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這裏,許勁鬆已經沒有心情繼續問下去了,他隻能強迫自己去想老友說過的那個幸存者,給自己一些希望:隻要再等等,他就可以得到妻子的下落了,隻要再等等……


    言歸正傳,許勁鬆又問:“你們私下調查這些會不會有危險?如果你們需要幫助,可以告訴我,我……”


    宋知時還沒未說什麽,顧淮就先一步打斷了許勁鬆的問話:“正是因為危險,才不能告訴您。”


    許勁鬆用盡力氣,艱難地說出了兩個字:“哦,好。”


    考慮到對方畢竟是自己養父的救命恩人,顧淮又放緩了語氣解釋了一下:“這是組織上給我的任務。您也別多問了,我們會看情況處理的。”


    意識到麵前的年輕人在給自己說明情況,許勁鬆心情稍緩:“我能懂。雖然我目前還不知道你們在查什麽,但是那幫人做事心狠手辣、不擇手段……你們一定要小心。”


    許勁鬆強調道:“他們隱藏在暗處,不得不防。”


    迴家以後,顧淮把資料想辦法傳達了於坤。畢竟明麵上的他是不能管這個事情的,而且權限也不夠。


    宋知時不知道此刻心裏到底是什麽滋味,哪怕很久之前顧淮就提醒過他,他們身邊是有特務的。


    可他還是沒有辦法把特務兩個字,跟姚思雨聯係在一起。


    因為一旦他們兩者之間有關聯,那姚思雨就是礦難的罪魁禍首。


    十幾條人命,上百人受傷……


    那可是在他重生以後交到的第一個朋友啊……


    可朋友又算得了什麽?


    人家可是連朝夕相處的枕邊人都可以下手的、豪無人性的特務啊。


    他沒對你下手,或許是僥幸、或許是你還沒有威脅到他。


    “在想什麽?”


    “我在想思雨的事情。”


    不對,興許人家根本不叫這個名字。


    宋知時自嘲一笑,他不知道是想問顧淮還是問自己。


    “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做的?”


    “他身體不好是裝的?”


    “他自殺是假的?”


    “他這麽做到底是為了什麽?”


    顧淮望著宋知時雙眼盈盈,忍不住把人挽在懷裏:“很快,真相很快就會水落石出了。”


    宋知時本以為爺爺會一病不起,連宋知意都私下偷偷哭了好幾迴,姐弟倆甚至連後事都準備好了,宋清榮卻奇跡般地好了起來,雖然身體虧損嚴重,但到底是活了下來。


    往後的日子裏,也不知道宋清榮是不是真的想開了,他每天養花逗鳥,時不時逗弄一下重孫子,宋氏的繼承問題仿佛成了過眼雲煙,一家人默契地,再也沒有再提起。


    1977年8月,剛剛複出的鄧同誌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並且做出了恢複高考的決定。


    同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宣布立即恢複高考。


    消息傳出以後,全國人民都沸騰了。宋知時就在首都,屬於第一批得到消息的人。其次才會逐層傳遞到各省、各市、各鄉鎮上。


    那些下鄉的知青,他們本來以為這輩子都不會有返城的機會了,而現在機會已經擺在他們麵前了!


    當時廣播裏一播出,整個首都的文藝圈也炸了。他們中不乏有著高中學曆的藝術工作者,從不敢置信,到一遍又一遍地互相確認消息:有人抱頭痛哭,有人激動得又蹦又跳,把舞伴拋向空中。


    高興過後,大家立即反應過來,紛紛湧向四周的郵局和商店去發電報和打電話給家人報喜,並讓他們寄書來。人多,電話就那麽幾部,郵局和商店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宋知時也不例外,作為重生者,他清晰地知道,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國將迎來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考試這次高考的報考總人數將達到1160萬人。


    所以一得到消息,他立刻給遠在扶岐的二姐二姐夫打了個電話。


    還說什麽呢,趕緊開始準備吧!


    “知時,你說我們真能填報首都的學校?”


    “當然可以,為什麽不行啊?”


    “可你剛剛說一千多少萬人來著?說真的,最近我都沒有好好學習,我真怕我考不上。”


    事到臨頭,宋知音反倒是猶豫了。


    “我來說,我來說。”淩家先先一步拿到話筒:“知時,我跟你姐再討論討論,你也知道,我們還有三個孩子呢。”


    宋知時也表示理解:“行啊,反正不急這一時。恢複高考了,以後想考總是能考的。”


    “哥,讓我跟知時哥說兩句唄。”


    “你一個小孩子,哪有那麽多話要說啊?”


    電話那頭傳來一陣雜亂無章的忙音。


    過了一會兒,接電話的人換人了。


    “知時哥,是我。”


    “家華,你也好好準備高考,這一屆雖然競爭很大,但是以你的學習能力,考個大專不是問題。”


    七十年代大專的含金量也是非常高的,而且宋知時還知道很多學校以後會升級成為大學,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差不多。


    “好,知時哥,我會好好努力的。”淩家華在心裏默默補充道:你一定要在首都等我!


    宋知時想了想,又喊了一聲二姐。


    “我還在呢。”


    宋知音的聲音隔著話筒,從千裏之外傳到宋知時的鼓膜。


    “二姐,你還記得蘇東坡嗎?”


    “當然記得。”


    “人家是一門三進士,我們說不定可以一門三大學生呢!”


    宋知時的話把宋知音逗得開懷大笑。


    “行啊,一門三大學生,唉喲,我想都不敢想。”


    “想一想有什麽,有夢想才會有動力。”


    “我們一起好好加油,爭取來年首都見!”


    高考日子定下來以後,宋知時反倒是沒那麽急了,給自己重新規劃了新的學習計劃。跟歌舞團那邊也請了長假,專心致誌準備考大學。


    因為跟他有相同想法的人還不少,大量的舞者流失,導致總政歌舞團一時間幾乎停擺。


    最後還是團長出麵,才把這件事情壓下來。


    尹朗月速來雷厲風行,得知大家都想考大學,立刻召集了歌舞團所有員工,開了個員工集體大會。


    第173章 1978


    尹朗月不愧是見多識廣的老將,知道恢複高考的消息一出,團裏肯定人心浮動。


    在大會上,她從幾個層麵剖析了這次高考的難度和意義,推斷國家可能會加一場考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真跟曆史的發展不謀而合,讓宋知時這個重生者驚歎不已。


    這下不少人心思穩當了,比如像周矜白這樣已經成家立業了的,考大學的意義沒有那麽重大,便會選擇暫時放棄。還有舞蹈功底差,文化基礎薄弱的舞者,也選擇了放棄。


    如此,歌舞團的舞者人數才能維持一個穩定的人數。


    當然也有死磕到底的,如早有計劃的宋知時跟虞蘭疏,還有……伍崇明。


    虞蘭疏要考大學這事兒宋知時早就知道。前陣子,他的家族也被平反了,爺爺恢複了京劇大師的美譽,被流放到疆省勞改的父母也啟程迴京了。


    虞蘭疏迴京本就是承擔著振興家族的使命,所以他選擇高考繼續深造,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但伍崇明的選擇就很讓人費解了。


    今年年中,伍崇明耗時幾年的武俠巨製《今說英雄傳》終於拍攝完畢了。


    本以為他會接著繼續拍點別的,誰知道人伍大導演就準備複習一下高考去了。


    “我這是為了未來更好地發展,懂?”伍崇明老神在在地說。


    宋知時笑道:“我竟不知伍哥你居然不是專業的。就這,你還能導出那麽多片子,牛啊!”


    伍崇明感慨了一句:“我是跟著一位前輩學過一點,但是……唉,說來話長。來來來,喝酒吃菜!”


    牛大壯小心翼翼地跟伍崇明碰了個杯:“伍哥,那你以後拍戲還找我們不?”


    伍崇明也是喝上頭了,大著舌頭說:“行啊,來啊,就怕到時候你們一個個高升,看不上我這小作坊了。”


    程學彬感慨道:“那必然不會,要不是有伍哥的支持,我後麵兩年日子也不會那麽好過。”


    他的家庭條件是所有人當中最差的,有時候甚至連學校的補貼都需要寄迴家,如果不是在伍崇明那裏兼職賺點錢,這書根本讀不下去。


    程學彬說完,謝蘭君、邱順成也一一發言。


    最後,顧淮站出來總結:“不論今後大家身在何方,情義永不變。”


    伍崇明也站起來附和:“沒錯,山高水長,總有再見的一天。”


    今日之後,他們將天各一方,但學生時代的感情卻永永遠遠地保留了下來。


    11月份高考開始報名,宋知時粗略估算,整個總政歌舞團就有近百人報名。


    據某小道消息統計,整個首都就有近三十萬考生要參加這一屆的高考。


    宋知時報了三個誌願,第一誌願就是首都舞蹈學院的芭蕾舞專業,剩下的兩個誌願也都是首都的學校,跟舞蹈相關的專業。


    對於能不能考上大學,宋知時也沒有十足的把握,畢竟這兩屆的錄取率隻有百分之四。


    報名之後,複習的時間變得更緊張了。


    顧淮雖然人在學校,但基本上每天都按時迴家,照顧宋知時的生活起居,宋知意也隔三差五上門來送吃的,宋清榮也對兩人同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全家一心一意為考生服務。


    1977年12月10日,迎著瑟瑟寒風,幾十萬名學子進入了考場。


    嚴格來說,宋知時算是藝術生,但這個時代還沒有明確劃分文化生與藝術生的區別,不過他所考的專業除了常規的語文、數學、曆史、政治以外,還需要一場加試。


    他運氣不錯,被分配到了同區域的一所中學。


    首都的學校,環境總還是不錯的,起碼不會漏風漏雨,而且還是單人單桌,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考試作弊。


    趁著老師還沒進入考場前,不少考生還在捧著書臨時抱佛腳。


    宋知時隔壁是個高度近視的瘦弱男生,戴著比瓶底還厚的眼鏡,此刻正拿著書,爭分奪秒般地背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七零年代文工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籟星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籟星璿並收藏七零年代文工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