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明使檄文中所指,賊在王廷,具體是何人?”
鄭致和開口一句,就直指重點。這個問題,是問給在場的其他幾名士人看的。
在過去一段時間的輿論中,當然少不了有關“王廷之賊,所指何人”的爭辯,畢竟破虜軍打的旗號中,除了“驅除胡虜,恢複中華”之外,與朝鮮國內關係最為密切的,還要屬“清君側”這個口號了。
清君側,清君側,破虜軍想要清除的,到底是誰?這個話題在士人中的議論聲很高。
其中唿聲最高的,便是右議政鄭致和了。畢竟,從已經傳出來的朝議記錄中看,最先提出執送漂流人這個方案的,便是鄭致和。
在很多士人的眼中,鄭致和對於這次濟州兵變事件顯然要負最大的責任。而這次國王李棩命令鄭致和帶兵南征,也被很多人視作是給自己犯的錯誤擦屁股來了。
鄭致和心裏那個苦,自己隻不過是領會了國王的意思,如果是替國王背鍋也就算了,關鍵兵變一事,其實要追溯到漢黨的頭上,鄭致和此時可是在替漢黨的人背鍋,這就讓他很憋屈了。
因此,鄭致和這次主動請求會談,而且最終還帶上了幾名士人作為見證,就是為了重新樹立自己的聲譽。
根據洪宇亮提供的信息,鄭致和已經排除了自己作為“王廷之賊”的嫌疑,再加上此時兩方正麵對麵會談,即使當時說的是鄭致和本人,此時也會留幾分情麵的。
......
李逸瀾笑了笑,當時“王廷之賊”這樣的話語,更多是一種泛指,並沒有明確的指代對象。不過,既然此時鄭致和主動提起,意思就是要李逸瀾出來澄清一下。
從動員民眾進攻糧行的事件開始,到正式在濟州舉義之後,李逸瀾始終用自己的言行,踐行著這樣一個準則: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敵人弄得少少的。
雖然此時鄭致和是督師,率領的南征軍矛頭直接對準的是自己,但更多是出於服從王令,而不是有意識地針對。
這一點,李逸瀾從坐在鄭致和下首的洪宇亮的表情中,也能看得出來。
至於真正的敵人雖然還在隱藏,但是從動機上推斷,其實也不難猜測了。
“當初所指,便是刑曹判書李慶億!”雖然內心還沒有完全肯定,但是表麵上李逸瀾還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不管李慶億究竟是不是指使樸孝民和張萬尹的幕後黑手,就衝著他是糧行掌櫃李祥的叔父,以及漢黨領袖這個身份,李逸瀾也得把他推出去。
鄭致和帶來的兩名士人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雖然有些吃驚,但內心也不算意外。或許是鄭致和有意為之,此次安排的士人一個是全羅道本地的,一個是從忠清道來的親山黨士人,而並沒有漢黨背景的。
得到了李逸瀾明確的答複之後,鄭致和總算是長出了一口氣,自己受到的誤解被澄清,對於鄭致和來說,這次會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已經完成了。
其實在鄭致和內心裏,根本就沒指望通過這樣一次麵對麵的會談,就能夠讓李逸瀾迴心轉意,同意去漢城與國王相見。
畢竟將心比心,換作是鄭致和在李逸瀾的位置上,他也不會拿自己的生命去開玩笑。
.......
雖然鄭致和內心的期望已經達到了,但是會談還是要繼續的。
接下來,鄭致和帶來的兩名士人開始問一些有關大明的事情,雖然在國內已經傳得沸沸揚揚,但是人們還是希望聽到當事人親自說出來。
李逸瀾本來就希望事件能夠耗費得再久一點,此時也是逐一解答,還特意拿出來準備好的永曆版本《大統曆》,給對麵看。
在這個過程中,全羅道士人與濟州本地士人之間的交流,右議政鄭致和、全州大都護府使鄭熙和柳馨遠的交流,以及李逸瀾和洪宇亮兩人久別重逢之後的談話,如果拋開戰爭背景不談,仿佛就是一次朋友之間的聚會。
除了剛開始例行公事般討論了明使前往漢城的可行性之外,之後的談話裏,眾人都有意拋開公事不談。
談判的兩方都清楚,在李逸瀾明確否定了前往漢城的可能性之後,除非南征軍公然反抗李棩的旨意,否則接下來就隻有一戰了。
.......
兩個時辰之後,黃昏已至,兩方這才作別。
這次會談什麽事情都沒有談成,但兩方卻又都是滿意而歸。
鄭致和通過這次會談,洗清了自己的名聲;鄭熙和另外幾名士人,則成功在這種大事件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柳馨遠在參加破虜軍之後,第一次係統整理了自己對濟州目前狀況以及國內局勢的看法,很快這些看法就會被傳達給全國的士人們。
李逸瀾此時內心也沒有遺憾,雖然仍然沒有來自林寅觀和長崎方麵的消息,但在這幾天的時間裏,他已經和曾勝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將防務精細地布置了一遍。
而會談過程中最多感慨,結束時最依依不舍的便是洪宇亮了。
這名曾經在濟州府擔任了五年牧使,饑荒爆發前選擇開倉放糧的官員,對於濟州島有著充沛的感情。然而,洪宇亮也知道,今天一別之後,再與李逸瀾和濟州百姓相見,那就是在戰場之上了。
滿腔感慨,卻又無法宣泄,洪宇亮的臉漲得通紅。最終,在下船之前,洪宇亮特意走在了最後,想了想,低聲問道:“李使者,不知道崔鎮南現在如何了?”
李逸瀾沒想到他竟然問的這事,微微一愣,隨後笑道:“崔同知也加入了破虜軍。這段時間在府城忙著準備戰爭物資呢。”
洪宇亮眼中閃過複雜的情緒,驚訝、擔憂、釋然,張口欲言,但最終隻是默默點頭。這名前任的濟州牧使,最終朝李逸瀾鄭重行了一禮,轉身下船了。
......
“李提督。”
“李提督!”
“參見提督。”
迴到兵營之後,李逸瀾換上一身戎裝,開始巡視各鎮。
戰爭一觸即發。
鄭致和開口一句,就直指重點。這個問題,是問給在場的其他幾名士人看的。
在過去一段時間的輿論中,當然少不了有關“王廷之賊,所指何人”的爭辯,畢竟破虜軍打的旗號中,除了“驅除胡虜,恢複中華”之外,與朝鮮國內關係最為密切的,還要屬“清君側”這個口號了。
清君側,清君側,破虜軍想要清除的,到底是誰?這個話題在士人中的議論聲很高。
其中唿聲最高的,便是右議政鄭致和了。畢竟,從已經傳出來的朝議記錄中看,最先提出執送漂流人這個方案的,便是鄭致和。
在很多士人的眼中,鄭致和對於這次濟州兵變事件顯然要負最大的責任。而這次國王李棩命令鄭致和帶兵南征,也被很多人視作是給自己犯的錯誤擦屁股來了。
鄭致和心裏那個苦,自己隻不過是領會了國王的意思,如果是替國王背鍋也就算了,關鍵兵變一事,其實要追溯到漢黨的頭上,鄭致和此時可是在替漢黨的人背鍋,這就讓他很憋屈了。
因此,鄭致和這次主動請求會談,而且最終還帶上了幾名士人作為見證,就是為了重新樹立自己的聲譽。
根據洪宇亮提供的信息,鄭致和已經排除了自己作為“王廷之賊”的嫌疑,再加上此時兩方正麵對麵會談,即使當時說的是鄭致和本人,此時也會留幾分情麵的。
......
李逸瀾笑了笑,當時“王廷之賊”這樣的話語,更多是一種泛指,並沒有明確的指代對象。不過,既然此時鄭致和主動提起,意思就是要李逸瀾出來澄清一下。
從動員民眾進攻糧行的事件開始,到正式在濟州舉義之後,李逸瀾始終用自己的言行,踐行著這樣一個準則: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敵人弄得少少的。
雖然此時鄭致和是督師,率領的南征軍矛頭直接對準的是自己,但更多是出於服從王令,而不是有意識地針對。
這一點,李逸瀾從坐在鄭致和下首的洪宇亮的表情中,也能看得出來。
至於真正的敵人雖然還在隱藏,但是從動機上推斷,其實也不難猜測了。
“當初所指,便是刑曹判書李慶億!”雖然內心還沒有完全肯定,但是表麵上李逸瀾還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不管李慶億究竟是不是指使樸孝民和張萬尹的幕後黑手,就衝著他是糧行掌櫃李祥的叔父,以及漢黨領袖這個身份,李逸瀾也得把他推出去。
鄭致和帶來的兩名士人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雖然有些吃驚,但內心也不算意外。或許是鄭致和有意為之,此次安排的士人一個是全羅道本地的,一個是從忠清道來的親山黨士人,而並沒有漢黨背景的。
得到了李逸瀾明確的答複之後,鄭致和總算是長出了一口氣,自己受到的誤解被澄清,對於鄭致和來說,這次會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已經完成了。
其實在鄭致和內心裏,根本就沒指望通過這樣一次麵對麵的會談,就能夠讓李逸瀾迴心轉意,同意去漢城與國王相見。
畢竟將心比心,換作是鄭致和在李逸瀾的位置上,他也不會拿自己的生命去開玩笑。
.......
雖然鄭致和內心的期望已經達到了,但是會談還是要繼續的。
接下來,鄭致和帶來的兩名士人開始問一些有關大明的事情,雖然在國內已經傳得沸沸揚揚,但是人們還是希望聽到當事人親自說出來。
李逸瀾本來就希望事件能夠耗費得再久一點,此時也是逐一解答,還特意拿出來準備好的永曆版本《大統曆》,給對麵看。
在這個過程中,全羅道士人與濟州本地士人之間的交流,右議政鄭致和、全州大都護府使鄭熙和柳馨遠的交流,以及李逸瀾和洪宇亮兩人久別重逢之後的談話,如果拋開戰爭背景不談,仿佛就是一次朋友之間的聚會。
除了剛開始例行公事般討論了明使前往漢城的可行性之外,之後的談話裏,眾人都有意拋開公事不談。
談判的兩方都清楚,在李逸瀾明確否定了前往漢城的可能性之後,除非南征軍公然反抗李棩的旨意,否則接下來就隻有一戰了。
.......
兩個時辰之後,黃昏已至,兩方這才作別。
這次會談什麽事情都沒有談成,但兩方卻又都是滿意而歸。
鄭致和通過這次會談,洗清了自己的名聲;鄭熙和另外幾名士人,則成功在這種大事件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柳馨遠在參加破虜軍之後,第一次係統整理了自己對濟州目前狀況以及國內局勢的看法,很快這些看法就會被傳達給全國的士人們。
李逸瀾此時內心也沒有遺憾,雖然仍然沒有來自林寅觀和長崎方麵的消息,但在這幾天的時間裏,他已經和曾勝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將防務精細地布置了一遍。
而會談過程中最多感慨,結束時最依依不舍的便是洪宇亮了。
這名曾經在濟州府擔任了五年牧使,饑荒爆發前選擇開倉放糧的官員,對於濟州島有著充沛的感情。然而,洪宇亮也知道,今天一別之後,再與李逸瀾和濟州百姓相見,那就是在戰場之上了。
滿腔感慨,卻又無法宣泄,洪宇亮的臉漲得通紅。最終,在下船之前,洪宇亮特意走在了最後,想了想,低聲問道:“李使者,不知道崔鎮南現在如何了?”
李逸瀾沒想到他竟然問的這事,微微一愣,隨後笑道:“崔同知也加入了破虜軍。這段時間在府城忙著準備戰爭物資呢。”
洪宇亮眼中閃過複雜的情緒,驚訝、擔憂、釋然,張口欲言,但最終隻是默默點頭。這名前任的濟州牧使,最終朝李逸瀾鄭重行了一禮,轉身下船了。
......
“李提督。”
“李提督!”
“參見提督。”
迴到兵營之後,李逸瀾換上一身戎裝,開始巡視各鎮。
戰爭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