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十二月,真金太子在驚懼交加中病重不治而亡,年僅四十三歲,這位忽必烈悉心栽培的接班人最終沒能繼承大元江山,重選繼承人再次成了大問題。】


    朱元璋一拍大腿,“天音之前提到的老朱是朱溫沒跑了。”


    馬秀英若有所思的點點頭,“的確挺像。”


    朱溫,就是滅唐的那個朱溫,他早年追隨黃巢造反起義,後來降唐鎮壓黃巢,拿下河朔三鎮後逐漸掌控朝廷,殺昭宗廢哀帝,建立梁朝改元開平定都汴州。


    這個老朱兒子義子一大堆,長子朱友裕自幼善於騎射,長大後跟隨朱溫征戰,驍勇善戰寬厚待人,甚得兵士之心,但是卻間接的死在了朱溫手中。


    朱溫任宣武節度使鎮守汴梁時討伐徐州,有個叫朱瑾的將領帶著兗、鄆一帶的士兵百姓給他搗亂,朱溫氣的不行,於是派朱友裕率兵打迴去。


    朱友裕有勇有謀一戰告捷,打的朱瑾隻剩下幾個殘兵敗將倉皇逃跑,不過他覺得當時的重點在攻打徐州而不是和朱瑾死磕,於是朱瑾跑的時候他就沒追。


    這邊姓朱那邊也姓朱,這麽一想姓朱的名人還挺多。


    朱溫兒子們之間關係並不和睦,時任都虞候的義子朱友恭認為朱友裕這樣做必有他圖,於是寫信去朱溫那邊挑撥離間,朱溫也害怕這個文武雙全的兒子造反,於是就下令讓別的將領取代朱友裕統帥部隊。


    巧了,這信沒到朱友恭手上,而是被朱友裕本人給截住了。


    朱友裕身為長子,他爹的猜忌心有多重他再清楚不過,當時就嚇的趕緊帶上親信跑進山裏躲起來。可是後來一想,他根本就沒想謀反,不跑還沒事,一跑反而像他心虛,於是四處打通關係,希望能讓他爹知道他沒想謀反。


    身為兒子,想和自己爹說話還得打通關係讓親信傳話也是沒誰了。


    這事兒傳到朱溫的妻子張氏耳中,不知道張氏是不是朱友裕的生母,反正他們倆關係應該不錯,張夫人便傳信給朱友裕讓他趕緊迴到朱溫跟前,迴來之後再想辦法解決這件事情。


    朱友裕很聽勸,連夜迴城跑去他爹麵前抱著大腿哭,說什麽“他沒有謀反的意思,爹要懷疑就直接殺了他”之類的話,朱溫也很給他麵子,當即就要讓左右把他拉出去砍了。


    要不是張夫人到的及時,他們父子倆隻怕能血濺當場。


    即便後來父子倆明麵上重歸於好,事情也沒那麽容易就歸於平靜,沒幾年朱友裕就病死了。


    雖然朱溫不放心朱友裕這個智勇雙全的長子,但是不可否認,這的確是他培養出來的繼承人,朱友裕一死,朱溫在傳位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最終篡位僅僅六年就被兒子殺死篡位,之後便是那些兒子之間自相殘殺。


    迴到現在天音講到的真金太子。


    朱友裕是朱溫的繼承人,真金太子是忽必烈的繼承人,兩個繼承人都是因為小人在父親身邊挑撥離間而死,死後都導致政局動蕩。


    這麽一看,之前說的老朱妥妥是朱溫。


    朱大帥和媳婦對視一眼,倆人都感覺這個猜測沒啥問題,說話的時間已經肉眼可見的放鬆下來,“咱就說咱家標兒身體結實的很,天音說的肯定不是咱。”


    沐青:???


    不是,這也行?


    爹,不要急著下結論,要不咱再聽聽?


    此老朱非彼老朱,三思啊爹!!


    第69章


    朱元璋和馬秀英夫妻倆達成共識, 雖說心裏還有點不踏實,但是比剛聽到天音說老朱的繼承人走在老朱前麵時心情好了不隻一點。


    就說他們家娃不會英年早逝,這不, 天音說的果然是別人家的娃。


    真金太子間接死在忽必烈手中, 朱友裕間接死在朱溫手中, 倆繼承人的死都和當爹的脫不了幹係,甚至可以說當爹的有很大一部分責任。


    朱大帥對此非常有自信,他絕對不會犯忽必烈和朱溫犯過的錯誤,他的兒子疼著寵著還來不及,沒事兒鬧什麽父子相殘兄弟鬩牆?


    別的不說,他的義子就絕對不會像朱溫的義子那樣沒事兒找事兒。


    文正文英幾個大的暫且不提,就隻看眼前的文青。他們家文青小小年紀就知道照顧弟弟, 像是會挑撥離間的人嗎?肯定不是!


    沐青:……


    好的爹, 謝謝你爹。


    【真金太子當了十二年的太子, 他有一妻一妾三子二女, 妻子是出身弘吉剌氏的闊闊真,三子分別是甘麻剌、答拉麻八剌和鐵木兒。】


    【他的死對忽必烈身邊的漢人來說是個致命的打擊,那些漢臣失去皇帝的信任後又失去了能給他們提供支持的太子,此後便一蹶不振,一直被蒙古人、色目人打壓。】


    【忽必烈有四個嫡子,長子朵兒隻早夭, 實際上的長子真金被立為太子,真金死之前,他的三弟忙哥剌已經去世, 真金死後沒幾年, 他的四弟那木罕也去世了。也就是說,忽必烈的四個嫡子都沒能熬過他, 再選繼承人隻能從孫子輩中挑。】


    朱元璋嘖了一聲,“老而不死是為賊,活那麽大年紀幹什麽?”


    沐青瞅了他一眼,沒敢說話。


    曆史是一個循環不是說著玩的,他在找資料做視頻之前也沒想到元朝的曆史和明朝的曆史那麽像。


    哦,不對,不隻元明像,往前頭找也能找到差不多的。


    爹啊,迴旋刀刀刀致命,咱積點口德吧。


    【真金太子的三個兒子在忽必烈去世的時候隻剩下兩個,二兒子答剌麻八剌也已經去世,在世的隻有長子甘麻剌和幼子鐵木兒。】


    【根據蒙古的舊俗,大汗應該由忽裏台大會推舉選出,到忽必烈的時候這裏這個習俗已經成了擺設,但是即便是擺設,皇位的更迭也要由忽裏台大會來見證。】


    【忽必烈去世是猝死,死時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所以當時皇位懸而未決,支持甘麻剌的人和支持鐵木兒的人分成兩派。】


    【但是忽必烈死後真金太子的妻子闊闊真稱製監國,當年四月忽裏台大會召開,在忽裏台大會的見證之下,真金太子的幼子鐵木兒登基稱帝,是為成宗。成宗繼位後追尊父親真金太子為皇帝,諡號文惠明孝,廟號裕宗。】


    【皇位的傳遞聽上去很順利是不是,但是實際上卻沒那麽順利。】


    【甘麻剌當時被封為晉王,繼承了成吉思汗留給拖雷的大部分產業,掌管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以及軍馬、達達國土,還有祖父忽必烈賦予的權力,乃是諸王中最有可能繼位的王爺。和他相比,鐵木兒雖然常年隨軍平叛,忽必烈去世前一年也封他為皇太孫命他總兵北邊,但是權勢比之甘麻剌還是不夠看。】


    【自古以來偏心的父母都很多,鄭莊公因為出生時難產而不被親媽待見,雍正皇帝從小沒跟著親媽所以也不受待見,甘麻剌在親媽麵前的待遇和上麵兩位相比沒好哪兒去,不過他比上麵兩位更倒黴。上麵兩位最後好歹都當上了皇帝,他連皇位都沒搶過他弟。】


    馬秀英小聲詢問,“鄭莊公我聽過,雍正皇帝是誰?”


    朱元璋聳聳肩,“妹子你都沒聽過,肯定是後邊的皇帝。”


    他沒聽過可能是看書的時候看漏了,妹子沒聽說過那就是前麵真的沒有,多簡單點事兒。


    夫妻倆小聲嘀咕幾句,說完之後繼續聽天音講解。


    【甘麻剌是真金太子的嫡長子,自幼為祖母察必皇後養育,時常侍奉在祖父忽必烈身邊,長大後備受重用,封一等親王,出鎮漠北、又移鎮雲南、再轉鎮漠北,手中的兵權甚至比他的父親真金太子都大。】


    【他的庶長子鬆山也是一等親王,成年之後出鎮雲南。父子倆一個鎮守漠北一個鎮守雲南,勢力不可小覷。】


    【不過甘麻剌長期在外,隻和漠北諸王關係好,和朝中的重臣沒那麽親近,因為打小養在祖父母身邊,所以和親媽闊闊真的關係也不親近。】


    【鐵木兒和甘麻剌相反,他沒有封王,在軍中根基不深,和漠北諸王關係也比較生疏,但是他有親媽闊闊的偏愛,還有忽必烈去世之前留給他的皇太子印,哥倆兒的優勢劣勢可以說是正好相反。】


    【兄弟兩個都想繼承皇位,但是皇位隻有一個,他們的母親闊闊真就想了個法子,讓兄弟倆在忽裏台大會的現場背誦成吉思汗的必裏克。成吉思汗留下的訓言叫“必裏克”,法令叫“劄撒”,通俗點說就是《成吉思汗語錄》。闊闊真的法子就是讓他們兄弟倆比賽,誰更精通《成吉思汗語錄》誰就當皇帝。】


    【問題是,鐵木兒這孩子從小口才就好,而他哥甘麻剌是個結巴。】


    【於是乎,在忽裏台大會所有王爺的見證之下,鐵木兒憑借他“美妙的聲音”打敗他口吃的哥哥成為蒙古帝國的第六位可汗,也是元朝的第二位皇帝。】


    朱元璋:……


    馬秀英:……


    這個當娘的的確夠偏心。


    讓倆孩子比口才來定皇位已經夠離譜,倆孩子之中還有一個結巴,有這麽比試的嗎?


    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說讓她一碗水端平,好歹別偏心的這麽明顯,哪兒有這麽當娘的?


    朱元璋看媳婦表情不對連忙說道,“妹子,咱娘已經不在了,家裏的孩子全都讓你養,和咱不親都得和你親。”


    馬秀英頓了一下,剛才的多愁善感瞬間消失的幹幹淨淨。


    【忽裏台大會選出皇位繼承人之後帖木兒登基,甘麻剌競爭失敗,隻能黯然傷神迴去鎮守漠北。甘麻剌鎮守漠北是世祖忽必烈的詔命,他的封地同樣也在那裏,即便鐵木兒繼位當上皇帝也不影響甘麻剌在漠北的威望,想打壓這個手握大權的大哥隻能從長計議。】


    【成宗鐵木兒的繼位不光是闊闊真玩笑似的比拚口才分勝負,其實甘麻剌手裏的兵權比鐵木兒多,拳頭大就是硬道理,他是實力更強的那一方。奈何他的勢力集中在漠北,朝中不光親媽偏愛小兒子,大臣們也早早戰隊支持他弟,在親媽和重臣的聯手打壓之下他隻能接受這個結果。】


    【鐵木兒真的上位首次打破忽裏台大會由宗室諸王控製的舊例,變成由朝中大臣說了算。如此一來,漠北諸王肯定不願意,由此便正式拉開朝中重臣和漠北諸王打擂台的序幕。】


    【還有就是忽必烈之前奉行的漢家嫡長子繼承製和蒙古幼子守灶的舊俗之間的衝突,鐵木兒是真金太子的小兒子,他被闊闊真和朝中大臣聯手推上皇位,同樣證明了當時的漢法並不得人心。至少對那些蒙古勳貴而言,他們更偏向蒙古舊俗,而不是漢人提倡的儒家法度,這也為之後的動蕩埋下了伏筆。】


    朱大帥一針見血指出問題所在,“說到底還是甘麻剌要臉,爭皇位的時候不敢不顧忌親娘,他要是鐵了心的要皇位,憑他手裏的軍隊還有漠北宗室王親的支持,朝中的反對根本不是事兒。”


    神仙都說了拳頭大才是硬道理,忽必烈繼位的時候都能和阿裏不哥打內戰,實在不行他也先稱大汗然後再和鐵木兒幹仗,反正鐵木兒打不過他,隻要最後贏的是他,史書上怎麽寫根本不用別人提醒,肯定是向著勝利的一方。


    說一千道一萬,甘麻剌就是顧慮太多。


    【元成宗鐵木兒稱得上是個守成的皇帝,他在任的時候海都病死,察合台汗國篤哇改變了此前對元朝敵對的政策,長達四十年的西北之亂終於結束,元朝的皇帝重新成為了全蒙古帝國的宗主,打眼一看整個國家欣欣向榮。】


    【但是對甘麻剌來說,成了皇帝的弟弟卻沒那麽好相處,從他迴到漠北開始,來自朝中的攻訐誣陷就沒有停過,成宗時不時就派人過去分他的兵權,明麵上哥倆好,實際上好不好隻有他們自己知道。


    【甘麻剌知道皇帝對他不放心,事已至此他也不好再幹什麽,所以任由皇帝在他的勢力範圍安插人手,甚至直接表明態度:王府的一切職務都由皇帝任命,不管皇帝怎麽安排他都聽從命令。】


    【這麽一看,甘麻剌這個嫡長子才最像真金太子,他也是接受儒家教育長大的,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的庶長子鬆山本事也不錯,鎮守雲南功勞頗多,為人也低調,能不和皇帝起衝突就不和皇帝起衝突,就差把老實本分四個字寫在臉上了。】


    【但是父子倆的安分守己並沒有起到用處,皇帝的猜忌不是說沒就沒的,甘麻剌身上有各種來自朝廷誣陷排擠,鬆山那裏也沒好哪兒去。】


    【當時有雲南土官反元,朝廷派人前去鎮壓,鬆山身為鎮守雲南的藩王自然要出兵協助朝廷平亂。但是等到叛亂平定後,軍中突然傳出流言,說是有人以符讖之說勸鬆山謀反。鬆山自己都沒搞清楚是怎麽迴事,事情就傳到了皇帝耳朵裏。】


    【朋友們,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看忽必烈身邊的漢人被各種排擠就能看出來他們其實很不服氣中原文化,和蒙古人說符讖之說真這不是開玩笑嗎?他們什麽時候講究過這個?】


    “用讖緯之學去陷害蒙古親王,這主意真是哪個人才琢磨出來的?腦袋裏裝的全是水嗎?”朱元璋的表情很是古怪,嘲笑起蒙古人來絲毫不帶收斂,“三歲小孩兒都知道這事兒肯定是假的,文青你說是不是?”


    沐青小小聲,“爹,我已經不是三歲小孩兒了。”


    朱大帥捶捶腦袋直接換娃,“標兒你說是不是?”


    小朱標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麽,看看爹看看娘,最後縮到哥哥懷裏,“哥哥,是不是?”


    問題再次迴到自己身上,沐青老成的歎了口氣,“是哦,一聽就知道是假的。”


    他說是假的沒用,皇帝找借口發難什麽時候嫌棄過借口太假?


    【成宗得知侄子想造反大吃一驚,連忙派人過去查證,聲勢浩大的一番折騰之後,大家夥兒都承認鬆山王爺沒想造反,這就是個誤會,皇帝也和藹的宣布這是誣告,他侄子鬆山是無辜的,然後把誣告者誅殺以儆效尤。】


    【對甘麻剌父子來說這些時不時的誣告不會傷筋動骨,但是三天兩頭就來這麽一出實在是惡心人。】


    【甘麻剌和成宗的關係簡直就是窩闊台和拖雷的翻版,拖雷繼承了父親偌大的領土和軍隊,甘麻剌的領土和軍隊大部分也是當年拖雷掌控的那些,當登上皇位的弟弟麵對隨時可以把他滅掉的兄長時,他能睡得著才怪。】


    【拖雷在窩闊台麵前很老實,甘麻剌在成宗麵前也很溫順,但是沒有用。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題無解。】


    朱元璋搓搓下巴,“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那種情況的確睡不著,還是殺了一了百了的好。”


    馬秀英:……


    “文青,把耳朵捂上。”


    第70章


    朱大帥語出驚人, 道理是這個道理,就是過於直白,不適合在小孩兒麵前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給朱元璋當義子的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醉酒花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醉酒花間並收藏給朱元璋當義子的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