山便招唿老婆孩子去準備做飯。
幾人進屋在炕上坐好,劉山給他們倒水,問道:“孫連長,那馬車上的紡車和棉花是作何用的?”
“今年‘四海貿易’沒給燕雲的百姓留下棉花用於紡線,你家現在紡的棉花,應是自己留存未賣的吧,那些是為林義他們準備的,總不能讓他們失去生計。”
劉山放下水壺,坐到炕上,說道:“孫連長考慮周全,我前幾日還在琢磨,要是真鬧僵了,他們那些人該如何生活。”
孫大山喝了口水,迴應道:“劉山大哥,我哪有這般心思,這都是上頭想得明白。”
沒過多久,林義等人便到了,孫大山先讓他們吃飯喝酒。
“孫連長,縣衙那邊毫無消息,我們接下來該怎麽辦?”林義對桌上的好酒好菜毫無興趣,一心隻關心後續的行動。
“接下來就是去把租的地退了,剛才進來時看到院子裏的紡車和棉花沒?隻要是退租的,每家發放一台紡車,以後就在家裏紡線,也能有飯吃。”
林義驚愕不已,一台小小的紡車怎能養活一家人?“孫連長,這恐怕難以養活一家人吧。”
“放心,一個月賺兩石糧不成問題的。”孫大山扭頭接著說:“劉山大哥,你講講。”
“我娘用那紡車一個月也能賺來六七百文錢,你們要是全家都在家紡線,一個月難道還賺不來兩三貫嗎?”劉山舉杯與林義的杯子輕輕碰了一下。
“好,就這麽定了,我迴去就先把我家租的地退了。”林義一口將酒飲盡。
孫大山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你們未曾紡過線,迴去讓要退租的人,每家出個人到這邊學習一下,讓劉山大哥他們村的人教導你們。”
趙立慶讓“四海貿易”前往占城購買糧食,正是為了應對此種情況,將糧食補貼給百姓,讓他們堅持下去。
虎衛軍曆經一個多月的考核終於結束,經過綜合評定,二十二個團長和營連長的人選均已敲定,暫時以一團至二十二團作為編號。
時間匆匆,轉眼間便到了大宋嘉佑九年正月初一,這是曆史上不曾存在的年號。
大慶殿內,熱鬧非凡的正旦宴會如期舉行,眾多官員也終於見到許久未見的皇帝陛下,紛紛向趙禎敬酒。
過去的一年,雖說北方的莊稼收成不太理想,但南方還算不錯,朝局穩定,四海升平,整個大殿裏充滿歡聲笑語,官員們互道吉祥話語,簡直是相互吹捧。
紅包每人兩張嶄新的十塊紙幣,趙立慶沒心思再去琢磨什麽新花樣。
當官的放假休息,“四海貿易”和武器院卻忙得不可開交,一輛輛紡車被送往三省十幾個縣,燕雲的三個棉花倉庫中的棉花也一車車地運至那十幾個縣。
退地退租逐漸形成一股強勁的風暴,即將席卷三省十幾縣。
隨園裏,趙立慶將六個女人召集到一起,說道:“父皇說這兩年都沒給他添孫子,如今宣布這十幾天我不再出門,專心在家造小孩。現在都迴各自的院子準備一下。”
幾個女人紅著臉離去,種雲思留了下來,“殿下,您整日為國事操勞,在家歇息幾日,別太過勞累了。”
“我又不必整天躺在床上,一天到晚都待在文德殿,看到那些奏折就心煩,走吧,先去你那裏。”趙立慶拉起她的手便走。
“殿下,臣妾身子不便,您去別的姐妹那裏吧。”
“哦,那你迴去歇息吧。”趙立慶鬆開她的手,朝後院走去。
種雲思氣得直跺腳,都怪自己此時不方便,自從趙立慶開始監國,家裏的女人一個月都難以分到一晚上。
呂若蘭看到趙立慶來到她這裏,感到有些詫異,“你怎麽來我這兒?”
“你要是不樂意我來,那我去別的院子。”趙立慶裝作要走的樣子。
呂若蘭衝過去抱住他,“想走?門都沒有,晚上你別想出這個門,當什麽太子,一個月就隻能睡一晚上,別當了。”
“我原本隻想當個混吃等死的人,每天睡到太陽高照,寫寫書,煩悶了就四處走走,未曾想如今變成這般,自從遇見你就全變了。”
呂若蘭的神情也略顯憂鬱,“我現在也後悔了,當年要是不把事情說出去,如今便能跟你在寧陵過日子,你就是我的,每天都能見到,現在你成了大宋萬萬百姓的人,見一麵都難。”
趙立慶將她抱起來,“我來你這裏可不是來發牢騷的,咱們造小孩去。”
在白溝河南岸的小村莊,林義和柱子等人忙得熱火朝天,如今他們村已有近七成的人家退租,附近幾個村也有不少退租的。
幾人已成為“四海貿易”的員工,四處派送紡車和棉花,孫大山擔心他們會遭遇意外,派了幾個人換上百姓的衣服保護他們。
地主老爺們慌了神,跑到縣衙找縣太爺哭訴,縣衙早就知曉這些事,畢竟紡車和棉花來自“四海貿易”,縣太爺哪敢管,隻能讓地主老爺們降低地租,自己迴去跟百姓協商。
林義他們村的周老爺撐不住了,找到林義並開出條件,“林義,我把地租降低一成,你們繼續種地行不行。”
“原來是四成,現在是三成對吧?可這還沒我們在家紡線賺得多,而且還不用去地裏曬太陽,周老爺,我們在家待著挺好的,您就別費心了。”
“那再降一成,以後收你們兩成,這樣總可以了吧?”
“周老爺,我還有事要忙,您先迴家吧。”
“你到底想怎樣?直接說。”
“周老爺,兩成可以,但朝廷的稅由您家承擔,我們就隻出那兩成,您要是答應,我就去跟鄉親們商量商量。”
“林義,你別太過分了,這樣我就隻剩一成,還不如讓地荒著算了。”
“那就算了,在家紡線也能填飽肚子,何必在地裏累死累活的,我還有事,先走了。”
林義說完便揚長而去,周老爺恨得咬牙切齒。
總經理邱業接到太子的指示後,即刻安排運輸隊將倉庫裏的小型腳踏紡車送往指定地點。然而,僅這些顯然不夠,武器院仍在加班加點趕製紡車。
三個省十幾個縣的百姓為此請願,卻未能在朝廷引起絲毫波瀾。即便這十幾個縣的百姓造反,對朝中諸公而言,也並非什麽大事。
在白溝河北岸,大地被皚皚白雪覆蓋,天氣依舊寒冷,不過,今日倒是個難得的晴天,太陽高高掛起。
孫大山和幾個隊員駕著兩輛馬車來到劉山家,從車上卸下已經宰殺好的兩隻羊和一頭豬。
“孫連長,這讓我如何是好。”劉山望著羊和豬,無奈地歎氣。
孫大山抱著兩壇酒,說道:“劉山大哥,快過年了,讓孩子們多吃點肉,趕快做飯吧,林義他們馬上就到。”
幾個隊員將豬羊抬進廚房,劉山便招唿老婆孩子去準備做飯。
幾人進屋在炕上坐好,劉山給他們倒水,問道:“孫連長,那馬車上的紡車和棉花是作何用的?”
“今年‘四海貿易’沒給燕雲的百姓留下棉花用於紡線,你家現在紡的棉花,應是自己留存未賣的吧,那些是為林義他們準備的,總不能讓他們失去生計。”
劉山放下水壺,坐到炕上,說道:“孫連長考慮周全,我前幾日還在琢磨,要是真鬧僵了,他們那些人該如何生活。”
孫大山喝了口水,迴應道:“劉山大哥,我哪有這般心思,這都是上頭想得明白。”
沒過多久,林義等人便到了,孫大山先讓他們吃飯喝酒。
“孫連長,縣衙那邊毫無消息,我們接下來該怎麽辦?”林義對桌上的好酒好菜毫無興趣,一心隻關心後續的行動。
“接下來就是去把租的地退了,剛才進來時看到院子裏的紡車和棉花沒?隻要是退租的,每家發放一台紡車,以後就在家裏紡線,也能有飯吃。”
林義驚愕不已,一台小小的紡車怎能養活一家人?“孫連長,這恐怕難以養活一家人吧。”
“放心,一個月賺兩石糧不成問題的。”孫大山扭頭接著說:“劉山大哥,你講講。”
“我娘用那紡車一個月也能賺來六七百文錢,你們要是全家都在家紡線,一個月難道還賺不來兩三貫嗎?”劉山舉杯與林義的杯子輕輕碰了一下。
“好,就這麽定了,我迴去就先把我家租的地退了。”林義一口將酒飲盡。
孫大山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你們未曾紡過線,迴去讓要退租的人,每家出個人到這邊學習一下,讓劉山大哥他們村的人教導你們。”
趙立慶讓“四海貿易”前往占城購買糧食,正是為了應對此種情況,將糧食補貼給百姓,讓他們堅持下去。
虎衛軍曆經一個多月的考核終於結束,經過綜合評定,二十二個團長和營連長的人選均已敲定,暫時以一團至二十二團作為編號。
時間匆匆,轉眼間便到了大宋嘉佑九年正月初一,這是曆史上不曾存在的年號。
大慶殿內,熱鬧非凡的正旦宴會如期舉行,眾多官員也終於見到許久未見的皇帝陛下,紛紛向趙禎敬酒。
過去的一年,雖說北方的莊稼收成不太理想,但南方還算不錯,朝局穩定,四海升平,整個大殿裏充滿歡聲笑語,官員們互道吉祥話語,簡直是相互吹捧。
紅包每人兩張嶄新的十塊紙幣,趙立慶沒心思再去琢磨什麽新花樣。
當官的放假休息,“四海貿易”和武器院卻忙得不可開交,一輛輛紡車被送往三省十幾個縣,燕雲的三個棉花倉庫中的棉花也一車車地運至那十幾個縣。
退地退租逐漸形成一股強勁的風暴,即將席卷三省十幾縣。
隨園裏,趙立慶將六個女人召集到一起,說道:“父皇說這兩年都沒給他添孫子,如今宣布這十幾天我不再出門,專心在家造小孩。現在都迴各自的院子準備一下。”
幾個女人紅著臉離去,種雲思留了下來,“殿下,您整日為國事操勞,在家歇息幾日,別太過勞累了。”
“我又不必整天躺在床上,一天到晚都待在文德殿,看到那些奏折就心煩,走吧,先去你那裏。”趙立慶拉起她的手便走。
“殿下,臣妾身子不便,您去別的姐妹那裏吧。”
“哦,那你迴去歇息吧。”趙立慶鬆開她的手,朝後院走去。
種雲思氣得直跺腳,都怪自己此時不方便,自從趙立慶開始監國,家裏的女人一個月都難以分到一晚上。
呂若蘭看到趙立慶來到她這裏,感到有些詫異,“你怎麽來我這兒?”
“你要是不樂意我來,那我去別的院子。”趙立慶裝作要走的樣子。
呂若蘭衝過去抱住他,“想走?門都沒有,晚上你別想出這個門,當什麽太子,一個月就隻能睡一晚上,別當了。”
“我原本隻想當個混吃等死的人,每天睡到太陽高照,寫寫書,煩悶了就四處走走,未曾想如今變成這般,自從遇見你就全變了。”
呂若蘭的神情也略顯憂鬱,“我現在也後悔了,當年要是不把事情說出去,如今便能跟你在寧陵過日子,你就是我的,每天都能見到,現在你成了大宋萬萬百姓的人,見一麵都難。”
趙立慶將她抱起來,“我來你這裏可不是來發牢騷的,咱們造小孩去。”
在白溝河南岸的小村莊,林義和柱子等人忙得熱火朝天,如今他們村已有近七成的人家退租,附近幾個村也有不少退租的。
幾人已成為“四海貿易”的員工,四處派送紡車和棉花,孫大山擔心他們會遭遇意外,派了幾個人換上百姓的衣服保護他們。
地主老爺們慌了神,跑到縣衙找縣太爺哭訴,縣衙早就知曉這些事,畢竟紡車和棉花來自“四海貿易”,縣太爺哪敢管,隻能讓地主老爺們降低地租,自己迴去跟百姓協商。
林義他們村的周老爺撐不住了,找到林義並開出條件,“林義,我把地租降低一成,你們繼續種地行不行。”
“原來是四成,現在是三成對吧?可這還沒我們在家紡線賺得多,而且還不用去地裏曬太陽,周老爺,我們在家待著挺好的,您就別費心了。”
“那再降一成,以後收你們兩成,這樣總可以了吧?”
“周老爺,我還有事要忙,您先迴家吧。”
“你到底想怎樣?直接說。”
“周老爺,兩成可以,但朝廷的稅由您家承擔,我們就隻出那兩成,您要是答應,我就去跟鄉親們商量商量。”
“林義,你別太過分了,這樣我就隻剩一成,還不如讓地荒著算了。”
“那就算了,在家紡線也能填飽肚子,何必在地裏累死累活的,我還有事,先走了。”
林義說完便揚長而去,周老爺恨得咬牙切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