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瑤從李純陽懷中起來,整理了衣裳,對李純陽說道:“走吧,快點跟我去見皇上。皇上擔憂安?山的事,徹夜難眠,就等著你迴來呢!我已跟皇上說了,為你求得了天下兵馬副元帥的官職,就等你迴來晉封呢!”
“天下兵馬副元帥?那誰是元帥呢?”
李純陽第一次聽到這個官職。
“天下兵馬大元帥是因為安?山叛亂,天下動蕩,臨時設立的官職,品秩為正二品。總領天下精兵,平息叛亂。大元帥的職位由太子擔任,因為太子事務繁忙,隻是掛了個虛職,實際權力還是由從二品的副元帥執掌,就算是兵部,也要聽從指揮。這個職位有些像高祖時的天策上將!”
李純陽暗想,看來這個李隆基為了平亂,是不惜一切手段。自己如果真的任了這個職位,就得擔起平息叛亂的職責,想想安?山那些如狼似虎的軍隊,他不由得有些頭疼。
李純陽隨著楊玉瑤到了皇宮,宮中太監說皇上正在大明宮含元殿議事。李純陽與楊玉瑤分開,楊玉瑤到後宮去找楊玉環,李純陽直奔含元殿而去。
太監傳報進去,李隆基趕緊召見李純陽。到了殿中,李隆基、楊國忠、韋見素、哥舒翰等人正圍在一張大幾之前,商議事情。
李純陽快步上前,跪在李隆基麵前行禮,李降基看到李純陽,很是高興,問道:“快起來吧!李愛卿,這些時日你去了哪裏?”
開元盛世,前朝那些名將都已凋零,因為是盛世,唐朝近二十多年未曾大規模用兵,武備鬆弛,文臣武將都沒有了進取之心。安?山之所以敢於發動叛亂,也正是因為當朝之中,沒有能勝得過自己的武將,才公然叛亂。
沒有柱國之將,李隆基在安?山前期的叛亂之中,幾乎是慌不擇路。李純陽的出現,讓他看到了一線希望,對他的倚重,甚至超過了當初對安?山。
李純陽站起身來,把之前的經曆複述了一遍。
楊國忠聽完,對李隆基說道:“我剛剛收到雍丘縣張巡的奏折,李將軍在雍丘率兵抵禦叛軍攻擊,後又親自到臨淮借兵,雖說行事有些不合規矩,但初心卻是為了保衛雍丘,這與我們整個戰略基本吻合。李將軍率軍裏外夾攻,大破令狐潮五萬大軍,解了雍丘之圍,緩解了江南的壓力,實是奇功一件!”
李隆基說道:“雍丘之局,事關江南半壁江山,李愛卿功不可沒!如今崔乾佑急攻潼關,潼關是長安的東大門,一旦長安失守,京師危矣。駐守潼關的高仙芝和封常清閉關不出,實在有損我大唐軍威!”
“我已派出監軍邊令誠,邊令誠向我奏報,封常清拿叛賊動搖大眾士氣,高仙芝拋棄陝郡數百裏的地方,又克扣軍士錢糧賞賜,可見他們率軍與敵交戰,失敗是有原因的。李愛卿迴來的正是時候,明日你帶我敕書前往潼關,權宜處置此事!如若邊關誠所言為實,立即斬了封、高二將。”
李純陽心下竊喜,自己出的這個宦官監軍,起了效果。李隆基實在是個愚蠢之人,叛軍實力強大,與他交戰的首要戰略任務就是消耗。
大唐帝國舉全國之力與安?山相抗,隻需移移守住潼關,讓叛軍無法西進,調遣全國兵力,圍攻安?山,時間一長,安?山沒有後續的支援,自然就會土崩瓦解。
而開城迎戰,正中叛軍下懷。看來,有邊令誠在中間把水攪渾,潼關難保。
但有一事,還是讓李純陽有些擔心,潼關守將人選問題。如果斬了高、封二將,誰來鎮守潼關。李隆基既然派自己去了,會不會讓自己代替二人,率兵出戰崔乾佑。
如果由自己出任潼關守將,這件事就複雜了。李純陽不怕與崔乾佑交戰,他也有信心擊敗叛軍。隻是這樣一來,叛軍就無法攻破長安,自己製造混亂,趁機拿迴穿梭機的計劃就泡湯了。
如果放棄了潼關,那就是死罪。對於李純陽來說,這是一件兩麵都沒有好處的事情,所以有必要先堵住李隆基的這個想法。
“臣領旨,隻是有一事臣得先行明了。如果真的斬了高、封二將,依臣之見,潼關最好由一個德高望眾,有邊關經驗的將領來擔任主帥!”
李純陽的話說完,眾人的眼光都望向了哥舒翰。
哥舒翰跟高仙芝、封常清一樣,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早就已經看清了潼關的形勢。按照李降基的意思,必須出關迎戰,這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差事。
“皇上,國難當頭,臣本不應推辭,隻是臣現在風濕之疾纏身,行動不便,幾乎殘廢。當此重任,實是有心無力,還乞皇上另覓良將!”
李隆基見哥舒翰拒絕,有些不悅。
“那你說說,有誰能擔此重任?”
哥舒翰斜眼看了一眼李純陽說道:“李將軍年少有為,智勇雙全,屢建戰功,實為上上人選!”
李純陽聽到哥舒翰反而舉薦自己,心裏暗罵,這隻老狐狸,居然想把我放到火上燒。
這時,楊國忠卻道:“皇上,哥舒將軍所言極是,隻是京師長安,更為重要,也更需有能力的將領率兵駐守。李將軍死守雍丘,抵禦叛軍月餘,守城經驗豐富,臣覺得讓李將軍留在長安,更有利於長久之計!”
李純陽見楊國忠向著自己說話,知道這小子一定受到了楊玉瑤的影響,站到了自己這邊。
果然,李隆基一聽楊國忠提到長安城防,立時同意了他的建議。
“此事關乎大唐國運,哥舒將軍就不要推辭了!”
哥舒翰還想繼續爭取,但見李隆基麵色不善,不敢再說什麽,隻好躬身領命。
這時,一名侍者急急走進大殿,交給高力士一份奏折,並在高力士身邊耳語幾句。高力士一聽,大驚失色,趕緊拿著奏折走到李隆基身邊。
高力士辦事很是沉穩,很少有這種驚慌失措的時候,不由得引得眾人目光都望向那份奏折。
“天下兵馬副元帥?那誰是元帥呢?”
李純陽第一次聽到這個官職。
“天下兵馬大元帥是因為安?山叛亂,天下動蕩,臨時設立的官職,品秩為正二品。總領天下精兵,平息叛亂。大元帥的職位由太子擔任,因為太子事務繁忙,隻是掛了個虛職,實際權力還是由從二品的副元帥執掌,就算是兵部,也要聽從指揮。這個職位有些像高祖時的天策上將!”
李純陽暗想,看來這個李隆基為了平亂,是不惜一切手段。自己如果真的任了這個職位,就得擔起平息叛亂的職責,想想安?山那些如狼似虎的軍隊,他不由得有些頭疼。
李純陽隨著楊玉瑤到了皇宮,宮中太監說皇上正在大明宮含元殿議事。李純陽與楊玉瑤分開,楊玉瑤到後宮去找楊玉環,李純陽直奔含元殿而去。
太監傳報進去,李隆基趕緊召見李純陽。到了殿中,李隆基、楊國忠、韋見素、哥舒翰等人正圍在一張大幾之前,商議事情。
李純陽快步上前,跪在李隆基麵前行禮,李降基看到李純陽,很是高興,問道:“快起來吧!李愛卿,這些時日你去了哪裏?”
開元盛世,前朝那些名將都已凋零,因為是盛世,唐朝近二十多年未曾大規模用兵,武備鬆弛,文臣武將都沒有了進取之心。安?山之所以敢於發動叛亂,也正是因為當朝之中,沒有能勝得過自己的武將,才公然叛亂。
沒有柱國之將,李隆基在安?山前期的叛亂之中,幾乎是慌不擇路。李純陽的出現,讓他看到了一線希望,對他的倚重,甚至超過了當初對安?山。
李純陽站起身來,把之前的經曆複述了一遍。
楊國忠聽完,對李隆基說道:“我剛剛收到雍丘縣張巡的奏折,李將軍在雍丘率兵抵禦叛軍攻擊,後又親自到臨淮借兵,雖說行事有些不合規矩,但初心卻是為了保衛雍丘,這與我們整個戰略基本吻合。李將軍率軍裏外夾攻,大破令狐潮五萬大軍,解了雍丘之圍,緩解了江南的壓力,實是奇功一件!”
李隆基說道:“雍丘之局,事關江南半壁江山,李愛卿功不可沒!如今崔乾佑急攻潼關,潼關是長安的東大門,一旦長安失守,京師危矣。駐守潼關的高仙芝和封常清閉關不出,實在有損我大唐軍威!”
“我已派出監軍邊令誠,邊令誠向我奏報,封常清拿叛賊動搖大眾士氣,高仙芝拋棄陝郡數百裏的地方,又克扣軍士錢糧賞賜,可見他們率軍與敵交戰,失敗是有原因的。李愛卿迴來的正是時候,明日你帶我敕書前往潼關,權宜處置此事!如若邊關誠所言為實,立即斬了封、高二將。”
李純陽心下竊喜,自己出的這個宦官監軍,起了效果。李隆基實在是個愚蠢之人,叛軍實力強大,與他交戰的首要戰略任務就是消耗。
大唐帝國舉全國之力與安?山相抗,隻需移移守住潼關,讓叛軍無法西進,調遣全國兵力,圍攻安?山,時間一長,安?山沒有後續的支援,自然就會土崩瓦解。
而開城迎戰,正中叛軍下懷。看來,有邊令誠在中間把水攪渾,潼關難保。
但有一事,還是讓李純陽有些擔心,潼關守將人選問題。如果斬了高、封二將,誰來鎮守潼關。李隆基既然派自己去了,會不會讓自己代替二人,率兵出戰崔乾佑。
如果由自己出任潼關守將,這件事就複雜了。李純陽不怕與崔乾佑交戰,他也有信心擊敗叛軍。隻是這樣一來,叛軍就無法攻破長安,自己製造混亂,趁機拿迴穿梭機的計劃就泡湯了。
如果放棄了潼關,那就是死罪。對於李純陽來說,這是一件兩麵都沒有好處的事情,所以有必要先堵住李隆基的這個想法。
“臣領旨,隻是有一事臣得先行明了。如果真的斬了高、封二將,依臣之見,潼關最好由一個德高望眾,有邊關經驗的將領來擔任主帥!”
李純陽的話說完,眾人的眼光都望向了哥舒翰。
哥舒翰跟高仙芝、封常清一樣,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早就已經看清了潼關的形勢。按照李降基的意思,必須出關迎戰,這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差事。
“皇上,國難當頭,臣本不應推辭,隻是臣現在風濕之疾纏身,行動不便,幾乎殘廢。當此重任,實是有心無力,還乞皇上另覓良將!”
李隆基見哥舒翰拒絕,有些不悅。
“那你說說,有誰能擔此重任?”
哥舒翰斜眼看了一眼李純陽說道:“李將軍年少有為,智勇雙全,屢建戰功,實為上上人選!”
李純陽聽到哥舒翰反而舉薦自己,心裏暗罵,這隻老狐狸,居然想把我放到火上燒。
這時,楊國忠卻道:“皇上,哥舒將軍所言極是,隻是京師長安,更為重要,也更需有能力的將領率兵駐守。李將軍死守雍丘,抵禦叛軍月餘,守城經驗豐富,臣覺得讓李將軍留在長安,更有利於長久之計!”
李純陽見楊國忠向著自己說話,知道這小子一定受到了楊玉瑤的影響,站到了自己這邊。
果然,李隆基一聽楊國忠提到長安城防,立時同意了他的建議。
“此事關乎大唐國運,哥舒將軍就不要推辭了!”
哥舒翰還想繼續爭取,但見李隆基麵色不善,不敢再說什麽,隻好躬身領命。
這時,一名侍者急急走進大殿,交給高力士一份奏折,並在高力士身邊耳語幾句。高力士一聽,大驚失色,趕緊拿著奏折走到李隆基身邊。
高力士辦事很是沉穩,很少有這種驚慌失措的時候,不由得引得眾人目光都望向那份奏折。